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茨海默(AD)超重磅!渤健/衛材β澱粉樣蛋白抗體aducanumab在...

2021-01-13 生物谷

2020年12月17日訊 /

生物谷

BIOON/ --渤健(Biogen)與合作夥伴衛材(Eisai)近日聯合宣布,已向日本厚生勞動省(MHLW)提交了

單抗藥物

aducanumab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症(AD)的新藥申請(J-NDA)。MHLW將通過標準審查程序對該申請進行審查。除了在日本提交的申請外,aducanumab也正在接受美國

FDA

的優先審查,其《處方藥使用費法案》(PDUFA)目標行動日期為2021年3月7日。此外,aducanumab也正在接受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的審查。


AD是當今最大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會使患者逐步失去記憶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最終剝奪他們的基本行為能力。


aducanumab是首個向監管機構提交申請的針對AD相關臨床症狀衰退和病理機制的生物製劑。該藥是一種靶向β澱粉樣蛋白(Aβ)的抗體,在

臨床試驗

中被證明可以去除大腦中的Aβ,並顯著減緩AD和輕度AD痴呆導致的輕度認知障礙(MCI)。


如果獲得批准,aducanumab將成為第一個有潛力有意義地改變AD進程、減緩AD臨床病情下降的治療方法,同時也將是第一個證明去除Aβ可以獲得更好臨床效果的治療方法。醫藥市場調研機構Evaluate Vantage近日發布報告預測,如果成功上市,aducanumab在2026年的全球銷售額將達到48億美元。


渤健執行長Michel Vounatsos說:「日本是我們申請監管部門批准aducanumab的第三個市場,該申請代表著我們在將這種療法應用於世界各地患者的承諾方面繼續取得進展。日本在制定旨在增加對老年痴呆症患者和護理者的支持政策方面顯示出全球領導地位,從而應對了人口迅速老齡化的挑戰。我們期待著對aducanumab的監管審查,並希望,如果獲得批准,該藥將有助於進一步管理這一毀滅性疾病的影響。」


衛材執行長Haruo Naito博士表示:「由於日本是世界上人口最老齡化的國家,預計老年痴呆症的社會負擔將繼續增加。30多年來,衛材一直致力於痴呆症的研究和開發,並與老年痴呆症患者以及他們的護理人員合作來對抗這種疾病。提交申請是為患者及其家屬服務的重要一步,因為aducanumab可能有助於減少臨床衰退,並有可能保持儘可能長時間獨立生活的能力。aducanumab還具有幫助解決日本老齡化人口面臨的公共衛生挑戰的潛力。」

圖片來源於:tecake.in


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漸進性神經系統疾病,會損害思維、記憶和獨立性,導致早逝,該病目前無法阻止、延緩或預防,是一種日益嚴重的全球健康危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患有AD,這個數字在未來幾年將繼續增長。該病最大的特點是大腦發生變化,包括毒性澱粉樣β斑塊的異常積聚,這種現象在患者出現症狀前大約20年就開始了。AD引起的輕度認知障礙是該病的早期階段之一,這時症狀開始變得更加明顯,可以被檢測和

診斷

。目前的研究工作集中在儘早發現和治療患者,以最大程度地減緩或阻止AD的進展。


aducanumab臨床開發項目包括2項III期試驗(EMERGE和ENGAGE),這些試驗在早期AD患者中開展,入組患者伴有因AD導致的輕度認知障礙(MCI)以及輕度AD痴呆(最小精神狀態檢查MMSE評分為24-30分)。在EMERGE研究中,接受aducanumab治療的患者在認知和功能(如記憶、方位和語言)方面的衰退顯著減緩,在日常生活活動包括處理個人財務、做家務(如清潔、購物和洗衣)以及獨立出門旅行方面的衰退也顯著減緩。


EMERGE(n=1638)研究達到了其預先指定的主要終點,接受高劑量aducanumab治療的患者在第78周時臨床痴呆評分總和(CDR-SB)得分較基線水平有顯著降低(與安慰劑相比改善22%,p=0.01)。在EMERGE研究中,使用高劑量aducanumab治療的患者也顯示出通過預先指定次要終點測量的臨床衰退持續減少:簡易智力狀態檢查(MMSE;與安慰劑相比改善18%,p=0.05)、阿爾茨海默病評估量表認知子量表13項(ADAS Cog 13;與安慰劑相比改善27%,p=0.01)、阿爾茨海默病日常生活活動量表輕度認知障礙版(ADCS-ADL-MCI;與安慰劑比較改善40%,p=0.001)。EMERGE研究中,澱粉樣斑塊沉積成像顯示,與安慰劑相比,在第26周和第78周時,低劑量和高劑量aducanumab降低了澱粉樣斑塊負荷(p<0.001)。雖然ENGAGE(n=1647)沒有達到主要終點,但渤健認為ENGAGE研究的一部分數據支持EMERGE研究的結果。


