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外胚層發育不良

2021-01-16 北京康旭醫學


外胚層發育不良(ectodermal dysplasia)是起源於外胚層的器官發育異常性疾病。由於外胚層先天性發育不良,導致皮膚及其附件發育異常,出現皮膚角質化過度,色素沉著,汗腺、皮脂腺、粘液腺發育異常,毛髮結構和分布異常,牙齒發育異常等。至今已報導了200多種病理損害,其中以少汗型(無汗型)外胚層發育不良最為常見。此外有汗型外胚層發育不良、少汗型外胚層發育不良伴免疫缺陷。Rapp-Hodgkin外胚層發育不良和顱骨外胚層發育不良等型亦偶見報導。

外胚層發育不良一般與遺傳因素有關,遺傳方式包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及伴性X染色體隱性遺傳。

1. 少汗型外胚層發育不良

可為伴性X染色體隱性遺傳、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及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其中伴性X染色體隱性遺傳最為常見,約佔65%~75%,主要見於男性,其主要致病基因是位於Xq13.1 的ectodysplasin-A (EDA) 基因,EDA基因突變導致ectodysplasin-A蛋白缺陷引起本病。

ectodysplasin-A蛋白屬於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y,TNF)超家族成員,與細胞間信號轉導有關。其下遊信號傳導至NF-κB抑制劑激酶(inhibitor-κ-bindingkinase,IKK)複合體和κB抑制因子(inhibitor-κ-binding,I-κB),激活轉錄因子NF-κB。Ectodysplasin蛋白與其受體(ectodysplasin receptor,EDAR)結合,EDAR含有程序性細胞死亡相關序列,通過結合細胞內受體(EDAR-associated death domain, ectodysplasin,EDARADD)轉導信號,可依次傳遞TNF受體相關因子(TNF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Traf)至信號傳導複合體。Traf激活IKK複合體,IKK再激活NF-κB信號途徑。IKK是一種多功能複合體,包括2個催化亞基IKK-α和IKK-β以及一個調控亞基Nemo(IKK-γ)。被上遊信號激活後,IKK複合體傳遞信號至I-κB。靜止細胞中的I-κB蛋白結合NF-κB,保持其在細胞質內。I-κB的結合可引起聚蛋白化,NF-κB釋放至核酸內,激活目的基因。目前認為,ectodysplasin-A蛋白在外胚層包含毛髮、牙齒及汗腺的正常發育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ectodysplasin-A蛋白缺陷可抑制外胚層正常發育過程中相關酶的作用並影響外胚層與中胚層中間的聯繫而導致疾病的發生。女性雜合突變攜帶者通常為X染色體隨機失活程度的不同而表現出嚴重程度不同的臨床症狀,個體差異較大。

2. 有汗型外胚層發育不良

又稱Clouston症候群,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由編碼連結蛋白30(connexin 30,Cx30)的GJB6基因突變所致,位於13號染色體。主要表現為甲發育不良、掌蹠角化、毛髮稀疏。而汗腺及皮脂腺功能正常。其男女發病率相似,罕見。

3. 少汗型外胚層發育不良伴免疫缺陷

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由位於Xq28 的IKBKG基因突變所致,其表現為外胚層發育不良、反覆感染和異常丙種球蛋白血症,僅累及男性,女性雜合子無明顯的免疫缺陷表徵。

4. Rapp-Hodgkin 外胚層發育不良

可能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由位於3q28的TP63基因突變所致,出生時即可見異常,可見於兩性,是遺傳性的以毛髮改變、唇顎裂、少汗和牙齒缺損為特徵的症候群。



