突觸修剪失控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

2020-12-03 生物谷

一項對小鼠的研究顯示,在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早期,大腦在發育過程中修剪多餘突觸的過程可能出現了異常。

對許多人來說,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常見熟悉而可怕的疾病。僅僅在美國,就有約530萬人受到它的影響,這種疾病緩慢但無情剝奪著患者的記憶力、辨別力還有認知力,使得他們最終甚至無法完成日常工作。目前,產生這些症狀的機制還不完全清楚,阿爾茨海默病主要是由於蛋白質的異常積聚導致的,這些異常積聚會在大腦中形成β-澱粉樣斑塊和纏結,最終導致突觸這種大腦中的連接節點減少,這種影響主要與認知能力的下降密切相關。

最近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中,波士頓兒童醫院神經學家Beth Stevens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事實上在阿爾茨海默病初期突觸可能就會減少,而不是之前專家認為那樣,是蛋白質病理學中的繼發效應,Beth Stevens的團隊認為突觸損失這一過程可能先於斑塊的形成。

近些年Stevens著迷於研究突觸消除或「突觸修剪」這一大腦發育的正常過程。她發現了一些負責啟動免疫反應來清除身體中致病因素的蛋白質,在標記需消除的虛弱或不需要的突觸中也發揮著作用。這個過程會讓像「吃豆人」一樣的小神經膠質細胞吞噬靶向突觸,從而為更加精確的大腦線路連接做好準備。

在我們的一生中,大腦中的神經連接會被不斷修剪,這是大腦正常發育的一個至關重要的過程。Stevens和她的團隊推測。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中,這種神經修剪的機制可能出現異常,從而造成的突觸丟失。Stevens說「這就是我們在解決這個問題時與眾不同的地方。這項研究的很多準備工作都來自我們對正常大腦發育進程的認識。我們認為,隨著更加深入地了解正常大腦中的突觸修剪機制,對如何處理患者大腦中的這個機制我們也將有全新的理解。」

研究人員採用阿爾茨海默病的小鼠模型來檢驗他們的理論,他們採用高解析度成像技術精確地找到什麼時候在什麼位置發生了突觸的丟失。在這種嚙齒類動物模型中,斑塊形成前有一個時間窗,研究人員發現在這個時間窗裡,小鼠的海馬體,這個負責記憶和學習的大腦區域,中的突觸發生了丟失。」

Stevens指出,特別令人振奮的是研究人員還發現了C1q這種參與正常突觸修剪的蛋白的高表達。她還說:「所以我們想知道在這些模型中這些蛋白會導致突觸丟失嗎?研究人員敲除了C1q和C3(一種由C1q激活的蛋白)的基因,發現,這樣做使得小鼠的突觸得到了保護。」

為了更好地解釋這一發現,研究小組卻轉而研究另一種蛋白——β澱粉樣蛋白,人們已經發現,在斑塊產生和硬化前,該蛋白質的可溶形式已經對突觸有毒。研究人員將這種有毒的β澱粉樣蛋白注入三組小鼠中,一組是正常對照組,一組是C1q基因缺乏組,一組是給予抗體阻斷大腦中C1q功能組。在第一組中,海馬體中出現了大量的突觸丟失,但在C1q被阻斷的小鼠中沒有發生突觸丟失。Stevens說:「這表明,C1q和β澱粉樣蛋白是在同一通路中一起工作的,C1q是β澱粉樣蛋白造成這種損害的必要條件」。利用該實驗模型,研究人員接著研究了小神經膠質細胞的行為,發現可溶形式的β澱粉樣蛋白會刺激小神經膠質細胞吞噬突觸。然而,抑制C1q能夠保護(細胞)不受這種效果的影響。

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神經生物學家Kimberley McAlliste(未參與該研究)說:「這項研究是我們對阿爾茨海默病分子機制認識的一大進步,它展示了免疫分子在該疾病中發揮的決定性作用。」愛丁堡大學的神經學家Tara Spires-Jones(未參與該研究)補充說:「對我來說,這真是令人興奮,它將突觸丟失和炎症問題這兩個領域結合到了一起。」

