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快,人們的生活飲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接踵而來的疾病也愈來愈多。一根細細的血管也會引發疾病的出現,血液病有哪些呢?我相信大家全部了解的也不多。它體現在神經系統,注意力等很多的方面。疾病預防應該怎麼呢?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經常摸摸足背就可以知道血管是否被堵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上了年紀的人,如果常年高脂肪飲食,血管內膜增厚,形成「斑塊」,就會導致動脈狹窄,尤其在血管分支的路口,血流可能過不去,甚至發生閉塞,血液病有哪些危害呢?下面就是具體關於血管堵塞的介紹。
血管的堵塞,是長年累月的結果,也是一個逐步進展的疾病,那麼最初我們的動脈發生阻塞缺血,是什麼表現?最開始,人的感覺就是缺血的腿有點怕冷。
如果走路路程比較長,一邊的腿容易疲勞酸痛。這些還只是「感覺」,有一個比較明確的信號可以驗證:大家都知道人的手腕上能摸到脈搏,其實,人的足部也有一個明顯的能摸到的脈搏。
位置就在足背正中最高點,輕輕摸,能感受到脈動。
對於輕度下肢動脈堵塞的人來說,平時能摸到這個足部的脈搏,證明我們的動脈血一直通到了足背部。可當走一段距離之後,再摸,反而摸不到這個脈搏。
此時,就可能發生了動脈血管堵塞。如有不懂的請搜公號脈脈健康諮詢 關注,疾病搜索,醫生在線諮詢.
當血管堵塞情況加重,就會出現一種奇怪的狀況——間歇性跛行。
比如有些老人家,走了2站路的距離,就感覺走不動了,腿酸痛。這種酸痛,不是因為關節疾病,而是肌肉酸痛,主要就是因為肌肉運動需要耗氧量大,而血管沒有及時供給,造成的酸痛。
休息一會,又能走了,這是典型的血管動脈堵塞的症狀。
自查血管堵塞,還有一個比較簡單的檢驗方法:把腳擱高,角度45度左右,時間2分鐘,然後觀察自己的兩條腿。
如果有一條腿蒼白,甚至有點蠟白,感覺腿的皮膚有點透明狀,等腳拿下去,恢復正常坐姿,這條腿會發生潮紅,就說明這條腿已經發生了缺血症狀。
這時,需要到醫院血管外科做相應的檢查,一般通過動脈測壓、B超,就能診斷出腿部血管的厚度、斑塊的位置等。
在發生急性血栓堵塞時,人會感覺到腿突然疼痛。此時,一般可以確定是血栓突然脫落造成的,而這樣的情況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如果血栓隨血流游離到心臟處,發生堵塞,人就發生了心肌梗塞。
腦血管堵塞
如果不是太嚴重又處理得當是可治的。腦血栓形成是指在顱內外供應腦部的動脈血管壁發生病理性改變的基礎上,在血流緩慢、血液成分改變或血粘度增加等情況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閉塞而言。
病因
最常見的病因為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高血壓等可加速腦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
腦血栓形成的好發部位為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基底動脈下段、椎動脈上段,椎一基底動脈交界處,大腦中動脈主幹,大腦後動脈和大腦前動脈等。
其它病因
有非特異動脈炎、鉤端螺旋體病、動脈瘤、膠原性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和頭頸部外傷等。
正常的血液在我們體內之河———血管中通暢地流動,運送組織所需的氧及代謝物,維持心、腦、腎等器官的正常功能。
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導致了高血壓、高血脂,當血液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血液垃圾」過多。
這些就會瘀積在血管壁上「堵塞」血管(即形成了醫學上所說的動脈硬化),就像河道發生瘀積一樣,下流就會斷水。使血液不能及時供給,組織缺血、缺氧,引起相關的疾病及症狀。
當血管部分「堵塞」時,發生在心臟就會引起心肌供血不足、冠心病、心肌梗塞。
臨床表現
1、心慌、氣短、胸悶、呼吸困難、胸痛;反覆出現脈搏不齊、過緩或過速。
2、睡眠時感到憋氣,需高枕時才能感到舒服;胸骨後左肩部疼痛,伴有虛汗;長期發作左肩痛(帶輻射性)。
3、「堵塞」發生在腦部就會引起腦供血不足、腦血栓、腦栓塞,腦出血後遺症等,臨床表現為頭暈、目眩、耳鳴、視物不清、眼前發黑;間斷性或持續性的頭痛。
4、神經系統衰弱、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全身無力,伴隨出汗、低熱;中風偏癱,肢體、面部、口舌麻木(尤其是手指)、吐字不清、流口水、鼻出血;噁心、嘔吐、失眠、嗜睡、急躁、猜疑。
4、情緒反常、幼稚、遲鈍、強哭強笑;早上起床精神不好,夜裡不能入睡,失眠、多夢、情緒不穩定,周期性精神異常、整天感到很累、疲乏無力;精神不好、步態不穩;肢體麻木無力、發涼等。
6、當血管完全阻塞,就會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腦梗死,這兩種疾病是致死性的,無症狀,或有以上症狀,是來不及搶救的。
因此解決心腦血管疾病的關鍵是解決「血管堵塞」,只要清除「血管堵塞」,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心腦血管疾病及其症狀。
