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鑑定出人胚胎幹細胞產生神經外胚層的新途徑

2020-11-28 生物谷

2016年3月31日/生物谷BIOON/--神經元如何成為神經元?它們都起始於胚胎幹細胞,即未分化的有潛力變成體內任何一種細胞的幹細胞。

然而,在此之前,這是如何精確發生的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科學秘密。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神經科學家們破解出胚胎幹細胞分化為神經元和其他類型細胞之前發生的一些早期變化。

通過研究盤碟中的人胚胎幹細胞,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博士後研究員Jiwon Jang發現一種新的途徑在細胞分化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3月24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Primary Cilium-Autophagy-Nrf2 (PAN) Axis Activation Commits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to a Neuroectoderm Fate」。

論文通信作者、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分子、細胞與發育細胞學系Kenneth S. Kosik教授說,「Jiwon的發現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因為它提供我們對胚胎幹細胞工作方式和它們開始經歷分化方式的基本理解。對這個領域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基本的但之前一直並未為人們所認識的知識。」

當人胚胎幹細胞開始分化時,它們形成有潛力變成腦細胞(如神經元)的神經外胚層(neuroectoderm);或者最終變成組成器官、肌肉、血液和骨組織的細胞的中內胚層(mesendoderm)。

Jang發現了被他和Kosik稱作PAN(Primary cilium-Autophagy-Nrf2,即初級纖毛-自噬-Nrf2)軸的途徑中的一些步驟。這種新鑑定出的途徑似乎決定著胚胎幹細胞的最終命運。

Jang解釋道,「PAN軸在胚胎幹細胞命運決定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細胞周期G1階段時間延長誘導纖毛突出,而且這些細胞觸鬚暴露的時間越長,它們能夠收集的信號越多。」

一段時間以來,科學家們就已了解G1階段,但是他們並不清楚它在胚胎幹細胞分化中的作用。Jang的研究證實在變成神經元的胚胎幹細胞中,延長G1階段會觸發一系列事件,從而導致胚胎幹細胞分化為神經外胚層。

在G1階段延長時,細胞產生初級纖毛,即能夠檢測它們所在環境的觸鬚狀突起。這種初級纖毛激活細胞自噬過程中的垃圾處理系統。

另一種重要因子是Nrf2,它監控細胞中的諸如自由基之類的危險分子,這也是健康細胞產生的一種特別重要的任務。

Kosik說,「Nrf2好比是細胞的衛士,它確信細胞正常地發揮功能。Nrf2在胚胎幹細胞中的水平非常高,這是因為幹細胞非常重要。如果沒有Nrf2監控基因組完整性,那麼未來的後代細胞就會陷入麻煩。」

Jang的研究證實在延長的G1階段期間,Nrf2水平開始下降。Kosik注意到,這一點很重要,這是因為Nrf2通常不會下降直到幹細胞已開始分化時。

Jang說,「我們曾認為,在相同條件下,如果幹細胞是相同的,那麼它們將以相同方式分化,但是這並不是我們所發現的情形。細胞命運是由G1階段延長---這會延長初級纖毛暴露於它們的環境信號---控制的。這是種不錯的想法。」(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Primary Cilium-Autophagy-Nrf2 (PAN) Axis Activation Commits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to a Neuroectoderm Fate

doi:10.1016/j.cell.2016.02.014

Jiwon Jang, Yidi Wang, Matthew A. Lalli, Elmer Guzman, Sirie E. Godshalk, Hongjun Zhou, Kenneth S. Kosik

Under defined differentiation conditions,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hESCs) can be directed toward a mesendoderm (ME) or neuroectoderm (NE) fate, the first decision during hESC differentiation. Coupled with lineage-specific G1 lengthening, a divergent ciliation pattern emerged within the first 24 hr of induced lineage specification, and these changes heralded a neuroectoderm decision before any neural precursor markers were expressed. By day 2, increased ciliation in NE precursors induced autophagy that resulted in the inactivation of Nrf2 and thereby relieved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of OCT4 and NANOG. Nrf2 binds directly to upstream regions of these pluripotency genes to promote their expression and repress NE derivation. Nrf2 suppression was sufficient to rescue poorly neurogenic iPSC lines. Only after these events had been initiated did neural precursor markers get expressed at day 4. Thus, we have identified a primary cilium-autophagy-Nrf2 (PAN) control axis coupled to cell-cycle progression that directs hESCs toward NE.

