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豔輝團隊 通過樣本量最大回顧性研究 證實丘腦膠質瘤不是手術...

2020-12-01 健康界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外科、華西腦膠質瘤中心毛慶教授(專訪連結)和劉豔輝教授團隊在神經腫瘤領域知名雜誌《Journal of Neuro-Oncology》上,發表題為「Surgical treatment and survival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adult thalamic glioma: a single institution experience of 8 years」的臨床研究,本研究是迄今為止成人丘腦膠質瘤手術治療中樣本量最大的回顧性研究。

本文通訊作者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外科毛慶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為劉豔輝教授、第一作者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牛小東醫師、共同作者主要包括華西醫院王翔教授、王天偉、周興旺和楊淵等醫師。

論文全文下載連結: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s11060-020-03430-x.pdf

據了解,丘腦膠質瘤(TG)是臨床上相對罕見的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約佔所有顱內腫瘤的1-5%。其中大多數發生在兒童,成年人中則極為罕見,其發病率分別約為2–5%和1%。該類腫瘤位於顱內中線部位,呈瀰漫性生長,由於頻發的H3K27M突變顯示其獨特的分子表達特性,以及較差的預後等特點,在2016年新版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中,將其歸入瀰漫中線膠質瘤,H3K27M突變。

迄今為止,關於丘腦膠質瘤包括手術在內的最佳治療策略仍存在爭議。近些年來,隨著神經影像學、顯微外科手術和術中輔助技術的進步,手術切除已逐漸成為丘腦病變的治療選擇。

收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8年期間收治的成人丘腦膠質瘤(ATG)的臨床及預後相關資料,分析並總結了該類患者的臨床特徵和治療策略,並探討可能影響總體生存期(OS)的預後因素,為今後丘腦膠質瘤手術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參考意義。

該回顧性隊列研究納入了華西醫院2009年8月至2017年10月新診斷的ATG患者。共納入102例(男56例,女46例),中位年齡41歲(18-68歲)。研究隊列中, 14例(15.9%)為低級別膠質瘤(LGG, II級),88例(84.1%)為高級別膠質瘤(HGG,分別為III級和IV級)。其中膠質母細胞瘤(GBM)佔總體的60.8%(62例)。

針對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設計個體化手術方案。其中全切/近全切(GTR / NTR)為46例(45.1%),次全切(STR)為50例(49.0%),部分切除(PR)為6例(5.9%)。約1/4患者在術後一周內出現與手術相關輕度或嚴重併發症,包括術後出現麻癱瘓或癱瘓加重(25,24.5%)、術後腦積水(11,10.8%)、術後昏迷(6,5.9%)、術後出血(4,3.9%)、術後死亡(5,4.9%)等。上述患者中,約一半可在術後經積極治療和康復訓練後逐漸好轉。

同時,該研究對患者總生存期(OS)相關預後因素進行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各自亞組間對比,具有KPS≥80、症狀持續時間>1個月、LGG或GTR / NTR的患者的預後較好,是ATG患者總生存期的獨立預後因素。

毛慶教授指出,這項研究全面總結了迄今為止最大樣本量的ATG的臨床特徵、治療和生存結果。丘腦膠質瘤位置深在,周圍結構複雜,是所有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中難度最高的手術之一。

我們的經驗表明,丘腦膠質瘤不是手術禁區,最大程度的手術切除能夠帶來生存獲益以及相對較少的併發症,即「More is less」,切的越多,併發症相對來說越少。術後聯合放化療的患者要總生存期要優於沒有放化療的。這項研究可能有助於進一步理解ATG的臨床特徵和預後情況,並為該類患者的手術等綜合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主要作者簡介

論文第一作者

牛小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外科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期間師從毛慶教授,劉豔輝教授、張躍康教授等,主要從事腦膠質瘤的臨床治療及基礎研究。

