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膜流動鑲嵌模型的提出及發展

2020-12-06 新華網客戶端

細胞膜是將細胞內物質與外界環境分隔開的一層極薄的膜,厚度約7-8nm,在電子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暗-明-暗的三層條帶結構。細胞膜的結構是如何研究、怎麼被發現的呢?科學家在對物質跨膜運輸現象的研究中產生了一系列的疑問,於是開始從生物膜功能的深入探索到生物膜結構研究的過程。

1895年,歐文頓(E. Overton)曾經利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了上萬次的實驗,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同,可以溶於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於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質組成的」。20世紀初,科學家第一次將細胞膜從哺乳動物紅細胞中分離出來,化學分析表明,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質和蛋白質。1925年,荷蘭科學家戈特(E.Gorter)和格倫德爾(F.Grendel)用丙酮抽提紅細胞膜,計算出紅細胞膜平鋪面積同其表面積之比約為2∶1,由此他們提出「脂質雙分子層模型」。

1935年,J. Danielli & H. Davson發現質膜的表面張力比油-水界面的張力低得多,推測質膜中含有蛋白質,從而提出了「蛋白質-脂類-蛋白質」的三明治結構模型,認為質膜由雙層脂類分子及其內外表面附著的蛋白質構成。1959年,羅伯特森(J. D. Robertson)利用超薄切片技術獲得了清晰的細胞膜照片,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細胞膜的暗-明-暗三層結構,厚約7.5nm,由雙層脂分子和內外表面的蛋白質構成。他提出「單位膜模型」假說,認為連續的脂質雙分子層組成膜的主體,磷脂的非極性端朝向膜內側,極性端朝向膜外兩側,蛋白質通過靜電作用與磷脂極性端相結合,從而形成蛋白質-磷脂-蛋白質的三層結構,稱之為單位膜。單位膜模型的主要不足在於:將生物膜的結構描述成靜止、不變的,這與膜功能的多樣性相矛盾。

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1970年,Larry Frye和Michael Lipids等科學家將人和鼠的細胞膜通過不同螢光蛋白抗體標記後,使兩種細胞融合,最初形成的雜種細胞一半產生紅色螢光、另一半產生綠色螢光,放置一段時間後發現兩種螢光蛋白均勻分布,這一實驗以及相關的其他實驗證據表明細胞膜具有流動性。在這些新的觀察和實驗證據的基礎上, 1972年桑格(S. J. Singer)和尼克森(G. Nicolson)提出了流動鑲嵌模型為大多數人所接受。流動鑲嵌模型認為:脂質雙分子層構成膜結構的基本支架,一些蛋白質鑲嵌在膜的內外表面,一些蛋白質嵌入或橫跨磷脂雙分子層,這使得膜表現出不對稱性(圖1)。組成膜的磷脂和蛋白質分子大部分可以運動,因此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這使膜結構處於不斷變動狀態。這一模型有效地解釋了膜結構的流動性和不對稱性,並對細胞膜的功能作出了較為科學的解釋,被廣泛接受,也得到許多實驗的支持。但流動鑲嵌模型在某些方面還不夠完善,忽視了蛋白質分子對膜脂分子流動性的控制作用,忽視了膜的各個部分流動性的不均勻性。

1988年,Simons提出的「脂筏模型」是對膜流動性新的理解,該模型認為在磷脂為主體的生物膜上,膽固醇、鞘磷脂等富集區域形成相對有序的脂相,如同漂浮在脂雙層上的脂筏一樣載著執行某些特定功能的各種膜蛋白。脂筏可與膜下的細胞骨架相連,一定程度上限制膜的流動性,從而表現膜的各個部分流動性的不均勻性。據推測,一個直徑100nm的脂筏可載600個蛋白質分子,不同的脂筏在細胞信號傳遞、物質跨膜運輸及病原微生物侵染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科學家們對於細胞膜結構模型的研究仍在繼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們會提出更科學的模型解釋細胞膜的結構和各種功能,使之更完善、更接近事實。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周梅   [責任編輯: 李浩]

