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學習、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有關的突觸修剪過程

2021-02-13 譜優分 Prior Molecules

本周繼續與大家分享文獻摘譯。

由美國紐約州立大學Downstate醫學中心領導的研究,發現了一種似乎啟動青少年突觸修剪的大腦受體。突觸修剪的過程被認為是學習所必需的,但似乎在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中都會出現突觸修剪的偏差。

(圖片來源:網絡)

 

Downstate的生理學和藥理學教授SherylSmith博士解釋說:「記憶形成於大腦結構中,稱為樹突棘,通過突觸與其它腦細胞進行交流。青春期後,大腦突觸連接數量減半,在許多大腦區域和許多物種中發現,包括人類和齧齒動物。」這個過程被稱為青春期「突觸修剪」,被認為對成年期的正常學習很重要。

 

突觸修剪被認為可以消除不必要的突觸聯繫,為相關的新記憶騰出空間,但由於它在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中受到破壞,近來對該問題的關注受到廣泛關注。

(圖片來源:網絡)

Smith博士繼續說:「我們的報告首次確定了青春期突觸修剪的過程,以前的研究表明,免疫系統清除清除了這些修剪連接處的碎片,這可能是修剪過程中的最後一步。」

「使用小鼠模型,我們發現,在青春期,抑制性GABA受體增加,這是大腦化學物質的靶向,它可以平靜神經細胞。這些GABA受體在小鼠青春期時觸發海馬體的突觸修剪,而海馬體被認為是一個涉及學習和記憶的大腦區域。」 該報導由eLife發表。

 

Smith博士補充說,沒有這些受體的小鼠在整個青春期都保持高水平的大腦神經聯繫。具有太多腦連接的小鼠,控制其不經歷突觸修剪,仍然能夠學習空間位置。但這實驗小鼠在初始學習後無法重新學習新的位置,這表明太多的大腦連接可能限制學習潛力。

(圖片來源:網絡)

這些發現可能提示針對GABA受體的新療法,用於在諸如孤獨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突觸修剪異常的疾病中「正常化」突觸修剪。研究表明,孤獨症兒童的大腦某些部位可能存在過多的突觸。 其他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前額腦區比沒有患病的人的大腦神經聯繫更少。

 

Ref Source:

Materials provided by SUNY Downstate Medical Center. 

Journal Reference:

Sonia Afroz, Julie Parato, HuiShen, Sheryl Sue Smith. Synaptic pruning in the female hippocampus is triggeredat puberty by extrasynaptic GABAAreceptors on dendritic spines. eLife, 2016; 5DOI: 10.7554/eLife.15106

