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和土衛六質量比地球小,氣壓卻比地球大,為什麼會這樣?

2020-12-05 時空通訊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很多資料都認為,天體的大氣是否存在,以及氣壓大小隻與該天體質量、磁場相關。按照這個說法,很難解釋土衛六和金星的大氣狀態,因為它們都比地球質量小,且磁場也很微弱,但其大氣密度和表面大氣壓強都遠遠高於地球。現在我們就來討論釐清這個問題。

大氣壓當然與行星質量有關,但不是唯一關聯。

行星大氣是包裹著行星體的中性氣體和電離氣體的總稱,它們依附在星體周圍。天體質量對鎖定大氣不然大氣逃逸有較大關聯。一般來說,質量越大的行星,引力(重力)越大,對大氣的束縛度就越大。

這可以解釋水星、月球這種較小天體很難保留濃密大氣的原因。當然水星大氣難以保留,還與其靠太陽太近有關。我們知道,溫度越高,氣體分子活動越激烈,散逸速度也就越快,這樣,小重力的水星就更難束縛住大氣了,所以水星只有非常稀薄的大氣,相當於地球表面上空500千米高度的大氣濃度,也就是不到地球表面密度的1000億分之一。

但行星大氣的濃密或稀薄,還與大氣生成過程和磁場有密切關聯。如果一顆行星在誕生早期,本來就沒有大氣或大氣很稀少,即便行星引力再大,又有什麼用呢?就像一個守財奴如果沒財可守,再能守也沒用。

磁場則對大氣的保留有重要作用。如地球磁場,在數萬千米高空,將來自太陽的高速帶電粒子(太陽風)疏導偏轉,從地球大氣層上空划過,保護了大氣層,避免了太陽風把大氣帶走。

而大氣壓,是氣體分子不斷碰撞物體表面的壓力,氣體密度越大,碰撞的頻率就越高,天體引力(重力)越大,碰撞的力度就越大,因此,星球表面氣壓大小,不光與星球的質量有關,還與天體早期形成氣體密度密切相關,是氣體密度和重力的合力。

地球大氣生成過程。

地球大氣最初並不是我們現在這種成分,是從地球誕生的45億年前開始逐步生成並變化過來的。開始,地球是行星盤物質在自身引力下,相互碰撞聚集,像滾雪球一樣漸漸長大,最終把所有軌道附近物質都吸附完了,就形成了地球雛形,開始是一個溫度有8000℃的熔融球體。

地球形成後,還發生了一次大碰撞,是與一顆相當火星質量的行星相撞,撞歪了地球自轉軸,增加了地球質量約1/8,生出了一個地球衛星~月球,這個過程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就不展開說了。

在地球處於高溫時期,大氣分子運動速度很快,地球引力無法抓住這些氣體,因此難以形成濃密的大氣層。一直到地球慢慢冷卻形成了固體外殼,溶解在熔巖中的氣體以火山爆發形式被大量釋放出來,這就是地球的排氣過程。這些氣體主要由水汽、二氧化碳、氮組成,這是地球最早的大氣層。

冷卻後的地球上空,蒸發的水汽形成了巨量的雲層,暴雨期開始了,開始暴雨還沒有到達地表就被蒸發了,後來落到地面繼續沸騰蒸發,隨著地表被雨水慢慢冷卻,終於開始積水。暴雨連續下了千萬年,雨水灌滿了低洼地帶和盆地,形成了地球海洋,同時洗掉了空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空氣中的水汽也大大減少。

地球水的來源還有一種解釋,就是隕石雨的轟擊,其中最重要的是彗星撞擊,給地球帶來了大量的水資源,甚至有機物。

但這個時候的大氣,並沒有很多氧氣,現在的大氣的氧氮比是在幾十億年的演化過程得到的。氧氣大量形成有兩個重要因素:一個是水汽被帶到高空大氣層時,被太陽紫外線照射,分解成氫和氧,氫是最輕的氣體,容易逃逸出大氣層,而氧原子結合成氧分子比較重,就保留了下來;第二個因素是更重要因素,就是地球演化出了生命,尤其是綠色植物,通過與陽光的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了有機物質和氧,從而依靠氧生存的生命漸漸發達起來。

現在地球大氣層的成分為:氮78.084%、氧20.946%、0.934%、水汽0.25%、二氧化碳0.032%、 氖0.0018%、 氦0.00052% 、甲烷0.0002%、 氪0.0001%、氫0.00005%、 氙0.000008%、臭氧0.000001%、 其他0.001421%。地球的生態圈形成大氣循環並保持基本平衡,地球重力拉拽保持著大氣密度,而地球磁場是保護地球大氣圈不受侵害的天然屏障。

