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菸酒卻染癌症 基因變異是疾病禍首?

2020-11-25 人民網

原標題:基因變異是疾病禍首?

  SNP(單核苷酸多態性)是在人類基因鹼基序列上,單個位點的鹼基(CGTA)變化。圖片來源:甄二真供圖

  為什麼有些人抽菸喝酒一輩子不得病,而有些人遠離菸酒卻被癌症找上門?這個問題雖然「老掉牙」了,但卻總會被人提起。近些年,一個新詞「SNP」被人們認識,卻又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它和基因檢測疾病有關,也有可能會在未來某一天完整地回答上述那個「老掉牙」的問題。

  目前,人們普遍認識的基因與疾病的關係,就是通過個人DNA的檢測,觀察是否存在染色體異常、對應基因有突變,或者基因表達程度有問題,從而判斷疾病是否發生。

  已知的比如地中海貧血、唐氏症候群、色盲、結腸癌、乳腺癌等都與一些易感基因有關。尤其是乳腺癌,一個女性如果發現攜帶BRCA1或者BRCA2這種基因,在70歲以前她有65%的機率患乳腺癌。因此,BRCA1和BRCA2基因檢測在發達國家作為一項預防乳腺癌的手段早已進行。這兩種基因就是因為基因序列上發生SNP,而使攜帶者易患乳腺癌。

  大部分疾病和基因的關係尚不清楚,但與SNP有著密切的關係。

  單個核苷酸的變化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教授甄二真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首先揭開了SNP的神秘面紗。

  SNP是英文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縮寫,一般譯為「單核苷酸多態性」。單核苷酸多態性是基因組中基因序列上單個核苷酸的變化。在我們的認識中,往往會把基因中的一些與疾病有關的變化解讀為變異,但甄二真在採訪中解釋道,事實上,這種變化是保持生物多樣性的正常現象,就好像人類血型的變化。

  甄二真說:「血型是人類血紅細胞所帶抗原和血漿所含抗體的變化,包括A、B、O和AB四個常見血型。具體比較兩個人,血型的不同,稱為紅血細胞攜帶抗原的『多態性』。」

  而SNP(單核苷酸多態性)是在人類基因鹼基序列上,單個位點的鹼基(CGTA)變化。這種基因序列的變化類似於血型的變化,例如最常見的是CG變化,可以變化為TA、GC和AT。「所以比較兩個人的某一小段基因序列上每個核苷酸,也可以呈現單個核苷酸的變化,我們就稱其為SNP」。

  因此,「如同血型是指人類血液的一種血紅細胞抗原的變化,是人類血液中存在的現象一樣;單核苷酸多態性是指基因序列上單核苷酸的變化,是人類基因序列存在的現象。目前估算在人類的2萬~3萬個基因中有大約300萬個SNP。」甄二真說。

  這個微小而數量龐大的變化與疾病有著怎樣的關係,是很多基因與疾病的研究者長期關心的問題。

  某種聯繫

  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關於SNPs與疾病的關係的研究是2007年報告的WTCCC(Wellcome Trust Case Control Consortium)項目,該項目對14000名患者和300名正常人做了研究,發現了一些SNPs與一些疾病有某種聯繫。甄二真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例如具有上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的某些SNPs的人群,發生非小細胞型肺癌的機率高於普通人群。流行病學研究也發現了非小細胞型肺癌與吸菸和飲酒之間的相關性。

  甄二真依然舉了血型與疾病關係的例子。他說,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胃癌在A型血人群中發病率最高,而在O型血人群中發病率最低;B型血人群中卵巢癌發病率高於其他血型的人群;還發現O型血人群中皮膚鱗狀細胞癌的發病率比其他血型人群低14%,皮膚基底細胞癌發病率低4%。「這告訴我們,血型是正常人類血液抗體的變化,但是與疾病的發生機率存在某種關係。」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副研究員聶凌虎給《中國科學報》記者舉了一個例子,腫瘤抑制基因p53,這種基因是目前研究最為廣泛和系統的抑癌基因之一。野生型p53參與了DNA損傷修復、細胞周期調控、細胞凋亡及抑制血管生成等過程。而p53基因的點突變、缺失及滅活在癌症的發生和進展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目前為止,在肝癌、大腸癌、肺癌、胃癌、宮頸癌等多種癌症患者血清中發現了p53抗體。也就是說,突變後的p53將展現其邪惡的一面。

