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出血影像學特徵及其預測臨床預後的研究進展

2020-12-02 醫脈通

作者:李迪,劉舒鑫,大連市中心醫院;王文志,孫海欣,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

 

腦出血是指非外傷腦實質內出血,我國最近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年齡組腦出血發病率:男性為69.6/10萬人年,女性為62.7/10萬人年,佔全部腦卒中的23.8%,其中農村地區人群腦出血發病率高於城市地區。腦出血具有發病急,病情進展快,致死率和致殘率高等特點,應儘早評估病情發展和臨床預後,指導制訂治療方案並採取幹預措施,進而改善預後效果。影像學診斷腦出血具有方便、快捷、準確的優勢,本文將對腦出血影像學特徵及其預測臨床預後研究現狀進行闡述。

 

1.CT檢查出血部位和出血量

 

腦出血最常見的部位是基底節區,包括殼核出血和尾狀核頭出血,其他出血部位常見於丘腦、腦葉(額葉、頂葉、顳葉和枕葉)、腦室、小腦和腦幹。腦出血部位和出血量與患者臨床預後密切相關。大量研究證實腦幹內出血且出血破入腦室者病情嚴重。出血量越多,患者病情越嚴重,死亡率越高;出血量越少,臨床預後良好率越高。趙彬研究顯示,與其他出血部位相比,腦幹出血患者死亡率最高,為80%,提示該部位出血患者預後較差;出血破入腦室者死亡率為52.1%,提示該類患者病情較嚴重,預後差。

 

馮齊林和趙猛等研究表明出血部位在基底節和小腦的患者臨床預後良好率≥60%,出血量不足30ml和出血未破入腦室患者臨床預後良好率為70%~80%。腦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對臨床預後和治療方案的選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儘早進行CT檢查判斷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早期進行幹預,可改善患者臨床預後。

 

2.影像學檢查對血腫擴大的預測

 

血腫擴大是指CT顯示血腫體積較基線血腫絕對體積增加12.5ml和/或相對體積增加≥33%,腦出血患者中約30%早期可出現血腫擴大。研究顯示,血腫體積增加10%,不良預後增加5%;血腫體積增加1ml,不良預後增加7%。研究證實,血腫擴大大多發生在出血6h內,6h以後血腫擴大發生率較低。腦出血發病後數小時血腫擴大是臨床症狀加重和轉歸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採用影像學對血腫擴大進行預測評估,儘早給予相應臨床幹預,可降低死亡率。

 

2.1平掃CT

 

平掃CT診斷腦出血具有簡單、快捷、經濟、精準等優點,是診斷早期腦出血的金標準。首診平掃CT發現低密度徵、漩渦徵、黑洞徵、混合徵、島徵,預示血腫可能將擴大。既往研究表明血腫內低密度徵預測血腫擴大的靈敏度為62%,特異度為77%,陽性與陰性預測價值分別為40%和89%。Selariu等將漩渦徵定義為:血腫內存在不規則或條紋狀低密度區且邊界清楚。既往研究表明漩渦徵不能獨立預測早期血腫擴大,但對3個月功能預後具有預測價值。黑洞徵定義為血腫內存在圓形、卵圓形或棒形低密度區,且不與周圍組織相連,高低密度相差28HU。

 

既往研究顯示黑洞徵是早期血腫擴大的獨立預測因子,其能否獨立預測3個月功能預後仍不明確。混合徵為血腫由肉眼可見的2種密度組成。島徵為血腫周圍出現3個以上與其分離或相連的小血腫,可呈泡狀或芽狀,但不能為分葉狀。既往多項研究表明混合徵和島徵均為早期血腫擴大和3個月不良預後的獨立預測因子。另外多項研究表明血腫邊緣形態不規則也是血腫擴大的獨立危險因素。

 

2.2CT血管造影

 

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點徵」形成的原因可能是血管破裂、造影劑外滲所致,目前也被認為是代表血腫內活動性出血的過程。「點徵」表現為血腫內出現的單發或多發的斑線樣或點樣的1~2mm增強病灶。多項研究表明CTA「點徵」是血腫擴大、不良預後和死亡的獨立預測因子。

