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外胚層細胞重新獲得幹細胞特性的方法

2020-11-28 生物谷

受精卵經過卵裂被分割成很多小細胞,這些由小細胞組成的中空球形體稱為囊胚。囊胚細胞遷移、轉變形成原腸胚,由三層細胞層構成:外胚層(ectoderm)、中胚層(mesoderm)、內胚層(endoderm)。細胞首次在囊胚期胚胎的原始外胚層細胞中形成的多能狀態,在隨後的發育中會失去。

現在,Bao等人發現,來自形成時間已長達7.5天的小鼠胚胎的高級植入後外胚層細胞,可通過暴露於LIF/STAT3信號作用而被重新編程回到多能狀態。它們在轉錄組(細胞中的全部mRNA)中發現了伴隨的變化,這些變化導致見於外胚層細胞中的表型記憶和外遺傳記憶的喪失。以這種方式重新編程的細胞會形成銀鮫的體細胞組織和生殖細胞,與能夠自我更新的外胚層幹細胞不同。

這項工作為研究信號作用和外遺傳重新編程會怎樣促進多能性的重新獲得提供了一個模型。(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

Nature 461, 1292-1295 (29 October 2009) | doi:10.1038/nature08534

Epigenetic reversion of post-implantation epiblast to pluripotent embryonic stem cells near-final version

Siqin Bao1,4, Fuchou Tang1,4, Xihe Li2, Katsuhiko Hayashi1,5, Astrid Gillich1, Kaiqin Lao3 & M. Azim Surani1

1 Wellcome Trust/Cancer Research UK Gurdon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Tennis Court Road, Cambridge, CB2 1QN, UK
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Mengniu RB CO. Ltd., West No. 1 Daxue Road, Hu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1, China
3 Molecular Cell Biology, Applied Biosystems, 850 Lincoln Centre Drive, Foster City, California 94404, USA
4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5 Present address: Department of Anatomy and Cell Biology, Graduate School of Medicine, Kyoto University, Yoshida-Konoe-Cho, Sako-Ku, Kyoto 606-8501, Japan.
Correspondence to: M. Azim Surani1 Correspondence and requests for materials should be addressed to M.A.S.

The pluripotent state, which is first established in the primitive ectoderm cells of blastocysts, is lost progressively and irreversibly during subsequent development1. For example, development of post-implantation epiblast cells from primitive ectoderm involves significant transcriptional and epigenetic changes, including DNA methylation and X chromosome inactivation2, which create a robust epigenetic barrier and prevent their reversion to a primitive-ectoderm-like state. Epiblast cells are refractory to leukaemia inhibitory factor (LIF)–STAT3 signalling, but they respond to activin/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to form self-renewing epiblast stem cells (EpiSCs), which exhibit essential properties of epiblast cells3, 4 and that differ from embryonic stem (ES) cells derived from primitive ectoderm5. Here we show reprogramming of advanced epiblast cells from embryonic day 5.5–7.5 mouse embryos with uniform expression of N-cadherin and inactive X chromosome to ES-cell-like cells (rESCs) in response to LIF–STAT3 signalling. Cultured epiblast cells overcome the epigenetic barrier progressively as they proceed with the erasure of key properties of epiblast cells, resulting in DNA demethylation, X reactivation and expression of E-cadherin. The accompanying changes in the transcriptome result in a loss of phenotypic and epigenetic memory of epiblast cells. Using this approach, we report reversion of established EpiSCs to rESCs. Moreover, unlike epiblast and EpiSCs, rESCs contribute to somatic tissues and germ cells in chimaeras. Further studies may reveal how signalling-induced epigenetic reprogramming may promote reacquisition of pluripotency.

