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學者發現腦膠質瘤惡化發展的蛋白複合物

2021-01-11 騰訊網

膠質瘤又稱神經膠質瘤,是發生於神經外胚層的腫瘤。神經外胚層發生的腫瘤有兩類,一類由間質細胞形成,成為膠質瘤;另一類由實質細胞形成,稱神經元腫瘤。由於從病原學與形態學上還不能將這兩類腫瘤完全區別,而起源於間質細胞的膠質瘤又比起源於實質細胞的神經元腫瘤常見得多,所以將神經元腫瘤包括在膠質瘤中,統稱為膠質瘤。

膠質信的分類方法很多,臨床工作者在往採用的是分類比較簡單的Kemnkan分類法。各型膠質瘤中,以星形細胞瘤最多,其次為膠質母細胞瘤,其後依次為髓母細胞瘤、室管膜瘤、少枝膠質瘤、松果體瘤、混合性膠質瘤、脈絡叢乳頭狀瘤、未分類膠質瘤及神經源性腫瘤。各型膠質瘤的好發部位不同,如星形細胞瘤成人多見於大腦半球,兒童則多發在小腦:膠質母細胞瘤幾乎均發生於大腦半球:髓母細胞瘤發生於小腦蚓部:室管膜瘤多見於第4腦室;少枝膠質瘤大多發生於在腦半球。

膠質瘤以男性較多見,特別在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髓母細胞瘤,男性明顯多於女性。各型膠質母細胞瘤多見於中年,室管膜瘤多見於兒童及青年,髓母細胞瘤幾乎都發生在兒童。膠質瘤的部位與年齡也有一-定關係,如大腦星形細胞瘤和膠質母細胞瘤多見於成人,小腦膠質瘤(星形細胞瘤、髓母細胞瘤、室管膜瘤)多見於兒童。

膠質細胞瘤的特點在於它是唯一的非表皮的人類腫瘤,在其發展過程中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一直與腫瘤的生長及患者的存活相關,因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CFR)的活化作用促進了膠質細胞瘤的浸潤作用。表皮生長(ECFR)是一種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跨膜糖蛋白,很多腫瘤表面存在著EGFR的高表達。ECFR與其配體結合後,引起自身鱗酸化,通過一系列反應將信號傳遞致核內,影響相關基因功能,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及預後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將ECGFR作為治療的靶點。

Genistein(金轉停)為強力蛋白酪氨酸激酶(PIK)抑制劑,對表皮生長因子(EGFR)有顯著的抑制作用。Schufze等研究發現Genistein(金轉停)可降低ECF誘導的c-fos基因的轉錄,並抑制EGFR結合的蛋白酪氨酸激酶磷酸化,從而抑制腫瘤浸潤和生長。美國學者一項研究結果表明,Genistein(金轉停)通過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有效地抑制膠質細胞瘤的浸潤,所需的濃度比用於抑制生長的濃度要低得多,在Genistein(金轉停)為103μmol/L濃度,浸潤完全被Genistein(金轉停)抑制。

近年,國內外研究發現以Genistein(金轉停)為代表的異黃酮類化合物可以抑制神經系統惡性腫瘤生長、抑制腫瘤細胞因子合成和降低其侵襲性等多種抗腫瘤作用。Khoshomn S等採用Genistein(金轉停)聯合BCNU作用於體外培養的人類膠質母細胞瘤U87和大鼠C6膠質瘤細胞,發現Genistein(金轉停)在4μmol/L的濃度下,可以顯著增強BCNU的腫瘤抑制作用,比單純BCNU作用提高30%~41%,且聯合應用Genistein(金轉停)可以提高化療藥物作用,減少使用其劑量,減輕其毒性。

同時,在對3種髓母細胞瘤細胞株的研究中,也得到類似的結果,說明Genistein(金轉停)具有顯著的協同化療作用。本研究採用多種常規的細胞凋亡檢測方法均觀察到單獨應用Genistein(金轉停)對於體外C6膠質瘤細胞具有凋亡誘導作用,這種作用具有劑量依賴性和時間依賴性;高濃度和長時間作用,細胞的凋亡增加。在觀察到細胞凋亡的同時,流式細胞術還發現相當數量細胞發生死亡,也呈現時間依賴性(10.91%,13.88%和18.43%),提示Genistein(金轉停)本身還可能對C6細胞具有直接的細胞殺傷作用。

對於Genistein(金轉停)抑制C6膠質瘤細胞的機制,考慮可能與其抑制Ca2+離子通道,阻止酪氨酸蛋白磷酸化,阻斷ECF、VEGF等細胞因子的合成,影響細胞周期以及有絲分裂有關,確切的機制需要進一步研究。Genistein(金轉停)等異黃酮類化合物對於膠質瘤作用的體外研究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並且向體內研究發展。體外實驗觀察到Genistein(金轉停)具有較理想的膠質瘤細胞抑制作用,異黃酮類化合物本身的脂溶性能透過血腦屏障,直接作用於病灶,不會對正常細胞產生危害。同時,動物學實驗也顯示,通過這種藥物治療,被移植膠質瘤的動物生存期明顯延長。

