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典型病案吧
患兒男,2歲2月,全身皮膚乾燥、無汗,畏熱,前額凸出,無眉毛,眼部皺紋多,鼻梁凹陷,牙齒畸形。我院兒科診斷為「出牙延遲,外胚層發育不良?」。
家族史:患兒母親的同胞哥哥、表哥、舅舅均有皮膚乾燥、少汗的表現。
患兒男,1歲6月,因「無汗1+年」於我院就診,診斷為「外胚層發育不良?」。患兒無眉毛,頭髮稀疏,鼻梁凹陷,下頜偏小,無汗,現仍未出牙。
家族史:患兒外公有類似表現,毛髮稀疏,少汗。
外胚層發育不良(Ectodermal dysplasia)是一類外胚層發育異常的遺傳性綜合性疾病,通常侵犯皮膚、汗腺、毛髮、指趾甲和牙齒。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少汗性外胚層發育不良和有汗性外胚層發育不良。人類胚胎分化時形成三個胚層: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其中外胚層主要分化形成神經系統、表皮及其附屬器(如汗腺)、牙釉質等。
分型及臨床表現
少汗性外胚層發育不良
皮膚:皮膚乾燥、角化,少汗或無汗,頭髮稀疏,甲發育不良;
面部:前額突出,鼻梁凹陷,眉毛、睫毛稀疏,無眼淚;
口腔:釘狀齒或牙齒缺如,牙齦萎縮,唾液減少,黏膜乾燥;
其他:不能耐受高溫,乳房發育不良等。
有汗性外胚層發育不良
與少汗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相比,患者的牙齒發育和出汗功能正常。常見的臨床表現有毛髮稀疏、甲發育不良、掌蹠角化過度等。
遺傳病因
目前已發現100多個單基因病包含2個或多個外胚層結構的異常。常見導致外胚層發育不良的基因有EDA、EDAR、GJB6等。最常見的致病突變基因EDA基因呈X連鎖隱性遺傳模式,即隱性致病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雜合子女性不發病,為攜帶者,而男性由於只有一條X染色體,半合子男性即可得病,故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其他致病基因也存在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等。
治療
該疾病目前無特效治療方法,以對症支持治療為主。對於少汗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的患者,應注意控制環境溫度,使用物理方法預防高熱。牙齒缺損的患兒可佩戴義齒,青少年時期開始可以考慮進行牙齒植入。
因本病無特效療法,因此明確患兒的遺傳學病因尤為重要,進而避免再次生育時出現相同情況。
上述兩個患兒均於我中心行家系全外顯子測序檢測,發現患兒及家族中類似表現的成員均為EDA基因半合子變異,兩位患兒的母親為變異的攜帶者。攜帶者母親再生育時,男孩有1/2機率為患兒,女孩有1/2機率為變異攜帶者。全外顯子測序分析為患兒明確遺傳學基因診斷的同時,也為這些家庭再生育提供了指導依據。
以下為病例二的全外顯子測序結果:
Sanger 測序結果:
我中心是西部地區規模最大、技術力量最強、開展產前診斷項目最多的產前診斷中心。針對外胚層發育不良,可通過基於二代測序技術的全外顯子測序分析進行檢測。
因該病無特效療法,建議生育有該疾病患兒的家庭明確患兒的基因診斷,再次生育時行遺傳諮詢及產前診斷,避免出現相同病症。在患兒遺傳學突變明確的情況下,下一次生育時可以採取絨毛穿刺(孕11-14周)或羊水穿刺(孕18周以後)進行針對性產前診斷。也可以選擇通過胚胎植入前診斷,篩選未攜帶突變的胚胎進行移植,最大程度地避免孕期引產的風險。
全外顯子測序技術介紹
全外顯子測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是指利用序列捕獲技術對基因組外顯子區域捕獲並富集後進行高通量測序的基因組分析方法。外顯子區域雖然僅佔人類全基因組的1-2%,但約85%疾病相關遺傳變異都在這個區域,涵蓋了與個體表型相關的大部分功能性變異。我中心是四川省內率先自主開展全外顯子測序分析項目的醫療機構。自該項目開展以來,已為眾多臨床診斷不明確的患者以及多發畸形引產胎兒提供家系全外顯子測序檢測服務,並進行了相關疾病的遺傳學診斷,大幅提高了疾病的診斷率,為患者能夠得到後續對症治療創造了條件和依據,也為後續再生育的遺傳諮詢及輔助生殖技術的應用提供了準確的遺傳學信息。
參考文獻:
[1] Priolo, M. Ectodermal dysplasias: a new clinical-genetic classification[J].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2001, 38(9):579-585.
[2] Julia R R , Mendoza-Ramos María Isabel, Garrido-Guerrero Efraín, et al. Hypo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 clinical and molecular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8.
[3] Halai T , Stevens C . Ectodermal dysplasia: a clinical overview for the dental practitioner[J]. Dental Update, 2015, 42(8):779-790.
[4] 顧本宏, 田汝輝, 李錚. 外胚層發育不良分子機制及子代出生缺陷的研究進展[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7(37):244.
[5] Choi M , Scholl U I , Ji W , et al. Genetic diagnosis by whole exome capture and massively parallel DNA sequencing[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106(45):19096-1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