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微知著!科學家用幹細胞造出類胚胎模型 觀察人體發育的「藍圖」

2020-12-07 前瞻網

一項研究報告稱,研究人員利用幹細胞創建的類胚胎模型可以提供人體形成的「藍圖」。

劍橋大學研究人員的這項研究將使專家們能夠研究所謂的人類發展的「黑盒子」時期——原腸胚形成。

由於對胚胎研究的倫理和法律限制,科學家無法在實驗室裡直接觀察到人類發展的這段時間。

該模型可能有助於揭示出生缺陷或始於原腸胚形成期的疾病的原因,這些疾病通常與酒精、藥物、化學物質和感染有關。

更好地了解人類的原腸胚形成期也有助於闡明其他疾病,包括不孕、遺傳疾病和流產。

該論文的作者、劍橋大學的遺傳學家阿方索•馬丁內斯-阿里亞斯(Alfonso Martinez-Arias)說:「我們的模型生成了人類藍圖的一部分。」

「能見證到目前為止從視野和研究中被隱藏起來的發育過程是令人興奮的。」

這種被稱為原腸胚形成期的「黑盒子期」以前不可能在人體上進行研究,因為法律限制不允許在實驗室中培養超過14天的胚胎——這是胚胎培養過程開始的時間點。

這一法定界限被選為胚胎不能再形成雙胞胎的門檻,但這也阻止了專家們觀察人體正在繪製的「藍圖」。

在原腸胚形成期,會形成三層細胞——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廣義地說,這三層細胞繼續形成人體的神經系統、肌肉和腸道。

在他們的研究中,馬丁內斯-阿里亞斯教授和同事們將胚胎幹細胞放入「小井」中,製造出所謂的「類原腸胚」(gastruloids),它類似於發育早期的人類胚胎,在懷孕後18-21天左右。

類原腸胚(Gastruloids)是由300個左右胚胎幹細胞組成的三維聚集體,能夠表現出胚胎植入後哺乳動物包括胚層特異性以及軸向組織發育過程的關鍵性特徵。

就在今年2月,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和烏得勒支大學醫學中心Alexander van Oudenaarden與Susanne C. van den Brink研究組在Nature發表題為Single-cell and spatial transcriptomics reveal somitogenesis in gastruloids的文章,對小鼠類原腸胚以及小鼠胚胎之間的單細胞RNA測序結果以及空間轉錄組數據進行比較,發現兩者之間極為相似,並且類原腸胚能夠極好地模擬胚胎的體節發育。

而在本次試驗中,研究人員用化學信號處理這些模型,觀察到類原腸胚沿著頭尾軸延長,開啟特定模式的基因,顯示出形成不同人體部位過程的「清晰標誌」。

在真正的胚胎中,這一過程最終會形成胸肌、骨骼和軟骨等身體結構。

「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新模型系統,它將允許我們首次在實驗室揭示和探索早期人類胚胎發育的過程,」論文作者、同樣來自劍橋大學的遺傳學家Naomi Moris說。

「我們的系統是建立人體計劃模型的第一步,也可以用於研究出現問題時的情況,比如出生缺陷。」

研究人員希望,這個模型可以幫助解釋人類先天缺陷的原因,並在孕婦身上進行測試。

在英格蘭和威爾斯,每45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患有先天缺陷,最常見的是心臟缺陷、唐氏綜合症和脊柱分裂。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依靠像老鼠和斑馬魚這樣的生物模型來研究原代細胞的生成過程——然而,當細胞開始分化時,這些模型與人類胚胎究竟有多相似還不確定。

此外,已知動物模型對某些藥物的反應不同——例如,抗晨吐藥物沙利度胺(thalidomide)在老鼠身上測試後通過了臨床試驗,但卻導致了人類嚴重的出生缺陷。

研究人員解釋說,基於這個原因,開發更好的人類發展模型是很重要的。

倫敦大學學院生殖科學專家喬伊斯·哈珀(Joyce Harper)沒有參與這項研究,她說,原腸胚形成被認為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階段」。

