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凝血藥,又稱止血藥,通過激活凝血過程的某些凝血因子而防治某些凝血功能低下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根據作用機制的不同,促凝血藥可分為促進凝血因子活性的促凝血藥、凝血因子製劑、抑制纖溶系統的促凝血藥及其他促凝血藥等。
01 促進凝血因子活性的促凝血藥
▎代表藥物:維生素K
維生素K是凝血酶原前體轉變為凝血酶的必需物質,可用於維生素K缺乏症如梗阻性黃疸、膽瘻、新生兒出血、長期口服廣譜抗菌藥等,及抗凝藥過量的解毒如雙香豆素類或水楊酸過量引起的出血。
靜脈注射過快可出現面部潮紅、出汗、胸悶、支氣管痙攣,甚至血壓急劇下降,危及生命。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的特異質者可誘發溶血性貧血。
02 凝血因子製劑
▎代表藥物1:凝血酶
凝血酶為從豬、牛血提取的無菌製劑。主要用於局部止血,如創口。口服或局部灌注可用於消化道止血。
需直接與創面接觸,才能起止血,嚴禁注射。遇酸、鹼、重金屬可發生反應而降效,應新鮮配製使用。
▎代表藥物2:凝血酶原複合物(PCC)
可用於維生素K依賴凝血因子缺陷導致的嚴重出血,如毒鼠藥和華法林中毒,及嚴重肝病的出血等。優點為代謝快且可迅速應用,凝血因子濃度高而體積小,但作用較短暫。
不良反應有過敏反應,可產生血栓,肝病者易引起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應慎用。
▎代表藥物3:人凝血因子VIII(hFVIII)
人凝血因子VIII(hFVIII)又稱抗血友病球蛋白(AHG),可用於血友病A(HA)、溶血性血友病、抗凝血因子VIII抗體所致出血的治療。
輸注過快可引起發熱、頭痛、蕁麻疹等。
▎代表藥物4:魚精蛋白
魚精蛋白有強鹼性基團,在體內可與強酸性的肝素結合而形成穩定的複合物,使肝素失去抗凝活性。
肝素相關的出血可用硫酸魚精蛋白使APTT恢復正常。因肝素在體內代謝迅速,與魚精蛋白給藥的間隔時間越長,拮抗所需用量越少。
▎代表藥物5:酚磺乙胺
酚磺乙胺為促凝血因子活性藥,能收縮血管,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也可增強血小板聚集性和黏附性,促進血小板釋放凝血活性物質,縮短凝血時間,而達到止血效果。臨床用於防治手術前後的出血,或用於血小板功能不良、血管脆性增加引起的出血。
不良反應有頭痛、噁心、皮疹、低血壓等,可出現過敏性休克。
▎代表藥物6:醋酸去氨加壓素(DDAVP)
醋酸去氨加壓素(DDAVP)為促凝血因子活性藥,作用於加速內源性凝血過程中凝血酶原激活的關鍵步驟和促進血小板血栓的形成,且提高t-PA的活力,不會引起過度止血而引發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
重複注射DDAVP有可能發生水腫、持續的低鈉血症和抽搐等不良反應。
03 抑制纖溶系統的促凝血藥
▎代表藥物1:氨基己酸、氨甲環酸、氨甲苯酸等。
競爭性抑制纖溶酶原水解,主要用於纖溶亢進或原發性纖溶活性過強引起的出血。
氨基己酸臨床可用於外科手術出血、肝硬化出血等。主要不良反應為胃腸道反應、血栓形成、低血壓、肌溶解和肌病等。
氨甲環酸(TXA)可直接抑制纖溶酶活性,但減少纖溶酶形成需更高的劑量才能起效,TXA抗纖活性是氨甲苯酸的7-10倍。但不良反應較氨甲苯酸多。
氨甲苯酸臨床主要用於纖溶亢進所致的出血、婦產科和產後出血、肺結核咯血等,對一般慢性滲血效果較顯著,但對癌症出血及創傷出血效果較差。還可用於鏈激酶或尿激酶過量引起的出血。常見不良反應為胃腸道反應。用量過大可致血栓形成或誘發心肌梗死。靜脈注射過快可引起低血壓。
▎代表藥物2:抑肽酶
為廣譜蛋白酶抑制劑,對纖維蛋白溶酶等有抑制作用,可用於體外循環術等。
04 其他促凝血藥
01
作用於血管的促凝血藥
▎代表藥物1:卡絡磺鈉、腎上腺色腙(卡巴克絡、安絡血)等。
這些藥物可增加毛細血管對損傷的抵抗力,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促進毛細血管斷裂端的回縮而促進凝血。主要用於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所致的出血如鼻出血、咯血、顱內出血、視網膜出血、血尿等。