這也是許多患者每年兩次輸液來「衝衝血管、擴擴血管」,防止其復發的原因。
前兆表現
1、步態異常
步履蹣跚,走路腿無力是偏癱的先兆症狀之一。如果老年人的步態突然變化,並伴肢體麻木無力時,則是發生腦血管堵塞的前兆信號。
2、哈欠不斷
患缺血性腦血栓病者,80%發病前5~10天會出現哈欠連連的現象。
3、血壓異常
血壓突然持續升高到200/120mmHg以上時,是發生腦血管堵塞的前兆;血壓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時,是形成腦血栓的前兆。
4、突發劇烈頭痛
任何突然發生的劇烈頭痛;伴有抽搐發作;有頭部外傷史;伴有昏迷、嗜睡;頭痛的性質、部位、分布等發生了突然的變化;因咳嗽用力而加重的頭痛;疼痛劇烈,可在夜間痛醒。如有上述腦血管堵塞的前兆情況之一,應及早到醫院進行檢查治療。
5、鼻出血
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種危險信號。數次大量鼻出血,再加上眼底出血、血尿,這種人可能在半年之內會發生腦血管堵塞。
6、突發眩暈
眩暈是腦血管堵塞的前兆中極為常見的症狀,可發生在腦血管病前的任何時段,尤以清晨起床時發生得最多。此外,在疲勞、洗澡後也易發生。特別是高血壓患者,若1~2天反覆出現5次以上眩暈,發生腦出血或腦梗死的危險性增加。
7、其他症狀
除上述腦血管堵塞的前兆症狀外,嗆咳、吞咽困難、突然出現半身麻木、疲倦、嗜睡、耳鳴等也是腦血管堵塞的前兆表現。
症狀
(一)一般症狀
本病多見於50~60歲以上有動脈硬化的老年人,有的有糖尿病史。
常於安靜時或睡眠中發病,1~3天內症狀逐漸達到高峰。有些患者病前已有一次或多次短暫缺血發作。除重症外,1~3天內症狀逐漸達到高峰,意識多清楚,顱內壓增高不明顯。
(二)腦的局限性神經症狀
變異較大,與血管閉塞的程度、閉塞血管大小、部位和側支循環的好壞有關。
(1)頸內動脈系統
以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三偏徵和精神症狀為多見,主側半病變尚有不同程度的失語、失用和失認,還出現病灶側的原發性視神經萎縮,出現特徵性的病側眼失明伴對側偏癱稱黑蒙交叉性麻痺,Horner徵,動眼神經麻痺,和視網膜動脈壓下降。
(2)大腦中動脈最為常見
主幹閉塞時有三偏徵,主側半球病變時尚有失語。
(3)大腦前動脈
由於前交通動脈提供側支循環,近端阻塞時可無症狀;周圍支受累時,常侵犯額葉內側面,癱瘓以下肢為重,可伴有下肢的皮質性感覺障礙及排尿障礙;深穿支阻塞,影響內囊前支,常出現對介中樞性面舌癱及上肢輕癱。雙側大腦前動脈閉塞時可出現精神症狀伴有雙側癱瘓。
椎一基底動脈系統
(1)小腦後下動脈症候群
引起延髓背外側部梗塞,出現眩暈、眼球震顫,病灶側舌咽、迷走神經麻痺,小腦性共濟失調及Hroner徵,病灶側面部對側軀體、肢體感覺減退或消失。
(2)旁正中央動脈甚罕見
(3)小腦前下動脈
眩暈、眼球震顫,兩眼球向病灶對側凝視,病灶側耳鳴、耳聾,Horner徵及小腦性共濟失調,病灶側面部和對側肢體感覺減退或消失。
(4)基底動脈
高熱、昏迷、針尖樣瞳孔、四肢軟癱及延髓麻痺。急性完全性閉塞時可迅速危及病人生命,個別病人表現為閉鎖症候群。
(5)大腦後動脈
表現為枕頂葉症候群,以偏盲和一過性視力障礙如黑朦等多見,此外還可有體象障礙、失認、失用等。
疾病預防治療
急性期
以儘早改善腦缺血區的血液循環、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為原則。
1.緩解腦水腫
梗塞區較大嚴重患者,可使用脫水劑或利尿劑等藥物治療。
2.改善微循環
可用低分子右旋糖苷,能降低血粘度和改善微循環。
3.稀釋血液
①等容量血液稀釋療法:通過靜脈放血,同時予置換等量液體;
②高容量血液稀釋療法:靜脈注射不含血液的液體以達到擴容目的。
4.溶栓
①鏈激酶。②尿激酶。
5.抗凝
用以防止血栓擴延和新的血栓發生。
6.擴張血管
一般認為血管擴張劑效果不肯定,對有顱內壓增高的嚴重患者,有時可加重病情,故早期多不主張使用。
7.其他
本病還可使用高壓氧療法,體外反搏療法和光量子血液療法等。
恢復期
繼續加強癱瘓肢體功能鍛鍊和言語功能訓練,除藥物外,可配合使用理療、體療和針灸等。此外,可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劑,如潘生丁或阿斯匹林等,有助於防止復發。
特別注意平時少鹽,清淡,吃降血脂的藥物。
恢復期的藥物治療
腦血管堵塞急性期最好的治療藥品應該是以西藥為主,因為西藥具有起效快,治療針對性強的優點,能夠迅速抑制住病症發展,但多數西藥副作用大.
對患者肝腎造成損傷,抗藥性大(47%的患者會對阿司匹林產生用藥抵抗),所以不適合腦血栓患者長期服用。
腦血管堵塞恢復其用藥一般西藥採用對腦血栓恢復期及後遺症期患者來講,能夠有效改善症狀,降低腦血栓高復發率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堅持可靠的長效藥物治療.
也只有科學用藥,才能夠對腦血栓誘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血液粘度高等基礎病變進行有效的治療,進而防止動脈硬化繼續形成,防止血栓再次形成;為腦組織創造一個良好的內環境,恢復腦神經系統,使其控制的運動、語言神經系統體徵得到改善。
結語: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血液堵塞會引發的疾病,疾病的症狀,相關的治療以及預防的措施。小編認為平時生活中應該多注意身體的小細節,預防疾病的發生,這樣我們的身體才會更加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