「但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能在人類身上進行研究,」她補充道。

「這項令人興奮的工作將使許多關鍵的研究得以完成,這樣我們就可以了解早期人類發展以及什麼時候出現了問題。」

「這將幫助我們更多地了解基因疾病和不育症。」

然而,並非所有國家都可以使用類原腸胚進行研究。

在許多國家——包括英國和日本——允許使用類胚胎模型,因為它們不具備長成個體的潛力。

這是因為類原腸胚沒有腦細胞,也沒有將自己成功植入子宮所需的組織。

然而,在美國,聯邦法律禁止創建或銷毀此類模型,就像它限制涉及真正的人類胚胎的研究一樣。

這項研究的全部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8406831/Embryo-like-model-created-stem-cells-provides-blueprint-human-body.html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用幹細胞製作人類胚胎模型為時不遠?
    用幹細胞製作人類胚胎模型為時不遠?月14日 05:31 來源:科技日報 參與互動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張夢然)在實驗室內利用幹細胞製作小鼠和人類胚胎模型正在快速向前發展
  • Nature:科學家建立人類胚胎三維模型,有望揭秘出生缺陷和不孕的原因
    在發育早期,人類胚胎只是一小團細胞,自行摺疊形成具有前後端的三層結構——原腸胚,這個過程被稱為原腸胚形成,之後各胚層繼續形成身體內的不同組織類型。此前,科學家利用小鼠細胞製作三維模型,但因缺乏合適的模型,研究人類原腸胚形成一直較為困難。
  • 科學家跨物種雜交,將人類幹細胞注入小鼠胚胎,培養成熟人體細胞
    據外媒報導,科學家將人體幹細胞注入小鼠胚胎內,想要嘗試跨物質雜交,還將研究結果在5月13日發布在了《Science Advance》雜誌上。這個科學研究小組是來自美國布法羅大學雅各布醫學和生物醫學科學院,他們將10個人類幹細胞注射到了實驗對象——小鼠的胚胎裡,嘗試培養人類幹細胞和小鼠的胚胎一起發育。經過17天的發育後,科學家發現,已經形成心臟和大腦的小鼠組織中,存在人類細胞,而且在血液中特別豐富。
  • 科學家利用人類胚胎幹細胞成功開發出人類胚胎樣模型!
    2020年6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劍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胚胎幹細胞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模型來研究人類的早期發育階段。
  • 微流體類胚胎模型助力揭開胚胎發育節點
    密西根大學傅劍平教授團隊設計了一種基於人類多功能幹細胞的微流體體外培養模型。在該模型中,人類多功能幹細胞可以非常近似的模擬人類胚胎著床早期的若干關鍵階段的發育,並且具有高度的可控性及重複性。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雜誌,論文標題為「Controlled modelling of human epiblast and amnion development using stem cells」。
  • 人體多能幹細胞有新用途,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過程
    人體多能幹細胞有新用途,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過程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19-09-12 07:50
  • Cell |張鵾等揭示畸胎瘤作為多譜系人體胚胎發育模型的潛力
    由於研究材料及科學倫理的限制,目前的發育生物學研究主要局限於各種模式動物。總體上,不同物種的發育過程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物種特異性,比如人的神經組織的發育與小鼠有很大的差別。人體多能幹細胞,包括誘導多能幹細胞的出現使得人們能夠直接在體外研究細胞的分化過程,甚至通過CRISPR技術篩選各譜系發育關鍵的調控因子。
  • 英國科學家用幹細胞培育出人類胚胎,有望揭秘出生缺陷和不孕的原因
    英國科學家在實驗室裡用幹細胞培育出一個人體胚胎。專家說,這一重大突破將使他們能夠研究生命的第一階段,揭示出生缺陷和不孕的原因。阿里(左)和莫裡斯實驗室創造的「嬰兒藍圖」與三周大的人類胚胎非常相似,但它缺乏形成大腦所需要的細胞。這也意味著這種胚胎永遠無法成功被植入母體,研究人員也可以避免對觸及此類實驗的法律界限。按照現行法律,讓捐贈的胚胎發育超過14天是違法的。
  • 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分化發育能力低於胚胎幹細胞
    日本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東京農業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利用老鼠進行的實驗中發現,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與胚胎幹細胞相比,分化發育成全身各類細胞的能力較低
  • 基於單細胞測序,張鵾團隊揭示畸胎瘤作為早期胚胎發育模型的潛力
    人類等哺乳動物的生命起始於受精卵,經過複雜的早期胚胎發育後,形成一個含有上百種細胞類型、多種器官的複雜有機體。目前,科學家對於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研究主要使用各種動物模型。但這些模型通常局限於特定的細胞譜系,且不同物種的發育過程具有保守性以及物種特異性,為早期胚胎發育研究帶來了限制。