相關焦點

  • 獨家翻譯:突觸修剪過程與學習功能、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關聯
    由紐約州立大學唐斯泰特醫學中心(Downstate Medical Center)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了一個大腦受體,該受體似乎可以發起青春期時的突觸修剪,這一過程對人的學習功能十分重要,然而,研究人員發現: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這一修剪過程往往出現問題。
  • 心靈深處的湍流:解讀自閉症與精神分裂症
    和精神分裂症關係最大的神經遞質是多巴胺,它主要是在中腦產生的。多巴胺和我們的獎勵行為、欲望有關。神經生物學研究發現,多巴胺在大腦中投射的通路主要有四種:黑質紋狀體束、中腦邊緣束、中腦皮質束、結節漏鬥束。
  • 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PNAS:中國科學家發現一種特異神經遞質受體對大腦突觸修剪至關重要
    但在兒童和青少年期間,大腦需要開始修整這些突觸,限制他們的數量,這樣大腦中不同的區域就能擁有其特定的功能且不會因為刺激而導致大腦超負荷。現在一項新研究表明,自閉症兒童在發育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紊亂導致至少在其大腦的某些部位留下了過多神經突觸。
  • 突觸修剪失控: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
    最近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中,波士頓兒童醫院神經學家Beth Stevens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事實上在阿爾茨海默病初期突觸可能就會減少,而不是之前專家認為那樣,是蛋白質病理學中的繼發效應,Beth Stevens的團隊認為突觸損失這一過程可能先於斑塊的形成。
  • 突觸修剪失控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
    一項對小鼠的研究顯示,在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早期,大腦在發育過程中修剪多餘突觸的過程可能出現了異常。她發現了一些負責啟動免疫反應來清除身體中致病因素的蛋白質,在標記需消除的虛弱或不需要的突觸中也發揮著作用。這個過程會讓像「吃豆人」一樣的小神經膠質細胞吞噬靶向突觸,從而為更加精確的大腦線路連接做好準備。在我們的一生中,大腦中的神經連接會被不斷修剪,這是大腦正常發育的一個至關重要的過程。Stevens和她的團隊推測。
  • 自閉症或與大腦突觸過多有關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項新研究發現,與正常人相比,自閉症兒童及青少年的大腦內存在過多「突觸」,一旦用藥物消除這些多餘突觸,實驗動物自閉症行為便可有所改善。這一發現有助於探索治療自閉症的新策略。  大腦中一個神經元與另一個神經元相接觸的部位叫做突觸。這項研究第一作者、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湯國梅對新華社記者說,人的大腦包含一個龐大的興奮性神經元網絡。
  • 神經元突觸的修剪--「我」是如何成為「我」的?
    在這之後,會長出大量的樹突和軸突,與此同時,對神經元突觸的修剪也在進行著,並且是有選擇性的修剪:多達50%的突觸會凋亡(因為沒有建立起有效連接),那些經常被使用到的神經連接則被塑造得強大和高效。(圖片來源:網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一項研究發現,患有自閉症的兒童及成人,大腦皮層中的神經突觸數量過多,這是由於在大腦發育時期修剪過程放緩造成的
  • 2、誰在修剪大腦「花園」?浙大科學家找到大腦神經突觸「刪除鍵」。
    我們思考,我們回憶,我們感到喜悅或悲傷,都是神經元和神經元之間放電的結果。神經元之間接觸的結構稱為神經突觸。每個神經元會和別的神經元形成大約1000個突觸,大腦的複雜程度可想而知。        「大腦像個複雜而精緻的花園。」汪浩研究員說:「花園裡的園藝草木需要被修剪,大腦裡冗餘的突觸也需要被刪除。
  • 多篇文章聚焦精神分裂症研究新成果!
    (沒有證據表明科薩人有極高的精神分裂症風險)。這些研究人員分析了從909個經診斷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和917個生活在南非的對照者體內採集的血液樣本。他們的研究表明,與沒有精神分裂症的對照者相比,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更有可能攜帶罕見的破壞性的基因突變。這些罕見的突變也更有可能影響大腦和突觸功能。神經突觸協調神經元之間的通訊;神經突觸的分布和激發最終負責學習、記憶和腦功能。
  • 柳葉刀綜述:精神分裂症(上)_柳葉刀_精神分裂症_診斷_醫脈通