論文主要共同作者

王翔教授,碩士生導師,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外科/腦膠質瘤及腦深部病,副教授/醫療組長。擔任中國抗癌協會青年理事,中國抗癌協會神經腫瘤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膠質瘤專委會青年委員,四川省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專委會秘書,四川省醫學會神經外科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青年神經外科交流協會委員,四川省醫學會神經腫瘤學組秘書。主要從事腦膠質瘤及腦深部病變的診治及手術治療,是「華西腦膠質瘤中心」三個治療組之一,年手術量260臺左右。發表第一作者中英文論文40篇(SCI 21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省部級負責人課題3項,專著3部,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劉豔輝教授,博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擔任中國醫師協會膠質瘤專委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膠質瘤專委會西南聯盟副主委,中國醫師協會膠質瘤專委會藥物與免疫治療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膠質瘤專委會常委,中國老年醫學會神經科學分會常委,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神經外科專委會常委,四川省衛計委學術帶頭人,四川醫學會神經外科專委會委員,四川省醫學會神經腫瘤學組副組長,成都醫學會神經外科專委會委員等學術職務。曾先後於1998和2001年兩次到香港中文大學從事神經腫瘤的分子遺傳學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神經腫瘤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尤其是膠質瘤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分析及靶向治療研究。作為課題負責人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四川省科技廳重點研發項目。

論文通訊作者

毛慶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外科支部書記/副主任、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腦膠質瘤中心主任。1987年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醫學系,2001年至2002年赴美國深造,先後到澳大利亞、歐洲等國家和地區訪問與交流。現擔任中國醫師協會腦膠質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3D列印技術分會常委,中國抗癌協會神經腫瘤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抗癌協會腦膠質瘤專業委員會西南學組主任委員,四川省神經外科專委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腦膠質瘤協作組候任組長,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師分會神經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師分會微侵襲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腫瘤分會委員。參編多版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以及腦膠質瘤診療指南及規範。目前已在國內外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SCI及其它論文100餘篇,先後承擔省部級重點科研攻關項目10餘項,獲得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19年度榮獲「第三屆國之名醫」榮譽稱號。

