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張鵾等揭示畸胎瘤作為多譜系人體胚胎發育模型的潛力

2020-11-05 BioArt

撰文 | 圖南

責編 | 兮


儘管發育生物學已經發展了數百年,我們對於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認知依舊有限。由於研究材料及科學倫理的限制,目前的發育生物學研究主要局限於各種模式動物。總體上,不同物種的發育過程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物種特異性,比如人的神經組織的發育與小鼠有很大的差別。人體多能幹細胞,包括誘導多能幹細胞的出現使得人們能夠直接在體外研究細胞的分化過程,甚至通過CRISPR技術篩選各譜系發育關鍵的調控因子。


然而,這些研究大都是在培養皿中培養細胞,即二維結構,與胚胎在體內的發育過程相去甚遠。為了克服這一障礙進而直接研究人類的早期胚胎發育,近些年研究人員利用人體多能幹細胞開發出了一系列的三維類器官模型,用以模擬不同的發育時期。但是,這些類器官模型通常局限於特定的細胞譜系。


2020年11月4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Prashant Mali 教授與張鵾教授合作在Cell上發表了文章Defining the Teratoma as a Model for Multi-lineage Human Development揭示了畸胎瘤成為多譜系人體細胞發育分化模型的潛能。



畸胎瘤是由人體多能幹細胞直接注射到免疫缺陷小鼠中直接形成的具有血管組織的複雜結構,一般能夠涵蓋胚胎的三個胚層,即內胚層、中胚層以及外胚層。能否在畸胎瘤中形成三胚層混合的結構也一度成為鑑定幹細胞多能性的黃金標準。雖然個別研究組曾經通過特定方法從畸胎瘤中分離出了少數特定的細胞譜系,但是總體而言畸胎瘤的生長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各譜系的細胞通常混合在一起。為了克服這個問題,研究人員設想通過單細胞測序技術在單細胞水平上對畸胎瘤進行分析,並且通過CRISPR技術操縱基因表達,研究各譜系分化原理,進而優化畸胎瘤的建立過程,使其成為研究早期胚胎發育的利器。


首先,研究人員在單細胞水平上對畸胎瘤進行了完整的表徵。他們將人體胚胎幹細胞(H1)注射到Rag2和yC敲除的免疫缺陷小鼠中,大約70天後再將形成的畸胎瘤取除進行單細胞分析,得到了屬於三個胚層的合計23個細胞類型。而這些細胞類型與小鼠的早期器官形成的細胞圖譜對比分析發現,兩者具有較高的相似性,側面證明了畸胎瘤作為早期胚胎發育模型的潛能。同時也有少量的細胞類型與小鼠的細胞圖譜不盡相同。例如畸胎瘤中的造血幹細胞與小鼠的內皮細胞較為相似,提示小鼠的內皮細胞可能來源於造血幹細胞。


隨後,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了來源於不同幹細胞的畸胎瘤的異質性。除胚胎幹細胞H1外,他們將另外兩株人體胚胎幹細胞(H9/HUES62)以及人體誘導多能幹細胞PGP1 iPSC注射到小鼠體內並獲得畸胎瘤進行單細胞測序。結果表明,不同來源的畸胎瘤都包含了主要的細胞類群,但是在具體的細胞類群結構比例及畸胎瘤生長速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進一步分析發現,這些畸胎瘤主要由外胚層及中胚層細胞構成,所含有的內胚層細胞較少,這與斑馬魚和小鼠的早期胚胎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為了確定注射進小鼠體內的人體幹細胞有多少比例最後形成了畸胎瘤以及不同細胞在形成畸胎瘤的過程中是否具有譜系偏好性,研究人員利用腺病毒將一段帶有條形碼的DNA序列提前整合到幹細胞中,以便於形成畸胎瘤後從單細胞測序數據中追蹤原始細胞。他們發現大約有20%的幹細胞參與了畸胎瘤的形成過程,並且視網膜的上皮細胞具有很強的偏好性,即這些細胞在早期是由特定的一些幹細胞增殖分化而來。同時,視網膜上皮細胞的比例在不同的畸胎瘤中差異較大,說明其形成具有較高的隨機性。


