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子刊」AI融合基因組學研究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分子標記

2020-08-09 轉化醫學網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Cathy

導言:下一代測序(NGS)技術已經成為剖析各種人類疾病的分子和病理特徵的強大工具,然而,來自不同疾病階段的生物樣品的有限性是研究疾病進展和識別早期病理變化的主要障礙。近期,韓國腦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深度學習技術,利用人工智慧(AI)融合基因組學研究預測阿爾茨海默氏病(AD)的早期分子標記

近年來,深度學習技術不斷推動著人工智慧(AI)技術革命。受下一代測序(NGS)技術進步的啟發,基於組學的研究數據已經變得易於訪問和標準化。近日,韓國腦科學研究所的一項研究使用先進的對抗性生成網絡(GANs)的深度學習技術分析了阿爾茨海默氏病(AD)小鼠模型的大腦皮質組織數據。結果發現,β澱粉樣蛋白在疾病的早期含量增加並改變膽固醇的生物合成

該研究發表在計算生物學領域的國際學術期刊《PLOS計算生物學》上。題為「A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for RNA-seq analysis to predict the molecular progress of Alzheimer's disease」

β澱粉樣蛋白是導致阿爾茨海默氏病(AD)的一種蛋白質。在正常的大腦中,如果過度積累,則會被小膠質細胞等清除。膽固醇也必須在血液中保持一定水平,以組成細胞膜,調節膜的流動性並保持體內平衡。如果上述過程不能正常進行,則體內會發生病理異常。

研究團隊使用先進的對抗性生成網絡(GANs)的深度學習技術分析了AD小鼠模型的大腦皮質組織數據。GANs是一種算法,它通過生成器和鑑別器之間的競爭來生成數據,分析生成的數據,並生成接近真實圖像的合成數據。先前,GANs技術曾用於製作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的假演講視頻,並可用於預測面部老化。

GAN在大量RNA-seq數據中的應用概述。圖片來源:韓國腦科學研究所

研究小組利用GANs對小鼠進行了AD基因表達模擬,觀察了基因表達從正常狀態到AD狀態的變化過程。結果發現β澱粉樣蛋白在疾病早期含量增加並改變了膽固醇的生物合成。這一發現也被死後腦組織的RNA序列分析所證實。

這意味著β澱粉樣蛋白的增加會觸發膽固醇的生物合成,這兩個過程結合在一起很可能通過相互作用影響突觸形成和突觸可塑性

這項研究是基於生物信息學與AI融合的獨特研究技術,其意義在於為研究者提供更系統的分析和實驗設計,它代表了一種新的方法來預測疾病發展早期階段的生物變化,並可以將其應用於醫療保健行業。

與膽固醇生物合成和膽固醇代謝有關的基因的過渡曲線和熱圖。圖片來源:韓國腦科學研究所

Cheon博士表示:「 GANs是一個有用的工具,可以用來分析由疾病引起的基因表達差異,並通過解釋現象的原因來分析其分子進展。這種方法的不斷擴展和組學數據的積累有望幫助我們克服與腦疾病和衰老相關的分析的最大局限性,這是一個耗時的獲取樣本的過程。」

這項研究是由KBRI獨家資助的項目。

參考:

【1】Park J, Kim H, Kim J, Cheon M (2020) A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for RNA-seq analysis to predict the molecular progress of Alzheimer's disease. PLoS Comput Biol 16(7): e1008099.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cbi.1008099

【2】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8-early-molecular-signatures-ad-convergence.html

【3】https://journals.plos.org/ploscompbiol/article?id=10.1371/journal.pcbi.1008099

