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豬克隆胚胎發育關鍵候選基因

2021-01-11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研究發現豬克隆胚胎發育關鍵候選基因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動物基因工程與種質創新團隊研究發現與豬體細胞克隆胚胎初次分裂時間相關的關鍵候選基因,為提高豬克隆胚胎的發育效率、解析體細胞克隆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基因(Genes)》上。

  據牟玉蓮研究員介紹,豬體細胞克隆技術是目前唯一可以通過體細胞遺傳物質獲得完整動物個體的生物技術,廣泛應用於育種新材料創製、醫學模型構建、豬基因功能研究、優質種畜繁殖以及瀕危種質保存等領域,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和應用價值,但該技術還存在著克隆胚胎發育能力低、克隆技術效率低等問題。該研究以豬體細胞克隆胚胎為研究對象,通過RNA建庫測序,共獲得18460個基因,佔豬基因組注釋基因數量的71%。研究人員通過分析早分裂組(初次分裂時間在24小時)和晚分裂組(初次分裂時間在36小時)間的差異,得到3077個差異表達基因。通過分析發現,差異表達基因顯著富集在轉錄和翻譯相關通路,尤其是核糖體以及糙面內質網蛋白加工通路。進一步分析發現,相對於晚分裂克隆胚胎,早分裂克隆胚胎中錯誤表達的供體細胞記憶基因數量更少,表明早分裂克隆胚胎的重編程效果優於晚分裂克隆胚胎。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農科院基本科研業務費等項目支持。(通訊員付松川)

  原文連結:https://www.mdpi.com/2073-4425/11/12/1499#

(文章來源:中國畜牧網)

(責任編輯:DF134)