相關焦點

  • 第二節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考試方向:細胞膜的化學組成、結構的特點和功能特點,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5)1970年螢光標記的小鼠細胞和人細胞融合實驗,提出細胞膜具有流動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新的觀察和實驗證據,提出了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
  •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說課稿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說課稿一、說教材本節課選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4章第2節,主要內容包括科學家對細胞膜結構的探索歷程,以及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第四章共有3節內容,第一節主要說明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為什麼具有選擇透過性?
  • 細胞膜結構是如何被發現的?
    細胞膜不僅是區分細胞內部與周圍環境的動態屏障,還是細胞物質交換和信息傳遞的通道,因而對於維持細胞的功能極其重要。細胞內的大部分細胞器如線粒體、內質網、高爾基體、核的表面,也同樣包被著膜狀結構,稱為細胞內膜 。細胞膜又稱為質膜,細胞膜和細胞內膜也可總稱為質膜,或稱為生物膜。
  • 細胞膜的發現歷史
    Nicolson)根據免疫螢光技術、冰凍蝕刻技術的研究結果,在「單位膜」模型的基礎上提出「流動鑲嵌模型」。該模型認為:細胞膜由流動的雙脂層和嵌在其中的蛋白質組成。磷脂分子以疏水性尾部相對,極性頭部朝向水相組成生物膜骨架;蛋白質或嵌在雙脂層表面,或嵌在其內部,或橫跨整個雙脂層,表現出分布的不對稱性。
  • 細胞膜的化學成分
    二、細胞膜根據所處位置,細胞膜可分為兩類:一是包圍著細胞質的膜,稱為質膜;二是包圍著各種細胞器的膜稱為內膜,或內膜系統。1.細胞膜的化學成分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類和蛋白質,還含少量的多糖、微量的核酸和金屬離子以及水分。在大多數的膜中,脂類與蛋白質的比約為1:1。構成植物細胞膜的脂類有磷脂、糖脂、硫脂和固醇。構成細胞膜的蛋白質基本上是球蛋白。
  • 會喝水的土豆:有關於細胞膜的那些事
    流動鑲嵌模型30年代以來,先後有許多模型用來闡述膜的結構(見細胞膜)到現在能較好地解釋有關膜的各種測定數據的是1972年,S.J.辛格和G.L.尼科爾森提出的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該模型首先根據疏水相互作用明確了雙分子層中的基質是脂質,蛋白質或者靠靜電相互作用結合在脂質的極性頭部(外周膜蛋白),或者鑲嵌在雙分子層的疏水性區域(內在性膜蛋白)──此即膜的鑲嵌特性。該模型的另一要點是指出了膜的流動特性。正常生理條件下,整個脂質雙分子層構成液晶狀態的基質,不僅是脂質分子,蛋白質分子也處於不停的運動狀態。溫度、膽固醇等對膜的流動性有較大的影響。
  • 蛋白分子以不同方式鑲嵌在脂雙層分子 中或結合在其表面
    第3章 細胞膜與細胞表面 細胞膜(cell membrane),又稱細胞質膜;細胞內膜; 生物膜。●細胞膜的結構模型 ●細胞膜的基本組成成分 ●細胞膜結構特徵與功能一、細胞膜的基本結構  總體特點 磷脂雙分子層是組成生物膜的基本結構 成分;  蛋白分子以不同方式鑲嵌在脂雙層分子 中或結合在其表面, 膜蛋白是賦予生物膜 功能的主要決定者;  生物膜是磷脂雙分子層嵌有蛋白質的流 體。
  • 新教材解讀: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細胞膜能夠控制物質進出細胞,就像邊防檢查站一樣,對物質進行「檢查」,符合條件的予以放行。多細胞生物體作為一個更大的系統由分化的細胞構成,不同類型的細胞間要相互協作才能完成各項生命活動,這就要求不同的細胞之間要進行「溝通」和「交流」,也就是細胞間的信息交流。細胞間信息交流大都與細胞膜的結構有關。這裡需要注意,用激素和靶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舉例時,避免用到進入細胞的激素。
  • 高考生物知識:脂質、細胞膜、細胞核
