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室鑄型血腫及其微創手術治療的研究進展

2021-01-08 騰訊網

本文作者:廖長品,葉靜,陸萬流,右江民族醫學院研究生學院;李廷陽,張坤源,農勝德,潘桂英,廣西百色市人民醫院/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西南醫院神經外科;本文來源:[J].廣西醫學,2020,42(12):1582-1585.本文轉載自醫脈通網站;神外前沿轉載已經獲得授權

腦室鑄型血腫常見於原發性腦室出血及高血壓腦出血並破入腦室,是神經外科常見危重症,其起病急、病情重、預後差,致死率及致殘率極高。全世界每年有超過100萬人死於腦出血,中國每10萬人中有60~80人曾有腦出血病史,而腦室出血的死亡率高達50%~70%。

腦室鑄型血腫發病機制及病理生理變化與患者的預後密切相關,而目前臨床上常採用側腦室穿刺外引流術和神經內鏡手術等微創手術治療腦室鑄型血腫。本文就腦室鑄型血腫的發病機制、病理生理變化及其微創手術治療現狀進行綜述。

1.腦室鑄型血腫的發病機制

腦室鑄型血腫的形成並非單一因素造成,常常合併多種因素。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腦血管病變微動脈瘤破裂學說是腦室鑄型血腫形成的基本機制。

1.1微動脈瘤破裂學說

機體長期處於高血壓狀態下,會導致血管壁面切應力增強(即血液與血管內膜的摩擦力增強)、震蕩剪切指數升高(即血管中血流的強度與方向不穩定,產生較多的回流及渦流)、壁面切應力梯度升高(表明血管順應性下降)、血流速度增快,衝擊血管內膜的範圍增寬。受血流動力學變化的影響,腦內血管尤其是腦內小動脈壁的張力發生改變,此為動脈瘤形成的基礎。動脈瘤常見於小動脈壁薄弱的部位,多發粟粒樣微動脈瘤多見於腦內穿支動脈,呈囊狀,其直徑通常在500μm左右。

當情緒激動、劇烈運動或者不規律服用降壓藥等原因導致血壓驟然升高時,多發粟粒樣微動脈瘤極易破裂出血,當破裂出血發生於基底節區或腦室內時,將導致腦室鑄型血腫的形成。

1.2腦內血管的脂質透明變性和玻璃樣變性

腦內血管尤其是腦內小動脈長期處於持續高壓狀態下,血管壁會發生脂質透明變性和脂質玻璃樣變性,血管內膜下成纖維細胞增生代替原血管平滑肌細胞,使血管硬化,彈性下降,並且大量巨噬細胞吞噬脂質後附著在血管內壁,造成血管壁壞死和血管管腔的狹窄,導致血管內壓力進一步增高,尤其是對直徑100~300μm的穿支小動脈的影響更為嚴重。當血管內壓力超過血管的承載負荷壓力或血壓波動較大時,腦內血管極易破裂出血並最終導致腦室內血腫形成。

1.3腦內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主要累及大腦中動脈及基底動脈,其次為深穿支小動脈;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有不同時期:

(1)早期病變,也稱為紋期,該期病變處的動脈內膜匯集有大量泡沫細胞,形成黃色的針頭樣斑點和條紋狀病變,斑點大小不等,條紋長短不一,條紋的走向平行於該處血管的長軸。

(2)纖維斑塊期,該期的特徵表現是病變處的血管內膜處形成纖維帽,其由內膜纖維代償性增生而形成。血管內膜發生玻璃樣變性,脂質在變性處沉積,黃色斑塊逐漸演變成略帶光澤的、蠟滴狀的灰白色斑塊。

(3)粥樣斑塊期,主要表現為纖維帽變性壞死,斑塊不斷變大,臨近斑塊相互融合併隆起,血管管腔局限性狹窄更加明顯。鏡下可見病灶組織表面有一薄層纖維結締組織形成,深部有大量膽固醇結晶和紅染的壞死物質形成,大量肉芽組織增生和泡沫細胞浸潤於斑塊的基底部和邊緣部。

(4)粥樣斑塊形成後會引起繼發性損害,斑塊會導致血管內膜凹凸不平,容易形成血栓,造成管腔狹窄,並且斑塊內鈣鹽沉積,血管壁彈性下降、脆性增加,可導致病變部位平滑肌萎縮變薄,局部瘤樣擴張,形成動脈瘤,在動脈瘤形成基礎上受到血壓的影響,繼而增加血管破裂的風險。因此,血管發生破裂出血是血壓和血管病變的共同作用。