aducanumab臨床項目還包括對早期AD患者開展的Ib期PRIME研究及其長期擴展研究(LTE),入組患者為前驅AD或輕度AD痴呆(MMSE評分為20-30)。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aducanumab以劑量和時間依賴性的方式減少了澱粉樣β斑塊,對探索性臨床終點的分析顯示臨床衰退減緩(CDR-SB和MMSE,10mg/kg劑量在第12個月時在名義上具有統計學意義),在LTE中持續到48個月。(生物谷Bioon.com)


原文出處:BIOGEN FILES NEW DRUG

app

LICATION FOR ADUCANUMAB IN JAPAN

相關焦點

  • 禮來阿爾茨海默病抗體療法達到2期臨床主要終點
    今日,禮來(Eli Lilly and Company)公司宣布,該公司靶向β澱粉樣蛋白(β-amyloid)的單克隆抗體donanemab,在一項2期臨床試驗中達到主要臨床終點,將評估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能力和日常功能的綜合指標的下降速度延緩了32%。這一新聞一出,隨即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和熱議。
  • 衛材展示阿爾茨海默病和痴呆方面的管線產品的最新數據
    衛材株式會社(總部:東京,CEO:HaruoNaito,「衛材」)在2020年11月4日至7日通過網絡會議形式舉行的第13屆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試驗(CTAD)會議上進行了7次報告,包括研究性藥物抗β澱粉樣蛋白(Aβ)原纖維抗體lecanemab
  • 阿爾茨海默預防性試驗DIAN-TU β-澱粉樣蛋白假說最後的稻草?
    原創:知行β-澱粉樣蛋白假說被認為是阿爾茨海默發病的機制之一,但眾多臨床試驗卻總要證偽這個命題,從2012年到2019年,幾乎每兩年都要傳出抗β-澱粉樣蛋白抗體臨床失敗的消息,可謂是藥企研發的重災區。
  • 還記得「起死回生」的阿爾茨海默病藥物試驗嗎?今天渤健向FDA提交...
    一旦獲批,Aducanumab將成為首個能夠減緩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臨床衰退的療法,並將成為首個證明清除β-澱粉樣蛋白可以帶來更佳臨床結果的療法。 Solanezumab也是一種研究型抗澱粉樣蛋白單克隆抗體,正在無症狀阿爾茨海默氏症的抗澱粉樣蛋白治療中用於臨床前研究。這項臨床試驗,測試的是solanezumab用於年齡較大、有澱粉樣蛋白,但未顯示記憶障礙的症狀的患者。
  • 百年沉浮折戟再戰,抗阿爾茨海默病之路的下一個裡程碑在哪?
    而在此之後的近十七年裡,阿爾茨海默病藥物市場出現空白。 類澱粉蛋白假說:多數藥物的研發方向1991 年,有學者提出類澱粉蛋白假說,認為可能是β類澱粉蛋白(Aβ)在大腦堆積導致阿爾茨海默病。隨著研究的深入,目前已知阿爾茨海默病嚴重程度與大腦中的纖維狀類澱粉蛋白質斑塊沉積有關。強生、渤健、禮來、輝瑞、羅氏、默沙東等公司也針對此假說開展了一系列藥物研發。
  • 靶向澱粉樣蛋白前體可減少後期阿爾茨海默氏樣病理
    靶向澱粉樣蛋白前體可減少後期阿爾茨海默氏樣病理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8 13:42:08 德國圖賓根大學Mathias Jucker研究小組發現,在轉基因小鼠中靶向澱粉樣蛋白前體可減少後期阿爾茨海默氏樣病理
  • JPM首日 | BMS、羅氏、渤健、Alnylam都公布了哪些進展?(附PPT)
    圖片來源:Alnylam官網  渤健:拓寬神經疾病研發管線,與蘋果合作開發數字生物標誌物  提到渤健(Biogen)公司,人們可能都會想到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抗體療法aducanumab。這款靶向澱粉樣蛋白的單克隆抗體目前正在接受FDA的審評,有望在今年3月底之前獲得回復。今日,禮來(Eli Lilly and Company)公司靶向澱粉樣蛋白的donanemab在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2期臨床試驗中獲得積極結果(見藥明康德今日次條報導)。在JPM的報告上,渤健的高管也指出donanemab在與澱粉樣蛋白的結合模式,以及臨床試驗的設計上都與aducanumab有相似之處。
  • 阿爾茨海默症在研藥物盤點:從抗β澱粉樣蛋白到基因療法