 

Orito等在「點徵」基礎上對其影像學方法進行了改良,包括CTA相和CTA延遲相掃描,選擇直徑為10mm的感興趣區,對比兩相感興趣區CT值,延遲相CT值增高>10%確定「洩漏徵」陽性。結果表明,「洩露徵」在預測血腫擴大方面較「點徵」具有更高的特異度和靈敏度,但由於研究樣本量過少,仍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2.3CT腦灌注

 

既往研究顯示CT腦灌注(CT perfusion,CTP)「動態斑點徵」可獨立預測血腫擴大和不良預後,且較CTA「點徵」更敏感。CTP「動態斑點徵」陽性判定標準:腦實質內≥1個增強斑點樣病灶;最大直徑≥1mm。同時測量並記錄「點徵」評分(1~2個、≥3個各計1分、2分)、最大直徑(1~4mm、≥5mm各計0分、1分)和最大CT值(120~179HU、≥180HU各計0分、1分)。每例患者「動態斑點徵」的各項之和為最終評分,0分為「動態斑點徵」陰性患者,1~4分為「動態斑點徵」陽性患者。與非增強CT相比,CTA與CTP有著共同的缺點,即需要靜脈注射造影劑,禁忌證較多,掃描時間長,影像處理複雜。雖然CTA與CTP不及非增強CT方便、快捷,但二者在臨床中均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2.4MRI

 

平掃CT診斷腦出血具有方便、快捷、準確等優勢,是急性腦出血診斷的金標準。與平掃CT相比,MRI診斷急性腦出血並不佔優勢,但MRI的靈敏度和精確度較高,對顱內微出血的檢出率較高。磁敏感加權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能更敏感地檢測出顱內微出血病灶。既往研究證實腦內微出血與血腫擴大相關,且腦內微出血點越多,血腫擴大的風險越高。有部分研究提出,腦出血後病灶周圍和遠隔部位可見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點狀高信號,考慮與小血管病變相關,目前尚缺乏統一結論。MRI也可用於鑑別出血轉化和原發性腦出血。對於年輕、無高血壓和腦葉出血患者,MRI檢查有助於發現繼發性腦出血的病因。

 

3.CT檢查血腫周圍水腫和最大中線移位

 

腦出血血腫的形成對周圍腦組織產生機械壓迫、炎症等反應導致血腫周圍水腫(perihematomal edema,PHE)形成,可引起臨床症狀加重和不良預後。PHE進一步加重會導致顱內壓升高、腦疝甚至死亡。許嘉瑋等指出多項研究提示PHE可能與預後相關,但各研究的評估方式各不相同,目前仍缺少評價PHE嚴重程度和治療方面的統一評估標準,未來仍需更多數據和相關研究進一步探討。腦出血中線移位(midline shift,MLS)與不良預後有關。

 

徐建星等指出,MLS≥3.65mm預測不良預後的靈敏度為0.835、特異度為0.758,移位>3.65mm時可能預後不良。Yang等指出MLS(max)與不良預後獨立相關(P=0.032),MLS(max)被定義為最大中線偏移。MLS(max)>4mm(作者提出的最佳閾值)較MLS(max)≤4mm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現較差的結果(P<0.001)。MLS(max)可以作為一項很好的臨床預後獨立預測因子。目前尚無研究提示腦出血患者關於預後的MLS測量的最佳標準,未來仍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4.CT腦灌注成像判斷組織損傷和水腫發展

 

CTP可以通過不同參數迅速判斷出血部位的血流動力學和血-腦脊液屏障通透性等,判斷組織損傷情況和水腫發展,儘早評估病情和預後並及時給予相應的治療。研究證實,腦出血急性期腦水腫形成與血-腦脊液屏障破壞相關。

 

