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大氣中的分子氧不是在其表面形成?

2021-01-09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文學類

科學家們發現,彗星67P周圍的分子氧並不像某些人所說的那樣產生於它的表面,而是可能來自它的身體。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的羅塞塔(Rosetta)太空飛行器護送67P/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在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之間繞太陽飛行,並將探測器拋向地面,最終墜毀在彗星表面。當彗星足夠接近太陽時,其表面的冰就會「升華」——從固體變成氣體,形成一種稱為「彗發」的氣體大氣。羅塞塔上的儀器進行了分析,發現它不僅像預期的那樣含有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而且還含有分子氧。分子氧是兩個氧原子結合在一起,在地球上它是生命的必需品,在那裡它是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

羅塞塔拍攝的67P彗星,圖片:European Space Agency

此前人們曾在木星的一些冰冷的衛星周圍發現過它,但在彗星周圍沒有發現過。羅塞塔科學小組最初報告說:氧氣極有可能來自彗星的主體或原子核。這意味著它是「原始的」——46億年前當彗星本身形成的時候,它已經存在了。然而一組外部研究人員認為,彗星上可能存在不同的分子氧來源。他們發現了一種在高能離子(帶電分子)觸發的空間中產生分子氧的新方法。在67P彗星表面有能量離子的反應,可能是探測到的分子氧的來源。現在,羅塞塔團隊的成員根據新理論分析了67P氧的數據。

在今天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由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物理學家牽頭的一篇論文中,他們報告稱,提出的在彗星表面產生氧氣的機制,不足以解釋在彗發中觀測到的水平。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帝國理工大學物理系的Kevin Heritier先生說:在67P的昏迷中,第一次發現分子氧是非常令人驚訝和興奮的。我們利用對高能離子的觀察,測試了表面分子產氧的新理論。高能離子可以觸發表面過程,從而產生分子氧,我們發現能量離子的數量不能產生足夠分子氧來解釋在昏迷中觀察到的分子氧的數量。

從羅塞塔看到彗星。圖片:ESA

合著者之一,帝國理工學院物理系的Marina Galand博士,羅塞塔等離子體聯盟的共同研究者說:分子氧的表面生成仍然可能發生在67P,但是大部分分子氧不是通過這樣的過程產生的。新分析與團隊最初結論一致,即分子氧很可能是原始的。其他的理論已經被提出,還不能排除,但原始理論目前最適合數據。這也得到了最近的理論的支持,這些理論重新探討了黑雲中分子氧的形成和太陽系早期分子氧的存在。在這個模型中,生成的分子氧凍結在小塵埃顆粒上。這些顆粒收集了更多的物質,最終形成了彗星並鎖定了原子核中的氧氣。

