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使用新的方法來研究細胞攝取澱粉樣蛋白的機制

2020-11-07 以和為貴生生不息

赴美看病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阿爾茨海默病的特徵之一是澱粉樣斑塊的形成——一種叫做澱粉樣蛋白的粘性團塊——在大腦神經元之間聚集。

然而,人們的注意力越來越多地從這些不溶性斑塊轉向可溶性澱粉樣蛋白的形式,這些澱粉樣蛋白可以進入神經元,具有高度的神經毒性。

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確定了澱粉樣蛋白的一個片段,該片段被參與神經吸收這種有毒肽的受體識別。

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新的方法來研究細胞攝取-澱粉樣蛋白的機制。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11月2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表明針對這一過程的研究可能是一種很有前途的阿爾茨海默病藥物開發方法。


澱粉樣蛋白在細胞內有毒的方式有很多種,所以如果我們能阻止神經元對它的攝取,不是很好嗎?這是我們可以瞄準的途徑。」

Jevgenij Raskatov,研究通訊作者,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化學和生物化學助理教授

在新的研究中,拉斯卡託夫與聯合通訊作者格倫·米爾豪澤(UCSC的化學和生物化學傑出教授)合作,研究澱粉樣蛋白與細胞朊病毒蛋白的相互作用。Millhauser的實驗室研究朊病毒蛋白的結構和功能。朊病毒蛋白是一種膜蛋白,存在於各種細胞表面,包括大腦中的神經元。

其他研究人員之前的研究表明,正常的細胞朊蛋白(不是導致朊蛋白疾病的異常變異)與澱粉樣蛋白團結合,參與攝取和神經毒性。

由研究生亞歷杭德羅·福利和博士後研究員格雷厄姆·羅斯曼領導的UCSC研究人員試圖測試朊病毒蛋白是否也作為一種受體來吸收澱粉樣蛋白的可溶性形式,並確定澱粉樣蛋白與受體結合的位置。

研究人員採用了一種基於Raskatov實驗室先前工作的方法,利用澱粉樣蛋白的鏡像版本來表明細胞攝取主要是由細胞表面的受體介導的。在早期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比較了攝取天然澱粉樣蛋白和合成澱粉樣蛋白的情況。合成澱粉樣蛋白中蛋白質的胺基酸原子的排列與自然排列成鏡像。

這種重新排列會微妙地改變蛋白質的結構,從而幹擾其與受體的結合。因此,細胞對鏡像蛋白的攝取大大減少的發現,指向了受體介導的攝取。

澱粉樣蛋白可以有不同的長度,但毒性最大的是42個胺基酸的長度。為了分離與受體結合有關的部位,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個由胺基酸1到16或1到30組成的澱粉樣蛋白肽段庫。對於每個片段,他們分別用天然胺基酸(「L立體異構體」)和鏡像胺基酸(「D立體異構體」)製作了一個版本。

在對文庫中所有的肽進行細胞攝取測試後,他們發現胺基酸1-30與全長澱粉樣蛋白具有相同的立體選擇性,L型的攝取比D型大得多。此外,這個片段是完全可溶的,不會形成聚集物,因為它缺少了澱粉樣蛋白聚集成團和原纖維的長疏水區域。

「由於澱粉樣蛋白的縮短,我們能夠將細胞攝取與聚集分離,這為我們研究攝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模型,」拉斯卡託夫說。

通過評估在有和沒有朊蛋白的細胞中澱粉樣蛋白的攝取,研究人員首次證明了朊蛋白在細胞攝取可溶性澱粉樣蛋白中的作用,這與其對澱粉樣蛋白的L立體異構體的選擇性一致。

非聚集性澱粉樣蛋白1-30段顯示了同樣的朊病毒依賴攝取和立體選擇性。研究人員還使用核磁共振光譜技術來收集有關澱粉樣蛋白與細胞朊病毒蛋白結合過程中相互作用的詳細信息。

他們的發現表明,澱粉樣蛋白在細胞表面的結合,導致其內化,主要是由於胺基酸序列1-30,而不是聚集狀態。當澱粉樣蛋白分子開始聚集時,它們形成「寡聚體」,由一小部分粘在一起的分子組成,這些分子仍然是可溶的,可以被神經元吸收。

