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體成像展示胚胎發育過程 人體臨床應用還需努力

2020-12-05 化工儀器網

如果說你是如何從胎兒成長為現在這樣,那很多人不一定對其中的過程有多大了解的興趣。但是,如果說你是如何從一個胚胎成長為現在有鼻子有眼的「人樣」,想必大多數人都非常感興趣其中的過程。其實,不光是普通人感興趣,科學家們也同樣好奇。雖然目前已經有許多圖片之類的過程詳解,但是,想要做到實時展現同步的高清胚胎動態發育過程,在科技上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實際上,滿足好奇心只是一小方面,研究胚胎學還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科學家通過了解胚胎的演變,可以更好地用科學唯物主義的觀點理解生命個體,以及個體的細胞、器官、外形、系統等的演化。這也對人們深入研究解刨學、病理學、組織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例如,臨床中,產科醫生掌握了胚胎發育全過程以及胚胎和母體的關係,才能對孕婦進行正確的妊娠跟蹤和孕期指導,從而有效預防和治療胎兒先天性畸形。

一直以來,胚胎研究在生命科學領域中處於較為複雜的階段。起初,古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對胚胎發育進行過觀察,並進行了一些較為正確的推測描述。1651年,英國學者提出了「一切生命皆來自卵」的假設。後來,顯微鏡問世,胚胎學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人們有了諸多深入的研究。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研究進化為分子甚至更為微觀的層面,諸如基因等許多生命科學內的學科也與胚胎學科建立了聯繫,如此一來,對於交叉領域的深入研究更加劇了難度。

在胚胎的研究中,以往的研究方法也有好幾種,包括組織染色、超聲、OCT(光學相干斷層成像)、MRI(磁共振成像)等,但是細緻的觀察與觀察胚胎發育的動態過程存在一定的矛盾,以往的技術均不能在細胞水平上觀察胚胎發育的動態過程。但是,這並沒有打消科學家研究的積極性。

近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中,刊登了一則關於高分辨活體成像技術在活體胚胎研究中成功應用的報導。這是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黃強副研究員與杜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的合作研究成果,這項研究實現了一直以來難以實現的高分辨活體成像胚胎動態發育過程,可以說是為胚胎學領域的研究方向打開了新的門窗。

活體成像,顧名思義,是指在活體狀態下,應用影像學方法在細胞核分子水平上對生物過程和時間上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主要包括生物發光與螢光、同位素成像、X光成像等技術。目前,活體成像技術廣泛應用在腫瘤、微生物、幹細胞、心腦血管相關領域的研究中,包括藥物材料的研究,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由此可見,活體成像技術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意義重大。

值得深思的是,活體成像技術雖然在實驗室研究中屢創「奇功」,展示出了巨大的潛力,但是迄今為止,依然停留在小動物的試驗上,還無法臨床應用於人體中。此次成功也依舊是基於小鼠身上,不過,研究者在同一人鼠嵌合體中追蹤到了人神經嵴細胞和鼠神經嵴細胞的嵌合差異。以此再結合其他生物醫學技術,可以修飾、編輯胚胎發育中的特定細胞,並研究該細胞的生物學特性,為基因治療提供了一個研究模型,該模型可以幫助人們研究人類細胞。生命科學的進步與人們健康息息相關,每一次成功都令人振奮不已,相信以科技的發展速度,活體成像的臨床應用就在不遠處。

