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上枕葉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術後遠隔部位血腫一例報導

2020-12-05 醫脈通

 

作者:殷傑 黎軍 沙林 安剛 馬慶防 張猛 徐州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

 

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是一種起源於神經外胚層,由原始未分化的小圓形細胞組成的惡性腫瘤,1973年Hart和Earle首先報導,根據發病部位不同,分為外周PNET和中樞PNET。後者根據2000年WHO分類分為髓母細胞瘤和大腦PNET(supertentorial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sPNET)和脊髓PNET。其中中樞PNET以幕下的髓母細胞瘤多見,幕上的sPNET少見。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為手術輔以放化療。徐州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於2015年3月收治一例sPNET患者,現結合文獻複習報導如下。

 

患者

 

男性,4歲,因"行走不穩伴噁心嘔吐1月餘"入院。入院查體:神志清楚,言語流利,視力粗側正常,右側視野同向偏盲。雙瞳孔等大等圓,直徑3 mm,對光反應靈敏,眼球各方向活動充分,額紋對稱,閉目有力,口角無偏斜,咽反射靈敏,伸舌居中,頸軟。四肢肌張力正常,無不自主運動,四肢肌力5級,四肢腱反射正常,雙側Babinski徵陰性,閉目難立徵陽性。輔助檢查:顱腦CT示左側枕頂葉見巨大半弧形低密度影,邊緣清晰,可見鈣化灶。周圍見斑片狀低密度影,左側腦室受壓,腦幹變形,中線結構右移(圖1A)。腦電圖示中度異常腦電圖。入院診斷為左側頂枕區佔位。患者入院後行頭顱MR及MR增強檢查,結果顯示:左側枕頂區囊性佔位,增強局部強化明顯(圖1B,圖1C,圖1D,圖1E)。

 

 

圖1患者術前影像學檢查結果

 

術前檢查:血紅蛋白(HGB)123 g/L,血型B型、RH陽性,凝血酶原時間11.4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23.9 s,血小板294×109/L,肝功:穀草轉氨酶9.0 U/L;谷丙轉氨酶24 U/L;總膽紅素7.6 μmol/L;直接膽紅素l2.6 μmol/L;白蛋白45.1 g/L;球蛋白17 g/L。腎功:尿素氮4.02 mmol/L,肌酐36.3 μmol/L,行術前準備後行左側頂枕區腫瘤切除術。

 

術中取右側臥位,標記左頂枕部馬蹄形長15 cm切口,術中見腦組織壓力高,局部膨出,皮層電凝灼燒造瘻,予腦穿刺約0.5 cm,見草綠色液體湧出,棉片堵住瘻口緩慢吸除部分囊液,進入瘤腔。腫瘤為灰紅色,質韌,血供豐富,腫瘤邊界不清,內側基底部直至大腦鐮,前內側界侵及側腦室后角,下界至小腦幕。肉眼全切腫瘤,腫瘤標本送病理,衝洗止血後術野創面鋪速即紗,無明顯滲血,予瘤體明膠注入瘤腔後生理鹽水注滿硬膜下腔,縫合硬膜。縫合期間患兒心率逐漸變快(140次/min左右),腦膨出明顯,不排除遠隔部位血腫可能,緊急縫合皮膚,硬膜外置引流管,球囊輔助呼吸下行頭顱CT複查。結果示雙側額葉血腫,佔位效應明顯(圖2A)。送患者至手術室行開顱血腫清除術。

 

全麻後取仰臥位,行雙側冠狀切口,游離雙側骨瓣,見雙側額部硬膜外血腫,量約100 mL,懸吊硬膜後予清除血腫。上矢狀竇被血腫壓迫與骨橋分離,予2塊明膠海綿覆蓋矢狀竇,矢狀竇旁用絲線跨骨橋懸吊,見硬膜藍染,剪開雙側硬膜見硬膜下血腫約50 mL。清除後局部出血電凝灼燒。檢查無活動性出血,顱壓不高,嚴密縫合硬腦膜,還納骨瓣,逐層縫合。手術順利,術中輸血625 mL。術後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1.5 mm,帶氣管插管回監護室進一步治療。

 

