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析】中樞神經系統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贊」學堂045】

2021-01-14 新鄉醫學影像

打造影像人自己的醫學影像平臺

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讓知識成為一種內涵

讓專業成為一種交流讓我們成為一世朋友

※※※※※※※※※※※※※※※※※※※※※

病例八 女,16歲 主訴:一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側肢體無力,3天前出現惡性嘔吐,1天前意識朦朧。

雙側側腦室內不規則囊實性明顯不均勻強化團塊,向三腦室內突入,幕上腦室擴大伴室旁輕度水腫。CT未見明顯鈣化徵象。

幕上腦室擴大,以雙側成年室為著,故病灶定位於雙側側腦室,向三腦室內突出。

1室管膜瘤;2脈絡叢乳頭狀瘤;3中樞神經細胞瘤。

1 室管膜瘤見於兒童及青少年,雙峰發病,1-5歲和30歲左右。好發於側腦室三角區,其次為側腦室體部。腫瘤多為不規則形,與側腦室呈廣基底相連或跨壁生長。CT等/稍高密度,T1呈稍低/等信號,T2稍高信號,信號不均,囊變較實質型少見。增強後顯著不均質強化。室管膜瘤鈣化率50%,本例未見鈣化。本例病程短,症狀重,而室管膜瘤為低度惡性腫瘤,且生長緩慢,與本例不符。

2脈絡叢乳頭狀瘤常發生於側腦室,側腦室三角區多見,也可位於側腦室體部,見於5歲以前男孩,CT等/稍高,T1為稍低/等信號,T2稍高信號,腫瘤內顆粒狀混雜信號和顆粒狀、分葉狀,邊緣凹凸不平為其特徵。還可因大量腦脊液而造成腦積水,比例為引流後狀態,此點不宜鑑別。與本例發病年齡及性別、信號與脈絡叢乳頭狀瘤不符。

3 中樞神經細胞瘤多發生於透明膈和室間孔附近,向雙側側腦室突出或以一側為著,也可向三腦室生長。寬基底連於透明膈,20-40歲多見。典型影像表現為皂泡狀分葉腫塊,信號常不均質,鈣化常見。增強不均質中到明顯強化。本例發病年齡較中樞神經系統細胞瘤稍小,透明膈顯示不清,且未見鈣化影。

4此病例病理結果為中樞神經系統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其常發生在幕上大腦半球,腦室內罕見,這是一個不典型病例。

腫瘤位於雙側腦室,與腦室壁有粘連,為灰紅色,有包膜,質地軟韌,血管豐富,後下級與大腦內靜脈粘連緊密。

中樞神經系統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


    本微信平臺屬於個人公益性醫學影像類學習平臺,本微信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所有轉載視頻只用於基層教學使用,且明確註明授課專家姓名,不希望被轉載的原作者及老師可與我們聯繫,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相關焦點