雪梨大學的神經病理學家Manuel Graeber(未參與該研究)曾廣泛參與小神經膠質細胞的研究,他相信這些發現也會促使科學家更注重這些細胞的功能。他說:「這篇論文強調了沒有得到充分關注的大腦中的維護系統。通常研究人員將細胞與免疫反應聯繫到一起,但是Stevens和她的同事們從不同角度揭示了這些細胞作用。我認為這將有助於糾正誤解。」

Stevens的團隊認為,他們的研究成果具有遠超過阿爾茨海默病的深遠意義。因為在很多疾病中都會出現突觸丟失,例如自閉症、精神分裂症、亨廷頓氏舞蹈症和青光眼。Stevens說:「讓我們興奮的是,我們的研究成果可能是一個作用更加廣泛的機制而不是特定對某種疾病。」她已經開始在其他疾病模型中驗證這個想法。

最近一項將精神分裂症與C4基因的變異聯繫在一起的研究同樣表明,這一通路參與了突觸修剪。 McAllister說「這些研究結果表明,針對這一通路的新療法可以治療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疾病。」

然而,發展這樣的治療方法,還為時尚早。研究人員首先要在人體中檢驗他們的發現,這時還要考慮其他的因素。比如,他們尚未確定最初啟動C1q表達的機制。對於這一因素,Stevens說:「它可能與很多疾病有關,也可能是上遊的某個調控因素,可考慮作為藥物靶點。「C1q在大腦中清除死細胞和幫助定位有害物質上還起到了積極作用。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了解如何操控它來防止造成有害的突觸丟失,同時還能維護大腦的正常功能。

此外,其他研究團隊已經確定了不同的靶向治療途徑。最近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一項有關齧齒動物的研究中,一個研究團隊確定了一個形成澱粉樣斑塊的通路。更特別的是,他們發現在細胞表面(包括神經元)上發現的一類分子,硫酸乙醯肝素,它本質上是澱粉樣肽的「陷阱」,會使澱粉樣肽聚集和沉澱,最終導致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痴呆。研究團隊發現,刪除一個能使硫酸乙醯肝素粘附在神經元的表面上的基因後,澱粉樣斑塊減少。佛羅裡達州傑克遜維爾梅奧診所(Mayo Clinic in Jacksonville, Fla.)的神經學家Guojun Bu是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他說「我們沒有使用免疫方法或者以酶為靶點,因為它們有副作用,我們想針對這個特定的途徑,讓大腦可以自然清除沒有被硫酸乙醯肝素捕獲的β澱粉樣肽。」

同樣Stevens對於未來利用她的研究成果開發治療方法持樂觀態度。Stevens說:「C1q似乎是一個很好的靶點。我們沒有證據表明這種蛋白會推動整個過程,但是我們認為它會在早期發揮作用,如果你敲除它或者操縱它,你將有望影響或者保護突觸。」