術後患兒血常規複查HGB 69 g/L,輸懸浮紅細胞1 U,血常規複查HGB 92 g/L。患者術後凝血功能檢查凝血酶原時間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正常,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稍高(22.24 mg/L),予監護、補液支持、止血、神經營養等對症治療。患兒神志轉清,能懂語意,遵囑動作,發聲障礙,無明顯嗆咳,頭部傷口拆線後予出院。術後頭顱CT複查,腫瘤切除滿意,雙側硬膜下積液(圖2B)。術後病理結果示PNET(WHO Ⅳ級),進一步病理學免疫組化檢查,示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圖2C),S100+,波形纖維蛋白(VIM)+,Ki67+,CD99+。

 


圖2患者術後影像學及病理檢查結果

 

討論

 

sPNET是一組惡性程度極高的罕見胚胎性腫瘤,由未分化或分化能力差的神經上皮構成,被定義為WHO Ⅳ級,呈浸潤性生長。該腫瘤在臨床症狀上不典型,與發生部位有關,往往因顱高壓前來就診。大多數胚胎源性的腫瘤易於發生鈣化,sPNET也有類似的特點。與其他腫瘤相比,該腫瘤在MR上T1信號相對低,T2信號較高,強化明顯。腫瘤生長迅速,內部常伴有囊變及壞死。雖然腫瘤惡性程度高,但腫瘤周邊往往與腦組織分界清楚,瘤周水腫較輕。

 

sPNET臨床症狀不典型,影像學上無明顯特異性,其診斷主要靠術後病理檢查,免疫組化上染色CD99蛋白、NSE蛋白、VIM蛋白、CK蛋白和NF蛋白可呈陽性,至少有其中2項以上神經源性標記陽性,以CD99蛋白表達陽性尤為重要。本病例為後頂枕部囊性佔位,瘤結節增強明顯,術後病理活檢VIM +,Ki67+,CD99+,確診sPNET。

 

該腫瘤囊性變明顯,術中腦穿刺後有黃綠色液體湧出,予棉片堵住瘻口,緩慢釋放囊液,術後仍出現了遠隔血腫。術後出現血腫常見的原因有:(1)年齡偏大或有多年高血壓病史;(2)存在影響血液凝固的因素;(3)切除腫瘤過程中顱內壓波動巨大;(4)術中止血不佳;(5)切除深部腫瘤常用腦板抬起腦葉(如額葉、顳葉等),而腦板壓迫會影響局部腦循環;(6)關顱時血壓未達到術前平均水平。

 

兒童額顳部位的硬腦膜與顱骨內板粘連疏鬆,容易剝離,而枕部的硬腦膜與顱骨內板粘連較緊,不易剝離,另外仰臥位時,由於重力作用,枕部腦組織有顱骨支撐,不易塌陷,而額顳頂區腦組織無顱骨託扶容易塌陷。這些事實說明顱內壓的急劇下降可能是導致遠隔部位血腫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病例考慮更多的與切除腫瘤過程中顱內壓波動大有關,理由包括:(1)腫瘤佔位效應巨大,解除後移位腦組織回位,造成相對負壓,硬膜與顱骨內面剝離出血;(2)腫瘤囊性變明顯,較實質腫瘤減壓速度快;(3)兒童顱骨內面與腦膜結合不緊密,容易剝離。

 

為避免此類血腫的發生,術前及術中頭部位置應固定合適,避免影響頸部靜脈的回流;術中維持一定的顱內壓,嚴密監測生命體徵情況,避免大的血壓波動;手術結束前術區用生理鹽水灌注,引流管回病房後開放,抬高10~15 cm緩慢引流;術後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驚厥躁動和癲癇的發生;術後24 h內避免大劑量脫水,且大的佔位性病變切除術後,常規6 h內複查頭顱CT觀察顱內病情。本病例術中心率逐漸變快,腦膨出明顯,這兩點預示著遠隔部位血腫形成的可能,經急診CT後行血腫清除,效果滿意。

 

sPNET遠期預後差,存活期平均為12~18個月,目前治療方法主要以綜合治療為主,根據患者年齡及有無轉移選擇術後放療化療組合方式。

 

來源:中華神經醫學雜誌2016年第15卷第4期

 