2.腦室鑄型血腫的病理生理變化

腦室鑄型血腫主要的病理生理變化是腦室鑄型血腫形成後30min腦室壁及其周圍組織出現海綿樣變性;6~8h後腦室壁周圍的腦實質內由近及遠出現壞死層、出血層、海綿樣變性及水腫帶等。

2.1佔位效應

腦脊液是一種無色透明液體,由各腦室的脈絡叢分泌,其主要來源於側腦室的脈絡叢;正常腦脊液壓力維持於686~1765Pa(70~180mmH2O)之間。流通腦脊液的通道如室間孔、第三腦室、中腦水管、第四腦室等均較為狹窄,當血液進入腦脊液循環系統後極易在狹窄處發生堵塞腦室鑄型血腫使顱腔內容物增多,導致顱腔內環境穩定性受到破壞;而血腫具有佔位效應,可造成腦脊液循環系統中的狹窄處梗阻,誘發急性梗阻性腦積水,致使顱內壓急速升高,壓迫周圍正常腦組織,引起腦灌注壓急速下降,可進一步加重腦細胞缺血缺氧性損害。

梗阻部位以上的顱內壓力明顯增高,當梗阻處兩側壓力差超過一定極限時,可誘發小腦幕切跡疝和(或)枕骨大孔疝。因此,腦室鑄型血腫患者死亡的最常見直接原因是腦疝形成。

2.2繼發性損害

(1)腦室鑄型血腫內紅細胞迅速死亡、裂解,釋放大量氧自由基、鎂離子、血管活性物質、內皮素等,使血管通透性發生改變,導致腦血管痙攣或擴張,使血腫周圍正常腦組織發生缺氧缺血性改變。

(2)腦室鑄型血腫形成後可激活補體系統,大量白細胞活化,炎症介質受到激活並表達;血腫分解後大量炎性細胞聚集在血腫周圍,引起炎性反應,破壞血腦屏障,導致腦水腫進一步加重。

(3)腦室鑄型血腫形成後,特別是亞急性期(腦出血後3~7d),血腫腔內的紅細胞失去血管的保護作用,紅細胞開始裂解,大量的血紅蛋白和Fe3+被釋放出來。而在腦出血後腦積水的形成發展中,Fe3+和血紅蛋白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研究表明,直接向腦室內注入血紅蛋白和Fe3+,腦積水的概率大大增高。血紅蛋白進入腦室系統後,補體被激活,脂質運載蛋白2(lipidcarrierprotein2,LCN2)表達增多,使腦室擴張發生率明顯增高。腦出血後沉積在腦室內的大量Fe3+可激活核因子E2相關因子2/血紅素氧合酶-1(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hemooxygenase 1,Nrf/HO-1)通路,導致含鐵蛋白的表達增多。研究發現,向大鼠腦室注射大量Fe3+可誘發急性腦室擴張並腦積水,24h後向腦室注射去鐵敏後腦室明顯塌陷,腦積水明顯改善。

研究表明,向大鼠腦室注射凝血酶後,轉化生長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表達增強,蛛網膜下腔出現進行性纖維化,腦室內血塊明顯增多,腦室擴張明顯,腦積水程度明顯加重;而向腦室注射TGF-β1抑制劑後,腦室擴張程度受到抑制,腦積水得到明顯改善。

(4)腦室鑄型血腫形成後,為引流血性腦脊液及解決梗阻性腦積水,儘快溶栓,減少血液滯留腦室系統的時間,手術後常將組織型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灌注到血腫腔側腦室。TPA能加速溶栓、抑制血栓形成和抑制腦室擴張,但有些學者認為血腫腔灌注TPA後,血腫溶解速度加快,但同時也產生了大量代謝產物,可引起嚴重的炎症反應。

3.腦室鑄型血腫的微創手術治療方法

腦室鑄型血腫形成後,血塊的佔位效應可誘發急性梗阻性腦積水,並存在顱內高壓、腦組織受壓、腦疝形成等風險,內科保守治療效果不理想,外科手術治療是其主要治療方法。因開顱腦室血腫清除術對患者的損傷較大,術後併發症多,因此臨床上不推薦施行該手術治療。目前主要採用微創手術治療腦室鑄型血腫,包括側腦室穿刺外引流術及神經內鏡輔助下腦室鑄型血腫清除術。

