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商丘師範學院生物分子識別與傳感重點實驗室周豔麗博士日前在阿爾茨海默氏症早期診斷方面取得新進展,實現了快速、高效β-澱粉樣蛋白檢測,相關成果發表於《微尺度》雜誌。
阿爾茨海默氏症是老年痴呆症中最常見的類型,並且是一種發病率幾乎與年齡成對數關係的進行性神經退化疾病。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阿爾茨海默氏症致病機理研究和治療問題越來越引起重視。該病的發生和大腦裡澱粉樣斑塊的形成密切相關,斑塊形成是由於分泌酶複合物異常切割澱粉樣前體蛋白而產生的過量β-澱粉樣蛋白所致。因此,實現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體液中β-澱粉樣蛋白水平的檢測對阿爾茨海默氏症的早期診斷和病情控制具有重要的意義。
周豔麗利用二價銅與β-澱粉樣蛋白1-40的相互作用,設計了一種新穎的二價銅—金納米粒子比色傳感體系,並成功用於β-澱粉樣蛋白1-40的檢測。該設計體系以二價銅和金納米粒子為探針,無須複雜的合成工藝與生物分子合成條件就能實現,操作簡單、成本低、可視化且無汙染,對於了解血清中β-澱粉樣蛋白1-40在作為早期診斷阿爾茨海默氏症生物標誌物的角色提供了幫助,並為檢測其他生物大分子提供了一種新的思想。(史俊庭 金嘉誠)
《中國科學報》 (2015-06-04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