  「但這並不意味著,只有突變後的p53才與個體患癌機率有關。」聶凌虎指出。

  事實上,即便是野生型的p53,p53基因密碼子72由於具有SNP,導致了所編碼胺基酸的不同,既可編碼精氨酸(Arg),又可編碼脯氨酸(Pro)。也正因此,正常人攜帶的基因型可分為Arg/Arg 純合子、Pro/Pro純合子與Pro/Arg雜合子的三種。

  「目前,學界無法確定,帶有精氨酸等位基因純合子的個體與帶有脯氨酸等位基因的個體誰更容易患癌。只能說,p53基因密碼子72的多態性與某些癌症的發生存在相關性。」聶凌虎說,這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有的人吸菸喝酒卻依然長壽。

  不過,聶凌虎強調,在國內和國外對p53基因密碼子72單核苷酸多態性和癌症易感性的相關性研究有許多不同的結論。

  內因、外因的共同作用

  雖然目前學界還無法清楚地了解SNP與癌症或者其他疾病之間的具體聯繫,但是通常,如果得知了自己攜帶有某種相關的SNP,對於疾病的預防有很大的幫助。

  甄二真說:「有些人會得某種疾病,而有些人卻不會。我們知道A型血並不直接引起胃癌;同樣,上皮生長因子受體SNPs也不直接引起肺癌。」這與「外因」有著很大的關係。

  如果說血型或者SNPs所反映的是人的遺傳因素,是「容易」或「不容易」患某種疾病的內因,那麼環境因素則是與內因共同作用的外因。

  甄二真舉例,人類除了遺傳病,其它常見的疾病,例如癌症,冠心病或糖尿病等,是在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發病的。比如,A型血的人和O型血的都愛吃醃製食品(環境因素),則A型血的人的胃癌的機會遠遠高於O型血的人。同樣,遺傳了上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某些SNPs的人吸菸(環境因素)的話,患肺癌的機會遠遠高於沒有遺傳這些SNPs的人。

  不過,甄二真強調,目前絕大多數這些內因、外因與疾病之間關係的具體病理生理過程還不清楚,但大至可以用血管素(AGT)基因與高血壓的例子來幫助理解。

  高血壓與高鹽飲食有關係。遺傳了AGT基因中某個位點CG-AT單核苷酸變化(SNP)的人,食用與其他人一樣含鹽量的飲食即可引起高血壓。因為具有這種SNP的人(內因),對食物中的鹽含量很敏感(外因),使用對其他人群來說正常的鹽量,就可以增加血液中血管緊張素的含量,引起血管緊張度增加。由於飲食習慣有家庭聚集性,加之遺傳因素,高血壓也常常表現為家族性。

  「在這個研究已經比較清楚的個例中,可以看出,如果這個家族降低食鹽量,就去掉了環境因素,就可以預防高血壓的發生。SNPs、吸菸和肺癌的關係也是同樣的道理。」甄二真說。因此,儘管大多數SNPs與疾病發生的確切病理生理過程還不清楚,「但凡是流行病學上已經證明與某種疾病有關係的環境因素要儘量避免,有關係的生活習慣必須改正,去掉了外因,就可以基本預防這些疾病。」

  檢測還不靠譜

  如今,人類基因基本測序已經完成,學界更多的將注意力轉向對變異的評價上。在人類基因組中大概每1000個鹼基就有一個SNP。一份完整的人體SNP圖譜如果與人類基因組序列、物理和遺傳圖譜結合起來,可以在序列變異、疾病關聯基因、種族遺傳和基因組掃描等方面作出進一步研究,將會對疾病的深入了解、診斷方法和新型有效的治療方法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甄二真表示,目前對於SNP 的研究,學界確實希望未來能夠找到正常人中某個變異與疾病的確切關係,包括環境因素到底如何起到共同作用,未來是否能夠在診斷與治療疾病上發揮作用。

  但是,利用SNP 尋找致病基因並沒有想像的簡單。聶凌虎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SNP數量巨大,而且,人們並不清楚它的每一種變異到底是好是壞。

  因此,他指出,SNP與疾病的關聯分析並不是它唯一的應用領域。 SNP導致了人體許多表型差異,它還可以用於群體遺傳學及法醫學等領域。

  因為,SNP被認為是一種能穩定遺傳的早期突變,尤其是Y染色體非重組區的單核苷酸多態(Y-SNP)遺傳穩定。Y-SNP呈父系遺傳,具有種族地理特異性,是研究人類父系遷移、進化的理想遺傳標記。而且,其種族和地區特異性特徵,還能在法醫學領域用於推測生物學檢材的人種或地理來源,從而為法庭科學的案件調查提供幫助。

