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毛細胞星形細胞瘤:可痊癒的良性膠質瘤

2020-11-29 健康界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

毛細胞星形細胞瘤是一種生長緩慢、邊界較清的囊性星形腫瘤,是一種良性膠質瘤病理分型,WHO I級。

發病特點

毛細胞星形細胞瘤常發生於兒童和年輕人,成人少見,無明顯性別差異約佔全部膠質瘤的5%-6%,年發病率為0.37/100 000人,是兒童中最常見的膠質瘤,其中約2/3發生於小腦。有研究證明,約40%的原發於視路者,伴有I型神經纖維瘤病(NF1),且多數為女孩。

  發病部位

  可發生在所有神經軸,好發部位包括:

  ①視神經(視神經膠質瘤);

  ②視交叉/下丘腦;

  ③丘腦和基底節;

  ④大腦半球;

  ⑤小腦(小腦星形細胞瘤);

  ⑥腦幹(背外腦幹膠質瘤)。

  有時下丘腦、丘腦和腦幹大的病變突入腦室內,很難確定它們的原發部位。

  臨床特點:患者可出現局灶性神經功能障礙或巨顱症、頭痛、內分泌紊亂、顱內壓增高等。視路腫瘤常造成視野缺損,但早期可無視野和視力的變化。巨大下丘腦腫瘤經常造成下丘腦/垂體功能障礙,包括肥胖、尿崩症。下丘腦一視交叉腫瘤可在兒童中發生軟腦膜播散,預後不良。

  丘腦腫瘤常阻塞腦脊液循環或壓迫內囊造成局灶神經障礙,如偏癱。小腦腫瘤在20歲前表現出行動笨拙、進行性頭痛和噁心嘔吐。腦幹腫瘤常發生於背外側部,出現腦積水或腦幹功能障礙體徵,這可與橋腦瀰漫型星形細胞瘤形成的對稱性"橋腦肥大"相鑑別。脊髓腫瘤表現為腫瘤生長引起的局灶神經功能障礙症狀。

  影像特點:

  無論CT或MRI都顯示腫瘤邊界清楚,可增強,少數有鈣化。視神經型腫瘤受視神經鞘限制,沿視神經生長而呈梭形。視路腫瘤延展常從視神經到視交叉,或從視交叉到視神經管,並壓迫周邊重要組織。

圖:CT顯示下丘腦-視交叉型PA,輪廓清晰、分葉形的低密度的鞍上佔位,引起阻塞性腦積水。

  儘管高敏度神經影像能顯示出腫瘤廣泛浸潤,但在MRI T2W像上腫瘤邊界、水腫和Wallerian變性並不清晰。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可發生於腦幹各層面,多位於外側,相對分離,可增強,常囊性變。腦橋基底瀰漫型星形細胞瘤發展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才可強化,可用於鑑別。大腦半球、小腦和脊髓腫瘤中囊性變常見,可為大而孤立的空腔,也可小而密集,相互聞有腔隙,這是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鑑別於其他一些WHOⅠ級腫瘤的一項重要診斷特徵。

圖:小腦毛細胞星形細胞膠質瘤MR特點。A:T1WI顯示小腦半球囊性腫塊,相對於側腦室中的CSF,囊液相對較高信號,囊腫內有一個結節。B:T2WI顯示,囊腫似乎是部分分葉的,其內信號混雜。C:增強MR示囊腫結呈異質性增強,囊壁和內部分葉有所增強。D:冠狀位增強MR示囊腫壁大部分不增強,而囊腫結節和一些分葉明顯強化。術後病理為:毛細胞星形細胞瘤,BRAF V600E突變。

  治療

  治療方案因原發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原發視路者,因為緊鄰視神經、下丘腦等重要組織,視路毛細胞星形膠質瘤的治療原則:手術切除大部分腫瘤,術後輔助化療和放療。對於較小的腫瘤,且病人沒有臨床症狀和體徵,可以不做治療,密切隨訪觀察。小腦毛細胞星形膠質瘤的治療原則:因為腫瘤邊界清楚儘可能全切腫瘤。毛細胞全切後25年生存率高達95%以上,甚至有研究證明全切後的復發率為0%。

  對於復發患者,可以根據病情可以選擇:再次手術、放療和隨訪觀察。INC主張應該積極進行成功的再次手術,這是治療腫瘤、延長生命最有效的方法。

  預後

  生長緩慢的毛細胞星形細胞瘤可以穩定在發展的任何時期,甚至有自發消退的病例研究報告。無論是級別還是分化都可以穩定數十年,生存期可以長達50年。該腫瘤很少致死,故僅有少許長期隨訪資料顯示最終結局。最近報導下丘腦和腦幹病變可能致死,但僅發生在長程病史和多次復發後。臨床"復發"更常是囊腫形成而不是實體腫瘤成分的擴大。通常,伴有腫瘤的神經纖維瘤病穩定或僅緩慢生長,特別發生在視神經的腫瘤。NFl小腦星形細胞腫瘤的生物學行為可能更具侵襲性,但毛細胞型和瀰漫型腫瘤卻並非都易進展,偶爾腫瘤甚至發生退變。