徐浩力等採用CTP的血管表面通透性指數對急性期腦出血血-腦脊液屏障進行評估,結果表明水腫體積與血腫體積呈正相關,水腫體積與邊緣區血管表面通透性指數呈正相關,邊緣區血管表面通透性指數與血腫體積呈正相關。血-腦脊液屏障通透性增加是影響腦出血預後的重要指標。CTP通過腦血容量、腦血流量、平均通過時間和平均達峰時間等參數評估血流動力學信息。既往研究表明血腫周圍存在低灌注區,低灌注區的大小與血腫體積呈正相關,低灌注程度與距血腫邊緣距離呈負相關。

 

匡禕等認為血腫最大截面的水腫面積與血腫體積和腦血流量灌注缺損面積呈正相關。儘早進行CTP檢查不但可以為早期治療提供幫助,也可對腦出血後的血壓管理提供指導。

 

5.小結

 

雖然腦出血發病率低於缺血性卒中,但其病死率較高,46%的患者在發病1年內死亡或嚴重殘疾。儘早對病情發展和臨床預後作出預測,及時制訂治療方案並採取相應幹預措施可以降低死亡率。與其他檢查方法相比,影像學檢查可以快速、準確地診斷腦出血,且既往大量研究證實影像學檢查可以獨立預測臨床預後。

 

目前研究證實腦幹出血、出血破入腦室、大量顱內出血、血腫擴大、PHE和腦MLS均會引起臨床不良預後,影像學發現以上情況應引起重視,並需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儘早積極治療,控制病情惡化。但CTA的「洩露徵」預測血腫擴大的特異度和靈敏度具有不確定性,PHE和腦MLS缺少最佳的數值評判標準,未來仍需進一步探討。

 

在腦出血的病因檢查方面,所有懷疑腦出血的患者均應行非增強CT檢查以確診,有條件者應同時行CTA檢查以發現有無「點徵」或「洩露徵」等再出血徵象和動靜脈畸形、顱內動脈瘤等血管結構異常。若CT或CTA仍未明確原因或發現血腫的形態不典型、水腫面積異常、出血位置不常見等,則建議進一步行MRI檢查以發現如深部微出血等小血管病、腦澱粉樣血管病、海綿狀血管畸形等其他血管結構異常或腫瘤等。

 