  • 三維模擬人體發育再添新模型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6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1日發表一項胚胎學重要研究成果,英國科學家報告一種關於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新型三維組織培養模型問世。該模型採用了人類細胞,不但有助於研究人員增進對胚胎重要發育階段的理解,還標誌著人們在三維模擬人體發育領域已經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發育早期,人類胚胎只是一小團細胞,自行摺疊形成具有前後端的三層結構——原腸胚。這是胚胎發育的一個極其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細胞核開始起主導作用,合成新的蛋白質,細胞分化顯著,為組織、器官發生打下基礎。
  • 人雞混合胚胎揭示人體發育的重要過程
    在一團細胞發育成為胚胎之前,哪一端是胚胎的「上部」就已經是確定的了。這一(發育)過程從未在人體中被觀察到過——直到最近為止。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研究人員得以觀察到人類「組織者」細胞如何指揮細胞團形成胚胎的上部、底部、正面和背面。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把人類細胞「嫁接」到雞胚胎上的技術,來避免直接在人類胚胎上進行實驗的種種限制。
  • Nature:胚胎幹細胞培養出的類原腸胚能模擬20天大的人類胚胎
    受精胚胎發育至14天時,出現原條,進而會自身摺疊形成三層結構即我們熟悉的三胚層,這個過程被稱為原腸胚形成。隨後繼續發育成人體中存在的不同組織類型,很多出生缺陷被認為是在這個關鍵的發育時期引起的,但科學家們卻無法觀察到該過程的機制。
  • Nature胚胎發育研究重大成果:重建人體發育時間
    clock」,這是胚胎發育研究的重點。從受精卵的第一個部分開始,一個複雜的蛋白質和基因網絡相互作用,構建形成了我們器官的細胞模式。就像鐘擺一樣,每個擺動和脈衝都需要仔細對齊,保持形成生命的節奏。但是,人類早期發育還有許多未解之謎,一個關鍵原因是缺乏能夠複製這些複雜生物過程的實驗模型。
  • 體外模擬人類發育第一步!科學家培養出人類胚胎三維模型
    · 利用胚胎幹細胞,培養出人類胚胎三維模型 展示出前後軸性的人類類腸胚(圖片來源:Naomi Moris) 人類胚胎在發育早期自行摺疊後,會形成具有前後端的三層結構——原腸胚,這個過程被稱為原腸胚形成,之後各胚層繼續形成身體內的不同組織類型。
  • 科學家將人類幹細胞注入小鼠胚胎中 培養出含4%人類細胞的胚胎
    據外媒BGR報導,科學家將兩種不同動物物種的基因構建模塊混合在一起,聽起來像是一部科幻電影的開端,但這正是一個研究小組剛剛通過將人類幹細胞注入小鼠胚胎所做的事情。僅僅兩個多星期後,該團隊就獲得了更成熟的小鼠胚胎,其中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
  • 新型三維組織培養模型有助解開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謎團
    新華社倫敦6月11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自然》雜誌11日在線發表的研究成果顯示,一國際團隊藉助人類胚胎幹細胞生成了新型三維組織培養模型,這有助增進學界對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理解。人類發育早期,胚胎只是一小團細胞,自行摺疊形成具有前後端的三層結構,即原腸胚,這個過程被稱為原腸胚形成,之後各胚層繼續形成身體內的不同組織類型。此前學界大多利用小鼠細胞製作三維模型,但這對深入研究人類的原腸胚形成還不足夠。
  • 日本造出多個人獸雜交胚胎,發育良好!科學家:人類毀滅的開始!
    DNA插入已經被取掉了細胞核的牛卵中來產生胚胎,然後用電擊的方式刺激雜種胚胎生長!萊爾·阿姆斯特朗領導的研究胚胎方式則是嵌合體的方式,早期是製備多個胚胎幹細胞,將這些功能分化的胚胎幹細胞移植到另外一個胚囊的受精卵中,使這些幹細胞完美的成為胚胎幹細胞中的一部分,與原來的受精卵細胞一起發育成身體的各種組織
  • 胚胎幹細胞與基因定位整合技術——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研究發現,利用胚胎幹細胞體外整合外源基因,研究基因功能胚胎幹細胞與基因定位整合技術相結合,對於研究基因在胚胎發育中的表達|與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利用這項技術可以將一些在發育過程中特定的基因敲除(gene knock-out),在動物體內進行基因功能缺失的研究,這對於揭示以前不能在體內充分證明的分子調控機制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還可以在幹細胞水平上利用基因功能獲得性突變使特定基因在體內瞬時或長期表達,來研究基因在胚胎不同發育時期的作用。中科博生。
  • 我科學家發現三種幹細胞可體外重構胚胎
    原標題:我科學家發現三種幹細胞可體外重構胚胎   31日,記者從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該實驗室的韓建永團隊,將小鼠在植入子宮前3.5天囊胚在體外培養,得到三種具有無限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幹細胞系,而這三種幹細胞可體外重構胚胎並啟動著床,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