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PNET)
原發性神經外胚層腫瘤(PNET)新的名稱是 中樞神經系統胚胎性腫瘤(CNS embryonal tumor、NOS),在2016年分類中明確的被劃歸為 CNS胚胎性腫瘤、NOS。此處的NOS,是指未另行分類(not otherwise specified)。
歸類
中樞神經系統(CNS)胚胎性腫瘤(embryonal tumours)常見於嬰幼兒。此類腫瘤中最常見的為 髓母細胞瘤。其它更罕見的、大的類型包括 胚胎性腫瘤伴有多層菊型團(embryonal tumour with multilayered rosettes,ETMR),不典型畸胎樣/橫紋肌樣腫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urs)和 中樞神經系統胚胎性腫瘤、未另行分類(NOS),後者既往被稱作CNS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PNET),也是本文著重的對象。
CNS PNET是分化極差的、快速生長的神經上皮腫瘤(WHO Ⅳ級),腫瘤起源於原始神經軸的生發基質(germinal matrix),它們具有沿著多個細胞系分化的潛能。那些向單純神經元方向分化的腫瘤被歸類為CNS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s),而那些混合存在有神經元和神經節細胞分化的則被分類為 神經節神經母細胞瘤(ganglioneuroblastomas)。有些PNET能依據特殊的組織來源而被分類,例如視網膜母細胞瘤或 松果體母細胞瘤,剩餘的PNET大部分起源於小腦半球 或 鞍上區域,後者則以前被稱之為 幕上PNET(SPNET)。
PNET佔所有胚胎性CNS腫瘤的不到5%。大部分在兒童時代發病,其中80%在10歲以前確診,在2歲內發病的佔25%。12例成人的PNET的數據分析提示,這些腫瘤在分子層面上和兒童PNET並不相同。
臨床表現
年長兒童的PNET表現為顱內壓增高,例如頭痛、噁心、嘔吐。而嬰幼兒則表現為嗜睡、易怒和厭食症、和/或增大的頭圍。其他症狀包括 癲癇發作,或和腫瘤位置相關的局灶性神經缺損。患者同樣也會表現為軟腦膜轉移,表現為顱神經體徵、腦病(encephalopathy)或 脊髓症狀。
影像表現
CT影像表現為邊界清楚的半球腫物,通常包括鈣化和壞死區域,瘤內出血可以出現。MRI表現為不均勻增強夾雜有低信號區域,後者和含鐵血黃素(hemosiderin)或鈣化相關。T1高信號區域和出血相關,T2上的亮區則反應了囊性成分,瘤周水腫相對缺乏。
治療
治療包括激進的切除,繼而對神經軸進行放療。包括63例患者的兩項前瞻性臨床研究結果表明,對神經軸放療的總劑量為35.2Gy,原始腫瘤區域的劑量是20Gy。那些完成放射治療的患者,3年的無症狀生存期是49%,而那些偏離既定放療程序的患者,3年無症狀生存期只有9%。
輔助化療可以更進一步延長生存期,但是最適的化療方案尚不得而知。針對PNET的化療方案沿用髓母細胞瘤的方法,正在大的試驗中進行研究。≤3歲的嬰幼兒,接受顱脊放療會有很高的風險產生嚴重的神經損害。採用延長的多藥誘導化療小型的研究的結果,令人失望,5年總的生存期在15~30%。大劑量化療方案預後較好,一項包含43例CNS-PNET或 松果體母細胞瘤研究發現,五年的無症狀生存率和總的生存率分別為39和49%。
髓母細胞瘤的化療一般是在放療的同時給以同步的 長春新鹼(vincristine)化療,繼而給予8個周期的 順鉑、長春新鹼 和 環磷醯胺 或 CCNU(環己亞硝脲)的三藥聯合化療
預後
儘管給以積極的聯合治療方案,復發相當常見,且經常在術後早期。手術+放療三年生存率在57~73%之間。<3歲的患兒以及那些松果體去區PNET的腫瘤預後更差。
成人PNET的治療包括手術放療和化療的聯合,參考年長兒童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