    多巴胺能神經遞質功能障礙主導著精神症狀的發生,但其他腦區及環路也參與了發病。神經元連接異常的基礎可能是突觸功能紊亂,但具體性質、位置及發生時間仍不確切。目前,治療方法主要是抗精神病藥物結合心理治療。基因組學、流行病學及神經科學上的進步,無疑為精神分裂症的診療帶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4月13日電(周煒 朱涵)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汪浩研究員和段樹民院士合作研究發現,三磷酸腺苷(ATP)可以識別大腦中不需要的神經突觸,在大腦中按下「刪除鍵」。一個健康的成年人的大腦中約有860億個神經元,神經元之間接觸的結構稱為神經突觸。每個神經元會和別的神經元形成大約1000個突觸。剛出生的嬰孩大腦中的突觸數量會隨著發育不斷增多,6歲時突觸數量到達頂峰。此後,大腦又會通過突觸刪除,讓這個數量降低並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大腦像個複雜而精緻的花園,花園裡的園藝草木需要被修剪,大腦裡冗餘的突觸也需要被刪除。」
  • 科學網—拿什麼拯救我的大腦突觸
    Barres回憶道,Stevens有「洪荒之力」,「她幾乎每天都加班到深夜,沒有節假日」。她還積極參與實驗室的社交生活,為每個成員組織生日派對。「她是真正享受研究。」Eroglu說。 找到證據 博士後研究完成後,Stevens接受了來自波士頓的工作邀請,又回到東部。專心解決大腦之謎。
  • 維持大腦可塑性的突觸清潔工「另有其人」
    小鼠大腦海馬體中突觸吞噬的三維圖像。綠色為前突觸,白色為星形膠質細胞,藍色為小膠質細胞。被膠質細胞吞噬的前突觸為紅色。發育中的大腦在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會不斷地產生新的神經元連接——突觸。重要的連接會反覆出現,得到培養和強化,而那些不必要的連接則會被清除。成人的大腦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科學家們還不清楚成人大腦中突觸清除的方式和原因。近日,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成人大腦可塑性和神經紊亂的潛在機制——星形膠質細胞。它會及時清除不必要的連接,保障大腦的可塑性。
  • 基因分析: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可能早在孩子出生前就埋下了「種子」
    基因分析: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可能早在孩子出生前就埋下了「種子」  Winnie Lee • 2020-04-08 13:54:24 來源:前瞻網 E2445G0
  • 你以為多巴胺只和愛情快感有關?它卻還關乎成癮和精神分裂症
    你以為多巴胺只和愛情快感有關?事實上,多巴胺並沒有人們想像中這麼浪漫,除了愛情和快感,成癮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也和多巴胺有關。多巴胺是存在於中樞神經系統中的一種神經傳導物質,是一種能直接影響人的情緒、激發人對異性好感的神經傳導遞質。然而,它在傳遞快感信息的同時,卻也和成癮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成癮的事物大多會給我們帶來強烈的快感,這也是產生依賴性的基礎。
  • 研究發現與精神分裂症有關的大型轉運蛋白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懷疑細胞膽固醇轉運蛋白的突變與精神疾病有關,但很難證實這一點,也很難確定其背後的機制。  近日,發表在《生物化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日本京都大學綜合細胞材料科學研究所Kazumitsu Ueda領導的研究團隊提供了證據,證明ABCA13蛋白被破壞的小鼠表現出精神分裂症的標誌性行為。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或能吞噬突觸連接從而維持成年機體大腦的可塑性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整理,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發育中的大腦會在我們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神經元連接,其被稱之為突觸。其中重要的連接(那些被反覆引入,比如如何避免機體危險的連接等)能得到培養和加強,而被認為並不必要的連接則會被刪除;成年人的大腦中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成年人大腦中的突觸是如何或為何被清除的。
  • 幹細胞改善精神分裂症的應用價值
    精神分裂症致病原因複雜,其神經免疫學說、神經營養假說、神經退變假說和分子細胞病理基礎研究均提示,精神分裂症與神經細胞周圍環境改變有關。另外,從患者頭顱CT分析,部分患者腦組織存在器質性病變,包括雙側腦部結構不對稱、大腦皮層萎縮、腦室擴大等。
  • 吸貓會吸出精神分裂症?罪魁禍首還是和感染弓形蟲有關
    加上最近新出來的養貓會得精神分裂症的報導,把弓形蟲又放到了風口浪尖的位置。獸醫小明下面就給大家再來闢個謠:吸貓會吸出精神分裂症這個聳人聽聞的標題不是真的!雖然養貓和精神分裂症存在一定的相關性,這是因為感染了弓形蟲的人患上精神分裂症的風險比常人更高。換句話說,就算你沒養貓,甚至沒碰過貓,也可能通過別的途徑感染上弓形蟲,這時候鍋還要甩給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