相關焦點

  • 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的影像與病理簡述
    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 Penfield於1937年根據腫瘤細胞兩端細胞突起為細長的毛髮樣膠質纖維絲而命名的一種良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生長緩慢,預後良好。• 1993年,2000年及2007年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均被列為I級星形細胞瘤,具有良性的生物學行為,局限性和緩慢生長。手術完全切除後5年生存率高達95%-100%,10年生存率為83%,20年生存率為85%-95%,肉眼全切除腫瘤生存率為100%。• 國外報導佔顱內腫瘤的1.9%,國內報導約佔顱內腫瘤的1.6%。
  • 少突星形細胞瘤是一種什麼樣的腫瘤?
    I級:一般為良性,如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形細胞瘤、原漿型星形細胞瘤、室管膜下瘤等;Ⅱ級:包括一般的星形膠質細胞瘤,少突膠質細胞瘤和混合(少突-星形)細胞瘤、室管膜瘤等;Ⅲ級:主要為間變性星形細胞瘤,間變性少突膠質細胞瘤,間變性少突一星形細胞瘤等;Ⅳ級:膠質母細胞瘤、髓母細胞瘤等。膠質瘤是惡性腫瘤嗎?
  • ...小兒膠質瘤|神經膠質瘤|星形細胞瘤|DIPG|策略|手術|兒童|腦幹|...
    常見類型與臨床表現兒童最常見的腦瘤是良性低級別膠質瘤(低級別膠質瘤),包括毛細胞星形細胞瘤(PA)和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形細胞瘤(二者均為WHO I級)和瀰漫性星形細胞瘤(WHO II級)。WHO III級(例如間變性星形細胞瘤)和IV級(多形膠質母細胞瘤)的高級別神經膠質瘤(高級別膠質瘤)在兒童中少見。
  • 星形細胞瘤,最常見的神經上皮腫瘤,可表現為神經功能缺失和癲癇
    01什麼是星形細胞瘤?具體可以分為幾種類型?2、疾病類型根據世衛組織腦腫瘤分類法,可以將星形細胞瘤分為這幾個類型。(1)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這種細胞瘤級別比較低界限非常清楚且生長比較緩慢經常見於一些兒童和一些年輕人他的具有不味兒特異性主要存在於世路和小腦。(2)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形細胞瘤:這種比較罕見,是一種低級別腫瘤(WHOⅠ級),與結節硬化復徵密切相關。
  • 視神經下丘腦膠質瘤能治好嗎?
    視神經下丘腦膠質瘤是什麼?  下丘腦/交叉區兒童低級別星形細胞瘤多為典型的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可能存在其他膠質瘤,如纖維性星形細胞瘤和神經節膠質瘤,但間變性星形細胞瘤和原始神經外胚層瘤並不常見。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具有典型的組織學模式,包括羅森塔爾纖維和嗜酸性顆粒體的雙相模式。這些腫瘤本質上是惰性的,侵襲性病程是罕見的。大致上,它們呈部分囊狀,呈灰色均勻的模式,與正常腦組織區不同。腦脊液(CSF)播散少見,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罕見惡變。
  • |星形細胞瘤|神經系統|顱咽管瘤|腦...
    二、腦腫瘤的分類WHO國際疾病分類(ICD)將腦腫瘤分為9類:①星形細胞瘤;②少突膠質瘤;③室管膜瘤;④混合型膠質瘤;⑤神經元腫瘤;⑥胚胎及生殖細胞腫瘤;⑦脈絡叢腫瘤;⑧其他:原發腫瘤的局部蔓延。⑨未特指或未分類(不包括原發惡性淋巴瘤及顱內血管瘤)。
  • 裹上一身「螢光衣」大腦膠質瘤無處可藏
  • 為什麼很多膠質瘤無法治癒?別灰心,10年生存期逐步提高
    膠質瘤分級表神經膠質瘤是一種起源於大腦或脊柱神經膠質細胞的腫瘤。膠質瘤約佔所有腦腫瘤和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30%,佔所有惡性腦腫瘤的80%。膠質瘤的分級方法有幾種,但現在最普遍接受的方法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分類系統,簡而言之如下:·1級-通常為低級-例如毛細胞星形細胞瘤。·2級-擴散浸潤,但低級。
  • 兒童視路膠質瘤的特點、治療及預後分析