相關焦點

  • 染色體變異與癌症
    染色體變異:癌症的典型特徵 人類身體各個部位的組織器官,除了毛髮、指甲,都有可能患癌症,即使是同一種組織器官也有可能患不同類型的癌症。雖然癌症的分類紛繁複雜,但不同類型的癌症有一些共同的特徵。
  • 針對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尋找與常見疾病有關的罕見遺傳變異的...
    《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 在線發表了哈佛大學林希虹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哈佛大學教授、美國國家醫學院林希虹院士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厲希豪與博士後李子林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基因解碼公司:FLT3功能喪失性變異會顯著增加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
    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AITD)是最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很高的遺傳性。科學家發現了99種與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相關的序列變異,其中84種以前從未與該疾病相關。 因此,科學家測試了這種FLT3種系變異是否會像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風險一樣影響AML的風險。結果表明,它幾乎使AML的風險增加了一倍,但總體而言沒有增加癌症的風險。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FLT3的這個變異位點位於該基因的內含子上,不直接影響編碼序列,但對患病風險有如此強烈的影響。
  • NCI發布最大規模癌症相關基因變異資料庫
    2013年7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科學家發布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癌症相關基因變異資料庫,為研究者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全面的方式,搞清楚如何將治療藥物靶向疾病。周一NCI在一份聲明中稱,基於基因組學研究的新資料庫,將對全球開放獲取,預計將有助於研究人員加快新藥的開發,同時能夠更好地將患者與療法進行匹配。當前所使用的大多數抗癌藥物,都是基於其實證作用(empirical activity)。其中的大多數藥物,我們知道存在作用靶標,但這些藥物並沒有與任何基因組學聯繫起來。
  • 專家點評Cell|利用基因組圖揭示癌症複雜結構變異特徵
    癌症基因組在多種突變機制的作用下,會產生豐富的結構變異(structural variation)。雖然通過全基因組測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人們已經可以識別變異後的DNA連結和拷貝數變異,但仍沒有一套統一的方法來建立重排後的DNA模型用來發掘所有的變異模式。
  • 癌症越來越多怎麼辦?醫生:晚上兩堅持睡前兩不要!癌細胞會更遠
    二、不良生活習慣  國際抗癌聯盟組織表示:80%的癌症都和後天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有關。在生活中不節制的人也往往更容易受到癌症的「青睞」,像經常熬夜的人、視菸酒如命的人更容易患癌,這是因為,長時間接觸了致癌基因(菸草和酒精)所引起的。
  • 科學家揭示人類疾病基因特徵
    該研究系統分析了人類疾病相關基因的特徵,並與其他各類基因進行了全面比較。這對認識人類疾病基因的特性,了解致病遺傳變異的產生、基因組分布、自然選擇和進化機制,以及理解疾病基因表達和調控網絡模式有重要理論意義,對研究複雜疾病的實驗設計也具參考價值。 傳統上,遺傳類疾病可分為罕見的孟德爾遺傳病和較常見的複雜疾病。
  • Science:PTEN基因變異體有望能夠治療多種癌症
    2013年6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西奈山醫學院的科學家發現一種新的基因變異體或能夠治療諸如乳腺癌,腦癌等癌症。該變異體稱之為PTEN-long,在維持細胞健康功能有重要作用,同時能夠一直癌細胞發育。相關報導發表在6月6日的Science雜誌上。
  • 常做這5種行為,會導致基因突變!及時改掉壞毛病,可以遠離癌症
    癌症之所以難以治療是因為癌細胞不受控制的生長和繁殖,同時也會向周圍組織和器官轉移,進而導致死亡。在身體中有2萬多個基因,真正跟癌症有關的只有100多個,一旦其中的基因發生突變,勢必導致癌症發生。癌症並不是單一的疾病,是多種疾病的組合,其根源是基因突變引起的,除了和遺傳有關外,人們的不良行為可促進基因突變。