博科園-科學科普|參考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來自:倫敦帝國理工學院

相關焦點

  • 在67P彗星上發現氧氣,它是外星生命的標誌嗎?
    此前,人們曾在木星冰冷的衛星歐羅巴(Europa)附近探測到分子氧的存在,但科學家們從未想到會在彗星上發現分子氧。氧氣不是外星生命在地球之外存在的證據,而是太陽系嬰兒時期的「原始」遺蹟。羅塞塔的科學家最初提出,氧氣是在46億年前太陽系誕生時儲存在彗星的核心中的。但是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一組外部研究人員提出了另一種氧氣來源。
  • 太陽系中只有地球表面有水和氧氣,都從哪來的?一種外來一種自造
    我們的地球最奇特的地方,就是表面有大量液態水,大氣層中有比例很高的氧氣(佔地球空氣成分的21%),這在整個太陽系中都是獨一無二的。那麼這些水和氧氣它是怎麼來的呢?在地球的形成過程中,也曾有大量的水冰物質參與進來,其實原始的地球本來就是宇宙中的小行星和彗星等融合到一起形成的,因此原始的地球中就曾經有大量的水存在,只是由於當時的地球溫度比較高,可以說就是一顆熔巖星球,這些水大都以水蒸氣的形式存在於地球大氣中。
  • 科學家發現奇特小行星,大氣中含有金屬,表面高溫堪稱「小太陽」
    在宇宙中有這麼一顆星球,它雖然不是恆星,但每天卻在發著「高燒」,其表面溫度甚至堪稱「小太陽」,被大多數科學家譽為最為奇特的系外行星。那麼這顆行星到底有哪些奇特的地方呢?。在其面向恆星的一側,溫度高達4300度,而我們的太陽表面溫度也才6000度而已,它甚至比一些常見的恆星的表面還要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跨越了恆星和氣態巨型星間的界限。這個星球和其它星球完全不同,與主恆星KELT—9距離非常近,軌道運轉時間只需一天半。其圍繞運轉的主恆星相當的年輕,估計只形成了3億年,其表面溫度高達1萬度。
  • 彗星上發現生命關鍵成分!或與地球生命形成有關
    在2004年3月2日,科學家發射了一個名為「羅塞塔」號的彗星探測器,這個探測器羅塞塔探測器及菲萊登陸器組成,探索任務是為了尋找在大約46億年前太陽系的起源之謎,以及地球生命起源之謎。經過近10年的飛行,這個探測器來到了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附近,然後在2014年11月釋放菲萊登陸器登陸到了這一顆彗星的表面。
  • 水星灼熱的表面也許可以形成冰
    簡介:水星雖然離太陽很近,溫度也很高,但其上依然有冰!水星軌道接近太陽,從另一方面講這是否有助於其表面形成冰?這聽上去很矛盾,但確實有可能!科學家分析了水星表面化學物質,發現即便高溫依然可以生成冰。數十億噸的冰水混合物潛藏在水星北極的冰坑中(圖源:卡爾·凱特,太空網撰稿人)該研究模型表明,磁場可以使質子(帶正電的亞原子粒子)穿透水星,如此一來質子就可以滲透進土壤和羥基中。灼熱的太陽給羥基提供能量,使其相互碰撞。碰撞的產物就是水(水也由氫和氧組成,只是比例不同),同時釋放出更多的氫,這些氫離開水星表面漂浮在水星之上。
  • 天文學家稱在聖誕彗星中發現的水與地球的水十分類似
    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試圖通過研究彗星46P / Wirtanen中發現的水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在太陽系的外圍確定了一個巨大水庫,其中的水與地球上的水十分類似。」該研究的第一作者Darek Lis 在一份聲明中說。
  • 美媒:研究表明地球生命形成的必要物質或來自於彗星
    參考消息網1月17日報導 美媒稱,科研人員知道,生命形成的必要物質在地球早期就已出現,但他們仍在試圖弄清具體發生過程。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彗星是數十億年前把磷等關鍵物質帶往地球的宇宙信使。這個名為「阿爾馬」的望遠鏡陣列能夠觀測到一個名為AFGL 5142的恆星形成區域。在這一區域,恆星從巨大的氣體和塵埃雲狀物中誕生——也正是在這裡,研究人員可以發現太陽系和生命的一些關鍵組成部分。天文學家使用阿爾馬發現了一氧化磷等分子的起源。報導稱,含有磷的分子是在巨大恆星形成後生成的。剛形成的恆星會釋放氣流,在星際空間的雲狀物中打造出一條通道。
  • 好氧顆粒汙泥的性質及形成機制
