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上一身「螢光衣」大腦膠質瘤無處可藏

2021-01-09 網易新聞
膠質瘤佔原發中樞神經腫瘤的40%,新技術有助安全完整切除腫瘤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何家、任珊珊 通訊員餘廣彪、楊森)膠質瘤是中樞神經系統最常見的原發腫瘤,致殘、致死率高。由於它在顱內瀰漫生長,難以判斷腫瘤的邊界,外科醫生要想切除它,著實棘手。記者從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獲悉,該院神經外科牟永告教授團隊近年來巧妙地利用眼底造影使用的黃螢光素來輔助手術,相當於給膠質瘤披上一身「螢光衣」,從而可以在最大範圍內安全切除膠質瘤。

原發中樞神經腫瘤 四成是它

據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牟永告主任醫師介紹,原發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發病率在十萬分之十四點八左右,而膠質瘤發病率約佔其中的40%,其中大多為惡性腫瘤。

惡性膠質瘤多發於中老年群體,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以最常見的膠質母細胞瘤(世界衛生組織WHO分級IV級)為例,患者在接受規範性治療後的平均生存期僅為1年左右,存活超過5年的患者不足10%。

做影像學檢查只顯露「冰山一角」

目前,手術是治療膠質瘤的主要手段。但是膠質瘤在顱內瀰漫生長,界限不清,在影像學(磁共振或CT)上所顯示的強化病灶,常常是腫瘤主體的「冰山之一角」。在手術過程中,膠質瘤的相對邊界在常規神經外科顯微鏡下難以判斷。

牟永告指出,手術療效與腫瘤切除程度有關。如果切除過多,有可能損傷重要神經組織,造成患者術後偏癱及失語等神經功能毀損。而如果切除程度不足,殘存腫瘤細胞過多,則會阻礙後續治療的效果。因此,確定膠質瘤的生長範圍是手術中的至關重要的一步。

華南領先 腫瘤可「原形畢露」

近年來,螢光輔助膠質瘤顯微切除的作用逐漸顯現。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從2015年3月起率先在華南地區開展「黃螢光輔助膠質瘤顯微手術」的臨床研究,發現該技術可以幫助醫生尋找病灶並對腫瘤進行最大範圍地安全切除。其中,「螢光素鈉輔助毛細胞星形細胞瘤顯微切除」一文在2015年美國神經腫瘤年會和2016年亞洲神經腫瘤年會上首次壁報交流,並在國際刊物「World Jounal of Surgical Oncology」上發表。

該技術是在常規神經外科顯微操作的基礎上,與螢光顯影技術相結合。黃螢光的顯影劑為常用眼底造影的螢光素鈉,價格150元左右。手術過程中,膠質瘤組織積聚了螢光素,當醫生使用顯微鏡時,這種螢光素在特定波長的光線激發下會發出黃綠色的螢光,使腫瘤「原形畢露」。螢光素使用1.5~2小時後開始有效果,顯影效果可持續6~8小時左右。

螢光不奏效?使用時機不對

要想腫瘤最大範圍地安全切除,把握黃螢光的使用時機很重要,這對醫生的經驗和技巧要求頗高。牟永告說:「使用螢光素後,時間太短,腫瘤主體會與周圍組織模糊一片;在常規光線下腫瘤相對邊界顯示不清時,再切換黃螢光,反覆辨認,不能一直在黃螢光下操作,否則會誤傷血管。」

目前,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在做膠質瘤手術上取得了一定經驗。「我一年做300多臺手術,其中100例就是膠質瘤。」牟永告說,他所在團隊已完成螢光顯微鏡輔助下膠質瘤切除手術87例,患者術後恢復良好,神經功能較術前改善或維持穩定。其中最早完成手術的5例惡性程度最高的膠質母細胞瘤(WHO IV級),有3例無瘤生存已達26個月,而其中位生存期只有14.2個月。

(原標題:裹上一身「螢光衣」大腦膠質瘤無處可藏)