相關焦點

  • Cell:誘導人胚胎幹細胞快速和高效地產生12種高純度的中胚層細胞群體
    我們花了幾年時間才能夠分離出造血幹細胞和造腦幹細胞(brain-forming stem cell, 即形成大腦的幹細胞)。在這項新的研究中,我們利用我們對很多其他動物模型發育生物學的了解提供正信號因子和負信號因子來指導這些組織幹細胞和器官幹細胞的發育選擇。在5到9天內,我們能夠產生幾乎所有我們需要的純細胞群體。」
  • Cell:miRNA操控胚胎幹細胞「命運」
    (封面圖片:胎畸瘤的高倍明場圖像,其中顯示出規則排列的花狀神經祖細胞結構,miRNA-1和miRNA-133將破壞這種結構向成熟神經的進一步分化。)多能胚胎幹細胞(pluripotent embryonic stem cell)來自胚泡(blastocyst)的內細胞群(inner cell mass),它們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能發育成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而細胞命運決定(cell-fate decision)的精確控制對於未來多能胚胎幹細胞應用於醫學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 Cell Stem Cell:基因Nanog、Oct 4和 Sox2協同調控人胚胎幹細胞發育
    胚胎幹細胞在懷孕之後很快就產生,並且能夠變成體內任何一種細胞類型。除了自我更新產生新的幹細胞之外,細胞隨著發育不斷進行而變成越來越特化。科學家想理解自我更新和分化過程以便治療很多疾病,如帕金森疾病,脊髓損傷,心臟病和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 Cell Stem Cell | 蘇大張文勝組揭示小鼠胚胎幹細胞三胚層分化調控機制
    該研究結果揭示了小鼠胚胎幹細胞ESC分化期間特定BAF和PRC2亞基的不同機製作用。BAF複合物已被證明對哺乳動物植入前後的發育至關重要,並且在控制胚胎幹細胞的自我更新和多能性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在胚胎幹細胞和早期胚胎中僅研究了少量BAF複合物亞基的功能,以及BAF複合物如何機械控制細胞命運決定尚不清楚。
  • Cell |張鵾等揭示畸胎瘤作為多譜系人體胚胎發育模型的潛力
    ,即內胚層、中胚層以及外胚層。能否在畸胎瘤中形成三胚層混合的結構也一度成為鑑定幹細胞多能性的黃金標準。雖然個別研究組曾經通過特定方法從畸胎瘤中分離出了少數特定的細胞譜系,但是總體而言畸胎瘤的生長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各譜系的細胞通常混合在一起。
  • 胚胎幹細胞研究最新進展
    內細胞群在形成內、中、外三個胚層時開始分化。每個胚層將分別分化形成人體的各種組織和器官,如外胚層將分化為皮膚、眼睛和神經系統等,中胚層將形成骨骼、血液和肌肉等組織,內胚層將分化為肝、肺和腸等。由於內細胞群可以發育成完整的個體,因而這些細胞被認為具有全能性。當內細胞群在培養皿中培養時,我們稱之為胚胎幹細胞。
  • 上海生科院揭示決定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根據人胚胎幹細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Cs)基因組表達的動態變化,將hESCs神經分化過程劃分為五個重要階段(modules),並找到了決定hESCs神經分化過程的關鍵階段以及核心決定因子。  在人胚胎發育的過程中,神經外胚層的出現發生在受孕第三周的末期。
  • 前沿|胚胎幹細胞研究最新進展
    人胚胎幹細胞是在人胚胎發育早期——囊胚(受精後約5—7天)中未分化的細胞。囊胚含有約140個細胞,外表是一層扁平細胞,稱滋養層,可發育成胚胎的支持組織如胎盤等。中心的腔稱囊胚腔,腔內一側的細胞群,稱內細胞群,這些未分化的細胞可進一步分裂、分化,發育成個體。內細胞群在形成內、中、外三個胚層時開始分化。
  • 中科院廣州生物院發現PRC2複合物在人胚胎幹細胞命運決定中的重要...
  • 胚胎幹細胞研究最新進展(第4期)
    這種系統以一種高度可控和可伸縮的方式,模擬了上胚層和羊膜外胚層部分的發育,包括外胚層的腔內形成和由此產生的前羊膜腔,雙極胚胎囊的形成,以及原始生殖細胞和原始條紋細胞的分化。研究人員進一步證明羊膜外胚層樣細胞作為一個信號中心,在人乳頭狀細胞中觸發類似於胃泌素的事件。由於微流控設備的可控性和可擴展性,它為人類胚胎學和生殖科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實驗系統。
