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刊CA:人工智慧能為腫瘤影像學帶來春天嗎?

2020-12-05 健康界

前不久,《CA: 臨床醫師癌症雜誌》(CA Cancer J Clin)發表了一篇題為「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ancer imaging: Clinical challenges and applications」的綜述,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解析。

醫療決策,作為醫學的核心之一,依賴於多層次數據與精細化決策的整合。在腫瘤這一特殊的領域裡,醫療決策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儘管技術在不斷地進步發展,但是在腫瘤的精準診斷、定性分析和監測等方面仍存在著挑戰。

AI與醫學影像的結合,在腫瘤診斷和治療領域將大有所為。在診斷上,AI可以實現腫瘤勾畫、腫瘤分型、臨床療效預測等功能。AI通過「深度學習」,可以自動化地幫助我們獲得關於腫瘤的數據與信息,從而協助臨床醫生的診治工作。AI還可以在影像報告的初步診斷上實現自動化,並且改變臨床上影像檢查的工作流程,管理決策是否實施幹預以及後續觀察。

腫瘤影像學中的AI

在腫瘤影像學中,AI的用途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① 機體病變的發現;② 通過確定可疑病變的形狀體積、組織病理學診斷、疾病分期或分子譜來對其進行定性;③ 在監測腫瘤發展的過程中,評估預後和治療效果。

檢測

在機體異常的發現中,基於AI開發的計算機輔助檢測(CAD)逐漸進入影像科的工作中,通過預先設定好模式識別的公式,以AI為基礎的檢測工具可以提示可疑的影像學結果,為醫生的診斷提供支持。CAD作為腫瘤檢查時的初篩工具,可以有效地降低假陽性率和減少過度診斷。

定性

定性檢查時,AI提供了大量的腫瘤描述元,以此來捕捉腫瘤內部的異質性和變異性,從而對腫瘤進行定性的分析。① AI應用在圖像分割時,用2D或者3D測量的方式可以界定出異常的程度,這些信息除了可以幫助診斷之外,還可以用在放射治療中劑量的計算。② 在診斷上,AI可以根據量化的數據來幫助影像科的醫生劃分腫瘤的良性與惡性。③ 在分期上,AI可以通過檢測腫瘤範圍或腫瘤多灶性來協助確定分期。④ 值得一提的是,AI將腫瘤的影像學特徵與生物特徵整合起來,形成「影像組學」,更好地為臨床檢查提供幫助。

監測

AI在監測腫瘤隨時間的變化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傳統的腫瘤監測通常被局限在預先定義的(諸如腫瘤直徑等)指標裡,而AI可以捕捉大量的腫瘤特徵,從而更好地指示腫瘤的發展和治療效果。

管理

在臨床管理上,AI的幹預有望擴大現有的治療標準。除了向臨床醫生提供有用的疾病信息之外,還可以通過基於AI的

整合診斷系統,將影像信息與分子、病理信息融合,從而導向更加明智的醫療決策。


文中,作者選取了肺癌、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乳腺癌、前列腺癌四種疾病,分析AI在癌症診斷與治療的應用現狀。

肺癌

肺癌影像中AI應用研究進展

挑戰

- 不確定的肺結節大都是偶然發現的,有12%的結節是惡性的;

- 在發現結節之後,通常需要3~13個月的時間進行後續檢查以對其確診。

應用

- 良惡性結節區分:

結合四個量化評分(短軸直徑、輪廓、凹陷和紋理)的模型,區分肺部良惡性結節的準確率高達74.3%;

- 評估與風險分析:

計算機輔助結節評估和風險分析(CANARY)工具, 基於圖像標誌物無創地捕獲腫瘤的表型並提示其潛在的病理生理變化,對結節進行風險分層,從而識別出其中較為危險的亞群;

- 異質性分析:

腫瘤的異質性(ITH)與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預後不良息息相關,藉助AI對肺癌瘤內特徵的全面描述,為異質性的定性和定量提供了幫助;

- 微環境變化:

通過AI影像來識別腫瘤微環境,進而評價腫瘤的發展;

- 免疫治療評估:

通過識別與免疫治療相關的放射生物標誌物來評估免疫治療的效果;

- 靶向治療評估:

通過識別與突變相關的影像學表型來對活檢結果進行補充,避免無法識別出瘤內異質性所導致的耐藥和轉移。

中樞神經系統腫瘤

CNS影像中AI應用研究進展

挑戰

- 中樞神經系統(CNS)腫瘤多樣化;

