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魏浩 通訊員 王媛 安志偉
「昨天晚上睡得好不好?」「好!」
「早上飯吃了嗎?「吃了!」
「這是誰?「大妮兒!」
「右手能摸到鼻子嗎?「能!」
近日,在鄭州市第十五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病房,聽到91歲張老太太洪亮的回答,何世傑主任欣慰地笑了。
這是一份意想不到的喜悅,家屬也很慶幸採納了大夫的治療建議。
20多天前,張老太太的右手突然拿不住筷子、右腿走路也不利索,且病情越來越重。
家人帶她來到鄭州市第十五人民醫院,經過CT檢查,發現老人是「慢性硬膜下血腫」,遂入院到神經外科病房。
該科何世傑主任和多科室專家會診後認為,老人的病情急需手術切開、將血腫引流出來。「否則血腫壓迫神經,分解的毒素可能對大腦造成二次傷害,老人的偏癱也會加重,或逐漸陷入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特別是了解到老人平素身體好、85歲還能跳繩時,何世傑主任更堅定了挽救老人生命的信念。
但得知91歲的母親需要手術,老人的家人直擺手:「俺舅都說了,去醫院輸輸水。」
面對家屬的不理解,何世傑主任指著掛圖,和腦部模型,詳細講解血腫的位置、手術過程,以及術後可能恢復到發病之前狀態的預期。
看到何世傑主任眼中的真誠,經過一夜商量後,老人的家屬決定:儘快為老人手術。
5月9日,經過認真準備,何世傑、鄧宏亮、張朝輝三位醫師在局麻下為老人實施了鑽孔引流術。
當天下午,老人已經下床小便。經過抗感染、活血化瘀、高壓氧等治療,術後第3天老人已經可以自己端起碗吃飯。
5月28日,經過系列康復治療後,老人順利出院。
何世傑主任稱,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腦萎縮,空間大,對血腫的耐受性較年輕人大。即使出血量是年輕人的2倍,如果顱底結構清楚,瞳孔沒有散大,就可以考慮微創手術:在局部麻醉下,CT檢查準確定位,鑽開一個小孔,將軟管置到理想位置,引出液體血,注入藥物化開凝固血塊,使血腫清除、壓迫解除,病情迅速得到改善。
"年齡不能成為手術的障礙。」何世傑說,該科運用微創手術已救治病人幾百例,其中年齡最大的95歲,給老年腦出血病人創造了新的救治機會。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李燕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