    好氧顆粒汙泥的形成機制胞外多聚物假說胞外多聚物(EPS)是微生物分泌的高分子物質,它能夠改變細胞表面的荷電性、疏水性,在好氧顆粒汙泥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顆粒汙泥中EPS的含量和比例受到運行參數如有機負荷、沉降時間和水利剪切力,基質種類及金屬離子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同操作條件,形成顆粒汙泥的關鍵組分並不相同。汙泥表面疏水性提高,會降低表面Gibbs自由能,促進微生物聚集和顆粒汙泥形成。汙泥疏水性與PN有關,PN含量和種類隨汙泥顆粒化不斷增加。同時,EPS在維持顆粒汙泥結構的穩定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從地球表面到外太空的大氣氣壓是如何變化的?
    那麼,從地球表面到外太空的大氣氣壓是如何變化的呢? 我們地球的空氣,是由地球巨大的引力吸引在地球周圍,當然在外邊緣的部分會發生逃逸等過程,但絕大部分的空氣分子,處在高頻率的相互碰撞中,是沒有機會移動到外邊緣逃逸的(空氣分子逃逸就是沒有碰撞的分子讓它回頭了)。
  • 如果同樣數量的彗星撞擊火星後,火星會像地球一樣誕生生命嗎
    目前各種火星探測器並沒有在火星表面發現任何水源的存在或生命存在的證據,對於地球水源的來源,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是來自含水量較高的天外彗星連續撞擊地球後留存在地球形成的,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麼假設有同樣數量眾多的彗星密集撞擊火星後會不會形成地球初期的環境,並且最終也能誕生生命呢?要回答這樣的疑問,我們可能需要先討論以下這幾個因素。
  • 科學家從彗星中發現氧分子 或改變太陽系形成理論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香港《文匯報》10月30日報導,歐洲太空總署(ESA)彗星探測器「羅塞塔」號再有新發現。ESA於28日宣布在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探測到氧分子,這是人類首次在彗星發現氧,可能改變人類對太陽系形成過程的理解。
  • 水星獨特的大氣結構能否證明其也有生命體存在
    天文學家在金星的大氣中檢測到了微量磷化氫,意味著猶如火焰地獄般的金星上可能有生命體存在。同為內行星,水星距太陽5800萬千米,比金星到太陽的距離1.1億千米更近,但其表面溫度最高只有427攝氏度,比金星的高溫465攝氏度還少38攝氏度。
  • 科學家在月球表面發現來自地球植物合成的氧
    近日的研究發現,日本的月球女神探測器(Kaguya)檢測到來自地球的氧氣痕跡,並且存在於月球表面的土壤中。科學家們以前在研究阿波羅計劃從月球取回的巖石時,發現裡面有和地球同位素相匹配的痕量氮、氧及其它稀有氣體,不過並不清楚它們是否來自地球。由於月球沒有磁場,會受到太陽風的直接轟炸,因此土壤中氧同位素的成分應該和太陽風一樣。
  • 彗星觸發地球生命的誕生嗎?有機分子是關鍵
    長期以來這類看上去朦朦朧朧的雲霧狀天體一直帶有某種神秘色彩,並在很多文化中被賦予各種象徵意義。而隨著對彗星本質認識的加深,科學家們開始懷疑這類天體可能與地球上生命的最初出現存在著某種關聯。  生命的起源  大約46億年前,一團旋轉著的塵埃氣體盤中逐漸誕生了今天我們生活的太陽系。初生的地球是荒蕪而乾燥的,最早的生命究竟是如何出現的?
  • 金星大氣中都有點啥?
    這種氣體主要在金星中緯度地區上空大約50-60公裡的高度觀測得到,其濃度很小(每10億個大氣分子中只有10-20個),但其存在意義重大——「磷化氫」主要由三個氫原子和一個磷原子組成,在地球上只有兩種方式形成,一種是在工業生產過程中人為產生,另一種則產生於動物和微生物身上某種生理機制,像是在獾的內臟、企鵝的糞便或其他動物的腸道中,就存在磷化氫。
  • 地球上的水可能來自於行星本身,而不是彗星或小行星
    新研究發現,地球上的水可能來自於行星形成時存在於太陽系內部的物質,而不是彗星或小行星所提供。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地球上的水可能來自於行星形成時存在於太陽系內部的物質,而不是遙遠的彗星或小行星所提供。這項研究發表在《科學》期刊,這意味著地球可能一直都是含水的 。
  • 自然界中臭氧的形成
    自然界中的臭氧
  • 羅塞塔彗星表面傳來首批測量數據
    《科學》雜誌於2015年8月7日發表了8篇文章,公布首批測量數據,可幫助進一步推斷彗星的表面特徵。德國宇航中心的研究人員下步還將詳細重塑登陸的整個過程。    「菲萊」的首次降落位置Agilkia土質較軟,被約0.4立方米積塵覆蓋,灰塵恰好到達了著陸器底部COSAC儀器的開口處,COSAC的任務就是對著陸過程中彗星表面的氣體進行「嗅探」。
  • 科學網—大氣中硫酸氫銨形成機理有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