相關焦點

  • 腹壁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PNET)一例
    【病理】圓形細胞惡性腫瘤 免疫標記結果為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PNET)/骨外尤文肉瘤 腫瘤內見灶狀壞死 核分裂像25-30個/10HPF 免疫組化:CD57(+);FLi1(+);CD99(灶+);CK(-);CD31(血管+);Vimentin(+);SyN(灶弱+);CgA(-);CD34(血管+);Bcl-2(-);S-100(灶狀
  • 【臨床】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的臨床特點及診療
    年首次報導,它是一種較為罕見的高度惡性的神經系統腫瘤,為神經嵴衍生的較原始的腫瘤,主要由原始神經上皮產生,具有多向分化的潛能。組織形態學屬於惡性小圓細胞腫瘤,分為中樞性和外周性,外周性較常見,文章報導較多,中樞性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相對較少見,而幕上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更為罕見,僅佔整個腦腫瘤的 0.1%左右,且多見於兒童,成人非常罕見。
  • 女大學生患罕見癌症: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
    19歲,本是花樣般的年齡,對未來充滿美好幻想的年齡,然而渠縣19歲女孩江欣卻不幸患上十分罕見的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承受著這個年齡不應承受的病痛和折磨。通過活檢,發現江欣患的是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癌症。  延伸閱讀: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是什麼?  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由Hart等於1973年首次報導‍,它是一種較為罕見的高度惡性的神經系統腫瘤,為神經嵴衍生的較原始的腫瘤,主要由原始神經上皮產生,具有多向分化的潛能。
  • 子宮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1例病理匯報
    前者起源於幕上及脊髓的由小圓細胞構成的原始神經上皮細胞,後者起源於顱外軟組織、骨骼系統和原始神經溝早期細胞成分的原始基質小圓細胞,以軀幹及周圍軟組織多見。pPNET屬於Ewing肉瘤家族中,pPNET和Ewing肉瘤具有相同的起源和相似的免疫表型,而pPNET具有神經外胚層分化。1993年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組織學分類修訂版中首次將PNET列入其中。
  • 兩例周圍型原始神經外胚層瘤(pPNET)的診斷經過
    術後病理檢測無法確診病情,後補作免疫組化,診斷為原始神經外胚層瘤。諮詢:1.這種病有臨床治癒的可能嗎? 2.免疫組化結果是什麼意思:CK-, VIM-, S100-, Ki67 +30%, EMA-, CD34血管+,CD117-, CD5-,CD99+, ALK-BCL 弱+,CD20-。
  • 【病例分析】中樞神經系統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贊」學堂045】
    雙側側腦室內不規則囊實性明顯不均勻強化團塊,向三腦室內突入,幕上腦室擴大伴室旁輕度水腫。CT未見明顯鈣化徵象。幕上腦室擴大,以雙側成年室為著,故病灶定位於雙側側腦室,向三腦室內突出。1室管膜瘤;2脈絡叢乳頭狀瘤;3中樞神經細胞瘤。
  • 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2017版指南)
    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PNET) 原發性神經外胚層腫瘤
  • PCI 術後腹膜後血腫一例
    患者、男性、56歲,術前16天當地縣醫院明確急性前間壁心肌梗死,予擴管抗凝等藥物治療處理,胸痛、血壓當天得到控制,未有發生惡性心律失常及心衰,一周後心肌酶下降平穩轉我院,心彩超無心腔室擴大。有高血壓、糖尿病史。 右股動脈穿刺時發現患者動脈迂曲明顯,上35CM7F長鞘後見髂動脈可打直。
  • 什麼是交叉性小腦神經機能聯繫不能?
    (crossed cerebellar diaschisis,CCD)很久了,最近遇到一例Rasmussen腦炎患者,行SPECT後有提示交叉性小腦失聯,記得以前也有過血管炎患者檢查提示CCD,幾個月前我山腦膠質瘤MDT一帶一路的活動中和外省一家醫院腦膠質瘤MDT連線進行病例討論時也提到過CCD,說明CCD只要關注,是可以經常見到的。
  • 腦出血後32小時死亡,罪魁禍首竟是這個疾病
    4 原發性MSICHs的發病部位繼續引用1950~2013年病例報告總結的數據[2],如果按照發生部位在幕上或幕下劃分,研究者對105個病例供216個血腫進行研究,發現幕上血腫分布為181個(83.80%),可以看出原發性MSICHs分布以幕上為主。