相關焦點

  • STAT3信號通路在惡性腦膠質瘤中的研究進展
    而Singh等的研究發現,YKL-40是受STAT3調控的一種分泌性糖蛋白,STAT3結合在YKL-40的啟動子上,其上調對惡性腦膠質瘤的發展有促進作用,敲除STAT3後可明顯減少YKL-40的表達。既然STAT3結合在相關基因的啟動子上,勢必會對相關基因產生影響,相反這些基因產物也有可能對STAT3通路有所影響。
  • 科學家公布腦膠質瘤中融合基因全景圖
    該研究提供了首個針對中國人群腦膠質瘤的高通量NGS測序資料庫,發表了腦膠質瘤中融合基因的全景圖,發現了新的膠質瘤的分子特徵,並首次在繼髮膠質母細胞瘤(secondary glioblastoma)中發現了多次重複出現的PTPRZ1-MET融合基因及其四種不同的融合方式,並且利用獨立的192個病例驗證了這一發現。
  • 兒童腦膠質瘤不應該只關注手術!
    數據表明:我國每年至少有7000—8000名兒童被查出患腦腫瘤,其中70%—80%是惡性腫瘤。在兒童易患的惡性病變中,腦腫瘤僅次於白血病,排在第二位。有統計顯示,5-8歲是兒童腦瘤發病高峰。小兒發病年齡越小,腦腫瘤惡性程度越高,發病速度越來越快。
  • 與腦膠質瘤發病相關的風險因素研究進展
    目前認為,異檸檬酸脫氫酶(IDH)突變、p53基因突變、O6-甲基鳥嘌呤-DNA甲基轉移酶(MGMT)啟動子甲基化、染色體1p/19p共缺失、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擴增可能與腦膠質瘤的發病相關。這類分子標記物測定費用昂貴,且目前主要用於腦膠質瘤患者的療效及預後判斷,若能隨技術發展進行常規測序,則對腦膠質瘤的預防有重要意義。
  • miR-210/VMP1信號傳導通路在腦膠質瘤中作用的研究進展
    膠質瘤(2007WHO)可分為星形細胞瘤、少突膠質細胞腫瘤、室管膜細胞腫瘤和混合性膠質瘤,但隨著對其病理機理研究的深入,2016年WHO從分子特徵上將膠質瘤分為瀰漫性星形細胞瘤和少突膠質細胞腫瘤、其他星形細胞腫瘤、室管膜腫瘤。 我國腦膠質瘤的發病率在顱內腫瘤中躍居首位,最近幾年發現膠質瘤呈年輕化趨勢發展。
  • 新研究揭示腦膠質瘤惡性進展的初步機制
    顱內腫瘤是常見致死腫瘤之一,而腦膠質瘤是顱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大部分惡性程度低的腦膠質瘤患者會在10年內惡化為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sGBM)。  「歷時近15年,我們收集了3000餘例腦膠質瘤樣本,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腦膠質瘤生物樣本庫和多維組學資料庫。」江濤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團隊對sGBM樣本隊列進行了全外顯子、靶向或RNA高通量測序研究。
  • 藥物研究有望抑制腦膠質瘤—新聞—科學網
    MET的第14號外顯子跳躍(METex14),以及PTPRZ1-MET(ZM)融合基因和METex14等MET基因相關變異可促進腦膠質瘤惡性進展。 顱內腫瘤是常見致死腫瘤之一,而腦膠質瘤是顱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大部分惡性程度低的腦膠質瘤患者會在十年內惡化為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sGBM)。 「歷時近15年,我們收集了3000餘例腦膠質瘤樣本,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腦膠質瘤生物樣本庫和多維組學資料庫。」江濤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團隊對sGBM樣本隊列進行了全外顯子、靶向或RNA高通量測序研究。
  • 得了腦膠質瘤該怎麼治?
    腦膠質瘤亦稱神經膠質瘤,是發生於神經外胚葉組織的腫瘤。在我國,腦膠質瘤佔顱內腫瘤的33.3%~58.9%,平均43.5%。其治療難度較大,目前腦膠質瘤無法根治,但是隨著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相信我們離攻克腦膠質瘤的那一天也不會太遠了。
  • 腦膠質瘤並不遙遠 40歲以上一定要規律生活
    5月是全球腦癌關愛月,在近日召開的中國神經腦腫瘤新技術論壇上,中國抗癌協會腦膠質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神經腫瘤綜合治療病區主任李文斌教授指出:「長期以來,相較於其他惡性腫瘤,腦腫瘤備受忽視,但事實上,以腦膠質瘤為代表的腦腫瘤是當前我國癌症攻堅戰中最難攻克的癌種之一
  • 癌症最新治療技術,治好了腦膠質瘤……
    TTF由一種可穿戴的電池供電設備提供交替的電場,該設備的商品名為Optune(Novocure),已在美國和歐洲獲批用於腦膠質瘤的治療。TTF可以幹擾實體腫瘤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的某些關鍵分子,從而破壞細胞分裂。 早在2001年,以色列理工學院的榮譽教授尤蘭姆·帕耳提醫生(Dr.
  • 得了腦膠質瘤會有哪些表現?
    【摘要】得了腦膠質瘤會有哪些表現?頭痛頭暈、視力模糊等都是。腦膠質瘤因為血腦屏障的存在,在治療上的難度很大,現代中藥人參皂苷Rh2是小分子結構有利於穿過血腦屏障,對腦膠質瘤比較適用。