3.1腦室穿刺外引流術

取冠狀縫前方2.5cm、中線(血腫側腦室)旁開2.5cm為穿刺點,縱行切開頭皮,長約4cm;顱鑽鑽孔,做一直徑約為2cm的骨窗,「十」字剪開硬腦膜。以平行中線、垂直兩側外耳道連線為方向,手持腦室穿刺針垂直進針,進針深度約5~6cm,有鏤空感後拔出針芯,見血性腦脊液流出,拔除穿刺針,腦室內置入引流管,並從側孔引出。

術後複查頭顱CT確認引流管頭端位於腦室內,保證引流管引流通暢,並確認無進行性出血後,給予血腫腔內灌注尿激酶,2萬~4萬IU/次,2次/d。灌注尿激酶後需夾閉引流管2~3h後再開放。治療期間注意觀察腦脊液顏色變化情況,並定期複查頭顱CT;確認血腫得到基本清除後,嘗試夾閉引流管1~2d,如患者無明顯腦積水徵象的,可予拔除引流管(引流管留置時間應儘量不超過7d);如血腫引流效果不理想,需延長引流管留置時間的患者,可予更換引流管,以減少感染風險。

3.2神經內鏡輔助下腦室鑄型血腫清除術

採用微骨窗入路,參照側腦室穿刺外引流術的方法鑽取骨窗。向腦室內血腫側置入套管及內鏡,內鏡進入血腫腔時,為保證腦室擴張,需打開衝洗通道,衝洗壓力維持在10~15cmH2O,不要強行牽拉附著於腦室壁的血凝塊,以防血管損傷造成二次出血;如發現有活動性出血位於血腫腔或腦室壁,可使用雙極電凝燒灼止血。

在不造成二次損傷的前提下儘量對腦室內血腫進行清除,清除血腫過程中不要過於強調一次性將血腫徹底清除,可多次、少量清除,以達到降低顱內高壓、解除梗阻性腦積水為目的。手術過程中應注意將內鏡在安全條件下進入第三腦室並清除其血腫,以儘可能維持腦室系統通暢。清除血腫後需在血腫側腦室放置引流管,術後24h內複查頭顱CT,觀察血腫清除情況。如發現顱內仍有較大血腫(>10mL),且有可能引起梗阻性腦積水的患者,可參照側腦室穿刺外引流術方法予血腫腔內灌注尿激酶。

治療期間觀察腦脊液顏色變化情況,並定期複查頭顱CT,確認血腫基本清除,腦脊液循環通暢後,嘗試夾閉引流管1~2d,如患者無明顯腦積水徵象的,可拔除引流管(引流管留置時間應儘量不超過7d);如血腫引流效果不理想,需延長引流管留置時間者可予更換引流管。

4.手術方法的評價與展望

腦室鑄型血腫是一種病死率和致殘率較高的腦出血性疾病,其臨床表現各異,輕者可僅有腦膜刺激徵表現,如頭痛、嘔吐,而無意識障礙和神經功能喪失;隨著病情的進一步惡化,嚴重者出現昏迷、部分神經功能喪失等,晚期可因腦疝、去腦強直、神經功能完全喪失等嚴重併發症危及生命。

單純腦室穿刺外引流術是治療腦室鑄型血腫的常用手術方法之一,該手術雖然具有創傷小、操作簡便等優勢,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及盲目性,不能進行有效的止血,對進行性出血的患者治療效果不佳,且對具有佔位效應的血腫不能儘快徹底清除,血腫存在時間較長,腦積水發生的概率明顯增高;同時,術後引流管留置時間過長,反覆血腫腔灌注TPA,導致術後並發顱內感染的概率相對增高,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後。因此,腦室穿刺外引流術治療腦室鑄型血腫雖取得一定的療效,但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殘率仍然居高不下。

如何快速、安全、有效地清除腦室血腫,減少術後併發症,成為有效降低腦室鑄型血腫患者致殘率和致死率的關鍵所在。隨著神經內鏡技術的不斷進步,神經內鏡設備的不斷完善,神經內鏡輔助下腦室血腫清除術已經成為治療腦室鑄型血腫的一種重要手段。通過神經內鏡可大幅度減少術中視野盲區,視野更為清晰,暴露血腫範圍更加廣泛,能夠準確辨認腦室壁、神經、血管、脈絡叢等結構,達到近距離引導下觀察並清除血腫的目的。