相關焦點

  • 動物基因工程與種質創新團隊發現豬克隆胚胎發育關鍵候選基因
    近日,牧醫所動物基因工程與種質創新團隊研究發現與豬體細胞克隆胚胎初次分裂時間相關的關鍵候選基因,該發現為提高豬體細胞克隆胚胎發育效率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基因(Genes)》。  據牟玉蓮研究員介紹,豬體細胞克隆技術是目前唯一可以通過體細胞遺傳物質獲得完整動物個體的生物技術,廣泛應用於育種新材料創製、醫學模型構建、動物生物反應器構建、豬基因功能研究、優質種畜繁殖以及瀕危種質保存等領域,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和應用價值。但該技術還存在著克隆胚胎發育能力低、克隆技術效率低等問題。
  • 豬克隆胚胎發育關鍵候選基因被找到—論文—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動物基因工程與種質創新團隊研究發現與豬體細胞克隆胚胎初次分裂時間相關的關鍵候選基因,為提高豬克隆胚胎的發育效率、解析體細胞克隆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 研究發現修復基因印記異常大幅提高動物克隆效率
    卵母細胞的細胞質能將體細胞核轉變為「全能狀態」,並發育成為完整的動物。希臘文「Klone」指的是通過扦插枝條來對植物無性繁殖的方法。由於與扦插繁殖有類似性,體細胞核移植也被稱為動物克隆(Cloning)。  扦插到土壤中的枝條能否生根,是它是否能夠成長為扦插植物的關鍵步驟。對於克隆胚胎來說,「生根」意味著在代孕母體的子宮內著床,進而形成有功能的胎盤。
  • 研究發現修復基因印記異常大幅提高動物克隆效率
    卵母細胞的細胞質能將體細胞核轉變為「全能狀態」,並發育成為完整的動物。希臘文「Klone」指的是通過扦插枝條來對植物無性繁殖的方法。由於與扦插繁殖有類似性,體細胞核移植也被稱為動物克隆(Cloning)。扦插到土壤中的枝條能否生根,是它是否能夠成長為扦插植物的關鍵步驟。對於克隆胚胎來說,「生根」意味著在代孕母體的子宮內著床,進而形成有功能的胎盤。
  • 豬克隆技術大應用!但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儘管已經成功克隆出了多種動物,但克隆胚胎的發育出生效率很低,且出生的克隆動物常存在生理缺陷、早衰等問題,所以克隆效率低是限制SCNT應用的關鍵問題之一。本文通過簡要介紹豬克隆技術在養豬業和生物醫藥領域的應用,並討論了克隆技術應用存在的問題和提高克隆效率的方法,以期為豬克隆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提供參考。優秀種豬具有良好的生產性能,因此,優秀種豬的擴繁可提高豬場的經濟效益。
  • Nature:人和豬胚胎類似性揭示出人早期發育階段的關鍵細節
    他們首次證實兩個關鍵基因之間的相互作用對這些原始生殖細胞形成是至關重要的,而且這種「基因組合」並不是在所有物種中都是一樣的。首先,通過在體外使用人多能性胚胎幹細胞,劍橋大學維爾康基金會/格登研究所的Azim Surani教授和同事們建立一種模擬發育到原腸胚形成過程中發生的遺傳變化和細胞變化的模型。
  • 科學家揭示DNA再甲基化導致體細胞克隆胚胎發育異常
  • 人類胚胎,可以在豬或其他哺乳動物的子宮中,完成發育並生產嗎?
    為了讓已經滅絕的生物重見天日,最好的復活方式就是「克隆」技術,從已經死亡的組織中,提取出遺傳物質,和相應的去核卵細胞進行融合,發育成胚胎,最後將胚胎移植到母體子宮中進行發育和分娩。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已經滅絕了,胚胎勢必會被移植到不同種類的動物體內,那胚胎能存活嗎?
  • 科學家揭示豬早期胚胎發育的三維基因組學重編程規律
    深入理解這一機制不僅有助於增加商業化豬育種的產仔數,也將有利於生物醫學研究中轉基因豬模型的建立。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經歷複雜的表觀遺傳信息的重編程。表觀遺傳信息的重編程其與胚胎的存活緊密關聯。染色質三維結構是重要的表觀遺傳因素,與基因表達調控、發育及疾病等密切相關。然而豬的染色質三維結構及其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變化規律目前還是一個未知的領域。
  • 周琪/李偉/陸發隆合作發現修復基因印記異常大幅提高動物克隆效率
    對於克隆胚胎來說,「生根」意味著在代孕母體的子宮內著床,進而形成有功能的胎盤。2006年,動物研究所周琪課題組合作發現,儘管小鼠克隆胚胎的著床前發育率可達相當水平,但其移植後的「生根」過程,即著床後的發育存在顯著的異常,而這些異常主要體現在胚外組織(Extraembryonic tissues,主要形成胎盤)的發育異常【1】。
  • 研究發現克隆動物出生率低關鍵原因