本文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腦外科專家顧建文:缺氧下基因突變可致腦膠質瘤
    腦膠質瘤是神經系統原發腫瘤中的最常見類型,隨著現代醫學發展及綜合治療技術的進步,腦膠質瘤的診斷與治療有了很大提高,但其療效預後並沒有明顯改善,因此,積極探索膠質瘤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並在腫瘤防治上尋找新的突破仍是當前醫學研究的熱點。
  • 螢光衣怎麼洗 螢光衣原理 螢光衣一般亮多久
    螢光衣怎麼洗 螢光衣原理 螢光衣一般亮多久 2018-08-21 11:37:10 來源:全球紡織網 螢光衣怎麼洗?螢光衣原理,螢光衣一般亮多久?
  • 揭秘毛細胞星形細胞瘤:可痊癒的良性膠質瘤
    有研究證明,約40%的原發於視路者,伴有I型神經纖維瘤病(NF1),且多數為女孩。  發病部位  可發生在所有神經軸,好發部位包括:  ①視神經(視神經膠質瘤);  ②視交叉/下丘腦;  ③丘腦和基底節;  ④大腦半球;  ⑤小腦(小腦星形細胞瘤);  ⑥腦幹(背外腦幹膠質瘤)。
  • 丘腦膠質瘤能活多久?
    一般來說,膠質瘤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術後根據病情輔以放化療,丘腦膠質瘤也不例外。一線治療手段仍是先手術切除腫瘤,手術過程中切記注重對術中神經功能的保護,這將保障更好的術後生活質量,同時也將提高放化療的療效。歐洲、美國、日本等的膠質瘤治療規範中也指出,手術可很快解除佔位效應,明確病理,另一方面,也能提高放化療的效果。
  • 中國科學家發現治療膠質瘤的關鍵小分子藥物
    3、手術難度高膠質瘤由於位於人體最重要、最複雜的大腦中,手術時一不小心損傷到腦內重要組織,就可能導致患者殘疾或死亡,其手術難度和風險都是非常高的,可以說處處要人命。尤其像腦幹、丘腦這樣的特殊部位,位置深,功能較重要,手術更加困難,一般的神經外科醫生都不敢進行腦幹膠質瘤手術。特別是高級別膠質瘤(膠質瘤醫學上分為1-4級),級別越高越難治療。
  • 研究| IDH1突變抑制劑 治療膠質瘤臨床前景良好
    1.IDH的正常生理功能 在對人GBM的基因組分析中,發現12%的GBM有IDH突變,並且大多數腫瘤是從低級別的神經膠質瘤發展而來(即繼發性GBM)。隨後發現超過70%的WHOⅡ/Ⅲ級膠質瘤有IDH突變。
  • 為什麼很多膠質瘤無法治癒?別灰心,10年生存期逐步提高
    膠質瘤分級表神經膠質瘤是一種起源於大腦或脊柱神經膠質細胞的腫瘤。膠質瘤約佔所有腦腫瘤和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30%,佔所有惡性腦腫瘤的80%。膠質瘤的分級方法有幾種,但現在最普遍接受的方法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分類系統,簡而言之如下:·1級-通常為低級-例如毛細胞星形細胞瘤。·2級-擴散浸潤,但低級。
  • 膠質瘤幹細胞 DC 疫苗治療膠質瘤前景廣闊
    由此,這名接受了膠質瘤幹細胞 DC 疫苗治療的患者無進展生存期已達24個月。目前,經該中心團隊應用膠質瘤幹細胞 DC 疫苗治療且無進展生存期達到或超過24個月的膠質瘤母細胞患者已達3名,這些患者的長期療效還在進一步觀察中,值得期待。中心主任戴宜武博士稱在所有類型的膠質瘤中,膠質母細胞瘤惡性程度最高,極易復發,平均在手術、放化療後半年左右復發,現有的資料統計平均生存期18個月。
  • 組蛋白H3.3 G34R/V突變在神經膠質瘤中的研究進展
    但Yoshimoto等研究顯示這兩類患者的發病年齡相似(中位年齡分別為10歲和15歲)。有研究發現G34R突變型腫瘤不僅位於大腦半球,而且位於基底節區和遠離丘腦的腦組織深部區域。儘管組織病理學為高級別腫瘤,但某些G34R突變腫瘤在影像上顯示出弱或無對比增強。
  •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提出治療膠質瘤的新策略
    在低級別膠質瘤患者和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患者中,IDH1突變的比例可達到70%左右,但目前缺乏針對IDH1突變型膠質瘤的選擇性治療方法。IDH1突變導致酶促反應的顯著改變,催化α-酮戊二酸(2-KG)大量轉化為2-羥基戊二酸(2-HG),並引起細胞代謝系統的顯著改變。IDH1突變引起顯著的代謝組改變,提示腫瘤細胞依賴特異的代謝途徑完成細胞生物學過程。
  • Cell | G34R/V型膠質瘤—H3.3G34和PDGFRA突變共同促進膠質瘤發生