  • 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2017版指南)
    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PNET) 原發性神經外胚層腫瘤
  • 女大學生患罕見癌症: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
    19歲,本是花樣般的年齡,對未來充滿美好幻想的年齡,然而渠縣19歲女孩江欣卻不幸患上十分罕見的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承受著這個年齡不應承受的病痛和折磨。江國宏拿著報告單告訴記者,江欣體內最大的一顆腫瘤有30公分左右,周圍還有很多小腫瘤。通過活檢,發現江欣患的是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癌症。  延伸閱讀: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是什麼?
  • 子宮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1例病理匯報
    3.1臨床特徵 Hart和 Earle等人於1973年首先描述PNET,認為其起源於原始神經管胚基細胞的未分化高度惡性小圓細胞性腫瘤,且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前者起源於幕上及脊髓的由小圓細胞構成的原始神經上皮細胞,後者起源於顱外軟組織、骨骼系統和原始神經溝早期細胞成分的原始基質小圓細胞,以軀幹及周圍軟組織多見。pPNET屬於Ewing肉瘤家族中,pPNET和Ewing肉瘤具有相同的起源和相似的免疫表型,而pPNET具有神經外胚層分化。1993年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組織學分類修訂版中首次將PNET列入其中。
  • 【臨床】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的臨床特點及診療
    我們的微信ID:naokejulebu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primitive neurotodermal tumour,PNET)由 Hart 等於 1973年首次報導,它是一種較為罕見的高度惡性的神經系統腫瘤,為神經嵴衍生的較原始的腫瘤,主要由原始神經上皮產生,具有多向分化的潛能。
  • 腹壁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PNET)一例
    【病理】圓形細胞惡性腫瘤 免疫標記結果為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PNET)/骨外尤文肉瘤 腫瘤內見灶狀壞死 核分裂像25-30個/10HPF 免疫組化:CD57(+);FLi1(+);CD99(灶+);CK(-);CD31(血管+);Vimentin(+);SyN(灶弱+);CgA(-);CD34(血管+);Bcl-2(-);S-100(灶狀
  • 兩例周圍型原始神經外胚層瘤(pPNET)的診斷經過
    7月在省腫瘤醫院骨與軟組織科,做了瘤體(整體)與病變肋骨截斷切除。術前CT、MRI和PET-CT磁共振未發現轉移。術後病理檢測無法確診病情,後補作免疫組化,診斷為原始神經外胚層瘤。諮詢:1.這種病有臨床治癒的可能嗎?
  • 原始性神經外胚層瘤,等你分析 | 讀片專欄1065期
    註:1.送檢碎組織一堆,直徑1.0cm,鏡下見腫瘤由小細胞構成,間質纖維組織豐富。2.免疫組化標記(07-480):瘤細胞CD99(+++),Vim (++), Ki67(+)>10%,CD20(-),CD79a(-),CD43(-),CK(-),CD34.
  • 幕上枕葉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術後遠隔部位血腫一例報導
    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是一種起源於神經外胚層,由原始未分化的小圓形細胞組成的惡性腫瘤,1973年Hart和Earle首先報導,根據發病部位不同,分為外周PNET和中樞PNET。
  • 【G175】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
    髂骨是人體最大的富含紅骨髓的不規則形扁骨,為骨腫瘤的好發部位,其中轉移瘤、骨髓瘤、淋巴瘤、軟骨肉瘤、骨肉瘤、尤文肉瘤為髂骨較常見的原發性惡性骨腫瘤。1. 尤文肉瘤與PNET:發病年齡10-15歲,較PNET年輕;長骨以青少年為主,扁骨20歲以上。四肢骨53%,軸心骨47%;而PNET大部分分布在軸心骨及軟組織。
  • 胚胎學專題(五)外胚層
    在發育的第3周中,胚胎開始發育管腔,原腸胚形成,其中的上皮胚層細胞形成了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因此,想像胚胎就像草莓蛋糕,外胚層像蠟燭,中胚層像奶油糖霜,內胚層像美味的海綿蛋糕。我們甚至可以在這塊蛋糕上放三支蠟燭,以幫助您記住在第3周開始原腸胚形成。
  • 四、胚體形成的胚層分化