  • 【G175】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
    髂骨是人體最大的富含紅骨髓的不規則形扁骨,為骨腫瘤的好發部位,其中轉移瘤、骨髓瘤、淋巴瘤、軟骨肉瘤、骨肉瘤、尤文肉瘤為髂骨較常見的原發性惡性骨腫瘤。1. 尤文肉瘤與PNET:發病年齡10-15歲,較PNET年輕;長骨以青少年為主,扁骨20歲以上。四肢骨53%,軸心骨47%;而PNET大部分分布在軸心骨及軟組織。
  • 前沿:幹細胞移植治療腦出血後神經功能障礙最新研究進展
    研究表明,腦室內或靜脈移植間充質幹細胞後,幹細胞能自動遷徙到受傷的腦組織處並分化為神經元,同時還能通過旁分泌方式產生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otrophic factor,BDNF)等,以提高幹細胞的增殖、分化為神經元的能力,促進腦功能恢復,為幹預腦出血後神經功能障礙帶來新途徑。
  • 原始性神經外胚層瘤,等你分析 | 讀片專欄1065期
    活檢所見:經髂前上棘內側以1%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作一長約2cm 的切口。切開各層,顯露瘤體切開,取出魚肉樣組織,明膠海綿壓迫止血,縫合瘤壁及皮膚。討論:原始神經外胚層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1973年由Hart等正式命名。主要發生在小腦(髓母細胞瘤),也可發生在小腦以外的中樞神經系統、交感神經和外周神經。
  • 幕上大面積腦梗死的診治,一文總結
    第9屆湘雅腦血管病國際論壇暨第4屆湖南卒中中心聯盟大會暨第4屆湘雅腦血管病介入治療高峰論壇上,來自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的張樂教授為大家詳細介紹了幕上大面積腦梗死的診治進展,包括其影像學特徵、預測、治療和管理等。
  • 智慧神外| 專訪協和醫院王任直:AI技術已解決高血壓腦出血血腫測量等難題
    以基層神經外科最常見的高血壓腦出血手術為例,其病死率高達35%-40%,存活的患者往往也會遺留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嚴重地威脅著國民的健康。以垂體腺瘤為例,現在有很多問題,醫生是無法給患者以滿意答覆的。比如,對患者的狀態沒有準確的評價,對疾病的進展沒有精準的預測,大部分情況下只能憑藉醫生的經驗來判斷。智慧醫療或者叫人工智慧技術引進以來,就有可能幫助醫生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神外前沿:是否有具體的應用案例?
  • 胚胎學專題(五)外胚層
    在原腸胚形成的過程中,一些中胚層細胞開始分化並形成一種叫做脊索的結構,脊索細胞會分泌各種各樣的轉錄因子,從而幫助胚胎細胞發育成人體的各種器官和結構。脊索還開啟了神經系統形成的過程,它刺激附近的外胚層細胞增厚並形成一層稱為神經板的細胞。神經板逐漸開始摺疊,然後向下傾斜形成有邊緣的神經溝,被稱為神經褶。
  • 四、胚體形成的胚層分化
    如胚盤中部的生長速度快於邊緣部,外胚層的生長速度又快於內胚層,致使外胚層包於胚體外表,內胚層卷到胚體內,胚體凸到羊膜腔內,胚盤頭尾方向的生速度快於左右方向的生長,頭側的生長速度又快於尾側,因而胚盤卷折為頭大尾小的圓柱形胚體,胚盤邊緣則卷折到胚體腹側。隨著胚的進一步發育,胚體腹側的邊緣逐漸靠近,最終在胚體腹側形成圓索狀的原始臍帶,與絨毛膜相連(圖20-11)。
  • 腦室鑄型血腫及其微創手術治療的研究進展
    腦室鑄型血腫發病機制及病理生理變化與患者的預後密切相關,而目前臨床上常採用側腦室穿刺外引流術和神經內鏡手術等微創手術治療腦室鑄型血腫。本文就腦室鑄型血腫的發病機制、病理生理變化及其微創手術治療現狀進行綜述。
  • 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實施定向軟通道技術救治腦幹出血患者
    術中抽吸血腫抽出血腫術後留置引流術後顱腦CT手術成功後,肖大叔轉至重症醫學科繼續治療。據市三醫神經外科醫生周鵬介紹,腦幹是人體的生命中樞,是大腦的「司令部」,負責調節複雜的反射活動,包括呼吸、心跳、血壓等,對維持機體生命有重要意義。腦幹出血是神經系統的危急重症,病死率極高,是神經外科最兇險、預後最差的疾病。據報導顯示:腦幹出血死亡率高達79%,出血量大於10ml者死亡率高達95%以上。
  • 外胚層模式建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該論文發現了一個新的BMP信號通路下遊靶基因AP2g,並發現該基因參與調控高等動物早期胚胎外胚層模式建成中神經和表皮的命運決定。 哺乳動物的早期神經發育是一個嚴謹而有序的過程,近年來的研究發現,BMP信號通路在外胚層向神經和表皮分化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功能。小鼠中的研究表明,BMP信號能夠抑制神經的提前發生,但是BMP發揮功能的分子機制卻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