- 與其他腦部腫瘤難以鑑別。

應用

- 亞型識別:

利用「影像組學」識別CNS腫瘤的不同分子亞型、組織病理學亞型,以及鑑別CNS與其他臨床表現相似的腫瘤;

- 腫瘤勾畫:

半自動算法可以應用於立體定向放射、術後殘留體積計算及跟蹤腫瘤生長變化等領域之中;

- 優化CNS診斷:

利用機器學習可以區分出放射性壞死造成的強化或假脫位這些在傳統影像學檢查中難以被解決的問題;

- 治療評估:

以影像為基礎的標誌物檢測可以對CNS腫瘤的治療效果進行預測,從而能夠選擇出對治療達到預期效果的患者,以避免無效治療和降低藥物毒性所帶來的風險。

乳腺癌

乳腺癌影像中AI應用研究進展

挑戰

- 乳腺癌是一種多樣化的疾病;

- 三陰性乳腺癌的影像檢查中沒有典型的惡性腫瘤信號,疾病發現較晚。

應用

- 輔助檢測:

通過預定義算法和深度學習的方法,在3D超聲、乳房MRI和乳房斷層融合影像中自動檢測乳房病變;

- 風險評估:

計算機視覺技術的應用,包括全數字平板乳腺機(FFDM)和動態對比增強核磁(DCE MRI),可以提取乳腺圖像中薄壁組織的密度與特徵,從而用於乳腺癌的風險預測;

- 量化腫瘤異質性:

通過動態對比評估將腫瘤異質性予以量化,從而提示腫瘤內部血管生成的情況以及治療的敏感性;

- 治療評估:

通過影像為基礎的標誌物檢測來進行預後評估和治療效果的評價。

乳腺癌中基因表型與影像學表型之間的關係

前列腺癌

挑戰

- 過度診斷,導致不必要的治療。

應用

- 輔助檢測:

AI在腫瘤分子診斷的基礎上,加強臨床醫生對前列腺癌檢測、定位、確定分期及監測的能力;

- 軟組織對比:

多參數磁共振成像(mpMRI)提供了檢測和定位前列腺可疑病變所需的軟組織對比,可將不必要的活檢減少四分之一;

- 病例數據系統:

前列腺成像報告與數據系統(PI-RADS),幫助解讀疑難病例和減少醫師間解讀分歧。

儘管AI在腫瘤成像方面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但在廣泛應用於臨床之前,還必須克服一些限制與障礙。① 醫療數據的管理需要專業人員花費大量時間精力進行標記注釋;② 成像的標準化需要現有的研究團隊對數據集達成共識;③ 數據的共享需要克服法律和倫理方面的問題;④ AI對結果的可解釋性及對醫患關係的責任存在著挑戰。

現在,AI在臨床上的應用都處於嚴格的監管中。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要求這些AI技術在提交審批時,要審查機器學習中的標定數據、測試案例、對邊緣案例的普遍適用性和穩定性以及能夠在全產品周期內的不斷更新。同時,由於雲計算和虛擬化越來越多地應用於醫療數據的處理,醫療信息技術正逐漸成為「大數據」革命的一部分,與此同時也引起了對數據安全和隱私的關注,這也需要更多的加密解決方案及更為完善的法規支撐。

參考文獻: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ancer Imaging: Clinical Challenges and Applications. 

CA CANCER J CLIN, 2019;0:1–3

原標題:神刊CA再議人工智慧,腫瘤影像學的春天到了嗎?