    阿爾茨海默氏症(AD)佔痴呆症的大部分,幾十年來,唯一可用的治療方法是試圖恢復大腦中神經遞質水平的藥物,但這類藥物只能對症治療,並且最多只有適度的效果。多年來,研究人員主要集中精力研究AD在大腦中可見的物理表現,即細胞外澱粉樣斑塊和最近的細胞內tau蛋白纏結。
  • AD-「新藥重災區」重磅消息!β澱粉樣蛋白理論重燃生機!
    2018年7月6日/生物谷BIOON/--日本藥企衛材(Eisai)與合作夥伴百健(Biogen)近日公布了抗體藥物BAN2401治療早期阿爾茨海默氏症(AD)的II期臨床研究Study 201(NCT01767311)的積極頂線數據。
  • 衛材在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國際會議上公布澱粉樣蛋白的相關性研究
    東京2019年7月26日 /美通社/ -- 衛材株式會社(總部位於日本東京,現任社長為內藤晴夫,以下簡稱「衛材」)在2019年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國際會議(AAIC)上發布了其最新研究,即通過新開發的自動蛋白質檢測系統進行高精度測量,評估血漿和腦脊液(CSF)中澱粉樣 (Beta)(A(Beta))的相關性。
  • 抗澱粉樣蛋白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有待考證
    阿爾茨海默病(AD)日益普遍,其逐漸對家庭、社會和經濟等多方面造成全球性挑戰。澱粉樣蛋白的假說認為澱粉樣蛋白(Aβ)在腦組織的沉積是AD的早期決定性證據,能夠促進和加速AD中的神經纖維纏結形成、神經元死亡和AD的進程。
  • 阿爾茨海默病研究:β澱粉樣蛋白原纖維結構揭開—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張夢然)德國科學家團隊開展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首次報告了從阿爾茨海默病和腦澱粉樣血管病患者腦組織中分離的β澱粉樣蛋白原纖維的結構
  • 治療阿爾茨海默病,要多早開始?
    ,包括大量β澱粉樣蛋白(Aβ)的沉積。論文作者指出,在AD發展過程中,蛋白沉積的形成已經是Aβ聚集相對較晚的階段,在形成可見的沉積之前,少量的致病性Aβ開始聚集,就像聚集的「種子」,觸發更多病理性蛋白滾雪球般越聚越多,而我們對這個早期過程了解得還很少。各種靶向Aβ的抗體,作用方式不盡相同,它們是否能夠識別並消除Aβ形成的聚集「種子」?這一點可能是幹預AD的關鍵。
  • 飽受爭議的GV-971,如何在AD市場邁出下一步?
    以研發階段劃分,這146種失敗的AD藥物中,早期臨床(0期、I期、I/II期)失敗佔40%,中期臨床(II期,II/III期)佔39%,後期臨床失敗佔18%;按作用機制分類,其中4%為tau蛋白機制,15%為β澱粉樣蛋白機制,19%為神經炎症機制,26%為神經遞質機制,而36%為其他機制。
  • β澱粉樣蛋白原纖維結構揭開
    科技日報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張夢然)德國科學家團隊開展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首次報告了從阿爾茨海默病和腦澱粉樣血管病患者腦組織中分離的β澱粉樣蛋白原纖維的結構。這一成果為理解阿爾茨海默病的結構基礎提供了新認識,亦有助於相關藥物開發。相關研究發表於29日的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進行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由於發病機制不明確,人們很難從根本上阻止阿爾茨海默病病程的進展。目前已知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大特徵,就是β澱粉樣蛋白原纖維在斑塊和血管壁的沉積。
  • 研究揭示導致阿爾茨海默症發展的β-澱粉樣蛋白聚合體結構
    賓漢頓大學(Binghamton University)和科羅拉多丹佛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繪製了一種導致阿爾茨海默症加速發展的侵略性蛋白質聚合體的分子結構。賓漢頓大學生物物理化學助理教授Wei Qiang說:"大約10%的老年痴呆症病例是由家族突變引起的。
  • 科學網—實現β-澱粉樣蛋白可視化測定
    本報訊 商丘師範學院生物分子識別與傳感重點實驗室周豔麗博士日前在阿爾茨海默氏症早期診斷方面取得新進展,實現了快速、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