資料來源:人民網、百度百科

相關焦點

  • 《科學》: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高分辨成像觀察小鼠胚胎發育全過程
    他們開發了一種小鼠胚胎發育活體成像技術,通過不同發育階段的「腹窗」,首次實現了高分辨成像觀察小鼠胚胎第9.5天至出生的連續發育過程。咱們哺乳動物胚胎的發育過程是複雜且神秘的,是無法用肉眼直接觀察的。在這項研究成果出現之前,也有一些研究胚胎的手段。例如,直接取出不同胎齡的小鼠胚胎觀察,以及利用超聲或磁共振成像等技術[2,3]。不過這些技術,要麼不能研究胚胎的動態發育過程,要麼就是隔著一層肚皮解析度太低。
  • 人雞混合胚胎揭示人體發育的重要過程
    在一團細胞發育成為胚胎之前,哪一端是胚胎的「上部」就已經是確定的了。這一(發育)過程從未在人體中被觀察到過——直到最近為止。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研究人員得以觀察到人類「組織者」細胞如何指揮細胞團形成胚胎的上部、底部、正面和背面。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把人類細胞「嫁接」到雞胚胎上的技術,來避免直接在人類胚胎上進行實驗的種種限制。
  • 人體多能幹細胞有新用途,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過程
    人體多能幹細胞有新用途,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過程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19-09-12 07:50
  • 復旦張凡團隊 在近紅外螢光壽命活體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技術進步:螢光成像逐步應用於活體多重成像研究螢光是自然界中常見的一種發光現象,可以通過螢光探針介質來對生物體組織進行成像檢測。螢光成像不僅具備了實時性和高空間解析度等特點,同時還能通過多個不同波長的螢光信號,以實現多個待測物的同時多通道檢測。螢光成像所具備的一系列優勢,使其在生命科學、藥學和醫療診斷等領域都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
  • Nature胚胎發育研究重大成果:重建人體發育時間
    clock」,這是胚胎發育研究的重點。但是,人類早期發育還有許多未解之謎,一個關鍵原因是缺乏能夠複製這些複雜生物過程的實驗模型。京都大學研究小組負責人Cantas Alev解釋說:「例如,在人類受精後約20天,即發生了所謂的『體節發生(Somitogenesis)』的過程。這是胚胎發育出『somites』的明顯節段,確定身體的基本分段模式的時候。」
  • 科學家用幹細胞造出類胚胎模型 觀察人體發育的「藍圖」
    「能見證到目前為止從視野和研究中被隱藏起來的發育過程是令人興奮的。」這種被稱為原腸胚形成期的「黑盒子期」以前不可能在人體上進行研究,因為法律限制不允許在實驗室中培養超過14天的胚胎——這是胚胎培養過程開始的時間點。這一法定界限被選為胚胎不能再形成雙胞胎的門檻,但這也阻止了專家們觀察人體正在繪製的「藍圖」。
  • 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最關鍵過程
    《自然》雜誌11日發表了一項幹細胞領域研究成果:一種可以成功模擬人類胚胎著床後關鍵過程的系統問世,有助於增強我們對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理解,也不涉及與人類胚胎研究相關的生物倫理問題,因為該系統是在一種嚴格受控的環境下,使用的是人體多能幹細胞。
  • 揭開人類胚胎成功著床發育的奧秘
    在哺乳動物的胚胎發育中,胚胎的順利著床可謂是關鍵的一步。著床的失敗被認為是導致早期流產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對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的研究一直受到技術限制,制約了我們對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理解。
  • 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最關鍵過程—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自然》雜誌11
  • Pearl Imager活體成像系統——靈敏,簡單,高效的螢光成像技術
    摘要: Pearl Imager活體成像系統以其獨特的近紅外螢光優勢大大推動了螢光成像在各種生命活動、疾病過程深入認識中的應用。     隨著近幾十年在基因組、蛋白質組及代謝組學的重大突破,現代醫學正逐漸使用分子手段診斷和治療疾病,而這一過程越來越依賴於其相關的分子過程。
  • 解鎖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之謎
    為探究上述問題,此前,劉江團隊與合作者以小鼠為模型,發現在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體三維結構會發生重編程變化,為認識哺乳動物胚胎染色體三維結構奠定了良好基礎,相關成果已在《細胞》雜誌上發表。這一次,劉江團隊轉向了人的早期胚胎發育過程,探究其染色體三維構象的獨特性。
  • 應用指南 Fusion FX7在活體成像中的應用
    您是不是苦於沒有足夠的經費採購大型活體成像系統卻希望獲得理想的實驗圖像?作為公共平臺更是希望能一機多用?
  • 【科技前瞻】Nature:幹細胞可重現人體分節時鐘、揭示胚胎發育細節
    人體複雜的蛋白和基因網絡相互作用緣起於受精卵的第一次分裂,逐步構建形成組織器官。
  • 試管嬰兒過程中胚胎發育遲緩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試管嬰兒的過程主要包括前期檢查、降調、促排、取卵取精、精卵培養以及胚胎移植等。對於已經經歷取卵取精歷程並等待移植的患者朋友來說,最關心的就是胚胎問題。  隨著試管嬰兒技術的不斷發展及成熟,越來越多的不孕不育患者迎來了生育的曙光。試管嬰兒的過程主要包括前期檢查、降調、促排、取卵取精、精卵培養以及胚胎移植等。對於已經經歷取卵取精歷程並等待移植的患者朋友來說,最關心的就是胚胎問題。
  • 人類胚胎發育過程
    每個胚胎在子宮中的發育是不完全一樣的,這裡只是給您一個簡單普遍的胎兒發育過程的介紹)   懷孕第2周  醫學上將懷孕9周之前的胎兒稱為胚胎期,9周開始稱為胎兒期。受精一周後,胚胎分泌一種激素,這種激素幫助胚胎埋入子宮內膜,這樣受精卵就正式安頓下來,進行有規律的發育。
  • 打開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新聞—科學網
    臨床上,大約30%~40%的情況下,胚胎會出現無法著床或正常發育的現象,部分原因來自胚胎,然而具體機制尚不清晰。闡明胚胎從著床開始的早期發育情況,對不孕症的幹預、試管嬰兒技術成功率的提升至關重要。
  • 人體受孕全過程實拍 探尋人類胚胎形成全程(圖)
    精子的「基因籤名」會促進受精活動發生,也能解釋一個物種如何發育出獨特的基因特徵。埃爾斯博士說,「我們發現哺乳動物精子有"基因籤名",對卵子的受孕和胚胎的發育至關重要。此前人們並沒有發現精子有"基因籤名",我們認為"基因籤名"存在的時間很久遠。」
  • 神經迴路是如何在發育中的胚胎中形成的?
    最終成為神經元的細胞必須首先穿過胚胎到達它們在神經系統中的最終目的地。在那裡,它們從未定義的細胞發育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神經元,在迴路中共同工作,指導動物的行為。但這段旅程究竟是如何展開的,仍然有些神秘。新的景象Wan、Janelia、小組組長Philipp Keller和他們團隊的其他成員花了大約七年的時間來構建收集和分析發育中的神經元數據所需的工具。凱勒說:「你需要一種技術,可以讓你在單細胞水平上跟蹤整個胚胎的發育。」
  • 【直播預告】顯微活體成像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包括螢光成像技術、光聲成像技術、螢光探針的開發等多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以及通過顯微活體成像技術在基因表達調控與功能基因組學、活細胞成像、幹細胞與再生醫學、腫瘤學等領域應用研究等。在此背景下,顯微活體成像技術應運而生。
  • Cell |張鵾等揭示畸胎瘤作為多譜系人體胚胎發育模型的潛力
    ,我們對於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認知依舊有限。由於研究材料及科學倫理的限制,目前的發育生物學研究主要局限於各種模式動物。總體上,不同物種的發育過程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物種特異性,比如人的神經組織的發育與小鼠有很大的差別。人體多能幹細胞,包括誘導多能幹細胞的出現使得人們能夠直接在體外研究細胞的分化過程,甚至通過CRISPR技術篩選各譜系發育關鍵的調控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