相關焦點

  • 丘腦膠質瘤能活多久?
    丘腦中央正中核(central medial thalamus, CMT)是高級丘腦核團中的一員,也是腦幹網狀結構-丘腦-皮質軸的重要組成,近年來多項研究證實CMT在參與睡眠和麻醉誘導的意識消失、覺醒過程中有重要作用 。 一般來說,膠質瘤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術後根據病情輔以放化療,丘腦膠質瘤也不例外。
  • 鋼琴家患丘腦膠質瘤無法演奏,手術後靈活手指彈奏令人嘆為觀止!
    不幸的是,作為鋼琴演奏家、鋼琴老師的Z女士,大約4個月前發現出右手彈奏不靈活,精細活動限制,頭部右側和右腳麻木感,也偶有視力模糊、有霧感,起初本以為是太勞累所致,卻不見好轉,當地醫院就診,在當地醫院診斷為丘腦膠質瘤。 什麼是丘腦?丘腦又稱背側丘腦,是間腦中規模較大的卵圓形灰質核團,位於第三腦室的兩側,左、右丘腦借灰質團塊(稱中間塊)相連。
  • 丘腦上長瘤發展快嗎?級別不同生長速度各異
    如果在丘腦上生長腫瘤,一定要及時通過相應的治療方式進行治療,包括手術、放療和化療等:膠質瘤的手術治療手術是膠質瘤最常見的初始治療方法。手術過程中進行的活檢為病理學家提供了組織樣本,病理學家將能夠對腫瘤成分做出準確診斷,這對獲得最佳治療至關重要。手術還可以切除腫瘤組織,以緩解腫瘤對大腦造成的壓力。
  • 丘腦上的腫瘤容易治嗎?手術生存期有多長?
    正是通過這些連接,丘腦膠質瘤可以頻繁地交叉累及雙側大腦(雙側丘腦膠質瘤)。  至於丘腦上的腫瘤容易治嗎? INC國際神經外科指出,丘腦膠質瘤首選治療方式便是手術切除,而丘腦膠質瘤位置深在、周圍結構複雜,是所有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中難度最高的手術之一。以往,在CT和核磁共振,特別是核磁共振問世之前,整個腦膠質瘤手術處於「黑暗時代」,因為無法準確定位。CT和核磁共振的問世大大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
  • 兒童視路膠質瘤的特點、治療及預後分析
    北兒神外周刊 第30期 兒童視路膠質瘤的臨床特點、治療及預後分析 作者:王佳、葛明、張天蕾、彭芸、程華、施維、張楠、李少武、冀園琦、孫駭浪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8
  • 丘腦海綿狀血管瘤能治好嗎?手術還是保守治療?
    丘腦海綿狀血管瘤相當罕見,常與基底節、腦幹或兩者合併報告。對於這些病變的自然病史很難得出直接的結論,尤其是考慮到僅有丘腦病變的相對較少。因此,問題很多:病變是家族性的還是非家族性的?是否有出血症狀?它們是需要手術或還是觀察?有利的結果是否與某種形式的治療有關,包括手術切除或放射外科手術?
  • 揭秘毛細胞星形細胞瘤:可痊癒的良性膠質瘤
    有研究證明,約40%的原發於視路者,伴有I型神經纖維瘤病(NF1),且多數為女孩。  發病部位  可發生在所有神經軸,好發部位包括:  ①視神經(視神經膠質瘤);  ②視交叉/下丘腦;  ③丘腦和基底節;  ④大腦半球;  ⑤小腦(小腦星形細胞瘤);  ⑥腦幹(背外腦幹膠質瘤)。
  • 為什麼很多膠質瘤無法治癒?別灰心,10年生存期逐步提高
    mos為中位生存期(不同的研究,結果可能會有輕微浮動)一級膠質瘤手術全切後可達到治癒標準,中位生存期長達50年二級膠質瘤5年生存率為40-80%,中位生存期3-5年三級膠質瘤5年生存率為30-60%,中位生存期2-4年四級膠質瘤5年生存率小於10%,中位生存期12-14個月更多的治療選擇,更好的治療效果治療效果1、多數膠質瘤首選手術切除,一二級膠質瘤有更好的預後結局膠質瘤根據核分裂像、異型性、細胞增殖速度進行分級,1級和2級一般稱低級別膠質瘤,通常具有更好的預後結局
  • 中國科學家發現治療膠質瘤的關鍵小分子藥物
    3、手術難度高膠質瘤由於位於人體最重要、最複雜的大腦中,手術時一不小心損傷到腦內重要組織,就可能導致患者殘疾或死亡,其手術難度和風險都是非常高的,可以說處處要人命。尤其像腦幹、丘腦這樣的特殊部位,位置深,功能較重要,手術更加困難,一般的神經外科醫生都不敢進行腦幹膠質瘤手術。特別是高級別膠質瘤(膠質瘤醫學上分為1-4級),級別越高越難治療。
  • 組蛋白H3.3 G34R/V突變在神經膠質瘤中的研究進展
    但Yoshimoto等研究顯示這兩類患者的發病年齡相似(中位年齡分別為10歲和15歲)。有研究發現G34R突變型腫瘤不僅位於大腦半球,而且位於基底節區和遠離丘腦的腦組織深部區域。儘管組織病理學為高級別腫瘤,但某些G34R突變腫瘤在影像上顯示出弱或無對比增強。
  • 腦外科專家顧建文:缺氧下基因突變可致腦膠質瘤