  • 基因檢測技術,對治療癌症幫助有多大?
    癌症是目前世界性的醫學難題,目前的醫療技術攻克癌症尚需時日。癌症的靶向治療由於針對性強、副作用小而受到臨床追捧,但靶向治療前對於患者癌症分子變異類型的診斷非常重要。隨著靶向藥物治療的逐漸普及,近幾年癌症基因檢測技術在國內也逐漸廣泛應用起來。基因診斷能夠幫助腫瘤醫生針對不同分子變異類型的病人選擇適合他們的治療方案,從而實行靶向藥物治療。
  • N Engl J Med:PTEN基因失活導致癌症
    在一項發表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新研究中,克利夫蘭診所基因組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Charis Eng和義大利都靈大學醫學博士Pier Paolo Pandolfi共同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基因WWPI的突變可能是導致PHTS相關癌症的額外基因因素。
  •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治療癌症、HIV等疾病研究進展
    這項臨床研究將從癌症患者體內提取出免疫系統的T細胞。接著,研究人員將利用CRISPR對T細胞進行基因修飾,並將基因修飾後的T細胞灌注回病人體內,這樣它們將靶向摧毀腫瘤細胞。NIH科學政策副主任Carrie Wolinetz在一篇博客帖子中披露了這一審查信息。賓夕法尼亞大學正在開發的這種癌症免疫療法旨在靶向攻擊骨髓瘤、黑色素瘤和肉瘤。
  • 暗藏的癌症「定時炸彈」——RET基因突變
    罕見的RET基因融合突變,卻是多種癌症的「元兇」 隨著全球基因檢測技術的不斷發展,大家對於疾病的「特性」有了新的認知。不同基因點變異,使同種癌症有了「不同性」的特徵。上文提到的RET基因突變,就是甲狀腺髓樣癌的主要致病驅動基因之一,也會出現在少部分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
  • Genomics:NPM1變異可作為臨床癌症診斷指示
    人們總是談「癌」色變,因為癌症不僅是世界上難以攻克的疾病之一,而且早期癌症很難被檢測出來。從本質上來說,癌症是一種遺傳病。生物技術的發展,比如基因晶片讓研究者能夠在不同的生物儀器和條件的情況下,進行有關癌症的、多基因的高通量比較。成千上萬的基因只有很小的不同,但是正是這些很小的區別造成臨床上的差異。
  • 麻省總醫院:這109種基因變異,會讓人患上精神疾病
    作為迄今為止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一項,研究人員發現了100多種影響多種(一種以上)精神疾病患病風險的基因變異。基因由DNA片段組成,DNA序列的改變會產生基因變異,從而增加或降低患病風險。研究人員現已發現許多影響特定精神疾病患病風險的單一基因變異。然而,基因通常具有多效性,這意味著單種基因也可能產生多重效應。
  • 八分之一的癌症患者或有遺傳突變,基因檢測可幫助親人預防癌症
    多名被診斷患有癌症的患者進行了基因檢測。該實驗根據癌症類型、疾病階段、癌症家族史、種族、民族或年齡選擇患者,並使用大於80個基因的下一代測序平臺進行種系測試。結果發現,每8名癌症患者中就有1名具有與癌症相關的遺傳基因突變。
  • 為什麼癌症治好了,還會復發?癌症復發的原因是什麼?
    雖然癌症是非常可怕的疾病,但是隨著醫療條件的進步,一些癌症若是發現及時,趁早治療的話是可以治癒的。一些患者治癒之後非常的高興,卻不知道治療後也有很多注意的事項,不注意的話,可能會導致癌症復發。術後一些不良的習慣,也會導致癌症復發。患者患癌的時候,知道很多的習慣是不好的,像是抽菸喝酒,熬夜,飲食不健康等等,治療過程中會嚴格的改善壞習慣,但癌症治癒之後,就開始放鬆警惕。又開始了菸酒不離口的日子,還總是熬夜,這些不良的習慣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嚴重的損害,也會降低免疫力,繼而誘發癌症。
  • 為什麼會得癌症?醫生:這5個因素,或許是癌症的幕後推手
    其實在臨床看來「癌」泛指一切體內細胞惡性增殖性疾病,比如白血病、骨髓惡性增殖等,都可被稱為癌。而我們日常所說的癌症,其實就是起源於上皮組織的細胞變異,這些變異細胞單克隆性增殖、形成新的生物,臨床將其稱為「惡性腫瘤」;從癌症病發的根本來看,癌本身就是一種基因性疾病。
  • 兩篇Cell聚焦利用MPRA方法高通量檢測影響基因表達的DNA變異
    2016年6月4日/生物谷BIOON/--來自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布羅德研究所(簡稱布羅德研究所)、哈佛大學、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波士頓兒童癌症與血液疾病中心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解決當前人類遺傳學面臨的一項關鍵挑戰,證實一種工具應當有助解決哪些遺傳變異實際上讓人們有風險患上心臟病、糖尿病和一系列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