來源:李迪,劉舒鑫,王文志,孫海欣.腦出血影像學特徵及其預測臨床預後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學前沿雜誌(電子版),2019,11(10):7-10.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大腦中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支架置入術後高灌注腦出血的研究進展
    Xu等回顧性分析了178例行顱內動脈狹窄血管置入術的患者,研究表明,HICH患者未出現頭痛或癲癇發作的臨床症狀。可見,發生HICH時症狀可隱匿,不能僅從臨床症狀進行診斷。HICH缺乏典型臨床表現,但若在術後通過影像學連續監測腦血流灌注、腦水腫程度等,可及時對症處理,改善預後。
  • [21NCN]楊弋:腦出血血腫擴大的影像學徵象及人工智慧識別
    早期識別血腫擴大的高危患者,針對其進行有效的臨床幹預,對降低患者病死率、減輕神經功能損害至關重要。腦出血血腫擴大影像學徵象近年諸多研究表明,CTA及平掃CT中存在某些特異影像徵象可以預測腦出血血腫擴大,部分徵象被寫入腦出血管理指南。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臨床及影像學研究進展
    有慢性基礎性病史的患者一般病程長、病情較重、進展較快且預後較差。 有研究報導,60%至93%的病例在病毒核酸抗體檢測陽性之前胸部CT影像表現出現異常(或二者同時出現),胸部CT的敏感性大於RT-PCR,支持使用胸部CT篩查COVD-19,特別是當RT-PCR檢測結果為陰性時,對符合COVD-19感染的臨床和流行病學特徵的患者進行篩查。
  • 高侵襲性乳腺癌影像學研究進展
    1978年,磁共振系統問世,其因無損傷、無放射性、靈敏度高的特點,在乳腺病變診斷和鑑別診斷中體現出獨特優勢,且對乳腺癌的分期、進展及療效和預後判斷均起指導作用。而Choi等對包括231例NST、59例NST伴DCIS及45例DCIS的335例患者進行研究,結果相悖,認為NST的組織學分級與ADC值無相關性。因此,ADC值與NST組織學分級是否相關,仍需大樣本研究。儘管ADC值是否可用於鑑別NST的組織學分級尚未達共識,但動態增強MRI表現與NST組織學分級具有相關性,MRI可用於評價生物學行為及病灶預後,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
  • 柳葉刀綜述:腦出血急性期管理
    平掃CT為早期檢查手段,用以確認臨床表現,出血部位及體積,有無腦室出血及蛛網膜下腔出血。平掃CT上關於出血形態及密度的徵象外加臨床表現可用於預測血腫擴大及預後。血管病變如動靜脈畸形、動脈瘤、硬腦膜瘻可見於15%的成年ICH患者。
  • 出版簡訊|腦出血合併機械性壓迫腦積水的發生率及臨床預後
    由於深部核團在正常神經功能中發揮的關鍵作用,相較於腦葉出血,毗鄰第三腦室的深部結構發生腦出血(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ICH)預後更差。新的證據表明,另一個導致預後不良的因素是腦脊液流出受阻,血栓負荷導致第三腦室機械性壓迫。作者團隊回顧了機械性壓迫ICH的發生率與臨床預後,以明確這一高風險群體是否可能受益於微創清除術。
  • 崔麗英教授:2019年神經病學領域臨床研究熱點及進展回顧丨年終盤點
    腦出血後重啟抗栓治療有了新證據腦出血後是否重新啟動抗血小板治療一直備受爭議。發表在The Lancet上的RESTART研究顯示,對於因腦出血而停用抗栓治療的患者,重啟抗血小板治療是安全的,其腦出血復發風險非常小,低於重啟抗血小板治療進行卒中二級預防的既定益處。5.
  • 影像組學輔助磨玻璃結節診斷的研究進展
    東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南京  210029)基金項目:江蘇省社會發展臨床前沿技術基金項目 (BE2018746) ;江蘇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支撐體系建設「臨床研究與轉化骨幹培育計劃」 (2017CX010)關鍵詞:影像組學;磨玻璃結節;CT引用本文:李洪, 韓路, 李響, 虞梁, 袁梅, 顧萬君, 陳亮, 王俊. 影像組學輔助磨玻璃結節診斷的研究進展.
  • 阿爾茨海默病與帕金森病的影像組學研究進展
    基於腫瘤性實體病變便於勾畫ROI的優勢,影像組學前期集中應用於腫瘤性病變研究,較少應用於神經退行性疾病。有研究表明,影像組學亦能夠鑑別疾病良惡性,並對放化療、腫瘤分級分期等有良好的預測能力,具有潛在的臨床應用價值。
  • 胼胝體缺失的產前診斷及預後的研究進展
    由於產前諮詢的結果將影響孕婦終止妊娠的決定,現為進一步提高臨床醫師對ACC的認識,本文總結了關於ACC產前診斷和預後的研究進展。法國的1項研究發現,當開始告知產前諮詢的夫婦「80%的單純型ACC患兒有不錯的預後」之後,單純型ACC胎兒母親的終止妊娠率下降了17%,而總的ACC終止妊娠率下降了7%。由此可見,產前諮詢會明顯影響ACC患兒母親的終止妊娠率。由於不同類型ACC胎兒的臨床結局相差較大,因此,在產前諮詢中,需要有小兒神經外科和遺傳學醫師來共同排除潛在的症候群或發育異常,並告知患兒的預後。