少汗型外胚層發育不良常見的臨床三聯徵為:少毛症、少汗症、牙發育不全。

少毛症常表現為皮膚乾燥而薄,皮膚色澤較為灰白,且頭髮及體毛稀少、生長緩慢。新生兒期可表現為皮膚廣泛脫屑。

少汗症多在生後不久因汗腺明顯減少或缺如導致不能散熱,故表現為不明原因的發熱,在活動、感染、高溫環境中表現明顯不適,嚴重時出現高熱驚厥。

牙齒發育不全主要表現為乳牙和恆牙缺如,或僅有少數。牙胚發育不良,為出現牙前頜骨攝片顯示牙胚缺如,故長大後出現出牙不良,牙齒少,牙冠尖、小,牙釉質發育不良。

此外,外胚層發育不良的典型症狀還包括:面頦中線發育不良,特殊面容為中間內凹的臉型,口唇厚而突出,伴有前突的小下巴。牙槽嵴發育不對稱,早期出現鼻梁下陷呈馬鞍鼻。指趾甲發育不良、粗糙、渾厚,甲板中央凹陷、乾燥鬆脆或脫落,可有慢性增生性甲周炎。另有眼周皮膚皺紋伴持久性色素沉著,支氣管腺體分泌減少引起反覆發作的肺部感染及哮喘樣症狀等。部分可合併中胚層或內胚層發育缺陷,如並指、缺指或多指畸形。少數患兒可因存在免疫缺陷導致反覆化膿性細菌或真菌感染而死亡。


目前尚無統一的診斷標準。

(1)對不明原因發熱而一般情況良好,發熱程度與環境溫度有關。不出汗,具有毛髮稀疏、眉毛淡少,皮膚色澤較灰白、乾燥,小下巴等特殊外貌特徵,應考慮本病的可能。

(2)行頜骨X線攝片,如牙胚缺如,可做出診斷。

(3)出汗試驗可協助診斷。

(4)皮膚活檢顯示汗腺、皮脂腺缺如可確診本病

(5)外胚層發育不良相關基因檢測,明確診斷。

表 外胚層發育不良的致病基因及其表型

基因

染色體位置

遺傳方式

表型

EDA

Xq13.1

XLR

Ectodermal dysplasia 1, hypohidrotic, X-linked

GJB6

13q12.11

AD

Ectodermal dysplasia 2, Clouston type

MSX1

4p16.2

AD

Ectodermal dysplasia 3, Witkop type

KRT85

12q13.13

AR

Ectodermal dysplasia 4, hair/nail type

ECTD5

10q24.32-q25.1

AR

Ectodermal dysplasia 5, hair/nail type

ECTD6

17p12-q21.2

AR

Ectodermal dysplasia 6, hair/nail type

KRT74

12q13.13

AR

Ectodermal dysplasia 7, hair/nail type

ECTD8

18q22.1-q22.3

AR

Ectodermal dysplasia 8, hair/tooth/nail type

HOXC13

12q13.13

AR

Ectodermal dysplasia 9, hair/nail type

EDAR

2q13

AR

Ectodermal dysplasia 10A, hypohidrotic/hair/nail type, autosomal dominan;

Ectodermal dysplasia 10B, hypohidrotic/hair/tooth

type, autosomal recessive

EDARADD

1q42-q43

AD/AR

Ectodermal dysplasia 11A, hypohidrotic/hair/tooth type,autosomal dominant;Ectodermal dysplasia 11B, hypohidrotic/hair/tooth type,autosomal recessive


KDF1

1p36.11

AD/AR

Ectodermal dysplasia 12, hair/tooth/nail type

KREMEM1

22q12.1

AD

Ectodermal dysplasia 13, hair/tooth type

IFT122

3q21.3-q22.1

AR

Cranioectodermal dysplasia 1

WDR35

2p24.1

AR

Cranioectodermal dysplasia 2

IFT43

14q24.3

AR

Cranioectodermal dysplasia 3

WDR19

4p14

AR

Cranioectodermal dysplasia 4

WTN10A

2q35

AR

Tricho-odonto-onycho-dermal Dysplasia

IKBKG

Xq28

XLR

Ectodermal dysplasia, hypohidrotic, with immune deficiency

NFKBIA

14q13.2

AD

Ectodermal dysplasia with T-cell immunodeficiency (autosomal dominant)