撰文:Jordana Cepelewicz

翻譯:閆亢

審校:張哲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突觸修剪失控: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
    想了解最新基因資訊、最新醫學動態?請點擊標題下的 解碼醫學,關注我們吧。 一項對小鼠的研究顯示,在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早期,大腦在發育過程中修剪多餘突觸的過程可能出現了異常。 對許多人來說,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常見熟悉而可怕的疾病。僅僅在美國,就有約530萬人受到它的影響,這種疾病緩慢但無情剝奪著患者的記憶力、辨別力還有認知力,使得他們最終甚至無法完成日常工作。
  • 阿爾茨海默病病理有新解:突觸異常應受重視
    新華社北京2月7日新媒體專電;法國《費加羅報》2月6日刊登題為《科學家發現解釋阿爾茨海默病的新線索》的報導稱,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神經退化程度竟然並不大嗎?是否可能主要是神經元機能問題?研究人員多年來一直走在錯誤的道路上嗎?
  • 阿爾茨海默病會傳染?
    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朊蛋白幾乎對所有,或者說對至少包括阿爾茨海默病、亨廷頓病、帕金森病等疾病在內的、由錯誤摺疊蛋白聚集而引發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皆有影響。直到不久前,科學家都認為,造成此類嚴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錯誤摺疊蛋白,並不會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然而今年9月,《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首次向人們展現了此類蛋白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的可能。
  •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2018-2019年最受歡迎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文章介紹(1)
    有研究發現薑黃素能夠有效維護腦血管、線粒體和神經突觸的正常結構和功能,從而降低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風險。薑黃素能夠同時幹預多條信號通路:抑制β-澱粉樣蛋白變性,螯合金屬離子,抵抗氧化和神經炎症反應等,為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治療提供另一種可能。 2.
  • 睡眠障礙可能是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的前兆
    (原標題:為什麼睡眠障礙可能是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的前兆)
  • Science子刊:阿爾茨海默病其實是一種雙朊病毒疾病
    阿爾茨海默病目前的定義是基於大腦中稱為澱粉樣蛋白斑和tau纏結物的有毒蛋白聚集物的存在,伴有認知衰退和痴呆。但是通過清除這些毒性蛋白聚集物來治療這種疾病的嘗試並未取得成功。這項新的研究提供的關於活躍的Aβ和tau朊病毒能夠促進這種疾病產生的新證據可能導致人們探究直接靶向朊病毒的新療法。
  • 【Science】校正阿爾茨海默氏病小鼠模型中腦蛋白合成,突觸可塑性和記憶力中eIF2依賴性的缺陷
    代表性的蒙太奇照片,其說明了APPswe /PS1ΔE9小鼠的背海馬中斑塊的存在(6E10免疫反應性;綠色通道)在海馬神經元中觀察到由整合應激反應(ISR)的慢性激活引起的蛋白質合成損失,並且代表性的蒙太奇照片,其說明了APPswe /PS1ΔE9小鼠的背海馬中斑塊的存在(6E10免疫反應性;綠色通道)與阿爾茨海默氏病小鼠模型的認知損失有關
  • 國內首個「中美合作阿爾茨海默病MCBT預防與治療中心」 在東方綠地...
    for East-West Medicine ) 和東方綠地醫院聯合發起的國內首個「中美合作阿爾茨海默病MCBT預防與治療中心」,日前在東方綠地醫院正式揭牌成立。該中心的建成使用,填補了國內運用「MCBT療法」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空白,將為江浙滬地區乃至全國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帶來福音。
  •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雙朊病毒病
    我們需要改變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方法,這就是本文所做的。本文可能會催化AD研究的一個重大變化。「什麼是朊病毒?朊病毒是一種蛋白質的錯誤摺疊版本,可以通過強迫該蛋白質的正常拷貝進入相同的自我傳播,錯誤摺疊的形狀而像感染一樣傳播。
  • 神經元突觸的修剪--「我」是如何成為「我」的?
    在這之後,會長出大量的樹突和軸突,與此同時,對神經元突觸的修剪也在進行著,並且是有選擇性的修剪:多達50%的突觸會凋亡(因為沒有建立起有效連接),那些經常被使用到的神經連接則被塑造得強大和高效。研究人員還發現導致突觸修剪缺乏的線索,自閉症兒童的腦細胞充滿了舊的和損壞的組件,而且極為缺乏一種稱為「自我吞噬」的降解途徑。
  • 過度活化的星形膠質細胞解釋了阿爾茨海默病的不可預測性
    原創 Jacky 阿爾茨海默病儘管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常見且致命的神經退行性腦疾病,但大多數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似乎在揭開其病因之謎方面沒有取得太大進展。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官網近日消息許多AD藥物的目標是消除β-澱粉樣蛋白(Aβ)或澱粉樣蛋白斑塊,它們在突觸處阻斷細胞間信號傳導。但是,即使去除了澱粉樣斑塊,一些AD患者仍繼續表現出神經變性和認知能力下降。相反,即使在很高的A?水平下,許多人也沒有神經退化和認知障礙的跡象。