  • 腦膠質瘤IDH基因型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進展
    進一步研究表明,IDH基因突變在膠質瘤患者預後評估、療效預測、個體化治療方案選擇以及靶向藥物應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成為評估預後和監測療效的可靠生物標誌物。目前檢測膠質瘤IDH基因型的方法包括免疫組化法和基因測序法,都需要獲取組織標本,屬於有創性檢測,且診斷結果稍顯滯後,因而限制了其臨床應用。
  • DCE-MRI定量增強參數對乳腺癌分子分型預測的研究進展
    DCE-MRI定量增強參數對乳腺癌分子分型預測的研究進展
  • 肺磨玻璃結節自然生長史研究進展
    與之相反,Matsuguma 等[15] 認為,個人肺癌史也是 PGGN 生長的預測因素。吸菸與多種癌症的預後不良高度相關。Kobayashi 等[16]分析了與 GGN 結節生長相關的影像學和臨床特徵,發現吸菸史是與 GGN 結節生長相關的危險因素。
  • 神刊CA:人工智慧能為腫瘤影像學帶來春天嗎?
    在診斷上,AI可以實現腫瘤勾畫、腫瘤分型、臨床療效預測等功能。AI通過「深度學習」,可以自動化地幫助我們獲得關於腫瘤的數據與信息,從而協助臨床醫生的診治工作。AI還可以在影像報告的初步診斷上實現自動化,並且改變臨床上影像檢查的工作流程,管理決策是否實施幹預以及後續觀察。
  • 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的MRI研究進展
    由於骨髓穿刺及活檢屬有創性檢查,穿刺範圍較局限,存在一定漏診率,尚不能從整體上對骨髓改變進行全面評價,而MRI具有無創性從整體上顯示人體骨髓宏觀影像結構及其變化的優越性,可為臨床診斷及療效評價提供影像學依據。
  • 腫瘤成像AI:臨床應用與挑戰
    疾病的影像學評估通常依賴於視覺評估,其解釋可以通過高級計算分析來增強。人工智慧(AI)有望在臨床醫生對癌症成像的定性解釋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包括隨時間推移腫瘤的體積描繪,從其影像學表型推斷腫瘤基因型和生物學過程,預測臨床結果,並評估疾病和治療對鄰近器官的影響。AI可以將圖像的初始解釋過程自動化,並將影像學檢查的臨床工作流程,是否進行幹預的管理決策以及隨後的觀察轉變為尚未設想的典範。
  • 特發性門靜脈高壓症的影像學診斷
    在IPH的進程中,多不累及肝細胞損傷,故肝功能基本正常;其臨床表現以門靜脈高壓、顯著脾大為主。IPH受消化道出血影響不大,預後多良好。此外,IPH是一種進展性疾病,具有較大的異質性,即不同病變時期肝臟改變不同,同一病變時期肝臟不同段葉改變亦不同,故IPH在疾病不同階段的影像學特徵不同。
  • 影像組學在乳腺癌應用中的研究進展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對治療方案的選擇及患者的預後有重大意義。臨床工作中常用免疫組化法來確定分子分型,不僅有創且耗時較長。因此,能否通過影像學方法對乳腺癌的分子分型早期定性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2010年,有研究表明熵可以用來鑑別乳腺病變良惡性並區分乳腺癌亞型。
  • 醫學新進展:根據病理學浸潤狀態...
    醫學新進展:根據病理學浸潤狀態分類而治  體檢查出肺部磨玻璃結節該怎麼辦?不同種類磨玻璃結節預後效果又如何?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胸部腫瘤多學科綜合診治團隊首席專家陳海泉教授領銜團隊深入研究,揭示了「病理學浸潤狀態」是影響磨玻璃結節患者生存的獨立預後因子,不同類型磨玻璃結節應該分類而治,亞實性肺腺癌(影像學表現為部分磨玻璃的肺腺癌)具有獨特的臨床和預後特點。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肺癌研究權威期刊。  隨著胸部低劑量螺旋CT篩查的普及,越來越多市民體檢查出磨玻璃結節。
  • Lancet Neurol:甲磺酸去鐵胺不能改善腦出血患者預後
    背景:血液中溶血性鐵離子與腦出血後繼發性損傷有關。近日研究人員考察了鐵螯合劑甲磺酸去鐵胺治療腦出血患者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為II期臨床研究,18-80歲的原發性、自發性、幕上性腦出血患者,在出血發作24小時內接受甲磺酸去鐵胺(32毫克/千克/天)或安慰劑(生理鹽水),連續治療3天。研究的主要終點為預後良好,定義為第90天改良的Rankin評分為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