此外,神經內鏡直視下放置引流管,可減輕因盲目置管對腦室管膜的損傷,並可儘量避開脈絡叢,儘可能地避免因引流管被脈絡叢包繞造成的堵塞。術中神經內鏡直視下進行手術操作更為精確、細緻,可避免側腦室穿刺外引流術因盲目穿刺導致的出血,且術中損傷明顯減輕,術後併發症明顯減少,療效明顯提高。

研究發現,神經內鏡輔助下腦室血腫清除術採用微骨窗入路,術中損傷小,避免了因大骨瓣開顱手術造成的損傷,術後引流管留置時間短,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時間短,恢復快;並且內鏡管長度較長、直徑較小,術中對腦組織的侵襲性小,適合於腦室內操作,並可經過室間孔進入對側腦室清除血腫。

相對於側腦室穿刺外引流術而言,神經內鏡手術雖然有諸多優勢,但因神經內鏡設備昂貴,對操作者技術要求比較高,目前尚未在廣大基層醫院推廣普及,並且神經內鏡視管的側方視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仍有部分視野盲區,不能達到腦室內全景式觀察,進入第三、四腦室存在較大困難,因而較難有效清除該處血腫,進鏡的同時還存在可能引起腦室壁損傷等風險。故而神經內鏡技術在治療腦室鑄型血腫過程中的操作技巧仍然有待提高,設備仍需進一步完善,對腦室鑄型血腫患者的治療仍需要不斷地深入研究,以優化治療方案和提高手術操作技巧,並最終達到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預後的目的。