    1、脂質的種類及其作用(1)脂質的含有的元素:C、H、O、(N、P)(2)脂肪:是一種儲能物質,具有保溫,減緩衝力從而保護內臟器官的作用(3)磷脂:是一種結構脂質,是細胞膜上的一種重要組成部分(4)固醇①膽固醇:參與脂質運輸,是細胞膜上的組成成分②性激素:調節生命活動③維生素D:促進鈣,磷的吸收,有助於身體發育2、細胞膜(1)模型:流動鑲嵌模型
  • 高一生物教案:《細胞膜—系統的邊界》教案二
    ,所以學好本節內容既能幫助學生鞏固前面的知識,又能為學生學習動物和植物的代謝作好鋪墊,對第四章細胞膜流動鑲嵌模型打基礎,它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  五、教具使用  教具主要包括幻燈片、電腦課件、演示實驗、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模型等。
  • 高中生物:輕鬆搞定「細胞膜」的那些事兒
    細胞膜是必須要掌握的知識。這不僅因為它自身的結構和功能,還因為它與眾多細胞器膜和細胞核膜共同構成了生物膜系統,在生命活動中意義重大。關於細胞膜的那些事。二、結構(流動鑲嵌模型)1.磷脂雙分子層:構成細胞膜的基本骨架。
  • 巢湖市第三屆中學生生物模型製作大賽評選結果公布
    張雨婕徐睿墨涵汪璠4流動鑲嵌模型單位作者指導老師1流動鑲嵌模型巢湖二中高中部張錦睿肖慧芳9流動鑲嵌模型謝心怡魏夢文李振馨張仁龍17細胞膜流動鑲嵌模型巢湖四中高中部胡云帆謝小慶36流動鑲嵌模型
  • 今日分享細胞膜的物質轉運功能
    細胞膜的結構細胞膜基本結構:液態鑲嵌模型分子組成:雙層脂質分子、蛋白質細胞膜電鏡像一、單純擴散單純擴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質從細胞膜的高濃度一側向低濃度一側轉運的過程。分類:經載體的易化擴散 經通道的易化擴散「載體」和「通道」都是鑲嵌於細胞膜的蛋白質。可以打個比喻把細胞膜比喻成一條河,人是需要出入細胞的物質。人要過河可以有多種方法:1.直接遊泳過河相當於自由擴散。
  • 「做」中「學」 「學」中「悟」——稽山中學舉行生物模型製作比賽
    12月17日,模型在生物學科教室裡統一展示。評委根據模型的科學性、準確性、複雜度以及美觀度,結合學生自述的模型製作意圖,通過仔細觀察比較,對展示模型進行評比,共評出7個一等獎,14個二等獎,5個三等獎。本次獲獎模型將在生物學科教室陳列展示,作為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直觀教具。
  • 細胞因子受體除了鑲嵌於細胞膜表面的形式外,還有分泌游離的形式
    細胞因子受體除了鑲嵌於細胞膜表面的形式外,還有分泌游離的形式,即可溶性細胞因子受體。IL-1、IL-2、IL-4、IL-5.1L-6.IL-7、IL-8、G-CSF、GM-CSF、IFNY及TNF的受體均有其可溶性形式。可溶性細胞因子受體可作為相應細胞因子的載體,也可與相應的膜受體競爭配體而起到抑制作用。
  • 細胞膜的成分
    細胞膜成分的分析方法對於組成細胞膜的基本成分,最初是通過用脂質溶劑和蛋白酶處理細胞膜來確定的。用脂質溶劑處理細胞,發現細胞膜被溶解,脂質分子進入溶劑中,說明膜中含有脂質分子;用蛋白酶處理細胞也能破壞膜結構,說明細胞膜的化學組成中除了脂質還有蛋白質。對於一些具體的組成成分,可採用相應酶的處理來確定。例如,用卵磷脂酶處理細胞,可破壞細胞膜,證明膜中有卵磷脂的存在。
  • 生物學教學中構建認知模型對科學思維發展的作用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可以這樣解讀生物學科學思維:學生能基於大量具體生物學事實總結規律;能運用已知知識預測生命現象機制;能用模型等方式闡明生命活動原理;能在一定情境下,運用所學知識對某一生物學問題提出質疑或論證;能創造性提出觀點、方法以解決生物學問題。
  • 細胞膜色譜法 一種全新的生物親和色譜
    1996 年,西安交通大學賀浪衝教授提出細胞膜色譜法(cell membrane chromatography,CMC),經過20 年的不斷發展,CMC法已逐步成為研究藥物與膜受體親和作用的有力工具之一。CMC系統將完整的細胞膜包覆於矽膠表面,在仿生理條件下製備成色譜柱進行成分受體相互作用研究,可以快速篩選中藥複雜體系中的活性成分,並準確計算出其與受體間的配位親和常數。
  • 細胞膜色譜法,一種全新的生物親和色譜
    1996 年,西安交通大學賀浪衝教授提出細胞膜色譜法(cell membrane chromatography,CMC),經過20 年的不斷發展,CMC法已逐步成為研究藥物與膜受體親和作用的有力工具之一。CMC系統將完整的細胞膜包覆於矽膠表面,在仿生理條件下製備成色譜柱進行成分受體相互作用研究,可以快速篩選中藥複雜體系中的活性成分,並準確計算出其與受體間的配位親和常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