相關焦點

  • 「分子生物學、功能影像學對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精準診斷及療效監測...
    「分子生物學、功能影像學對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精準診斷及療效監測的關鍵技術」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顯著提高早期診斷「老年性痴呆」精準性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19-07-01  瀏覽:
  • 昆明動物所阿爾茨海默病基因表達譜與調控網絡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利用整合分析的方法,總結了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腦組織基因表達譜及其遺傳易感基因名錄,並搭建了AlzData (www.alzdata.org) 資料庫,以促進AD研究領域相關數據的共享和利用。  AD(俗稱老年痴呆)是發生在老年前期與老年期的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腦病,主要表現為認知和記憶功能逐漸喪失。其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顯著增加。
  • 騰訊AI Lab 聯合研究登上Nature子刊,獨創方法提升蛋白質結構預測...
    通過騰訊自研的提升蛋白質結構預測精度的新方法,聯合研究團隊首次解析了II型5a還原酶(SRD5A2)的三維結構,揭示了治療脫髮和前列腺增生的藥物分子「非那雄胺」對於該酶的抑制機制,這將有助於深化研究相關疾病的病理學機制及藥物優化。
  • 迄今最大規模阿爾茨海默病蛋白組學數據!《自然-醫學》發表重要...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醫學》最新上線一篇有關阿爾茨海默病(AD)的重要論文。科學家們展開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AD蛋白質組學研究,以確定在這種疾病中起作用的蛋白質和生物學過程。
  • Cell | 阿爾茨海默病的空間轉錄組測序
    前言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因其能夠原位捕獲細胞中表達的RNA,為探究不同組織空間位置下細胞分布及基因表達特徵提供可能。此外,與傳統的原位雜交技術相比,空間轉錄組測序通量高,優勢顯著,是繼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之後,探究生物學問題的又一利器。
  • 空間轉錄組學和原位測序可剖析阿爾茨海默氏病
    空間轉錄組學和原位測序可剖析阿爾茨海默氏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6 20:29:30 比利時魯汶大學Bart De Strooper、Mark Fiers等研究人員合作利用空間轉錄組學和原位測序剖析了阿爾茨海默氏病
  • Nature子刊重磅:騰訊 AI Lab 聯合研究成果 揭示男性脫髮的潛在...
    通過騰訊自研的提升蛋白質結構預測精度的新方法,聯合研究團隊首次解析了II型5a還原酶(SRD5A2)的三維結構,揭示了治療脫髮和前列腺增生的藥物分子「非那雄胺」對於該酶的抑制機制,這將有助於深化研究相關疾病的病理學機制及藥物優化。
  • 國際最新研究:兩種血液分子或能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發展
    中新網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衰老》最新發表的一篇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論文稱,血液中兩種分子的水平或能預測輕度認知損害患者未來的認知衰退和阿爾茨海默病痴呆的發展。這兩種分子分別是在蘇氨酸-181位上磷酸化的tau(P-tau181)和神經絲輕鏈(NfL)。這項研究結果或有助於開發出常規血液檢查,以追蹤高危群體的阿爾茨海默病進展。
  • 兩種血液分子可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發展
    本報訊兩種血液分子的水平或能預測輕度認知損害患者未來的認知衰退和阿爾茨海默病的發展。這兩種分子分別是在蘇氨酸—181位上磷酸化的tau(P-tau181)和神經絲輕鏈(NfL)。該研究結果有助於開發出常規血液檢查方法,以追蹤高危群體的阿爾茨海默病進展。12月1日,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衰老》。
  • 獨創方法提升蛋白質結構預測精度 騰訊AI Lab聯合研究登上Nature子刊
    通過自研的提升蛋白質結構預測精度的新方法,聯合研究團隊首次解析了II型5a還原酶(SRD5A2)的三維結構,揭示了治療脫髮和前列腺增生的藥物分子「非那雄胺」對於該酶的抑制機制,這將有助於深化研究相關疾病的病理學機制及藥物優化。
  • 為什麼記憶形成神經元易受阿爾茨海默病的影響
    弄清楚為什麼病人會在早期失去這些脆弱的神經元可能是發現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新療法的關鍵。現在,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這一神經元子集的內部運作機制,並描述了使內嗅腦細胞對退化特別敏感的分子因素。與澱粉樣斑塊不同,Tau蛋白最初只聚集在內嗅皮層的一組不同的細胞中。該過程的絕對可預測性使其成為有吸引力的治療靶標。但是直到現在,科學家們對脆弱神經元的細微差別知之甚少。考慮到這一點,研究人員開始對遺傳因素進行分類,這些因素使得內嗅神經元特別容易受到神經原纖維纏結的影響。
