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外科、華西腦膠質瘤中心毛慶教授(專訪連結)和劉豔輝教授團隊在神經腫瘤領域知名雜誌《Journal of Neuro-Oncology》上,發表題為「Surgical treatment and survival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adult thalamic glioma: a single institution experience of 8 years」的臨床研究,本研究是迄今為止成人丘腦膠質瘤手術治療中樣本量最大的回顧性研究。
本文通訊作者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外科毛慶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為劉豔輝教授、第一作者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牛小東醫師、共同作者主要包括華西醫院王翔教授、王天偉、周興旺和楊淵等醫師。
論文全文下載連結: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s11060-020-03430-x.pdf
據了解,丘腦膠質瘤(TG)是臨床上相對罕見的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約佔所有顱內腫瘤的1-5%。其中大多數發生在兒童,成年人中則極為罕見,其發病率分別約為2–5%和1%。該類腫瘤位於顱內中線部位,呈瀰漫性生長,由於頻發的H3K27M突變顯示其獨特的分子表達特性,以及較差的預後等特點,在2016年新版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中,將其歸入瀰漫中線膠質瘤,H3K27M突變。
迄今為止,關於丘腦膠質瘤包括手術在內的最佳治療策略仍存在爭議。近些年來,隨著神經影像學、顯微外科手術和術中輔助技術的進步,手術切除已逐漸成為丘腦病變的治療選擇。
收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8年期間收治的成人丘腦膠質瘤(ATG)的臨床及預後相關資料,分析並總結了該類患者的臨床特徵和治療策略,並探討可能影響總體生存期(OS)的預後因素,為今後丘腦膠質瘤手術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參考意義。
該回顧性隊列研究納入了華西醫院2009年8月至2017年10月新診斷的ATG患者。共納入102例(男56例,女46例),中位年齡41歲(18-68歲)。研究隊列中, 14例(15.9%)為低級別膠質瘤(LGG, II級),88例(84.1%)為高級別膠質瘤(HGG,分別為III級和IV級)。其中膠質母細胞瘤(GBM)佔總體的60.8%(62例)。
針對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設計個體化手術方案。其中全切/近全切(GTR / NTR)為46例(45.1%),次全切(STR)為50例(49.0%),部分切除(PR)為6例(5.9%)。約1/4患者在術後一周內出現與手術相關輕度或嚴重併發症,包括術後出現麻癱瘓或癱瘓加重(25,24.5%)、術後腦積水(11,10.8%)、術後昏迷(6,5.9%)、術後出血(4,3.9%)、術後死亡(5,4.9%)等。上述患者中,約一半可在術後經積極治療和康復訓練後逐漸好轉。
同時,該研究對患者總生存期(OS)相關預後因素進行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各自亞組間對比,具有KPS≥80、症狀持續時間>1個月、LGG或GTR / NTR的患者的預後較好,是ATG患者總生存期的獨立預後因素。
毛慶教授指出,這項研究全面總結了迄今為止最大樣本量的ATG的臨床特徵、治療和生存結果。丘腦膠質瘤位置深在,周圍結構複雜,是所有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中難度最高的手術之一。
我們的經驗表明,丘腦膠質瘤不是手術禁區,最大程度的手術切除能夠帶來生存獲益以及相對較少的併發症,即「More is less」,切的越多,併發症相對來說越少。術後聯合放化療的患者要總生存期要優於沒有放化療的。這項研究可能有助於進一步理解ATG的臨床特徵和預後情況,並為該類患者的手術等綜合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主要作者簡介
論文第一作者
牛小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外科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期間師從毛慶教授,劉豔輝教授、張躍康教授等,主要從事腦膠質瘤的臨床治療及基礎研究。
論文主要共同作者
王翔教授,碩士生導師,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外科/腦膠質瘤及腦深部病,副教授/醫療組長。擔任中國抗癌協會青年理事,中國抗癌協會神經腫瘤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膠質瘤專委會青年委員,四川省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專委會秘書,四川省醫學會神經外科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青年神經外科交流協會委員,四川省醫學會神經腫瘤學組秘書。主要從事腦膠質瘤及腦深部病變的診治及手術治療,是「華西腦膠質瘤中心」三個治療組之一,年手術量260臺左右。發表第一作者中英文論文40篇(SCI 21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省部級負責人課題3項,專著3部,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劉豔輝教授,博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擔任中國醫師協會膠質瘤專委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膠質瘤專委會西南聯盟副主委,中國醫師協會膠質瘤專委會藥物與免疫治療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膠質瘤專委會常委,中國老年醫學會神經科學分會常委,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神經外科專委會常委,四川省衛計委學術帶頭人,四川醫學會神經外科專委會委員,四川省醫學會神經腫瘤學組副組長,成都醫學會神經外科專委會委員等學術職務。曾先後於1998和2001年兩次到香港中文大學從事神經腫瘤的分子遺傳學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神經腫瘤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尤其是膠質瘤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分析及靶向治療研究。作為課題負責人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四川省科技廳重點研發項目。
論文通訊作者
毛慶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外科支部書記/副主任、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腦膠質瘤中心主任。1987年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醫學系,2001年至2002年赴美國深造,先後到澳大利亞、歐洲等國家和地區訪問與交流。現擔任中國醫師協會腦膠質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3D列印技術分會常委,中國抗癌協會神經腫瘤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抗癌協會腦膠質瘤專業委員會西南學組主任委員,四川省神經外科專委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腦膠質瘤協作組候任組長,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師分會神經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師分會微侵襲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腫瘤分會委員。參編多版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以及腦膠質瘤診療指南及規範。目前已在國內外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SCI及其它論文100餘篇,先後承擔省部級重點科研攻關項目10餘項,獲得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19年度榮獲「第三屆國之名醫」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