    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並經病理證實的32例兒童視路膠質瘤患者的臨床資料。 研究結果32例兒童視路膠質瘤患兒的中位就診年齡為2歲(6個月至9歲6個月)。其中22例有眼科症狀,16例有腦積水症狀,消瘦10例。腫瘤近全切除8例,大部切除21例,部分切除3例。術後病理學結果顯示,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9例,毛細胞黏液樣星形細胞瘤23例。術後1例行化療輔助放射治療,4例單純行放射治療,23例接受化療,餘4例患兒術後未接受化療及放療。
  • 【病例分析】星形細胞伴大片壞死【「贊」學堂043】
    1星形細胞瘤;2髓母;3血管網狀細胞瘤及轉移瘤。1 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是兒童常見的膠質瘤,常見小腦半球-小腦蚓部。多表現為較大的類圓形囊性病灶伴有較大的囊變壞死區。但本例囊內部分實性成分信號混雜,CT提示為出血,不支持該診斷。顱內出血提示腫瘤存在惡變進展可能,故應考慮高級別星形細胞瘤可能。
  • 問答|得了腦膠質瘤能不能治好?
    近日,李敖先生不幸因病撒手人寰,其罹患疾病「腦癌」(腦膠質瘤)再次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膠質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顱內腫瘤,約佔所有顱內腫瘤的45%,其中以星形細胞瘤最多見。後者根據惡性程度由低到高分為4個不同級別,分化良好的星形細胞瘤(WHO I級)生長緩慢,預後良好,膠質母細胞瘤(WHO IV級)惡性程度最高,進展迅速,預後極差。年齡分布上,男性略多於女性;發生部位上,成人多見於大腦半球,而兒童以小腦和腦幹較為多見。腦腫瘤的發生及發展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至今尚無定論。
  • 膠質瘤多見於神經細胞,且常發病於顱內,症狀表現多,別亂用藥
    導語:膠質瘤的病因還不是很清楚,但可能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電離輻射,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根據惡性程度,WHO對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分類將神經膠質瘤分為I-IV級,I和II級為低度神經膠質瘤,III和IV級為高度神經膠質瘤。
  • 血液腫瘤科於加軍-良性腫瘤會變惡性嗎?嚴重嗎?
    良性腫瘤對人體的影響相對比較小,但是也不容忽視,任何腫瘤都有害於健康,但危害程度不同,那麼良性腫瘤會不會有惡變的可能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 研究| IDH1突變抑制劑 治療膠質瘤臨床前景良好
    1.IDH的正常生理功能 在對人GBM的基因組分析中,發現12%的GBM有IDH突變,並且大多數腫瘤是從低級別的神經膠質瘤發展而來(即繼發性GBM)。隨後發現超過70%的WHOⅡ/Ⅲ級膠質瘤有IDH突變。
  • 1 型神經纖維瘤病相關腫瘤的診療進展(綜述)
    神經纖維瘤神經纖維瘤是良性的Schwann細胞瘤,不僅由瘤性的Schwann細胞組成,還包含有非瘤性的纖維母細胞、肥大細胞、巨噬細胞、內皮細胞、這些腫瘤以WHO I級膠質瘤(稱為毛細胞星形細胞瘤)為主,病理上與非NF1患者的自發性膠質瘤難以鑑別。儘管許多視路膠質瘤無症狀,但仍有半數可引起臨床表現,最常見的為視力下降,一些患兒可出現性早熟。
  • 成人瀰漫性膠質瘤的臨床診療指南
    成人瀰漫性膠質瘤的臨床診療指南 2021-01-08 0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左顳葉膠質肉瘤
    膠質肉瘤是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惡性腫瘤,除具有多形性成膠質細胞瘤的特徵性外,尚具有肉瘤的特徵。發病率佔成膠質細胞瘤的1.8%~8.0%。1895年Strobe首先將膠質母細胞瘤與肉瘤的混合性腫瘤命名為膠質肉瘤,但當時未得到認可。直到1955年Feigin和Gross對本病深入研究後,再次提出該命名名,才獲得公認,並沿用至今。1979年WHO正式把由膠質和肉瘤成分組成的混合性腫瘤命名為(gliosarcoma,GS)。
  • 我國學者發現腦膠質瘤惡化發展的蛋白複合物
    由於從病原學與形態學上還不能將這兩類腫瘤完全區別,而起源於間質細胞的膠質瘤又比起源於實質細胞的神經元腫瘤常見得多,所以將神經元腫瘤包括在膠質瘤中,統稱為膠質瘤。 膠質信的分類方法很多,臨床工作者在往採用的是分類比較簡單的Kemnkan分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