鑑於畸胎瘤形成過程具有一定的隨機性,研究人員進一步表徵了其各譜系細胞所對應的胚胎發育時期。以神經細胞為例,他們單獨分析了畸胎瘤中的神經譜系相關細胞,並且進一步細化了細胞類群,鑑定出了中間神經元等新的細胞類型。通過與真實胚胎中鑑定出來的2300個相同神經譜系細胞進行對比分析,研究人員成功將畸胎瘤中的細胞投射到對應的胚胎發育時期,並且發現畸胎瘤中的神經細胞與16-17周胎兒的細胞最為接近。與此同時,結果表明畸胎瘤中的神經細胞主要是早期神經元、放射性神經膠質細胞及祖細胞,而成熟的神經元很少。最後,他們通過RNAscope的技術在畸胎瘤中確認了相關細胞譜系的存在及其空間分布。


最後,為了展現畸胎瘤作為多譜系分化模型的重要應用,研究人員選擇了與胚胎發育密切相關的24個基因進行敲除實驗。他們首先針對每個基因設計了兩條gRNAs並且驗證其敲除效率,最後選擇了16條gRNAs進行實驗。與對照組相比,特定基因敲除的誘導多能幹細胞產生的畸胎瘤在細胞的類型及比例上都出現了一定的變化。例如,已有的研究發現TWIST1基因對於中胚層細胞的分化有抑制作用,但是能促進神經上皮細胞的擴增,而由敲除TWIST1的幹細胞得到的畸胎瘤中中胚層細胞比例顯著減少,神經元和視網膜上皮細胞顯著增加。


通過TWIST1, CDX2, RUNX1, TCF4, MECP2以及L1CAM 幾個例子,研究人員充分展現了畸胎瘤用於研究一個基因在多種細胞類型完全不同功能的強大優勢。此外,研究人員還利用細胞特異性的非編碼小RNA(miRNA)對畸胎瘤做分子雕刻(molecular sculpting)的思路。簡而言之,研究人員將miRNA的結合位點放在與自殺基因(編碼具有細胞毒性的蛋白)相同的轉錄本上。在被導入細胞後,高表達對應miRNA的細胞能夠抑制自殺基因的表達而低表達或者不表達對應miRNA的細胞則會被殺死。


研究人員選取了神經細胞特異性的miRNA124作為靶標,將其導入到幹細胞中,最後發現在畸胎瘤中成功富集了神經細胞。這個基於合成生物學原理設計的自殺基因模塊具有很廣泛的通用性。簡單的把miRNA124的結合位點換成其他細胞或者組織特異表達的miRNA,畸胎瘤可以靈活塑造成不同的細胞組織結構。這將成為新一代的人體細胞組織工程以及合成生物學研究的有效利器之一。


總之,該研究通過高通量的單細胞測序對畸胎瘤進行了全方位的詳盡表徵,並且利用CRISPR技術進行基因編輯,證明了畸胎瘤作為研究早期胚胎發育模型的重要意義,最後提供了優化畸胎瘤模型,純化特定譜系的潛在方法。然而,畸胎瘤由於其本身的特性,作為發育模型的局限性依舊存在。例如,其生長過程中的隨機性導致的不同批次的畸胎瘤的異質性以及各譜系分化的不同步。為了達到足夠的可靠性,需要分析多個不同的畸胎瘤。另外單個時間點獲取的畸胎瘤還不能完全代表人體胚胎髮發育的不同階段,今後還需要對畸胎瘤演化的不同時間點做更詳細的研究。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10.018