這些可溶性低聚體越來越被認為是澱粉樣蛋白的形式,它觸發了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過程,但有許多不同的聚集形式。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採用新的方法來研究細胞攝取澱粉樣β的機制
    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taCruz)的一項新研究確定了澱粉樣β蛋白的一個片段,該蛋白被參與神經元攝取這種有毒肽的受體所識別。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新的方法來研究澱粉樣β細胞攝取的機制。他們的發現發表於11月2日的《國家科學院會議記錄》期刊上。
  • 多篇文章聚焦澱粉樣蛋白研究新進展!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託瓦斯醫學研究所、華盛頓大學和堪薩斯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首次描述了一種內源性的功能性神經元澱粉樣蛋白在原子解析度下的結構。這種澱粉樣蛋白由Orb2蛋白自聚集而成。這些研究結果可能產生一些非常有趣的影響,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
  • HSP70降解澱粉樣蛋白的分子機制
    HSP70降解澱粉樣蛋白的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4 23:34:31 海德堡大學(ZMBH)和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Bernd Bukau及其團隊揭示了人
  • β-澱粉樣蛋白在阿爾茲海默症中的新功能
    β-澱粉樣蛋白在阿爾茲海默症中的新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9 12:58:24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Arthur Konnerth研究團隊取得一項新進展。
  • 研究揭示導致阿爾茨海默症發展的β-澱粉樣蛋白聚合體結構
    賓漢頓大學(Binghamton University)和科羅拉多丹佛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繪製了一種導致阿爾茨海默症加速發展的侵略性蛋白質聚合體的分子結構。賓漢頓大學生物物理化學助理教授Wei Qiang說:"大約10%的老年痴呆症病例是由家族突變引起的。
  • PNAS:研究揭示β-澱粉樣蛋白聚集體結構,揭秘阿爾茲海默症發生發展...
    2019年8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賓漢頓大學(Binghamton University)和科羅拉多丹佛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繪製了一種導致阿爾茨海默症加速發展的侵略性蛋白質聚合體的分子結構。
  • 新的研究表明,催產素可能會使腦細胞恢復可塑性
    一種主要的理論認為,大腦中一種叫做β澱粉樣蛋白的有毒蛋白質的堆積會導致老年痴呆症。近期研究對這一觀點提出了質疑。一項較早的研究確實發現,將合成的β-澱粉樣蛋白注射到大鼠的大腦中會導致學習和記憶方面的問題。另一項研究這一次從2000年開始,科學家發現當科學家用β-澱粉樣蛋白灌流大鼠腦切片時,它抑制了「長期增強」(LTP),而LTP是神經細胞編碼記憶的機制。
  • ...又一個肥胖元兇被發現,竟是阿爾茲海默症的元兇——澱粉樣蛋白...
    近日,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Metabolism》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為人類徹底了解並治療肥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研究者通過在嚙齒類動物中構建轉基因和組織特異性敲除模型,已經鑑定了在線粒體功能上調節的幾個因素,包括解偶聯蛋白1(UCP1)、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以及mitoNEET。APP在神經科學領域有廣泛的研究,因為它通過產生有害的澱粉樣β蛋白(Aβ)聚集體誘導阿爾茲海默症(AD)的發病。
  • 阿爾茨海默病研究:β澱粉樣蛋白原纖維結構揭開—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張夢然)德國科學家團隊開展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首次報告了從阿爾茨海默病和腦澱粉樣血管病患者腦組織中分離的β澱粉樣蛋白原纖維的結構
  • 清除澱粉樣蛋白低聚物可改善糖尿病
    原創 梅斯醫學 MedSci梅斯雖然大多數關於糖尿病的基本發病機制的研究採用小鼠模型,人類糖尿病和小鼠糖尿病具有不同的幾個關鍵特徵。這種差異可能是使用小鼠模型開發的抗糖尿病藥物在人類臨床試驗中失敗的原因。糖尿病小鼠模型和人類糖尿病之間最有趣的差異之一是澱粉樣蛋白在人類糖尿病患者的胰島中沉積,但在小鼠模型中沒有。在90%以上的人類糖尿病患者中觀察到胰島澱粉樣蛋白沉積,但在小鼠糖尿病中卻沒有,這是由於胰島澱粉樣蛋白多肽(IAPP)的胺基酸序列不同造成的。