相關焦點

  • CTC何時帶來檢驗醫學的春天—新聞—科學網
    「如果CTC開到檢驗科,將來醫生可能會照檢驗人員要精準的、個體化的診斷結果;CTC做下去,未來檢驗科可能就能向患者提供精準的藥物篩選結果,這對於檢驗人員來說,真是意味著春天的到來
  • 肝ca是什麼意思 肝ca的5種治療方法
    在平時生活當中,經常會遇見各種各樣的疾病,你知道肝ca是什麼意思,看字面上的意思,肯定是和肝臟有關的,引起肝ca的原因有哪些呢,肝ca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帶著以上幾個問題,一起來文章中尋找答案吧。肝ca是什麼意思肝Ca,顧名思義就是肝臟上的某種疾病,準確點來說就是肝癌的意思,因為在平時生活中,醫生比較習慣性的把癌寫成ca,其實肝Ca=肝癌。
  • 自動勾畫腫瘤、設計放療計劃、預測治療效果,人工智慧讓腫瘤精準...
    原創 機器之心產業研究 機器之能腫瘤,特別是惡性腫瘤,是現代醫療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腫瘤患者的難以治癒、易於復發、死亡率高、治療成本高昂等問題,也是擺在人類面前的巨大挑戰。
  • 腫瘤標誌物升高就絕對是患上了癌症嗎?
    腫瘤標誌物升高就絕對是患上了癌症嗎?答案是否定的有的時候,腫瘤標誌物出現異常也有可能是身體的細胞受到了某種外界因素的刺激引起的一種應激性反應,並不代表細胞發生了惡變。但是,有的腫瘤標誌物的敏感度和特異性有限,在檢查的時候也有可能出現漏檢或者假陽的現象。所以,有的癌症患者在檢查的時候可能沒有發現腫瘤標誌物升高。即使如此,醫生也需要通過腫瘤標誌物的檢測結果來幫助患者判斷病情,監測治療效果、了解預後和復發的情況。
  • 腫瘤成像AI:臨床應用與挑戰
    人工智慧(AI)有望在臨床醫生對癌症成像的定性解釋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包括隨時間推移腫瘤的體積描繪,從其影像學表型推斷腫瘤基因型和生物學過程,預測臨床結果,並評估疾病和治療對鄰近器官的影響。AI可以將圖像的初始解釋過程自動化,並將影像學檢查的臨床工作流程,是否進行幹預的管理決策以及隨後的觀察轉變為尚未設想的典範。
  • 「神刊」CA公布最新防癌指南,19個問題一次答全
    原創 渝小蘇等 醫學界腫瘤頻道防癌抗癌有講究,可不要踩坑了!丙烯醯胺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嗎?很可能。飲食中丙烯醯胺的主要來源是薯條、薯片、麵包、餅乾、穀物早餐、黑橄欖罐頭、西梅汁和咖啡等。世界癌症研究機構(IARC)主要根據動物實驗將丙烯醯胺歸類為「很可能的致癌物」。
  • 李延靜主任:縱觀影像學發展,為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精準診療保駕護航
    近年來,影像技術的發展為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診療提供了新思路,醫學影像技術的全面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領域。首先,彌散加權成像(DWI)、磁敏感加權成像(SWI)等新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為組織內部微觀結構和異質性的觀察提供了便利,使得腫瘤鑑別診斷更加精準、得心應手,這充分體現了醫學影像學精細化的發展趨勢。
  • 免疫影像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腫瘤免疫治療
    相比於傳統PD-L1免疫組化的檢測方法,分子影像通過特異性的分子探針能夠無創、實時、動態地對腫瘤部位的PD-L1表達水平進行定量分析,從而為指導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帶來新機遇。研究工作證實,無論是在對抗PD-L1治療敏感的動物模型還是在不敏感的動物模型,核醫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免疫治療都能有效地提高治療效果。
  • 肝癌射頻消融術後各種影像學評價應用與進展
    三維CEUS能獲取3個相互正交的平面,從而立體展現整個腫瘤,且可在極短動脈期內捕捉到消融灶全部血供信息,因此對肝癌RFA術後殘餘腫瘤及復發檢測的靈敏度和準確度較高。MR成像上RFA治療前後肝癌組織變化主要表現為信號差異,術前腫瘤組織在T2WI上主要表現為高信號,術後原腫瘤區在T2WI上與正常肝實質一樣為等信號,但壞死區周圍會出現炎性、水腫、出血等變化,使得環繞消融區域在T2WI上也為高信號,對殘餘腫瘤鑑別帶來一定困難。MR平掃對腫瘤消融是否完全難以達到精確評價,因此臨床上對肝癌RFA術後隨訪複查,更多採用CEMR。
  •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影像學檢查