    以小鼠為例,50-70%的核移植重構胚胎在體外能發育成囊胚,但是,將這些囊胚移入假孕小鼠子宮內,只有3%左右的囊胚能發育成克隆動物。那麼,為什麼大部分克隆囊胚不能發育成個體呢?一種假說認為克隆囊胚滋養外胚層存在的重編程異常細胞是克隆胚胎發育失敗的主要原因。然而,這一假說一直沒有被直接證實,最近的一些間接證據顯示這一假說可能並不正確。
  • 中國首次克隆出「哥廷根小型豬」 用於器官移植
    再經過激活處理,它就開始像正常受精卵一樣,發生卵裂等一系列胚胎發育過程。如果在囊胚期前把它移植到代孕母豬體內,就會複製、著床。  目前科學研究比較成熟的是克隆牛和克隆羊。克隆豬的難度較高,因為豬的卵子對低溫特別敏感,體外操作時,室內溫度一般不低於26℃,不能偏差太大,否則容易造成卵母細胞的損傷甚至死亡。不僅如此,卵子在體外成熟需要的時間也比較長,因此更不容易存活。
  • 中國首隻克隆豬誕生 有助於人器官移植研究(圖)
    但潘登科一直想在自己的專業上有所發展,1999年潘登科考入甘肅農業大學,在門正明教授門下攻讀碩士研究生,主攻動物遺傳育種繁殖專業,2002年研究生畢業後又考入中國農業大學,在中科院院士吳常信門下攻讀動物遺傳育種繁殖專業的博士,同時在中國著名克隆專家李寧教授門下進行胚胎工程的研究,今年6月潘登科博士畢業。
  • 克隆技術安全性遭遇挑戰 3隻克隆豬離奇暴斃
    東方網8月28日消息:美國東部時間8月27日(北京時間8月27日)消息,臺灣的科學研究小組近日進行了一次克隆實驗,用一種與克隆「多利」羊不同的技術將成年豬的一個完整細胞植入一個受精卵中,而這個受精卵中原有的遺傳物質已經被抽空。克隆成功後,四個克隆的小豬出生,但又都在半年內死去。人們不得不對克隆技術的成熟性提出質疑。這四頭克隆豬中,有一頭在出生後幾天後就死去了。
  • 為什麼要克隆地方豬?它們的風味還會一樣嗎?
    體細胞克隆金華豬是從純種金華豬公豬的耳朵上採集組織樣品,分離培養成纖維細胞,通過細胞核移植的方法轉移到去核的受體卵母細胞中,經過體外培養發育成胚胎,隨後通過手術的方法將克隆胚胎移植到受體母豬子宮中,經過受體母豬的代孕,從而生產出克隆豬個體。克隆藏豬的實現路徑類似。
  • 嵌合胚胎:幹細胞研究的重大進展
    在10多年前人們曾致力於異種器官移植研究,希望可以用動物的器官代替人器官進行移植。由於豬的器官在大小上與人類比較匹配,所以豬器官被認為可能是合適的供體。但由於人免疫系統對豬器官的免疫排斥非常強,抗同種異體器官排斥的免疫抑制方法難以控制。一些基因和分子水平的攺造、修飾仍無法有效地控制異種排斥的發生。世記之交,幹細胞研究和克隆技術的一系列突破使人們對再生醫學人造器官的前景產生了許多期待。
  • 華大基因老齡動物體細胞克隆技術獲新突破
    本報訊 (通訊員劉旭林 記者劉傳書)採用先進的手工克隆技術使得年老且沒有生育能力的「豬堅強」的生命得以延續。9月15日,華大基因對外發布,分別於8月31日和9月2日誕生的兩窩6隻「小豬堅強」健康狀況良好。它們幾乎長得一模一樣,身體健壯,最大的出生體重達1.6kg,眉間都遺傳了供體「豬堅強爸爸」的黑色胎記。   「5?12」汶川地震後,「豬堅強」在被掩埋的極端環境裡存活了36天,創造了汶川地震中的生命奇蹟。但是,現年5歲的「豬堅強」地震後完全喪失了生育能力。
  • 【綜述】胰島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學研究進展
    基因和環境因素在胚胎發育和代謝病的進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宮內高糖對胚胎發育的影響涉及氧化應激、缺氧、凋亡以及表觀遺傳學改變(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後代不一定都發病,即使發病其發病的嚴重程度不一,母代飲食控制可以影響妊娠結局,飲食影響基因調控幹預轉錄模式)。傳統遺傳學認為基因的遺傳性決定基因表達及最終表型。
  • 同濟大學高紹榮/江賜忠合作揭示胚胎發育過程的重編程模式
    2016年通過對早期克隆胚胎進行卵裂球活檢,並結合單細胞RNA測序技術首次建立了植入前核移植胚胎發育命運追蹤系統,發現了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4b和Kdm5b分別對克隆胚胎2-細胞和4-細胞時期的發育阻滯起到關鍵作用【4】。
  • 研究獲得青鱂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轉錄及調控動態圖譜
    整合這些數據,研究者獲得了準確全面的基因注釋信息,其中包括17000個新轉錄本、1600個轉錄因子、1100個長鏈非編碼RNA和150000個候選順式調控元件。此外,利用時間序列數據提供的基因表達動態圖譜,研究人員發現了一批在胚胎發育中出現轉錄本異構體轉換的基因;利用基因調控動態圖譜,研究人員發現了順式調控元件之間有同步、抑制、增強子轉換、提前開放四種調控邏輯,而在反式調控元件方面,發現了一批早期胚胎發育中的先鋒轉錄因子。該研究首次獲得了全面的青鱂胚胎發育多組學數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