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球表面到外太空的大氣氣壓是如何變化的?

2020-12-07 騰訊網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可以訂閱哦!

空少問答

小課堂

第122期

答:從地球表面到外太空的大氣氣壓是如何變化的?

上周六,空少為大家留了1個問題,來看看空少的解答以及從留言中選出的最佳答案吧!

想要查看原問題背景介紹的朋友們可以點擊問:從地球表面到外太空的大氣氣壓是如何變化的?~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空少的解答吧!

空少正解

上期我們講到將近50年前,1971年的6月30日,航天歷史曾發生過的一次不幸的事故,前蘇聯的「聯盟11號」飛船返回地球的途中,換氣閥門被震開,艙內氣壓下降導致了3名太空人的死亡。航天歷史上,這種與失壓有關的事故並非僅此一遭。不久前,也曾有媒體報導對接國際空間站的聯盟號飛船出現漏氣,航天員在地面人員的指揮下排查了漏洞的位置並做了應急處理。

前蘇聯在1971年10月發行的紀念三位太空人的郵票(來源:wiki,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1/The_Soviet_Union_1971_CPA_4060_stamp_%28Cosmonauts_Georgy_Dobrovolsky%2C_Vladislav_Volkov_and_Viktor_Patsayev%29.jpg)

呼吸空氣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關鍵一環。那麼,從地球表面到外太空的大氣氣壓是如何變化的呢?

我們地球的空氣,是由地球巨大的引力吸引在地球周圍,當然在外邊緣的部分會發生逃逸等過程,但絕大部分的空氣分子,處在高頻率的相互碰撞中,是沒有機會移動到外邊緣逃逸的(空氣分子逃逸就是沒有碰撞的分子讓它回頭了)。在標準狀態下空氣分子的平均碰撞頻率高達約每秒65億次(6.5×109),空氣中的能量、成分輸運過程就是靠分子的頻繁碰撞實現的。

所謂的氣壓是大氣壓強的簡稱,是作用在單位面積上的大氣壓力,即在數值上等於單位面積上向上延伸到大氣上界的垂直空氣柱所受到的重力。其實,對於計算壓強的這個參考的「面」,氣壓就是大量分子頻繁的撞擊它、傳遞衝量而產生的。例如放滿了氣體的容器,單個分子對容器壁的碰撞時間極短,作用是不連續的,但大量分子頻繁的碰撞器壁,對器壁的作用力是持續的、均勻的,這個壓力與器壁面積的比值就是壓強大小。

一張普通的海平面氣壓分布預報圖(來源:中國天氣網,http://products.weather.com.cn/product/Index/index/procode/YB_HY_HPM_24H.shtml)

朋友們可能聽過一個簡單的記憶方法:大氣中高度大約每升高10米,大氣壓減小約100Pa。這個主要適用於海拔3000米以下,而我們地球周圍的大氣可以高到上千千米,例如國際空間站的飛行高度就是約400千米,而1971年聯盟11號飛船出事故的高度大約是168千米高度。

其實,大氣的氣壓變化不是線性的。大氣氣壓的大致變化趨勢可以參照下圖中「P」所代表的曲線。

中性大氣參量隨高度變化(來源:

熊年祿等《電離層物理概論》)

上圖的曲線在100千米以下看上去仿佛是隨高度線性下降,然而橫坐標是對數坐標——每隔一個刻度相差100倍,所以其實是快速以指數速度下降的,從地面的約10萬Pa下降到100千米高度的約0.1Pa。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通常把100千米以上近似視為氣壓為0了,而且常常以此為「太空」的界限(稱為「卡門線」)。我們人類生活在約10萬Pa氣壓的環境中,而幾十千米高度僅有幾Pa、零點幾Pa的這種超低氣壓對我們來說是致命的。較低高度處,大氣氣壓的公式近似為(只適用於100千米以下):

公式中p是氣壓,p是作為參考點的氣壓;h是相對參考點的高度;H稱為標高,是用分子密度、溫度等計算出來的參量。我們可以看出,大氣壓強隨高度是以指數速度變化的。

大約100千米高度下方各種成分(氮、氧等)在湍流作用下混合很完全,也可叫做湍流層,但在這個高度上方,各種成分開始分離,甚至開始有了原子氧等在碰撞頻率較高時無法維持的成分,這個區域也叫做異質層,在幾十公裡之內氣壓就從0.1Pa下降到0.001Pa甚至更低。在遠大於300公裡的高度,最輕原子氦和原子氫成為主要成分,密度很低、粒子碰撞頻率很低,可能原子氦和原子氫跑出去就回不來了,稱為逃逸層,從上圖來看氣壓可以低到0.00001Pa左右。