相關焦點

  • 基於單細胞測序,張鵾團隊揭示畸胎瘤作為早期胚胎發育模型的潛力
    其中,良性畸胎瘤裡含有很多種組織,包括皮膚、毛髮、牙齒、骨骼、油脂、神經組織等。基於此,科學家認為畸胎瘤或具備研究早期胚胎發育的潛力。Prashant Mali教授團隊合作發表了關於畸胎瘤作為早期胚胎發育模型的研究成果。
  • Nature|角蛋白在早期胚胎發育中不對稱分配與細胞譜系特化
    (Keratins)組裝的中間纖維作為不對稱分配的細胞命運決定因子發揮驅動細胞譜系特化的功能。除此之外,細胞極性模型(Cell polarity model)認為細胞不對稱分配的細胞命運決定組分驅動了不同的細胞譜系特化產生【4】。但是在哺乳動物發育過程中,細胞極性分配的組分成分是否與非哺乳動物胚胎中類似發揮著不對稱遺傳命運決定因素的作用以及它們在早期胚胎發育與細胞異質性產生的關係尚不清楚。
  • Nature:人和豬胚胎類似性揭示出人早期發育階段的關鍵細節
    作為卵子和精子的前體細胞,原始生殖細胞是著床後在人胚胎中出現的最早細胞之一,在大約17天時出現,而周圍的細胞繼續形成人體的其餘部分。然而,人們對它們是如何起源的知之甚少。當前,法律禁止培養超過14天的人胚胎,這會阻止對原始生殖細胞產生和隨後的原腸胚形成等事件的研究。如今,科學家們結合使用人和豬發育模型來闡明這些事件。
  • 科學家用幹細胞造出類胚胎模型 觀察人體發育的「藍圖」
    由於對胚胎研究的倫理和法律限制,科學家無法在實驗室裡直接觀察到人類發展的這段時間。該模型可能有助於揭示出生缺陷或始於原腸胚形成期的疾病的原因,這些疾病通常與酒精、藥物、化學物質和感染有關。更好地了解人類的原腸胚形成期也有助於闡明其他疾病,包括不孕、遺傳疾病和流產。
  • Cell:「條形碼」+ CRISPR 可追蹤單細胞譜系史和基因表達譜
    通過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改造的小鼠細胞系,CARLIN可以追蹤小鼠單細胞譜系史和基因表達譜,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雜誌上。DOI: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4.048數十年來,許多發育生物學家的夢想是能有一種方法,可以隨著胚胎的發育或組織的建立,逐個細胞地重建每個細胞譜系——跟蹤其整個從胚胎到成體的發育過程,揭示從親代細胞到每一代子細胞的譜系「家族樹」,以及每個細胞是如何隨著時間推移打開或關閉了哪些基因
  • Cell|單細胞轉錄組揭示脊索動物原腸胚動態形成過程
    撰文 | 胖胖企鵝責編 | 兮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渴望了解單細胞受精卵如何發育成不同細胞類型的多細胞有機體。隨後,研究人員將胚胎內的細胞按類型進行分層,他們依賴一個重要的計算框架MorphoSeq,運用非負矩陣分解迭代法的單細胞表達分類模型 (single-cell expression classification through iterations of nMF/SCECTION),即一個胚胎中的所有細胞被迭代地分成亞組直至在某一個亞組中基因表達變化保持最小變化
  • 【科技前瞻】Nature:幹細胞可重現人體分節時鐘、揭示胚胎發育細節
    人體複雜的蛋白和基因網絡相互作用緣起於受精卵的第一次分裂,逐步構建形成組織器官。
  • 微流體類胚胎模型助力揭開胚胎發育節點
    密西根大學傅劍平教授團隊設計了一種基於人類多功能幹細胞的微流體體外培養模型。在該模型中,人類多功能幹細胞可以非常近似的模擬人類胚胎著床早期的若干關鍵階段的發育,並且具有高度的可控性及重複性。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雜誌,論文標題為「Controlled modelling of human epiblast and amnion development using stem cells」。
  • Cell:長期存在的細胞發育難題終破解!揭示神經嵴細胞在胚胎發育...
    但是死細胞必須被清除,在胚胎階段之後,細胞碎片是通過稱為巨噬細胞的免疫系統細胞清除的。然而,處於胚胎階段的有機體還沒有發育出巨噬細胞和免疫系統。它們是隨後在有機體的進一步發育過程中產生的。那麼在巨噬細胞出現之前,死細胞是如何被清除的呢?這是發育生物學家長期以來提出的一個老問題。
  • Nature胚胎發育研究重大成果:重建人體發育時間
    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重構了人體「分節時鐘segmentation
  • 我國科學家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揭示靈長類動物胚胎發育之謎
    缺乏處於原腸胚形成階段的靈長類動物胚胎樣品限制了科學家們對靈長類動物中這一關鍵事件的理解。近期,人類胚胎在體外培養了12到13天。許多政府和國際組織建議不要讓人類胚胎在體外培養超過14天。因此,有理由期待對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模型系統的分析將闡明原腸胚形成機制,並有望闡明人類發育以及早期發育過程中出現的過程異常如何導致發育缺陷和疾病。