TP63

3q28

AD

Ectrodactyly, ectodermal dysplasia, and cleft lip/palate syndrome 3

NECTIN1

11q23.3

AR

Cleft lip/palate-ectodermal dysplasia syndrome

NECTIN4

1q23.3

AR

Ectodermal dysplasia-syndactyly syndrome 1

PKP1

1q32.1

N/A

Ectodermal dysplasia/skin fragility syndrome


診斷鑑別

本病依據臨床表現及特殊外貌,通過X線等檢查與新生兒脫水熱、新生兒敗血症等疾病相鑑別。

1. 新生兒敗血症,雖然有發熱,但有不吃、少動、少哭等中毒症狀和體徵,通過血白細胞、CRP、血培養等檢測可明確。

2. 新生兒脫水熱,臨床上有發熱,與環境溫度高、攝入少有關,一般情況好,經對症治療,體溫很快恢復正常,有出汗現象可鑑別。



患兒女,血液送至北京康旭醫學檢驗所,檢測項目:全外顯子 Slim3 人,臨床關注疾病或基因:外胚層發育不良;

可以解釋患者表型的致病性或疑似致病性變異:

EDAR基因:少汗性/毛髮/指甲型外胚層發育不良,10A 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少汗性/毛髮/牙型外胚層發育不良,10B 型,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致病基因


入選理由:

1.  以下臨床表型與該基因相關疾病表型相匹配:無牙畸形(HP:0000674);外胚層發育不良(HP:0000968);少汗性外胚層發育不良(HP:0007607)。

2.  符合遺傳方式:複合雜合變異檢測。

結果:在受檢者EDAR 基因發現 c.1281G>C(編碼區第 1281 號核苷酸由 G 變為 C)、c.77C>T(編碼區第 77 號核苷酸由 C 變為 T)的複合雜合核苷酸變異,上述變異分別導致第 427號胺基酸由Leu變為Phe(p.Leu427Phe)、第26號胺基酸由 Ala變為Val(p.Ala26Val ),均為錯義變異。上述變異均可能導致蛋白質功能受到影響。具體家系來源驗證情況請參見上表。變異c.1281G>C的致病性尚未見文獻報導;變異 c.77C>T的致病性已經文獻報導,與外胚層發育不良相關,參考文獻:Mutations in WNT10A are frequently involved in oligodontia associated with minor signs of ectodermal dysplasia. PubMed:23401279(參考資料庫:HGMD Pro 及PubMed)。上述變異均不屬於多態性變化,在人群中發生的頻率極低(所參考資料庫:1000Genomes、dbSNP)。EDAR 基因是少汗性/毛髮/指甲型外胚層發育不良,10A 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少汗性/毛髮/牙型外胚層發育不良,10B 型,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致病基因。對於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疾病,複合雜合變異可能導致發病。在受檢者EDAR基因所發現的複合雜合變異分別遺傳自受檢者其父母,父母均為雜合子,符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方式,以上變異有可能是導致受檢者發病的致病性變異,建議結合受檢者臨床表現進一步分析判斷。

疾病臨床症狀:GCDH

少汗性/毛髮/指甲型外胚層發育不良,10A 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缺牙症;無牙畸形;小牙畸形;少汗症;少毛症;異質性的;甲發育不良;牙齒形態異常;]

少汗性/毛髮/牙型外胚層發育不良,10B 型,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眶周皺紋;缺牙症;無牙畸形;小牙畸形;少汗症;無汗症;少毛症;眼眶周圍色素沉著;異質性的;前額突出;鼻梁凹陷;牙齒形態異常;厚嘴唇];

一代測序驗證結果:

1. 治療原則:到目前為止尚無有效治療方法,主要對症治療。

2. 治療方案:①避免環境溫度過高②給予含石蠟油的滴鼻劑滴鼻,以溼潤鼻咽部黏膜。③皮膚護理,預防感染,局部可塗維生素A軟膏④長大後帶假髮,安裝義齒,牙體種植、咬合關係重建及整容。

3. 基因治療新進展:2016年6月13日,由美國Edimer公司自主研發的重組蛋白EDI200,作為治療X連鎖少汗型外胚層發育不良的新型藥物,獲得了進入美國FDA認定的快車道程序。重組蛋白EDI200ectodysplasin-A (EDA-A1)的替代蛋白,可彌補EDA-A1的生成缺陷與EDA-A1 receptor(EDAR)選擇性結合,從而激活外胚層發育的正常信號通路。前期的動物模型試驗已經證實,重組蛋白EDI200可以降低X連鎖少汗型外胚層發育不良的發病率及死亡率。


[1]Carrol ED, Gennery AR, Flood TJ, Spickett GP, Abinun M. An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 and immunodeficiency: the role of NEMO. Arch Dis Child. 2003;88:340–1.

[2] Lopez-Granados E, Keenan JE, Kinney MC, Leo H, Jain N, Ma CA, Quinones R, Gelfand EW, Jain A. A novel mutation in NFKBIA/IKBA results in a degradation-resistant N-truncated protein and is associated with ectodermal dysplasia with immunodeficiency. Hum Mutat. 2008;29:861–8. 

[3]Itin, Peter H .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ectodermal dysplasias[J].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Part A, 2014, 164(10):2472-2477.

[4]顧本宏,田汝輝,李錚.外胚層發育不良分子機制及子代出生缺陷的研究進展[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7,37(02):240-244.