  • LC-MS代謝組學對阿爾茨海默病腸道微生物資料庫全面研究
    在本文中,作者通過集成化學同位素標記與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LC-MS代謝組學)重點對糞便樣本中含有羧基、羰基、胺基以及巰基的代謝物進行了系統性的分析研究,建立了小鼠糞便代謝組學資料庫。中文標題:使用同位素標記的方法全面地分析糞便樣本中的代謝物研究對象:雙轉基因小鼠糞便發表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影響因子:6.785運用生物技術:LC-MS代謝組學研究背景哺乳動物體內有多種代謝活躍的腸道菌群。宿主和腸道菌群之間的動態串擾對維持宿主體內平衡至關重要。哺乳動物體內有多種代謝活躍的腸道菌群。
  • 腦科學日報:嬰兒抓周的科學解釋;AI構建「銀河系漫遊指南」
    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對117,221個神經元轉錄組進行單核轉錄組學分析後,確定了癲癇皮層轉錄組中分布於多種神經元亞型的大規模變化,並找到了受癲癇影響最大的確切神經元。
  • RNA測序數據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病的三種主要分子亞型
    赴美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RNA測序數據確定了阿爾茨海默病(AD)的三種主要分子亞型。這項研究有助於我們理解AD的發病機制,並為開發新的、個性化的治療方法鋪平道路。
  • 基因解讀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發病隱蔽 早期診斷難  近年來,阿爾茨海默病(AD)越來越被公眾所熟知,當身邊有老年人出現忘事多、算數越來越差、生活慢慢不能自理時,就很可能需要篩查一下阿爾茨海默病了。  我國目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已經超過800萬。阿爾茨海默病在65歲以上年齡段的人群中患病率為5%,超過85歲患病率增加到25%,95歲以上的老人則高達60%。但是由於其病因複雜,臨床表現繁多,早期症狀隱蔽,以及公眾認知尚淺,重視度不夠,患者最終診斷率非常低,即使是中重度痴呆的診斷率也只有30%左右。
  • 騰訊AI Lab聯合研究登上Nature子刊,首次破解它的結構
    通過騰訊自研的提升蛋白質結構預測精度的新方法,聯合研究團隊首次解析了II型5a還原酶(SRD5A2)的三維結構,揭示了治療脫髮和前列腺增生的藥物分子「非那雄胺」對於該酶的抑制機制,這將有助於深化研究相關疾病的病理學機制及藥物優化。
  • 騰訊AI Lab聯合研究登上Nature子刊,首次...
    通過騰訊自研的提升蛋白質結構預測精度的新方法,聯合研究團隊首次解析了II型5a還原酶(SRD5A2)的三維結構,揭示了治療脫髮和前列腺增生的藥物分子「非那雄胺」對於該酶的抑制機制,這將有助於深化研究相關疾病的病理學機制及藥物優化。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摘要:農作物基因組學研究的發展,對於有效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手段進行物種的遺傳改良發揮了重要作用。2、基因組學研究態勢分析農作物基因組學研究的空前發展正推動著農業的第二次「綠色革命」。全基因組的剖析,可以提供每個農業生物物種或品種全基因組的遺傳信息。尤其是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的基因組成情況分析,以及對調控複雜性狀的分子網絡的解析,皆得益於高效與廉價測序技術的發展。
  • 宣武醫院賈建平團隊在阿爾茨海默病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GWAS)研究發現了4個與阿爾茨海默病(AD)相關的新風險基因位點,利用風險位點建立了AD預測模型,在隊列研究中進行了驗證,能夠有效地對AD的發病進行預測。GWAS研究通過病例對照分析能夠發現與AD有關的風險基因,這些基因影響了AD的病理改變和疾病進程,包括脂質代謝、炎症、先天免疫、β澱粉樣蛋白的產生和清除等,對AD預測有重要意義。然而既往報導的AD相關GWAS研究多是在歐美國家進行的,中國在該領域尚屬空白。不僅如此,國外發現的AD相關風險基因也很少在中國人群得到驗證,因此缺乏能夠預測國人AD遺傳風險的預測模型。
  • 分子生物學重大發現: 腦細胞篡改了DNA引發阿爾茨海默病
    孤獨的老人不得不自己購買日用品和食品分子生物學領域最新研究發現:人腦神經元細胞可能自我擾亂了基因,這種混亂基因組進而又篡改和擴大了腦細胞蛋白質,極有可能引發了阿爾茨海默病—為了尋找人腦細胞基因自我重組的確切證據,加州斯坦福Burnham Prebys醫學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Jerold Chun和他的同事分析了6名健康老人和7名患有非繼發性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捐贈大腦組織。研究人員測試了含有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APP)神經元細胞是否具有不同基因編碼,以確定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中蛋白質斑塊的形成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