相關焦點

  • 成人腦室內出血並發慢性腦積水的研究進展
    腦室內血凝塊會堵塞第三腦室中腦導水管及第四腦室腦脊液流出通道,引發急性非交通性腦積水,需急診開顱行血腫清除術、腦室外引流或持續腰大池引流等外科治療。早期發生急性非交通性腦積水是並發慢性腦積水的危險因素。繼發慢性腦積水是由於腦脊液吸收障礙,引起腦脊液水流動力學改變,造成腦室擴張。
  • 腦出血影像學特徵及其預測臨床預後的研究進展
    腦出血具有發病急,病情進展快,致死率和致殘率高等特點,應儘早評估病情發展和臨床預後,指導制訂治療方案並採取幹預措施,進而改善預後效果。影像學診斷腦出血具有方便、快捷、準確的優勢,本文將對腦出血影像學特徵及其預測臨床預後研究現狀進行闡述。
  • 深圳先進院發表柔性微創手術機器人研究進展綜述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微創中心王磊研究員團隊圍繞靈巧型手術機器人的研發路線和蛇形手術機器人的設計機理進行深入調研,取得了新進展。手術機器人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但由於缺乏有效的機器人運動控制和遠端操作約束方案,具有蛇形冗餘或連續體結構的柔性/軟體系統的臨床應用仍然受到很大限制。本文回顧了相關機器人系統的技術發展趨勢,歸納了近年來微創手術用柔性機器人的主要研發進展,針對系統設計、驅動策略和控制模型中的核心原則進行了深入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種適用於柔性微創手術機器人的通用框架(下圖)。
  • 局麻下微創手術,讓91歲「偏癱」老人恢復自理能力
    這是一份意想不到的喜悅,家屬也很慶幸採納了大夫的治療建議。20多天前,張老太太的右手突然拿不住筷子、右腿走路也不利索,且病情越來越重。家人帶她來到鄭州市第十五人民醫院,經過CT檢查,發現老人是「慢性硬膜下血腫」,遂入院到神經外科病房。該科何世傑主任和多科室專家會診後認為,老人的病情急需手術切開、將血腫引流出來。
  • 應用3D-Slicer設計腦出血3D手術穿刺導板(續)
    ,在他們周圍聚集了一大批3D神經外科臨床應用、科研、開發愛好者,正是這一大批3D臨床專家、學者、計算機工科科研人員無私奉獻地推動者3D在中國的發展和應用,諸如西安交通大學附屬醫院的杜昌旺主任、陝西謝國強主任、河北霍貴通主任、河南劉展、王鵬飛、楊利民主任、四川邱俊主任、遼寧於德軍院長、吉林姜亦坤主任、濟南王奎重主任......等等,不能一一道來,致歉!
  • 胸腺瘤,也可以微創手術啦!
    胸腺瘤,也可以微創手術啦!同時,該病屬於一種惰性腫瘤;在許多胸腺瘤患者中,即便疾病進展後,患者的生存期仍較長。目前手術仍為胸腺腫瘤最常使用的治療方式。專家介紹
  • 清華長庚神經外科內鏡下微創治療腦出血
    次日,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神經外科團隊為老秦成功地實施了神經內鏡下的微創腦內血腫清除術。 該手術由章薇醫師主刀,在神經導航下,為患者進行精準備皮;在神經內鏡的引導下,將顱內血腫清除,並探查血腫腔內可疑的出血點,完善止血流程,儘可能降低再次出血的風險。相對於常規開顱手術,該微創手術全程僅耗時45分鐘,失血量為10毫升。
  • 精準醫療 微創先行
    術前CT:右腎鹿角型結石 入院後完善檢查,發現病人存在嚴重貧血、低蛋白血症、腎功能不全等其他疾病,李炳勳醫生與病人及家屬溝通病情,分析病情,制定治療方案
  • 女孩闌尾炎發作 內鏡手術不開刀微創治療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患了闌尾炎都要手術切掉闌尾,可西安25歲的女患者卻很幸運,不開刀,無疤痕,在內鏡下進行了微創治療,更神奇的是,還可以保留闌尾潛在的生理功能。  近日,西安交大一附院消化內科在消化內鏡室、介入手術室等相關部門的大力配合下,成功開展了西北首例內鏡下逆行闌尾炎治療術,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
  • 蛛網膜結構的研究進展_蛛網膜結構_蛛網膜下腔池_神經外科_醫脈通
    ,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神經外科 本文從蛛網膜的概念出發,回顧總結有關蛛網膜的解剖結構研究過程,以及研究蛛網膜結構對於臨床手術的意義,並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蛛網膜結構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Kurucz等通過內鏡觀察研究蛛網膜結構,並對幕上、幕下蛛網膜與腦池提出新觀點,對指導內鏡手術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影像學的發展,研究蛛網膜和蛛網膜下腔池的手段越來越多。Arutiunov等通過掃描電鏡觀察到蛛網膜小梁的形態結構,並對腦池內蛛網膜及其纖維的超微結構以及蛛網膜小梁與腦血管痙攣的關係進行相關研究。
  • 胸腺腫瘤微創切除手術的基本原則與質量控制
    ,ChART)、日本胸腺腫瘤聯盟(Japanese Associ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Thymus,JART)在內的國際性或地區性合作組織通過大病例組回顧性研究發現微創胸腺切除術與開放手術具有相似的腫瘤學治療效果[7-9],進一步證實了微創胸腺腫瘤切除手術的可行性。
  • 2018北京國際胸外科論壇在京召開 肺癌微創手術治療黑科技「雷射刀...
    論壇上的手術演示環節,張毅教授在使用雷射刀為肺癌患者進行微創手術治療。宣武醫院供圖  新京報快訊(記者王卡拉)7月28日,2018北京國際胸外科論壇暨第三屆中意胸外科微創論壇、2018北京胸外科微創技術新進展學習班在京開幕。大會通過國內外胸外科、腫瘤內科等領域的專家演講、手術演示、手術培訓等方式,探討胸外科熱點與難點問題。這其中,新引入國內的肺癌微創手術新技術——2微米銩雷射技術(俗稱「雷射刀」)頗為「吸睛」。
  • 美國婦科腔鏡學會微創手術2018西安研討會順利召開
    10月13日由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主辦的2018美國婦科腔鏡學會(AAGL)微創手術西安研討會、第十一屆中國-亞太地區婦科腫瘤微創治療CA-AMIGO高峰論壇暨第十二屆西安全國婦科腔鏡手術新進展研討會在古城西安隆重召開。
  • 微創手術--供體腎新來源
    但如有慢性肝炎或肝功能不正常者,有消化性潰瘍、腎炎活動期、有尿路感染及伴有下尿路梗阻者,均不宜作腎移植或需在治療後再作移植。   NEW YORK--位於巴爾的摩的馬裡蘭州醫學中心,最近四年來,採用腹腔鏡外科手術法獲取捐腎者的腎臟最行腎移植,減少了手術痛苦,縮短了的住院時間,幫助了更多的病人獲得移植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