    在臨床實用方面,DSA出血的直接徵象是對比劑外溢、積聚,間接徵象可表現為動靜脈畸形、腫瘤染色、局部血管增生紊亂等。當出血率在0.5~1.0ml/min時DSA可察覺,其檢測出血的強度低於核素顯像,通過美藍等進行藥物性血管造影,可以提高診斷出血的陽性率。 與CT和核素顯像等純診斷的方法相比,DSA的主要優勢在於可以及時的行栓塞治療。
  • 人工智慧在肺癌診斷中的研究進展|人工智慧|肺結節|特異度|分類器|...
    人工智慧作為新興的科學技術飛速發展,與醫療領域相結合,為肺癌的早期診斷提供了新思路,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人工智慧極大地緩解了臨床工作壓力,改變了當前醫療模式,有望使醫生作為一個決策者的身份工作。本文主要闡述人工智慧在肺結節良惡性鑑定、病理分型、標誌物測定、血漿循環腫瘤 DNA 檢測等方面的研究進展。
  • 唐金海代表:人工智慧為乳腺癌影像診斷「添翼」
    在人民健康、人民好醫生客戶端與中國抗癌協會共同舉辦的「聚焦腫瘤早診早治,促進人民健康」專場論壇上,唐金海指出,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頭號腫瘤,改善乳腺癌患者生存及預後的首要措施,是提高乳腺癌早診早治水平。這需要中國民眾與醫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國乳腺癌早診早治水平與發達國家之間仍存在一定差距。」
  • 山東省醫學影像學研究所的「放大鏡」
    (之一)  為進一步提高影像診斷的學術專業性,山東省醫學影像學研究所自2018年1月起實行按解剖部位劃分診斷專業學組,分別為心胸乳腺學組、神經頭頸骨肌學組、腹盆兒科學組。
  • 揭開「神刊」們背後的真面目
    我特別挑了裡面有一篇11歲小女孩寫的小說給他們看,人家11歲小女孩寫篇文章讓她爸改改就能發Nature,所以你覺得它還有那麼神聖嗎?5綜述為王:搞大分子TOP20影響因子「神刊」中,還有10本屬於另一種運作——綜述為王,指的是刊登Review(綜述文章)。國內一般來說,在學術刊物上偶爾會登Review,我們把它看成是一個「準」學術文章。
  • 人工智慧將為中小企業發展帶來什麼?
    文|小發先生短小精幹的文章,滿足碎片化閱讀人工智慧發展,為中小企業帶了很多的幫助和機遇人工智慧為我們帶了什麼?讓營銷更容易人工智慧是未來廣告業必須關注的熱點趨勢。許多中小企業從未做過廣告宣傳,不僅沒有任何數據積累,而且缺乏經驗。這時,通過強大的人工智慧算法支持,分析大數據後,可以幫助企業更準確地找到目標用戶群。
  • 人工智慧或能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
    人類壽命延長帶來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世界總人口的平均年齡增長。預計到2030年,全球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10億。這不僅導致了人口的老齡化,也使得養老、勞動力短缺等,因老齡化帶來的相關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於是人們開始將希望寄託於科技。當前,人工智慧正處於高速發展時期,以深度學習為主流的人工智慧應用越來越廣泛。
  • 正規腫瘤學術期刊投稿網址大盤點!
    《中華腫瘤防治雜誌》http://www.cjcpt.org/index.php/zh-cn14.《中華腫瘤雜誌》http://www.chinjoncol.com15.《腫瘤防治研究》http://www.zlfzyj.com16.
  • 清華廖洪恩課題組在人工智慧挖掘影像基因組學領域合作發表系列論文
    推進中國「腦計劃」研究清華廖洪恩課題組在人工智慧挖掘影像基因組學領域合作發表系列論文清華新聞網9月14日電 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廖洪恩課題組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張力偉教授課題組合作,通過人工智慧技術研究大量腦幹膠質瘤患者磁共振影像學特點,深度挖掘其與該基因的關聯,獲得普通醫學研究手段難以獲得的診斷經驗。
  • 磨玻璃結節微浸潤腺癌能治癒嗎?新橋醫院磨玻璃結節診治中心為你...
    戴主任拿到患者CT片子後,一層一層仔細閱片,再結合人工智慧防漏篩查技術,發現其雙肺多發混合型磨玻璃結節,雙側5個肺葉都有磨玻璃結節,左側4個,大小不均,較大結節直徑有9 mm,其餘小結節直徑不到5mm,結果提示有數個結節已明確發展為微浸潤腺癌。
  • 自動勾畫、設計放療計劃、預測效果,AI讓腫瘤精準治療成為可能
    人工智慧的應用將進一步促進腫瘤患者個體化精準治療的落實,促進行業規範形成,不斷改善腫瘤患者的醫療條件,提高腫瘤患者生存率。據前瞻網數據,2018年我國城市常見癌種診斷與治療花費平均約為63300元,我國腫瘤醫療服務市場年存量規模為2500億元以上,腫瘤醫療服務,包括腫瘤診斷、腫瘤治療和姑息治療三個階段,其市場份額約分別為5%、80%和15%。 2.2腫瘤診療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