    完成手術6000餘臺。腦膠質瘤是神經系統原發腫瘤中的最常見類型,隨著現代醫學發展及綜合治療技術的進步,腦膠質瘤的診斷與治療有了很大提高,但其療效預後並沒有明顯改善,因此,積極探索膠質瘤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並在腫瘤防治上尋找新的突破仍是當前醫學研究的熱點。
  • 腦膠質瘤成新「癌王」,高級別中位生存期僅1年
    如果一旦診斷為惡性腦幹膠質瘤、膠質母細胞瘤、兒童腦幹瀰漫內生型橋腦膠質瘤(DIPG)等高級別膠質瘤,確確實實與死亡非常臨近了。此外,一些位於腦幹、丘腦、胼胝體等複雜部位的低級別膠質瘤由於位置複雜,手術難度大,風險高,切除通常也面臨著極大的治療困難,下不了手術臺的情況時有發生。得了腦膠質瘤能活多久?
  • 裹上一身「螢光衣」大腦膠質瘤無處可藏
    膠質瘤佔原發中樞神經腫瘤的40%,新技術有助安全完整切除腫瘤
  • 視神經下丘腦膠質瘤能治好嗎?
    通過腦脊液傳播已在11%至14%的毛細胞黏液樣星形細胞瘤患者中得到證實。Chikai和他的同事推測毛細胞黏液樣星形細胞瘤是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的一種幼稚形式。他們懷疑視神經通路/下丘腦中的一個毛細胞黏液樣星形細胞瘤亞群起源於視神經交叉,可能起源於存在於胚胎視神經交叉中的放射狀膠質細胞。
  • 膠質母細胞瘤DNA甲基化研究進展
    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是惡性程度最高、最具侵襲性的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其發生率約佔膠質瘤的69%。目前,GBM的標準治療是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最大範圍地予以手術切除腫瘤,隨後給予化療與放療的聯合治療。
  • 膠質瘤幹細胞 DC 疫苗治療膠質瘤前景廣闊
    由此,這名接受了膠質瘤幹細胞 DC 疫苗治療的患者無進展生存期已達24個月。目前,經該中心團隊應用膠質瘤幹細胞 DC 疫苗治療且無進展生存期達到或超過24個月的膠質瘤母細胞患者已達3名,這些患者的長期療效還在進一步觀察中,值得期待。中心主任戴宜武博士稱在所有類型的膠質瘤中,膠質母細胞瘤惡性程度最高,極易復發,平均在手術、放化療後半年左右復發,現有的資料統計平均生存期18個月。
  • 研究| IDH1突變抑制劑 治療膠質瘤臨床前景良好
    膠質瘤是一種來源於神經膠質細胞的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是目前已知發病率最高的原發性顱內腫瘤。根據美國腦腫瘤註冊中心(Central Brain Tumor Registry of the United States,CBTRUS)統計,膠質瘤約佔所有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27%,佔顱腦惡性腫瘤的80%。由於膠質瘤呈現侵襲性生長,單純手術難以根治。
  • STAT3信號通路在惡性腦膠質瘤中的研究進展
    其具有惡性度高,對常規手術切除、放療和化療均不敏感的特點。儘管近年來治療手段不斷進步,但高惡性度腦膠質瘤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僅為1年左右。以上過程是由MSC分泌的IL-6促進膠質瘤細胞中的STAT3磷酸化,進而活化JAK/STAT3信號通路,最終導致膠質瘤細胞侵襲性增強。從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細胞外信號傳入胞內再通過IL-6改變JAK的結構進而活化JAK/STAT3信號通路,最終達到調控細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
  • 兒童腦膠質瘤不應該只關注手術!
    其實腦腫瘤不是成年人的專利,兒童與青少年患腦瘤的機率也非常高。數據表明:我國每年至少有7000—8000名兒童被查出患腦腫瘤,其中70%—80%是惡性腫瘤。在兒童易患的惡性病變中,腦腫瘤僅次於白血病,排在第二位。有統計顯示,5-8歲是兒童腦瘤發病高峰。小兒發病年齡越小,腦腫瘤惡性程度越高,發病速度越來越快。
  • 左顳葉膠質肉瘤
    硬膜張力高,剪開後,腦外膨,探查見左顳下回中段及中顱底見肉紅色質軟韌不均腫塊,淺部與周圍腦組織分界尚清,腫瘤侵潤性生長,在中深部與腦組織無明顯界限,左基底節丘腦及左額顳頂葉受壓,腫塊血供豐富,與硬腦膜粘連緊密,腫瘤內部可見出血,吸出血腫約5-10g。顯微鏡下細緻分離,瘤內減壓,止血,再分離出相對邊界後全切腫塊。止血後,創面覆蓋止血紗,於左顳後部硬膜下置入顱內壓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