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毛細胞星形細胞瘤是一種生長緩慢、邊界較清的囊性星形腫瘤,是一種良性膠質瘤病理分型,WHO I級。
發病特點
毛細胞星形細胞瘤常發生於兒童和年輕人,成人少見,無明顯性別差異約佔全部膠質瘤的5%-6%,年發病率為0.37/100 000人,是兒童中最常見的膠質瘤,其中約2/3發生於小腦。有研究證明,約40%的原發於視路者,伴有I型神經纖維瘤病(NF1),且多數為女孩。
發病部位
可發生在所有神經軸,好發部位包括:
①視神經(視神經膠質瘤);
②視交叉/下丘腦;
③丘腦和基底節;
④大腦半球;
⑤小腦(小腦星形細胞瘤);
⑥腦幹(背外腦幹膠質瘤)。
有時下丘腦、丘腦和腦幹大的病變突入腦室內,很難確定它們的原發部位。
臨床特點:患者可出現局灶性神經功能障礙或巨顱症、頭痛、內分泌紊亂、顱內壓增高等。視路腫瘤常造成視野缺損,但早期可無視野和視力的變化。巨大下丘腦腫瘤經常造成下丘腦/垂體功能障礙,包括肥胖、尿崩症。下丘腦一視交叉腫瘤可在兒童中發生軟腦膜播散,預後不良。
丘腦腫瘤常阻塞腦脊液循環或壓迫內囊造成局灶神經障礙,如偏癱。小腦腫瘤在20歲前表現出行動笨拙、進行性頭痛和噁心嘔吐。腦幹腫瘤常發生於背外側部,出現腦積水或腦幹功能障礙體徵,這可與橋腦瀰漫型星形細胞瘤形成的對稱性"橋腦肥大"相鑑別。脊髓腫瘤表現為腫瘤生長引起的局灶神經功能障礙症狀。
影像特點:
無論CT或MRI都顯示腫瘤邊界清楚,可增強,少數有鈣化。視神經型腫瘤受視神經鞘限制,沿視神經生長而呈梭形。視路腫瘤延展常從視神經到視交叉,或從視交叉到視神經管,並壓迫周邊重要組織。
圖:CT顯示下丘腦-視交叉型PA,輪廓清晰、分葉形的低密度的鞍上佔位,引起阻塞性腦積水。
儘管高敏度神經影像能顯示出腫瘤廣泛浸潤,但在MRI T2W像上腫瘤邊界、水腫和Wallerian變性並不清晰。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可發生於腦幹各層面,多位於外側,相對分離,可增強,常囊性變。腦橋基底瀰漫型星形細胞瘤發展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才可強化,可用於鑑別。大腦半球、小腦和脊髓腫瘤中囊性變常見,可為大而孤立的空腔,也可小而密集,相互聞有腔隙,這是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鑑別於其他一些WHOⅠ級腫瘤的一項重要診斷特徵。
圖:小腦毛細胞星形細胞膠質瘤MR特點。A:T1WI顯示小腦半球囊性腫塊,相對於側腦室中的CSF,囊液相對較高信號,囊腫內有一個結節。B:T2WI顯示,囊腫似乎是部分分葉的,其內信號混雜。C:增強MR示囊腫結呈異質性增強,囊壁和內部分葉有所增強。D:冠狀位增強MR示囊腫壁大部分不增強,而囊腫結節和一些分葉明顯強化。術後病理為:毛細胞星形細胞瘤,BRAF V600E突變。
治療
治療方案因原發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原發視路者,因為緊鄰視神經、下丘腦等重要組織,視路毛細胞星形膠質瘤的治療原則:手術切除大部分腫瘤,術後輔助化療和放療。對於較小的腫瘤,且病人沒有臨床症狀和體徵,可以不做治療,密切隨訪觀察。小腦毛細胞星形膠質瘤的治療原則:因為腫瘤邊界清楚儘可能全切腫瘤。毛細胞全切後25年生存率高達95%以上,甚至有研究證明全切後的復發率為0%。
對於復發患者,可以根據病情可以選擇:再次手術、放療和隨訪觀察。INC主張應該積極進行成功的再次手術,這是治療腫瘤、延長生命最有效的方法。
預後
生長緩慢的毛細胞星形細胞瘤可以穩定在發展的任何時期,甚至有自發消退的病例研究報告。無論是級別還是分化都可以穩定數十年,生存期可以長達50年。該腫瘤很少致死,故僅有少許長期隨訪資料顯示最終結局。最近報導下丘腦和腦幹病變可能致死,但僅發生在長程病史和多次復發後。臨床"復發"更常是囊腫形成而不是實體腫瘤成分的擴大。通常,伴有腫瘤的神經纖維瘤病穩定或僅緩慢生長,特別發生在視神經的腫瘤。NFl小腦星形細胞腫瘤的生物學行為可能更具侵襲性,但毛細胞型和瀰漫型腫瘤卻並非都易進展,偶爾腫瘤甚至發生退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