相關焦點

  • 通過抑制Nodal信號獲得外胚層前體細胞
    通過抑制Nodal信號獲得外胚層前體細胞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6-12   今日/總瀏覽:1/1393
  • 上海生科院等通過抑制Nodal信號獲得外胚層前體細胞---中國科學院
    這項研究成果揭示了多潛能上胚層幹細胞的體外分化過程經過外胚層幹細胞階段,並篩選到可能的外胚層標記基因。這一發現為幹細胞向外胚層細胞的定向分化及其在再生醫學中的應用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或FGF獲得外胚層樣細胞   5月19日,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景乃禾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Ectodermal progenitors derived from epiblast stem
  • Nature重磅 | 專家點評,付建平團隊開發新技術,首次獲得可控的人類外胚層和羊膜發育的模型,造福數百萬女性
    人多能幹細胞(包括hESC和hiPSC)以不同方式用於研究構成人胚胎和胎兒的各種類型的細胞。它們可以被允許自發分化以產生稱為胚狀體的細胞聚集體。或者,可以通過與生長因子的特定混合物孵育來指導它們的分化,以產生胎兒器官或特定胚層的3D模型。然而,在這些模型中看到的初始胚層分化是無序的,並且與植入期間人胚胎中觀察到的空間組織分化沒有相似之處。
  • Cell:誘導人胚胎幹細胞快速和高效地產生12種高純度的中胚層細胞群體
    Weissman博士說,「再生醫學依賴將人多能性幹細胞分化為能夠移植到病人體內並且發揮功能的特化組織幹細胞的能力。我們花了幾年時間才能夠分離出造血幹細胞和造腦幹細胞(brain-forming stem cell, 即形成大腦的幹細胞)。在這項新的研究中,我們利用我們對很多其他動物模型發育生物學的了解提供正信號因子和負信號因子來指導這些組織幹細胞和器官幹細胞的發育選擇。
  • Nature:成體動物體內誘導生成胚胎幹細胞
    2013年9月15日訊 /生物谷BIOON/--西班牙國立癌症研究中心(Spanish National Cancer Research Centre,CNIO)的科學家首次在成體動物的活組織中製造具有胚胎幹細胞特性的成體細胞
  • Cell:鑑定出人胚胎幹細胞產生神經外胚層的新途徑
    它們都起始於胚胎幹細胞,即未分化的有潛力變成體內任何一種細胞的幹細胞。然而,在此之前,這是如何精確發生的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科學秘密。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神經科學家們破解出胚胎幹細胞分化為神經元和其他類型細胞之前發生的一些早期變化。
  • 生化與細胞所發現AP2γ調控外胚層模式建成的機制
    9月4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所景乃禾研究組的研究論文AP2γ regulates neural and epidermal development downstream of the BMP pathway at early stages of ectodermal patterning
  • 科學家分離出人類胚胎中胚層祖細胞
    此項發現或將幫助科學家們創建出可用於再生醫學的更好、更安全的組織,也將允許科學家們更好地了解可成為身體內任何細胞的多能幹細胞與那些失去了多能性、正在變成特定組織細胞的細胞之間的差異。在早期發育階段,人類胚胎幹細胞遵循3個不同的發育路徑來形成最初的生殖細胞層:中胚層,外胚層和內胚層。這3個胚層細胞接下來會變成各種人體組織。
  • 科學網—三維圖像,追溯胚層「祖先」!
    三維圖像,追溯胚層「祖先」!科學家繪就早期胚胎細胞的成長軌跡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 PNAS:科學家分離出人類胚胎中胚層祖細胞
    此項發現或將幫助科學家們創建出可用於再生醫學的更好、更安全的組織,也將允許科學家們更好地了解可成為身體內任何細胞的多能幹細胞與那些失去了多能性、正在變成特定組織細胞的細胞之間的差異。 在早期發育階段,人類胚胎幹細胞遵循3個不同的發育路徑來形成最初的生殖細胞層:中胚層,外胚層和內胚層。這3個胚層細胞接下來會變成各種人體組織。
  • 脂肪源性幹細胞的基礎知識
    1968年,有學者在骨髓基質的研究中發現了多能間充質幹細胞,並通過系列實驗證實,該細胞可以向多種中胚層細胞系分化,其中包括成骨細胞、成軟骨細胞等。但是,骨髓源性間充質幹細胞的分離和培養難度較大,促使研究者探索新的替代組織供區和新的幹細胞來源。