  • 中國科學家發現治療膠質瘤的關鍵小分子藥物
    不僅非常常見,而且腦膠質瘤跟一顆「毒瘤」一樣,它的每一個特點都散發出恐懼的味道,每一個標籤都讓人望而生畏:1、死亡率高中國膠質瘤患者每年約新增4-8萬人,同時年死亡人數也高達3萬人。特別是34歲以下腫瘤患者的第2位死亡原因,其5年病死率在全身腫瘤中位列第三位,僅次於胰腺癌和肺癌。
  • 長鏈非編碼RNA在腦膠質瘤發病及進展中功能作用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一些LncRNA的異常表達與膠質瘤病人的復發及預後密切相關。但目前人們對其功能及作用機制知之甚少,充分了解LncRNA在膠質瘤發生發展中的功能及分子調節機制有助於尋找新的膠質瘤治療靶點及分子診斷標誌物。本文綜述近來發現的與膠質瘤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的LncRNA分子,並描述其具體的分子機制,旨在為膠質瘤病人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可能的新方法。
  • 人源腫瘤組織異種移植在腦膠質瘤中的應用進展
    膠質瘤PDX複製方法:①採用外科手術、組織及活檢等方法,採集一部分腦膠質瘤的組織標本,將其餘腦膠質瘤組織置於甲醛溶液中冷凍保存,待用分析;②將採集的腦膠質瘤組織標本行去除壞死組織等預處理後,用無菌手術刀將膠質瘤組織切成小塊(1~3mm3)或將組織製備單細胞懸液;③將處理好的膠質瘤組織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中,通常將腫瘤組織移植於小鼠背部皮下
  • 腦膠質瘤如何做到最大程度安全切除?
    腦膠質瘤的治療總也脫離不開手術治療,今天我們來講一講腦膠質瘤的安全切除。  1、腦膠質瘤有哪些治療方法?  當前腦膠質瘤的治療主要包括手術、放化療、靶向治療、電場治療以及參加臨床試驗等方法。  手術是膠質瘤治療的第一環,也是最重要的一環。
  • 預防腦膠質瘤 別把手機放枕下
    老百姓一提到腦癌,就感覺這是很嚴重的一種疾病,事實上腦癌,也就是腦膠質瘤確實是一種可怕的絕症,這種癌症還偏愛四五十歲的中年男性,在原發性腦腫瘤中發病率居首位,成為除胰腺癌之外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患有這種癌症的人會頭痛欲裂,痛不欲生。
  • 腦膠質瘤病人靜息態默認模式網絡研究進展
    腦膠質瘤病人常伴隨認知功能障礙,可能與膠質瘤引起的腦區間網絡異常相關,包括腫瘤同側和對側半球間腦區的網絡連接。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mode network,DMN)與自發認知功能、外部環境監控功能、內部心理活動相關。研究膠質瘤病人DMN對於更好地理解疾病發生發展規律、指導重要腦網絡保護及臨床治療評估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腦膠質瘤DMN的研究歷史、概念理論及目前相關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我國學者發現一種治療惡性腦瘤的藥物新療法
    新華社合肥1月11日電(記者徐海濤)膠質瘤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的腦部腫瘤,現有治療手段單一且易復發。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腫瘤醫院方志友、陳學冉科研團隊篩選並實驗發現,藥物「金轉停」可控制這種惡性腦瘤的發展,延長患者生命,有望成為臨床治療膠質瘤的新手段。日前,國際知名醫學學術期刊《治療診斷學》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該成果。
  • 腦膠質瘤有什麼症狀?
    腦膠質瘤的症狀有很多,比如有的人可能會出現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等相關的症狀。有的人也可能會出現肢體的麻木、無力、言語功能的障礙,有的人也可能會出現癲癇、四肢抽搐等相關的情況,一定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判斷。尤其是其他身體部位沒有特殊表現的,或者查不出特殊原因的臨床症狀,更應該考慮是腦部膠質瘤的問題。
  • 專家:將可用電場療法聯合手術、放化療等治療腦膠質瘤
    中新網廣州11月5日電 (蔡敏婕)相比肺癌、胃癌等常見惡性腫瘤,腦膠質瘤不被民眾熟知,卻是最常見的原發性顱內腫瘤,容易復發,致殘、致死率高。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神經外科主任牟永告近日在廣州介紹,近10年來,醫生沒有新「武器」治療腦膠質瘤,尤其是膠質母細胞瘤患者,仍面臨著5年生存率小於10%的臨床困境。根據《國家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報告》顯示,隨著中國醫療質量和診療能力的提升,惡性腫瘤5年生存率已從10年前的30.9%上升至目前的40.5%,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上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