    如胚盤中部的生長速度快於邊緣部,外胚層的生長速度又快於內胚層,致使外胚層包於胚體外表,內胚層卷到胚體內,胚體凸到羊膜腔內,胚盤頭尾方向的生速度快於左右方向的生長,頭側的生長速度又快於尾側,因而胚盤卷折為頭大尾小的圓柱形胚體,胚盤邊緣則卷折到胚體腹側。隨著胚的進一步發育,胚體腹側的邊緣逐漸靠近,最終在胚體腹側形成圓索狀的原始臍帶,與絨毛膜相連(圖20-11)。
  • 《NCCN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指南》中文版翻譯定稿
    2018年1月5日,《NCCN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指南》定稿會於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召開。會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教授毛穎、人民衛生出版社國際中心主任助理汪仁學等嘉賓及神經外科領域專家出席。
  • 先天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症候群的麻醉
    本文由「小麻哥的日常」授權轉載最近,網上一位奇女子🔥了,如下圖,她是一位外胚層發育不良症候群患者。昨天有一位年輕的患者,擬在全麻下全口義齒種植。一開始還在想,為什麼二十歲就需要全口種牙。通過詢問病史、體格檢查、輔助檢查等才發現原來是一例先天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症候群患者,牙齒先天缺如。由於該類患者常有多系統的異常,對麻醉有啥影響呢,查閱相關資料,整理如下。先天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症候群又稱先天性外胚層缺陷,Siemencs症候群,是一組外胚層發育缺損的先天性疾患,累及皮膚及其附屬結構如牙和眼間或波及中樞神經系統,有時可伴有其他異常。
  • 少年患病似吸血鬼 外胚層發育不良惹的禍
    近日據重慶媒體報導,當地發現一起少年患病似吸血鬼的罕見病例,該少年由於患有先天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的遺傳性疾病,口中牙齒發育不全,有兩顆獠牙,頭髮極為稀疏,一眼望去就很不健康。少年患病似吸血鬼,據悉該患者還畏光,與傳統作品中的吸血鬼形象極為相似。  據了解,英國有一對兄弟也患有同樣的疾病。
  • 研究揭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時空分子譜系
    在早期胚胎發育階段,受精卵通過細胞增殖和細胞分化形成囊胚;囊胚在子宮著床後經過原腸運動(Gastrulation)形成外、中、內三個胚層。外胚層將發育成機體的神經、皮膚等組織,中胚層將發育成心臟、血液、肌肉和骨骼等組織,而內胚層則發育成肺、肝、胰腺和腸等內臟器官。因此,外、中、內三胚層的形成過程對於胚胎發育的正常進行十分重要,並影響胎兒是否能夠順利從母體誕生。
  • 組蛋白H3.3 G34R/V突變在神經膠質瘤中的研究進展
    (glioblastoma,GBM)中組蛋白H3基因的突變情況,該研究通過基因測序分析發現在小兒GBM 中基因H3F3A 的頻發突變,佔所檢測腫瘤樣本的44%(21/48),認為該突變與組蛋白H3尾部在轉錄後修飾調節中27位賴氨酸被甲硫氨酸替換(K27M)和34位甘氨酸突變為精氨酸或纈氨酸(G34R/V)有關。
  • 外胚層模式建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該論文發現了一個新的BMP信號通路下遊靶基因AP2g,並發現該基因參與調控高等動物早期胚胎外胚層模式建成中神經和表皮的命運決定。 哺乳動物的早期神經發育是一個嚴謹而有序的過程,近年來的研究發現,BMP信號通路在外胚層向神經和表皮分化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功能。小鼠中的研究表明,BMP信號能夠抑制神經的提前發生,但是BMP發揮功能的分子機制卻知之甚少。
  • 【病例分析】星形細胞伴大片壞死【「贊」學堂043】
    ◎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讓知識成為一種內涵◎讓專業成為一種交流◎讓我們成為一世朋友※※※※※※※※※※※※※※※※※※※※※病例六顱內出血提示腫瘤存在惡變進展可能,故應考慮高級別星形細胞瘤可能。2髓母是兒童小腦半球第二常見的腫瘤,呈侵襲性生長、惡性程度高,內可見出血、囊變、壞死及鈣化,因此信號不均,但一般不伴巨大囊變或壞死。且兒童髓母多起源於小腦上蚓部(四腦室頂部),位於近中線處,位置與本例不符。3 多大數血管網狀細胞瘤發生在小腦半球,但為良性血管源性腫瘤。
  • Cell:鑑定出人胚胎幹細胞產生神經外胚層的新途徑
    當人胚胎幹細胞開始分化時,它們形成有潛力變成腦細胞(如神經元)的神經外胚層(neuroectoderm);或者最終變成組成器官、肌肉、血液和骨組織的細胞的中內胚層(mesendoderm)。Jang發現了被他和Kosik稱作PAN(Primary cilium-Autophagy-Nrf2,即初級纖毛-自噬-Nrf2)軸的途徑中的一些步驟。
  • 譜系分析揭示內胚層對脊椎動物垂體發育的貢獻
    譜系分析揭示內胚層對脊椎動物垂體發育的貢獻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5 22:45:58 美國南加州大學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