相關焦點

  • 先天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症候群的麻醉
    本文由「小麻哥的日常」授權轉載最近,網上一位奇女子🔥了,如下圖,她是一位外胚層發育不良症候群患者。昨天有一位年輕的患者,擬在全麻下全口義齒種植。一開始還在想,為什麼二十歲就需要全口種牙。通過詢問病史、體格檢查、輔助檢查等才發現原來是一例先天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症候群患者,牙齒先天缺如。由於該類患者常有多系統的異常,對麻醉有啥影響呢,查閱相關資料,整理如下。先天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症候群又稱先天性外胚層缺陷,Siemencs症候群,是一組外胚層發育缺損的先天性疾患,累及皮膚及其附屬結構如牙和眼間或波及中樞神經系統,有時可伴有其他異常。
  • 少年患病似吸血鬼 外胚層發育不良惹的禍
    近日據重慶媒體報導,當地發現一起少年患病似吸血鬼的罕見病例,該少年由於患有先天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的遺傳性疾病,口中牙齒發育不全,有兩顆獠牙,頭髮極為稀疏,一眼望去就很不健康。少年患病似吸血鬼,據悉該患者還畏光,與傳統作品中的吸血鬼形象極為相似。  據了解,英國有一對兄弟也患有同樣的疾病。
  • ​寶寶不出汗、缺牙,可能是得了這個病--外胚層發育不良
    我院兒科診斷為「出牙延遲,外胚層發育不良?」。家族史:患兒母親的同胞哥哥、表哥、舅舅均有皮膚乾燥、少汗的表現。患兒男,1歲6月,因「無汗1+年」於我院就診,診斷為「外胚層發育不良?」。    外胚層發育不良(Ectodermal dysplasia)是一類外胚層發育異常的遺傳性綜合性疾病,通常侵犯皮膚、汗腺、毛髮、指趾甲和牙齒。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少汗性外胚層發育不良和有汗性外胚層發育不良。
  • 不長毛的腦袋-外胚層發育不良
    結合老大的情況,省城的醫生給了一個非常罕見的診斷,無汗型外胚層發育不良症候群。這是一種X連鎖的隱性遺傳病,通常都是男性發病,女性為攜帶者不發病。患者的最大問題是不會出汗,所以無法散熱,華南的天氣又這麼熱,所以患者會很容易把自己憋到發燒,因為無法通過自己調節散熱,所以發燒了就算打退燒針也沒什麼用,只能是擦酒精、泡水、空調、冰水等物理降溫才行。
  • 《外胚層發育不全患者種植治療策略》—— 湯春波 教授
    首先可摘局部義齒是最常見而簡單的修複方式,它具有易調改的特點,但是由於ED患者通常牙槽嵴發育不足,少量餘牙多呈錐形,缺少可固位的倒凹,佩戴可摘局部義齒後固位、穩定性較差。在臨床上可以先用複合樹脂恢復畸形牙的形態,或使用磁性固位等方式提高義齒固位效果。對於外胚層發育不全的患者,一般不行固定修復,尤其是在其生長發育階段結束前。
  • 胚胎學專題(五)外胚層
    在發育的第3周中,胚胎開始發育管腔,原腸胚形成,其中的上皮胚層細胞形成了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因此,想像胚胎就像草莓蛋糕,外胚層像蠟燭,中胚層像奶油糖霜,內胚層像美味的海綿蛋糕。我們甚至可以在這塊蛋糕上放三支蠟燭,以幫助您記住在第3周開始原腸胚形成。
  • ...遺傳病 1980年 外胚層發育不良症 單基因病-上海頻道-東方網
    上海億康醫學檢驗所CEO陸思嘉介紹,藉助這一技術,已產生了多個「世界首例」,成功阻斷遺傳性脊肌萎縮症、家族遺傳性耳聾、遺傳性少汗型外胚層發育不良症、遺傳性顯形多囊腎等疾病的垂直傳遞。此外,在2015年他們還發展了無創基因篩查技術,誕生了世界首個無創篩查試管嬰兒,至今已完成100多例。
  • 香蜜麗格黎京雄院長解密「中胚層療法」
    我們知道,人類的精子和卵子結合後,形成受精卵,逐步發育為胚胎,胚胎逐漸分化為:內胚層、中胚層、外胚層,如下圖:中胚層最終發育為軀體的真皮、肌肉、骨骼及其他結締組織(皮下筋膜、脂肪)和循環系統。「中胚層」是胚胎發育過程中,對中間胚胎組織的稱呼,這和市場上用於美容的「層療法」有什麼關係呢?
  • 譜系分析揭示內胚層對脊椎動物垂體發育的貢獻
    譜系分析揭示內胚層對脊椎動物垂體發育的貢獻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5 22:45:58 美國南加州大學J.
  • 外胚層模式建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該論文發現了一個新的BMP信號通路下遊靶基因AP2g,並發現該基因參與調控高等動物早期胚胎外胚層模式建成中神經和表皮的命運決定。 哺乳動物的早期神經發育是一個嚴謹而有序的過程,近年來的研究發現,BMP信號通路在外胚層向神經和表皮分化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功能。小鼠中的研究表明,BMP信號能夠抑制神經的提前發生,但是BMP發揮功能的分子機制卻知之甚少。
  • 研究揭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時空分子譜系