    G34R/V型腫瘤具有獨特的病理組織學異質性以及不同程度的雙重神經-膠質細胞間隔等特點,容易導致誤診,近30%的中樞神經系統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被證明是G34R/V突變HGGs。  分子水平上,G34R/V HGGs具有統一的特徵:總是攜帶ATRX和TP53的突變、缺乏少突膠質細胞標記物OLIG2的免疫反應性、DNA甲基化分析與其他膠質瘤有明顯差異【2】。
  • Cell|聚焦G34R/V型膠質瘤:H3.3G34和PDGFRA突變共促膠質瘤發生
    G34R/V型腫瘤具有獨特的病理組織學異質性以及不同程度的雙重神經-膠質細胞間隔等特點,容易導致誤診,近30%的中樞神經系統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被證明是G34R/V突變HGGs。分子水平上,G34R/V HGGs具有統一的特徵:總是攜帶ATRX和TP53的突變、缺乏少突膠質細胞標記物OLIG2的免疫反應性、DNA甲基化分析與其他膠質瘤有明顯差異【2】。
  • 成人瀰漫性膠質瘤的臨床診療指南
    成人瀰漫性膠質瘤的臨床診療指南 2021-01-08 0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左顳葉膠質肉瘤
    GS病因不詳,除與遺傳因素有關外,目前對其發病機制有以下解釋:①膠質瘤中血管內皮細胞和成纖維細胞高度增生,當間胚葉成分呈腫瘤性增生且與膠質瘤混合,則呈現膠質肉瘤的結構;②由於膠質瘤侵犯或刺激鄰近腦膜,引起腦膜纖維組織增生及肉瘤變;③腦內原發性肉瘤與其周圍由反應性膠質細胞增生並進一步形成的膠質瘤混合而成;④肉瘤與膠質瘤分別發生後混合在一起;⑤近來有作者提出其肉瘤成分可能是由血管周圍間葉組織去分化所致
  • 鋼琴家患丘腦膠質瘤無法演奏,手術後靈活手指彈奏令人嘆為觀止!
    不幸的是,作為鋼琴演奏家、鋼琴老師的Z女士,大約4個月前發現出右手彈奏不靈活,精細活動限制,頭部右側和右腳麻木感,也偶有視力模糊、有霧感,起初本以為是太勞累所致,卻不見好轉,當地醫院就診,在當地醫院診斷為丘腦膠質瘤。 什麼是丘腦?丘腦又稱背側丘腦,是間腦中規模較大的卵圓形灰質核團,位於第三腦室的兩側,左、右丘腦借灰質團塊(稱中間塊)相連。
  • 研究發現神經膠質瘤中電信號與突觸信號的整合
    研究發現神經膠質瘤中電信號與突觸信號的整合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9 13:24:07 美國史丹福大學Michelle Monje小組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神經膠質瘤中的電信號與突觸信號能夠整合進神經迴路中。
  • Cell:揭示小膠質細胞促進大腦中的癌細胞生長機制
    2020年11月3日訊/生物谷BIOON/---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大腦會保護自己免受攻擊性免疫反應的影響,以抑制炎症。然而,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諾特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當癌細胞試圖擴散到大腦時,這種進化控制可能會起反作用。
  • ...劉豔輝團隊 通過樣本量最大回顧性研究 證實丘腦膠質瘤不是手術...
    》上,發表題為「Surgical treatment and survival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adult thalamic glioma: a single institution experience of 8 years」的臨床研究,本研究是迄今為止成人丘腦膠質瘤手術治療中樣本量最大的回顧性研究。
  • 兒童視路膠質瘤的特點、治療及預後分析
    北兒神外周刊 第30期 兒童視路膠質瘤的臨床特點、治療及預後分析 作者:王佳、葛明、張天蕾、彭芸、程華、施維、張楠、李少武、冀園琦、孫駭浪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8
  • 惡性膠質瘤能治好嗎?對抗惡性膠質瘤的臨床挑戰
    膠質瘤在解剖位置上表現出異質性,40%出現在額葉(圖1A)。膠質瘤相對罕見,每年每10萬成人中就有5人發生。在每年診斷為原發性腦瘤的10萬人中的20人中,膠質瘤佔所有腦瘤的27%和所有惡性腦瘤的80%。膠質瘤的發生在生命的不同階段,佔0-19歲兒童原發性腦腫瘤的47%,但成人的平均診斷年齡為62歲。基於亞型、腫瘤分級和診斷過程中膠質瘤定義的任何不一致,發病率也可能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