卡絡磺鈉不良反應主要有胃腸道反應、注射部位局部疼痛、發紅、瘙癢及藥疹,偶有眩暈。腎上腺色腙不良反應為頭暈、耳鳴、視力減退、出汗、面色蒼白、精神紊亂,癲癇者可引起異常腦電活動。
▎代表藥物2:垂體後葉素
垂體後葉素含有縮宮素和加壓素,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縮,對小動脈和微循環尤為明顯,使末梢血流速度減低,進而使血管破損部位易於發生凝血過程而達止血作用。可用於肺血管破裂的咯血及門脈高壓時的上消化道出血等。其止血效果明確,起效迅速。
不良反應為面色蒼白、胸悶、心悸、噁心、腹痛及過敏反應等。能收縮冠狀血管,冠心病者禁用。加壓素可升高血壓和興奮胃腸道平滑肌,高血壓者需慎用。
02
血凝酶
▎代表藥物:白眉蛇毒血凝酶、尖吻蝮蛇血凝酶、矛頭蝮蛇血凝酶等。
通過促進凝血因子活性發揮止血作用,在大咯血時可與垂體後葉素聯用,加強止血效果,也可術前、術中和/或術後使用以減少出血。
03
抑酸藥
▎代表藥物:質子泵抑制劑(PPI)、H2受體拮抗劑(H2RA)。
可提高胃內pH值,使pH值≥6,可促進血小板聚集和纖維蛋白凝塊的形成,避免血凝塊過早溶解,利於止血和預防再出血。臨床可用於上消化道出血。
PPI短期使用的不良反應有白細胞減少、腹瀉、頭痛、食慾減退等,長期使用的不良反應為維生素缺乏、礦物質缺乏、骨質疏鬆、髖部骨折、繼發性感染、腸道菌群移位等。
H2RA易受飲食影響,抑酸持續時間短,且易快速耐受,且年齡大、伴腎功能損害等時,易產生不良反應如腹瀉、嗜睡、頭痛、疲勞、便秘等。
參考文獻:
[1]朱依諄等.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396-397
[2]繆麗燕等.臨床藥物治療學-血液系統疾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47-48
[3]非創傷性出血的急診處理專家共識/意見[J].中華急診醫學雜誌,2017,26(8):850-856
[4]神經外科圍手術期出血防治專家共識(2018)[J].中華醫學雜誌,2018,98(7):483-495
[5]樊新星等.止血藥的合理應用[J].醫藥前沿,2011,1(22):84-85
[6]藥學專業知識(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151-152
[7]郭燕等.卡絡磺鈉的藥理機制及臨床應用進展[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86):97-98
[8]出血性疾病治療應用血液製劑的專家共識[J].中國輸血雜誌,2017,30(7):661-663
[9]錢之玉.藥理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9:465-466,531
[10]大咯血診療規範[J].中華肺部疾病雜誌,2019,12(1):1-5
[11]血凝酶在急性出血性疾病中應用的專家共識[J].中華急診醫學雜誌,2018,27(2):137-140
[12]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診治指南(2018年,杭州)[J].中華內科雜誌,2019,58(3):173-178
[1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診診治流程專家共識(修訂稿)[J].中國急救醫學,2011,31(1):1-6
[14]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診診治流程專家共識[J].中國急救醫學,2015,35(10):865-870
[15]高柳青.上消化道出血的藥物治療[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1):384
[16]胃食管反流病基層診療指南(2019年)[J].中華全科醫師雜誌,2019,18(7):635-641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