    在早期胚胎發育階段,受精卵通過細胞增殖和細胞分化形成囊胚;囊胚在子宮著床後經過原腸運動(Gastrulation)形成外、中、內三個胚層。外胚層將發育成機體的神經、皮膚等組織,中胚層將發育成心臟、血液、肌肉和骨骼等組織,而內胚層則發育成肺、肝、胰腺和腸等內臟器官。因此,外、中、內三胚層的形成過程對於胚胎發育的正常進行十分重要,並影響胎兒是否能夠順利從母體誕生。
  • 通過抑制Nodal信號獲得外胚層前體細胞
    通過抑制Nodal信號獲得外胚層前體細胞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6-12   今日/總瀏覽:1/1393
  • 胚胎游離DNA與滋養外胚層活檢用於非整倍性檢測:一致率和臨床意義
    患者:來自46名年齡在32歲至46歲之間的患者的共115例滋養外胚層(TE)活檢和廢囊胚培養液(SBM)案例。這46名患者用於植入前非整倍性遺傳學檢測(PGT-A)的適應症為高齡產婦、復發性流產或復發性植入失敗。
  • Nature重磅 | 專家點評,付建平團隊開發新技術,首次獲得可控的人類外胚層和羊膜發育的模型,造福數百萬女性
    密西根大學醫學院付建平(音譯Jianping Fu)團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Controlled modelling of human epiblast and amnion development using stem cell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微流體裝置中的人多能幹細胞(hPSCs)以高度可控和可擴展的方式概括了外胚層和羊膜外胚層部分的發展的標誌
  • 上海生科院等通過抑制Nodal信號獲得外胚層前體細胞---中國科學院
    該論文發現,通過抑制Nodal或FGF信號,可將上胚層幹細胞分化為外胚層前體細胞。  近年來,多能幹細胞向特定細胞譜系分化的應用前景,使得其分化機制研究成為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的熱點。多能幹細胞向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等三胚層分化發育的正確起始,是生物個體生長發育的重要基礎和前提。然而,多能幹細胞是如何向外胚層分化的這一科學問題至今尚未很好解答。
  • 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譜系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問世
    因此研究早期胚胎譜系建立的過程、不同胚層和組織前體的發生,尤其是其分子調控機制,能夠指導胚胎幹細胞及各種多能幹細胞的分化和進一步轉化醫學應用,因而具有極其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在早期胚胎發育階段,受精卵通過細胞增殖和細胞分化形成囊胚;囊胚在子宮著床後經過原腸運動(Gastrulation)形成外、中、內三個胚層。原腸運動在進化上非常保守,其機制受到精細而嚴謹的調控。
  • 生化與細胞所發現AP2γ調控外胚層模式建成的機制
    該論文發現了一個新的BMP信號通路下遊靶基因AP2g,並發現該基因參與調控高等動物早期胚胎外胚層模式建成中神經和表皮的命運決定。哺乳動物的早期神經發育是一個嚴謹而有序的過程,近年來的研究發現,BMP信號通路在外胚層向神經和表皮分化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功能。小鼠中的研究表明,BMP信號能夠抑制神經的提前發生,但是BMP發揮功能的分子機制卻知之甚少。
  • Nature:外胚層細胞重新獲得幹細胞特性的方法
    囊胚細胞遷移、轉變形成原腸胚,由三層細胞層構成:外胚層(ectoderm)、中胚層(mesoderm)、內胚層(endoderm)。細胞首次在囊胚期胚胎的原始外胚層細胞中形成的多能狀態,在隨後的發育中會失去。現在,Bao等人發現,來自形成時間已長達7.5天的小鼠胚胎的高級植入後外胚層細胞,可通過暴露於LIF/STAT3信號作用而被重新編程回到多能狀態。
  • 兩例周圍型原始神經外胚層瘤(pPNET)的診斷經過
    術後病理檢測無法確診病情,後補作免疫組化,診斷為原始神經外胚層瘤。諮詢:1.這種病有臨床治癒的可能嗎? 2.免疫組化結果是什麼意思:CK-, VIM-, S100-, Ki67 +30%, EMA-, CD34血管+,CD117-, CD5-,CD99+, ALK-BCL 弱+,CD20-。
  • 四、胚體形成的胚層分化
    四、胚體形成的胚層分化   從第4周初至第8周末的發育過程,胚胎不僅初具人形,而且胚盤的三胚層分化發育,建成各器官系統的雛形;胎膜和胎盤也於此時期發育形成。此時期的胚胎發育對環境因素的作用十分敏感,某些有害因素(病毒、藥物等)易通過母體影響胚胎發育,導致發生某些嚴重的先天性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