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胚胎發育研究重大成果:重建人體發育時間

2021-01-14 生物通

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重構了人體「分節時鐘segmentation clock」,這是胚胎發育研究的重點。


這一成果公布在4月1日的Nature雜誌上。


從受精卵的第一個部分開始,一個複雜的蛋白質和基因網絡相互作用,構建形成了我們器官的細胞模式。就像鐘擺一樣,每個擺動和脈衝都需要仔細對齊,保持形成生命的節奏。


但是,人類早期發育還有許多未解之謎,一個關鍵原因是缺乏能夠複製這些複雜生物過程的實驗模型。


京都大學研究小組負責人Cantas Alev解釋說:「例如,在人類受精後約20天,即發生了所謂的『體節發生(Somitogenesis)』的過程。這是胚胎發育出『somites』的明顯節段,確定身體的基本分段模式的時候。」 「 Somites最終有助於椎骨和肋骨的形成。」


體節的出現是由「分節時鐘」決定的,這個時鐘也就是控制和指導somites的遺傳振蕩器。儘管科學家們已經在小鼠,雞和斑馬魚中研究了分節時鐘基因及其在發育中的作用,但對人體中它的作用依然一無所知。


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方法就是使用幹細胞重建時鐘。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京都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人體iPS細胞形成「前體中胚層」,即Somites的前體細胞。


「我們從模仿早期發育過程中活躍的信號通路開始。運用在胚胎學中的知識,成功地產生了前體中胚層(PSM)及其後代的培養物,」 Alev說道, 「研究有節奏的模式表達的基因不僅表明它們振蕩了五個小時,而且還揭示了我們尋找的分節時鐘的新遺傳成分。」


除了簡單的基因振蕩,研究小組還複製了分節時鐘的第二個標誌,即表達「波」。然後,他們使用基因編輯技術評估了與脊柱變形有關的關鍵基因的功能。


不出所料,這些基因的突變極大地改變了分節時鐘的各個方面,包括同步和振蕩。之後研究人員進一步從患有上述遺傳缺陷的患者體內獲得了iPS細胞,確定了所涉及的突變,並進行了糾正。


這項研究表明,iPS細胞可以用於闡述人類胚胎發育和其他複雜生物過程的各個方面。


「像許多發育生物學家一樣,我著迷於胚胎和胚胎發育。人體通過非常簡單的初始結構形成複雜的器官和組織,這令人震驚。我希望重建和分析胚胎發育的許多其他方面,擴大我們的研究範圍。」