  • 科學家分離出人類胚胎中胚層祖細胞
    此項發現或將幫助科學家們創建出可用於再生醫學的更好、更安全的組織,也將允許科學家們更好地了解可成為身體內任何細胞的多能幹細胞與那些失去了多能性、正在變成特定組織細胞的細胞之間的差異。在早期發育階段,人類胚胎幹細胞遵循3個不同的發育路徑來形成最初的生殖細胞層:中胚層,外胚層和內胚層。這3個胚層細胞接下來會變成各種人體組織。
  • PNAS:科學家分離出人類胚胎中胚層祖細胞
    此項發現或將幫助科學家們創建出可用於再生醫學的更好、更安全的組織,也將允許科學家們更好地了解可成為身體內任何細胞的多能幹細胞與那些失去了多能性、正在變成特定組織細胞的細胞之間的差異。 在早期發育階段,人類胚胎幹細胞遵循3個不同的發育路徑來形成最初的生殖細胞層:中胚層,外胚層和內胚層。這3個胚層細胞接下來會變成各種人體組織。
  • Development Cell:孟安明教授研究組斑馬魚神經幹細胞研究新進展
    利用斑馬魚為模式動物,研究胚胎早期發育中的中胚層誘導作用、神經誘導作用、背腹分化和前後軸線分化的分子機理。2004年他所領導的研究組發現了調控動物胚胎中胚層形成的一種新機理,是我國發育生物學領域中的一個突破性成果。     孟安明課題組曾通過對斑馬魚Dapper2  (Dpr2)基因的功能研究,發現了一種抑制Nodal信號的中胚層誘導活性的新機制。
  • 幹細胞是神奇的生命種子,帶你認識多種幹細胞
    (2)成體幹細胞(tissue-specific stem cells)成體幹細胞是存在於已分化組織中的未分化細胞,遍布機體的各種組織器官,通常產生某種細胞的前體(又稱前細胞或祖細胞), 然後成熟為特化細胞,是組織器官的「後備軍」。
  • 研究揭示人、牛和小鼠胚胎中保守的滋養外胚層基序
    研究揭示人、牛和小鼠胚胎中保守的滋養外胚層基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4 14:16:14 英國劍橋大學Kathy K.
  • 胚胎幹細胞研究最新進展(第3期)
    囊胚含有約140個細胞,外表是一層扁平細胞,稱滋養層,可發育成胚胎的支持組織如胎盤等。中心的腔稱囊胚腔,腔內一側的細胞群,稱內細胞群,這些未分化的細胞可進一步分裂、分化,發育成個體。內細胞群在形成內、中、外三個胚層時開始分化。每個胚層將分別分化形成人體的各種組織和器官,如外胚層將分化為皮膚、眼睛和神經系統等,中胚層將形成骨骼、血液和肌肉等組織,內胚層將分化為肝、肺和腸等。
  • 李小玲組發現組蛋白巴豆醯化促進人類胚胎幹細胞向中內胚層分化
    在胚胎發育過程中,胚胎幹細胞先分化為內、中、外三個胚層,然後這三個胚層再發育為全身各個器官和組織。代謝上,胚胎幹細胞和外胚層依賴於糖酵解,而中內胚層則轉而依賴於氧化磷酸化【3】。糖酵解產生的乙醯輔酶A已知能提高H3K27ac 和H3K9ac 水平,從而促進維持幹細胞多能性(pluripotency)的基因表達【4】。然而氧化磷酸化對中內胚層的分化有沒有直接的影響目前並不清楚。
  • PNAS:科學家成功將人類胚胎幹細胞誘導成為大腦皮層組織
    2014年2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日本理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成功誘導人類胚胎幹細胞
  • 研究揭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時空分子譜系
    該研究首次構建了小鼠早期胚胎著床後發育時期高解析度時空轉錄組圖譜,揭示了小鼠胚胎多能幹細胞的分子譜系和多能性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動態變化及其調控網絡,並首次從分子層面揭示了內胚層(Endoderm)譜系在上胚層(Epiblast)產生前新的譜系來源,闡釋了Hippo/Yap信號通路在早期胚胎發育期間參與內胚層發育的重要功能。
  • Nature:胚胎幹細胞培養出的類原腸胚能模擬20天大的人類胚胎
    有胚胎幹細胞培養經驗的小夥伴們都知道,人體胚胎不能培養超過14天,即重要的「14天法則」。14天的限制是由美國衛生、教育和福利署的倫理諮詢委員會在1979年首次提出。在中國2003年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的倫理準則中也有所體現。「14天原則」經過了政策研究者的細緻諮詢及討論,認為胚胎發育到14天時將開始形成一道「原條」,該結構使胚胎開始擁有一些個體特徵,會引發倫理問題。顯然,這一法則對科研人員來說並不「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