留言區·精選

@褚家言

考慮到大氣層厚度遠小於地球半徑,我們可近似認為重力加速度不改變,在溫度不改變的情況下,由理想氣體狀態方程pV=nRT,取高度為dh的單位截面積的一小段空氣,其質量為dh*p*ρ0/p0,其中ρ0為地面處大氣密度,p0為地面處大氣壓強其上下壓強差等於其重力,可得微分方程dp/dh=-ρ0*p*g/p0,且當h=0時p=p0,解得p=p0*e^(-ρ0*g*h/p0)即氣壓隨高度按指數變化

@大浪淘天

氣壓隨著高度越來越小

相關焦點

  • 大氣壓(3)——大氣壓強
    講得細緻一些,由於地球對空氣的吸引作用,空氣壓在地面上,就要靠地面或地面上的其他物體來支持它,這些支持著大氣的物體和地面,就要受到大氣壓力的作用.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大氣壓力,就是大氣壓強;第二,可以用分子運動的觀點解釋(分子運動論的知識將來初三會學到)因為氣體是由大量的做無規則運動的分子組成,而這些分子必然要對浸在空氣中的物體不斷地發生碰撞.每次碰撞,氣體分子都要給予物體表面一個衝擊力,大量空氣分子持續碰撞的結果就體現為大氣對物體表面的壓力
  • 地球大氣中佔比最高的氣體是什麼?沒有氧氣會發生什麼?具體有?
    2021-01-10 17:26:28 來源: 雪花飛揚M 舉報   氧氣不是地球大氣中佔比最高的氣體
  • 歷時30年的掩星觀測:揭示冥王星大氣壓變化之謎
    和地球類似,冥王星的大氣層主要也是由氮氣構成,但比較僅限於此。冥王星軌道在海王星之外,要花248個地球年才能繞太陽轉一圈。在冥王星的一年中,它與太陽的距離在30至50天文單位之間變化,導致了極端的季節循環。冥王星表面溫度極低,可低於-230℃(40°K)。
  • 金星和土衛六質量比地球小,氣壓卻比地球大,為什麼會這樣?
    很多資料都認為,天體的大氣是否存在,以及氣壓大小隻與該天體質量、磁場相關。按照這個說法,很難解釋土衛六和金星的大氣狀態,因為它們都比地球質量小,且磁場也很微弱,但其大氣密度和表面大氣壓強都遠遠高於地球。現在我們就來討論釐清這個問題。大氣壓當然與行星質量有關,但不是唯一關聯。
  • 地球每年流失數十萬噸大氣,逃往外太空,還能堅持多久?
    要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把時間往前拉,拉到早期地球時候,那時候的地球很年輕,活躍度很高,大氣成分以「氫」和「氦」為主,這兩種物質在元素周期表中排第一,第二的位置,質量也是最輕的兩位據科學家們分析,如今的地球上空氣,大部分是後期形成的,也就是說地球上的空氣已經被輪換掉了,那麼早期的空氣都到哪去了,全部逃逸到外太空去了也就是說在時間的加持下,地球上的氣體曾經大部分流失掉,但是為什麼地球上的空氣卻沒有因此而減少,卻還增加了呢?
  • iPhone 6將配大氣壓力傳感器:測量海拔及氣壓變化
    6月1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來自iOS 8的系統代碼顯示,iPhone6將配大氣壓力傳感器,以測量海拔及氣壓變化。早在今年三月就有傳聞稱,iPhone 6將配溼度、溫度和壓力傳感器,其發布時間為今年秋季。而根據iOS 8和Xcode 6中的代碼證據可以推測,iPhone 6可能配備全新的傳感器:晴雨表/氣壓傳感器。
  •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影響氣候變化
    在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和減緩氣候變化是各國代表們熱烈討論和商議的重要議題。    大氣中二氧化碳從哪兒來?    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如何存在?  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理論說應該基本保持恆定。這是由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始終處於「邊增長、邊消耗」的動態平衡狀態。  大氣裡的二氧化碳主要由含碳物質燃燒和動物的新陳代謝產生。
  • 為啥大氣氣壓十噸,人類卻沒有被壓扁呢?科學家:危害已經出現了
    眾所周知,地球是存在在大氣層,是一種圍繞著地球的混合氣體,這一大氣層能夠保護人類以及其他物種不受外來輻射的傷害,又能夠提供給人類生存必需品的氧氣。 可是有科學家研究出大氣層的氣壓高達10噸,這就不禁讓人有著疑惑:為啥大氣氣壓10噸重,人類卻沒有被壓扁呢?
  • 火星大氣中氧氣濃度變化成新謎題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導致火星大氣中甲烷濃度周期性變化的原因尚無定論,氧氣濃度的變化又給科研人員帶來新謎題,令火星大氣更添神秘。研究人員稱,目前不能排除兩者產生於生物過程的可能性。11月12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地球物理研究雜誌行星卷》上的研究顯示,火星蓋爾隕石坑上方氧氣濃度在火星春夏兩季升高達30%;秋季降至正常水平;而冬季則低於正常水平。研究人員也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釋並尋找相關證據。例如,他們認為,夏季氧氣增加可能是由於火星大氣中二氧化碳或水分子分解所致。