  • 研究發現β澱粉樣蛋白病理傳播證據
    後來,這些樣本能夠在小鼠體內傳播β澱粉樣蛋白病理現象。雖然這些新發現無法證明阿爾茨海默氏症的直接傳播性,但卻提供了實驗證據,表明病人接受的c-hGH能夠傳播β澱粉樣蛋白病理。 《自然》2015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告稱,曾有8名病人接受了被朊病毒汙染的c-hGH治療,且之後死於克雅病(CJD),其中4名病人的腦內出現了β澱粉樣蛋白病理。
  • 研究發現新的蛋白c-Abl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
    據悉,在經過了10年的關於大量記憶喪失的病理過程的研究之後,Feinstein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稱為c-Abl的分子,這種分子已知在白血病中起作用,而且與阿爾茨海默氏病也有關。這一發現刊登在6月份第14期的《阿爾茨海默氏病》雜誌上,並為藥物開發提供了可能延緩疾病的病理進程的新靶標。
  • 首先是澱粉樣蛋白,之後是Tau蛋白,最後是痴呆
    研究人員報告,在一項該類研究中,tau蛋白成像可在無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識別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目前批准用於澱粉樣蛋白成像的示蹤劑有三個,但隨著該領域將興趣轉向tau蛋白,可用於評估腦內該蛋白水平的方法正在研發。在這項研究中,Ances及其同事對59例認知正常者或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進行研究,平均年齡74歲,64%為男性。
  • 研究揭示了TDP-43蛋白中的澱粉樣核心序列是形成積聚和包涵體的原因
    7月5日,國際學術期刊《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發表了生化與細胞所胡紅雨課題組的研究論文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Amyloidogenic Core Region of TDP-43 Protein Initiates Its Aggregation and Cytoplasmic
  • 日本研究人員宣布發現治療阿爾茨海默症「良方」
    參考消息網11月24日報導日媒稱,日本京都大學21日宣布,一組日本研究人員利用來自患者的幹細胞發現了能減少β-澱粉樣蛋白的一種新的藥物組合,據信這種蛋白在引發阿爾茨海默症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 科學網—研究發現β澱粉樣蛋白病理傳播證據
    後來,這些樣本能夠在小鼠體內傳播β澱粉樣蛋白病理現象。雖然這些新發現無法證明阿爾茨海默氏症的直接傳播性,但卻提供了實驗證據,表明病人接受的c-hGH能夠傳播β澱粉樣蛋白病理。 《自然》2015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告稱,曾有8名病人接受了被朊病毒汙染的c-hGH治療,且之後死於克雅病(CJD),其中4名病人的腦內出現了β澱粉樣蛋白病理。
  • Sci Adv|甲之蜜糖,乙之砒霜-HSF1直接調節澱粉樣蛋白的新功能
    發現了HSF-1能直接阻斷澱粉樣蛋白多聚化,從而防止澱粉樣蛋白殺死細胞的機制。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在沒有HSF1時,澱粉樣蛋白低聚物(AOs)與熱激蛋白60(HSP60)相互作用,HSP60可溶性降低,形成不可溶性蛋白聚合體,進而導致線粒體蛋白質組的紊亂,從而引起細胞的凋亡。
  • Mol Cell Proteomics: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抑制神經遞質的生成
    2012年8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一 在Ruhr大學Medizinisches蛋白質組學中心的Thorsten Müller博士的帶領下,研究人員目前發表論文揭示了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的大腦中的異常蛋白沉積是如何破壞神經細胞之間的信號。研究人員報告說,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大腦中的異常蛋白質的沉積會破壞神經細胞之間的信號聯繫。
  • 豐富的魚類蛋白可抑制α-突觸核蛋白澱粉樣蛋白形成
    在人類中,相同的澱粉樣蛋白結構主要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症有關。近日Scientific Reports發表的研究Abundant fish protein inhibits α-synuclein amyloid formation對這些澱粉樣蛋白之間的可能聯繫進行了探究。
  • 老年痴呆的治療不要老抓著「β-澱粉樣蛋白」不放
    ,β-澱粉樣蛋白本來是來「救火」的,卻被當成了「放火」的被抓起來,也許是時候換個思路來思考了?β-澱粉樣蛋白靶向藥物效果不盡如人意基於β-澱粉樣蛋白假說,研究人員認為如果以β-澱粉樣蛋白為靶點進行治療,應該可以很好地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