  • 【學術前沿】黃薇等揭示人類胚胎少突膠質細胞發育與大腦皮層白質...
    【學術前沿】黃薇等揭示人類胚胎少突膠質細胞發育與大腦皮層白質擴張的細胞和分子機制 2020-07-24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體胚胎"祖細胞"首被確認 可分化為各種器官
    本報訊 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網絡版上,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布羅德幹細胞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描述了一個標誌人類胚胎幹細胞分化最初階段的細胞群,這些細胞由此將進入一個發育路徑,並最終形成血液、心肌、血管和骨骼等。
  • Stem Cell Reports:尼古丁會影響胚胎的健康發育
    2019年3月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研究人員2月28日在《Stem Cell Reports》雜誌上報導,尼古丁在個體細胞水平上對人類胚胎發育產生廣泛的不利影響。人胚胎幹細胞(hESC)衍生的胚狀體的單細胞RNA測序顯示,3周的尼古丁暴露會破壞細胞間的通訊,降低細胞存活率,並改變調節心肌等關鍵功能的基因的表達。
  • 研究揭示人、牛和小鼠胚胎中保守的滋養外胚層基序
    研究揭示人、牛和小鼠胚胎中保守的滋養外胚層基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4 14:16:14 英國劍橋大學Kathy K.
  •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發文報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譜系特異表觀...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發文報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譜系特異表觀基因組的建立過程及動態調控清華新聞網12月8日電 12月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研究組在《自然-遺傳》期刊(Nature Genetics)以長文形式發表了題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譜系分化過程中表觀基因組動態調控》(Dynamic epigenomic
  • Nature:胚胎幹細胞培養出的類原腸胚能模擬20天大的人類胚胎
    有胚胎幹細胞培養經驗的小夥伴們都知道,人體胚胎不能培養超過14天,即重要的「14天法則」。14天的限制是由美國衛生、教育和福利署的倫理諮詢委員會在1979年首次提出。受精胚胎發育至14天時,出現原條,進而會自身摺疊形成三層結構即我們熟悉的三胚層,這個過程被稱為原腸胚形成。隨後繼續發育成人體中存在的不同組織類型,很多出生缺陷被認為是在這個關鍵的發育時期引起的,但科學家們卻無法觀察到該過程的機制。
  • ...揭示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過程中細胞周期調控纖毛形成的重要機制
    責編 | 酶美動物胚胎如何由一個均一的卵裂球發育為具有頭尾、背腹和左右等不對稱特徵的胚胎,是發育生物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為紀念創刊125周年,Science雜誌於2005年7月提出了125個重要的科學問題。上述胚胎不對稱性建立的機制,即屬於其中的科學問題之一。
  • 研究揭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時空分子譜系
    該研究首次構建了小鼠早期胚胎著床後發育時期高解析度時空轉錄組圖譜,揭示了小鼠胚胎多能幹細胞的分子譜系和多能性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動態變化及其調控網絡,並首次從分子層面揭示了內胚層(Endoderm)譜系在上胚層(Epiblast)產生前新的譜系來源,闡釋了Hippo/Yap信號通路在早期胚胎發育期間參與內胚層發育的重要功能。
  • Cell Stem Cell | 蘇大張文勝組揭示小鼠胚胎幹細胞三胚層分化調控機制
    該研究結果揭示了小鼠胚胎幹細胞ESC分化期間特定BAF和PRC2亞基的不同機製作用。胚胎幹細胞(ESCs)能夠自我更新和分化成身體的所有細胞類型,這是由關鍵因子,包括轉錄因子(TF),多聚複合物,microRNA和組蛋白修飾物調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