  • 人類所居住的地球表面大氣到底是怎麼樣的?
    對於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相信很多人都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有了初步的認識,而其實地球不僅僅是課本上所學到的那些知識,到目前為止地球依然存在著很多的未解之謎,更有很多的深層次的地理知識,像是地球表面的大氣層到底有多少層,每一層的形成和作用是怎樣的,下面咱們就來詳細的了解一下。
  • 研究隕坑推算火星古氣候:氣壓水平曾與地球相當
    隕坑推算火星古氣候:氣壓水平曾與地球相當  ■探索  儘管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火星既寒冷又乾燥,但根據一項近日發表的研究結果,在地質歷史時期,火星曾經擁有溫暖而潮溼的環境,但這種環境可能只斷斷續續地存在了一段時期。
  • 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 教學設計
    導入在上一節課的內容中,我們在探究三圈環流、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時都在假設地球表面是均勻的,而實際上地球是存在海洋、陸地分布和地形起伏等不均勻的表面,因此大氣在不均勻的地球表面又會形成什麼樣的環流呢?我們首先來考慮海陸分布對大氣的影響。那現在我們來複習一下之前學習的海陸風,白天和夜晚海洋和陸地分別形成什麼樣的環流?
  • 哈勃:人類要探索宇宙,首先要在地球外太空來去自如
    對流層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層大氣,也是大氣的最下層,密度最大,所包含的空氣品質幾乎佔整個大氣質量的75%和90%以上的水汽質量中間層從平流層頂到85公裡高度,因臭氧含量低,同時太陽短波輻射已經大部分被更外層大氣所吸收,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大氣對流運動強烈。
  • 關於大氣環流知識的學習筆記
    大氣邊界層:又稱摩擦層,是大氣最底層,靠近地球表面,受地面摩擦阻力影響的大氣層區域。這種摩擦阻力由於大氣中的湍流而向上傳遞,並隨高度的增加而逐漸減弱,達到某一高度後基本可以忽略。此高度稱為大氣邊界層厚度,它隨氣象條件、地形、地面粗糙度而變化,大致為300~1000米。
  • 金星並不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為什麼他的表面環境如此惡劣?
    是因為溫室效應,溫室效應並不是地球的專屬,金星也存在著溫室效應,而且他的溫室效應比地球嚴重的多,他大氣層中二氧化碳佔比足足有96%之多,而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則是0.04%,金星的溫室效應叫「溫室爆發」或許更為貼切,這是金星的表面出現了高溫的原因之一。溫室效應為什麼能是星球變暖,小媒介就不多加贅述了。
  • 空氣對真空有氣壓,而地球大氣層外的宇宙接近真空,那為啥空氣沒有...
    地球大氣層外的宇宙接近真空,為什麼空氣沒有飄散到太空中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主要只有一個,就是強大的地球引力。因為地球引力的存在,大氣層才被牢牢的吸附在地球周圍,成為地球生物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地球吸附了厚度達一百公裡的大氣層,如此多的空氣被吸附在地球表面上空一百公裡的厚度,下面的壓力也是相當大的,這就出現了我們常說的大氣壓,在海平面的位置,大氣的壓力為一個大氣壓,這個壓力是相當大的,比如馬德堡半球實驗,當半球被拉開的時候,空氣進入球體的瞬間竟然發出了如雷的響聲,當然,球體中的空氣並不是被吸進去的,而是大氣壓將空氣壓進去的。
  • 大氣環流導圖
    大氣環流是指運動規模比較大、持續時間比較長、變化比較緩慢的大氣運動。大氣環流構成全球大氣運行的基本形勢,是全球氣候特徵和大範圍天氣形勢的原動力,並孕育和制約著較小規模的氣流運動,是各種規模系統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是各地天氣、氣候形成、演變的背景。它使高低緯度之間和海陸之間的熱量和水汽得到交換,從而促進地球上的熱量平衡和水量平衡。那麼,地球上的空氣為什麼會流動呢?
  • 適應氣壓變化 血紅細胞能力超強!
    人們通常認為細菌是地球上適應力最強的生命體,然而與細菌相比,人體在某些方面所展現出來的適應性才更加不可思議。在上月末的《蛋白質組研究》雜誌上,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海拔研究中心的研究員羅伯特·羅奇與高原研究隊的志願者合作,共同發表了一篇研究人類血紅細胞在經歷高低海拔時的變化。研究表明,人體血紅細胞能夠在幾小時內極快地改變輸氧能力,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中含氧量的變化。半個世紀以來,科學界都認為之所以高海拔環境中會有人生存,完全是因為這些人身體中的血紅細胞數量比普通人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