參考文獻

Recapitulating the Human Segmentation Clock with Pluripotent Stem Cells


相關焦點

  • 解鎖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之謎
    12月5日,《自然》雜誌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劉江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教授陳子江團隊合作成果。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的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 人雞混合胚胎揭示人體發育的重要過程
    在一團細胞發育成為胚胎之前,哪一端是胚胎的「上部」就已經是確定的了。這一(發育)過程從未在人體中被觀察到過——直到最近為止。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研究人員得以觀察到人類「組織者」細胞如何指揮細胞團形成胚胎的上部、底部、正面和背面。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把人類細胞「嫁接」到雞胚胎上的技術,來避免直接在人類胚胎上進行實驗的種種限制。
  • 河南省科學家研究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規律獲重大突破
    2018年5月2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省生殖與遺傳重點實驗室主任孫瑩璞研究團隊、清華大學頡偉團隊和那潔團隊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各階段染色質重編程變化規律。
  • 【科技前瞻】Nature:幹細胞可重現人體分節時鐘、揭示胚胎發育細節
    人體複雜的蛋白和基因網絡相互作用緣起於受精卵的第一次分裂,逐步構建形成組織器官。
  • Nature:iPS細胞分化發育能力低於胚胎幹細胞
    專題:Nature系列日本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東京農業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利用老鼠進行的實驗中發現,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與胚胎幹細胞相比,分化發育成全身各類細胞的能力較低。
  • 【中國科學報】解鎖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之謎
    人體是如何發育的?個體差異是怎麼產生的?疾病又是如何來的?科學家正一步步揭開這些問題的答案。  12月5日,《自然》雜誌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劉江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教授陳子江團隊合作成果。
  • 胚胎發育相關研究最新進展 - 非編碼RNA專區 - 生物谷
    2018年10月24日/生物谷BIOON/---胚胎發育一詞通常是指從受精卵起到胚胎出離卵膜的一段過程。而無脊椎動物胚胎學家則常把其概念擴展到胎後發育直到性成熟,甚至整個生活史。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胚胎發育領域取得了眾多亮點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近期這個領域的重要研究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 活體成像展示胚胎發育過程 人體臨床應用還需努力
    科學家通過了解胚胎的演變,可以更好地用科學唯物主義的觀點理解生命個體,以及個體的細胞、器官、外形、系統等的演化。這也對人們深入研究解刨學、病理學、組織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例如,臨床中,產科醫生掌握了胚胎發育全過程以及胚胎和母體的關係,才能對孕婦進行正確的妊娠跟蹤和孕期指導,從而有效預防和治療胎兒先天性畸形。
  • piRNA可控制伊蚊的胚胎發育
    piRNA可控制伊蚊的胚胎發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5 17:09:30 荷蘭拉德布德分子生命科學研究所Ronald P. van Rij研究組發現衛星重複序列來源的piRNA控制伊蚊的胚胎發育。
  • Nature:人和豬胚胎類似性揭示出人早期發育階段的關鍵細節
    作為卵子和精子的前體細胞,原始生殖細胞是著床後在人胚胎中出現的最早細胞之一,在大約17天時出現,而周圍的細胞繼續形成人體的其餘部分。然而,人們對它們是如何起源的知之甚少。當前,法律禁止培養超過14天的人胚胎,這會阻止對原始生殖細胞產生和隨後的原腸胚形成等事件的研究。如今,科學家們結合使用人和豬發育模型來闡明這些事件。
  •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 正在緩緩打開?
    國際頂級期刊《自然》日前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的李天晴教授和季維智院士等與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們首次建立人胚胎三維培養系統,首次系統揭示了原腸前人胚胎和多能幹細胞的發育過程。他們所繪製的分子和形態發育全景圖,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為研究胚胎著床後早期發育建立了重要的研究基礎。
  • 神經迴路是如何在發育中的胚胎中形成的?
    研究人員於2019年9月26日在《細胞》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這是科學家首次同時追蹤所有神經元的發育起源、運動和功能活動,因為它們從頭到尾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迴路。Wan說,將年輕神經元的物理位置和發育歷史與它們在神經系統中的新角色聯繫起來,為了解大腦自我組織的方式提供了一個新的窗口。「我認為這些工具是理解神經發展的一個平臺。」
  • 北大教授發現寒武紀蠕蟲胚胎發育全過程化石
    這一研究成果,離描述5億年前完全生命周期的預言更進了一步。這一研究的主要承擔者之一、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的董熙平教授,並在第二屆國際古生物大會上報告了這一研究近兩年的最新成果。和董熙平同時進行該項研究的還有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一名專家。
  • 研究揭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時空分子譜系
    該研究首次構建了小鼠早期胚胎著床後發育時期高解析度時空轉錄組圖譜,揭示了小鼠胚胎多能幹細胞的分子譜系和多能性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動態變化及其調控網絡,並首次從分子層面揭示了內胚層(Endoderm)譜系在上胚層(Epiblast)產生前新的譜系來源,闡釋了Hippo/Yap信號通路在早期胚胎發育期間參與內胚層發育的重要功能。
  • 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取得新進展
    清華大學陳燁光研究組和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韓敬東研究組合作在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進展,相關成果文章「Genome-wide mapping of
  • 研究解析核孔蛋白在胚胎發育中作用
    and other tissue defects with impaired nuclear pore function in zebrafish embryos」的文章,首次利用脊椎動物模型解析了核孔蛋白107(Nup107)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的作用,有助於進一步探索核孔複合物在發育過程中扮演的角色,相關成果公布在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雜誌上。
  •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正在緩緩打開?—新聞—科學網
    人的生命起源於早期胚胎,但人類胚胎著床後發育是怎樣進行的
  • 研究發現豬克隆胚胎發育關鍵候選基因
    原標題:研究發現豬克隆胚胎發育關鍵候選基因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動物基因工程與種質創新團隊研究發現與豬體細胞克隆胚胎初次分裂時間相關的關鍵候選基因
  • Cell |張鵾等揭示畸胎瘤作為多譜系人體胚胎發育模型的潛力
    ,我們對於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認知依舊有限。由於研究材料及科學倫理的限制,目前的發育生物學研究主要局限於各種模式動物。總體上,不同物種的發育過程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物種特異性,比如人的神經組織的發育與小鼠有很大的差別。人體多能幹細胞,包括誘導多能幹細胞的出現使得人們能夠直接在體外研究細胞的分化過程,甚至通過CRISPR技術篩選各譜系發育關鍵的調控因子。
  • 三維模擬人體發育再添新模型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6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1日發表一項胚胎學重要研究成果,英國科學家報告一種關於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新型三維組織培養模型問世。該模型採用了人類細胞,不但有助於研究人員增進對胚胎重要發育階段的理解,還標誌著人們在三維模擬人體發育領域已經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發育早期,人類胚胎只是一小團細胞,自行摺疊形成具有前後端的三層結構——原腸胚。這是胚胎發育的一個極其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細胞核開始起主導作用,合成新的蛋白質,細胞分化顯著,為組織、器官發生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