  • 外胚層模式建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9月4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所景乃禾研究組的研究論文AP2γ regulates neural
  • 關於間充質幹細胞的14個特性,你了解幾個?
    間充質幹細胞,又稱多潛能基質細胞,簡稱MSCs,是屬於中胚層的一類多能幹細胞,主要存在於結締組織和器官間質中,包括:骨髓、臍帶、脂肪、黏膜、骨骼、肌肉、肺、肝、胰腺等組織以及羊水、羊膜、胎盤等。在適宜條件下可分化為脂肪、骨、軟骨等多種組織細胞。
  • Nature:挑戰常規!揭示心臟幹細胞療法竟與幹細胞的再生能力無關
    這些發現促使Molkentin和他的同事們得出結論:有必要「重新評估目前計劃的基於細胞療法的臨床試驗,以了解這種療法可能如何真正發揮作用」。意外的發現這項新的研究使用了目前在臨床試驗中使用的兩種類型的心臟幹細胞:骨髓單核細胞和心臟祖細胞。
  • 李小玲組發現組蛋白巴豆醯化促進人類胚胎幹細胞向中內胚層分化
    在胚胎發育過程中,胚胎幹細胞先分化為內、中、外三個胚層,然後這三個胚層再發育為全身各個器官和組織。代謝上,胚胎幹細胞和外胚層依賴於糖酵解,而中內胚層則轉而依賴於氧化磷酸化【3】。糖酵解產生的乙醯輔酶A已知能提高H3K27ac 和H3K9ac 水平,從而促進維持幹細胞多能性(pluripotency)的基因表達【4】。然而氧化磷酸化對中內胚層的分化有沒有直接的影響目前並不清楚。
  • 幹細胞治療|幹細胞療法工藝開發的關鍵點
    在過去的十年中,細胞療法,生物製造和合成生物學的進步推動了全球幹細胞療法行業的發展。幹細胞治療為一些疑難雜症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幹細胞治療的目的就是替代或者再生體內功能失調或受傷的細胞、組織或器官。幹細胞可以在向患者給藥之前,在體外改變它們的生物學特性,從而達到更加精準和高效的治療。
  • Nature:幹細胞一關鍵結構可決定幹細胞命運
    2015年7月6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美國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與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開展了一項研究,發現了一個全新機制能夠幫助解釋為何只有幹細胞能夠進行自我更新式的細胞分裂。近日,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 科學家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奧秘
    (蛋白質)「Bach1」在調控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結果對理解幹細胞維持自身特性、胚胎發育早期的形成具有重要啟示,可能為開發幹細胞治療人類疾病的新療法提供新思路。 幹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能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分化為體內任何種類的細胞。因此,幹細胞在器官再生和細胞替代治療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儘管近年來科學家在幹細胞分化領域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轉錄因子如何調控胚胎早期中胚層和中胚層衍生物(包括心血管系統等)的機制一直沒搞清楚,妨礙了將其分化的細胞安全有效地應用於臨床。
  • 無血清單層細胞誘導法培養豬誘導多能性幹細胞定向分化為血管內皮細胞
    :在基質包被的培養板上單層培養幹細胞,並且在不同的時間點將不同的化學分子或細胞因子添加到培養液中對細胞進行處理,促使細胞向中胚層分化後再進一步分化為內皮譜系。目的:建立一種無血清單層誘導分化方法,使豬誘導多能性幹細胞定向分化為CD31陽性血管內皮細胞,並對獲得的內皮細胞進行鑑定。
  • 胚胎幹細胞研究最新進展
    中心的腔稱囊胚腔,腔內一側的細胞群,稱內細胞群,這些未分化的細胞可進一步分裂、分化,發育成個體。內細胞群在形成內、中、外三個胚層時開始分化。每個胚層將分別分化形成人體的各種組織和器官,如外胚層將分化為皮膚、眼睛和神經系統等,中胚層將形成骨骼、血液和肌肉等組織,內胚層將分化為肝、肺和腸等。由於內細胞群可以發育成完整的個體,因而這些細胞被認為具有全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