  • 百年沉浮折戟再戰,抗阿爾茨海默病之路的下一個裡程碑在哪?
    在美國,阿爾茨海默病已成為第六大死亡原因;而在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約有 1000 萬。根據 Zion Market Research 報告顯示,預計到 2024 年底全球阿爾茨海默病藥物市場將達到 56.6 億美元,這也讓中外生物製藥企業紛紛瞄準阿爾茨海默病研發新藥。但由於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理複雜,病因至今未明,讓研發藥物這條路遠比想像的更艱難。
  • 褪黑素可改善阿爾茨海默病腦微血管病變?
    來自中國醫科大學的賴紅教授團隊最新研究發現,褪黑素可在Aβ介導的退行性認知障礙疾病中通過改善腦部微血管的異常病變,從而改善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功能,該作用可能是通過調節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相關信號通路在發揮作用。
  • 基因解讀阿爾茨海默病
    有些人群服用魚油不但降不了血脂,還會提高罹患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人痴呆症)的風險。同樣,有些降脂藥對有的人很有效,對有的人卻不奏效,你知道為什麼嗎?如何安全有效降脂,同時規避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專家告訴你,這都取決於你身體裡與生俱來的一個符號——APOE基因(載脂蛋白E基因)。抽血做個簡單的基因檢測,看看你身體裡的ApoE基因是哪個類型,就知道以上問題的答案了。
  • 中國專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病生物標誌物 可提前5年至7年預測
    阿爾茨海默病已成為嚴重危害全球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質量的疾病之一,記者日前從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獲悉,該院賈建平教授團隊研究發現可在症狀出現前5年至7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的生物標誌物。賈建平表示,目前尚無有效藥物能夠治癒阿爾茨海默病,多個阿爾茨海默病藥物在臨床試驗中失敗,主要原因可能是受試者病程已處於較晚的階段。
  • 與學習、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有關的突觸修剪過程
    由美國紐約州立大學Downstate醫學中心領導的研究,發現了一種似乎啟動青少年突觸修剪的大腦受體。突觸修剪的過程被認為是學習所必需的,但似乎在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中都會出現突觸修剪的偏差。 突觸修剪被認為可以消除不必要的突觸聯繫,為相關的新記憶騰出空間,但由於它在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中受到破壞,近來對該問題的關注受到廣泛關注。
  • Science子刊:聯合激活GHSR1α和DRD1有望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海馬體突觸病變是阿爾茨海默病(AD)中最早的變化之一,也是定義阿爾茨海默病的一種病理學特徵。然而,阿爾茨海默病中海馬體突觸病變的分子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努力並不能有效地校正海馬體突觸缺陷。生長激素促分泌素受體1α(GHSR1α)對海馬體突觸生理學至關重要。大腦海馬體中的神經元在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階段就已受到損害,圖片來自Y.
  • 《自然》熱議:阿爾茨海默病的根源是微生物感染?
    兩年前,身兼免疫學家和企業家的萊斯莉·諾林斯(Leslie Norins)豪擲100萬美元,獎勵任何能證明「病菌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科學家。這個獎項設立的背後,是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病因長達數十年的爭論。科學家們也的確在很多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腦樣本中找到了微生物存在的痕跡。不過這些證據只表明微生物與阿爾茨海默病之間的關聯,並不代表它們就參與了發病。然而最近一些論文的出爐,讓我們對微生物有了進一步的關注。
  • L-絲氨酸可改善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缺陷
    L-絲氨酸可改善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缺陷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9 23:18:26 法國巴黎薩克萊大學Gilles Bonvento和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Aude Panatier小組合作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突觸修剪與環境|後續感統訓練實操
    早期教育|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堅持       家庭教育是激發孩子潛能的源泉人出生後神經細胞便很快地伸展軸突和樹突,並形成彼此之間的聯結即突觸2~3歲前,突觸急速地增加,並發展到最高峰,每個細胞約有15000個突觸,比成人多出很多。相比於成人,幼兒的大腦更具未特定化和活躍性。但是,令人驚奇的是,在突觸發生的最快時期,一些較少受刺激的神經元就會喪失它們的連接性纖維,最後會陷入死亡,這一過程被稱之為「突觸修剪」。而那些得到環境刺激的突觸將會保存下來,繼續發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