金星大氣生成過程。

金星是一顆與地球大小差不多的類地行星,其半徑是地球的95%,體積是地球的0.88倍,質量是地球的80%,可是其大氣密度是地球的100倍,表面氣壓是地球的93倍。

金星重力小於地球,而大氣壓力卻高出地球很多,從這一點,我們可以印證前面說的,大氣壓不僅僅與星球重力有關,而是與大氣生成過程和密度密切相關。

金星這種大氣現狀也是隨著金星演化而慢慢變成的。科學研究認為,金星在誕生初期和大氣生成過程也與地球差不多,也生成了海洋,但後來演化過程被一些天體事件給改變了,比如巨大的撞擊導致了金星自轉和磁場的改變,板塊運動停止,高溫讓海洋完全被蒸發。

巨量的水蒸氣在大氣中形成一道屏障,太陽輻射反射被這道屏障阻擋了,熱量無法散射回到太空,金星墜入了無法逃脫的溫室效應鐘罩中。高溫使巖石中的碳不斷分解出來,與大氣中的氧結合成二氧化碳,而隨著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濃度越來越高,溫室效應形成惡性循環,金星表面溫度就越來越高,從而使金星墮入了萬劫不復的地獄夢魘。

也有人認為,金星沒有演化出生命和綠色植物,是大氣沒有得到改造的原因。但我認為,即便金星開始演化出來了生命,在後來的天體事件中,這些脆弱的生命也將滅絕,因為人類現在都無法抗拒來自太空的巨大天災,何況遠古時期的脆弱生命?

土衛六是唯一有濃密大氣的衛星,大氣壓高於地球。

土衛六又被稱為泰坦星,在太陽系行星200多顆天然衛星中排名老二,直徑為5150千米,約為地球的40%;質量為1.345x10^23kg,只有地球的1/44.6;重力不到地球的1/7。但其大氣壓卻為地球的1.5倍。

既然重力比地球小這麼多,大氣密度和氣壓又比地球還要高出50%,這進一步說明了星球大氣濃度氣壓並非只是與重力有關,而是與其生成過程和密度密切相關。土衛六大氣組成主要為氮氣,佔比98.44%,其餘為甲烷、乙烷、丁二炔、丙炔、丙炔腈、乙炔、丙烷等,還有極少量二氧化碳、氰、氰化氫和氦氣。一些科學研究認為,土衛六大氣主要來自彗星的撞擊,彗星帶來的氨冰在撞擊過程或通過光化學反應生成了氮氣。而彗星上複雜的有機物成分,很可能是產生甲烷等有機氣體的原因。

土衛六不但是具有濃密大氣的唯一衛星,還是太陽系除地球外唯一表面存在液態湖海的星球。但土衛六的液態湖海不是水,而是甲烷。科學家們懷疑在這些羥湖裡可能存在著某種特殊的生命形式,如依靠甲烷羥類為食物生存,極耐低溫的生物。研究表明,在土衛六表面200千米冰層深處,還可能存在液態水的海洋。

研究認為,土衛六上也存在制約生命的重要因素,如溫度過低,表面溫度只有-176.16℃;沒有發現液態水;沒有磁場保護,當其運行到土星磁場保護之外時,會直接暴露在太陽風的強烈輻射之下,生命可能無法存活等等。

但科學界對土衛六充滿了興趣,NASA甚至派出了一艘探測器降落到了土衛六的表面,這就是搭載卡西尼到達土衛六的惠根斯號,它是人類第一艘降落在除月球以外的天然衛星的探測器,拍攝傳回了土衛六表面的大量資料。科學家們還打算對土衛六進行更多的探測,弄清楚其上面到底有沒有生命存在。

八大行星都有大氣,只是龍生九子各不相同而已。

行星或者各種天體都有大氣,其密度和氣壓與星球質量、大氣生成原因和密度、磁場的都有聯繫。相信通過前面幾個星球的介紹,大家已經對這些因素有所了解。

太陽系八大行星的大氣,與這些行星性質、質量、磁場、距離太陽遠近、生成原因,表現出完全不一樣的特點,大氣狀態五花八門。火星由於質量較小,磁場微弱,因此大氣很稀薄,只有地球大氣密度的約1%,且二氧化碳佔比達到95%,氣壓只有地球的0.5~0.8%。

除了四個類地行星,即地球、火星、金星、水星,處於小行星主帶之外的4顆行星,屬於氣態巨行星,都比地球大很多,而且主要由氣體組成,不過在其大氣層深處,由於高溫高壓狀態,氣體被壓縮成液態和液體金屬態,它們都有一個不大的巖石地核。

這些氣態行星的結構完全與類地行星不一樣,它們都沒有一個固體表面,作為行星整體密度都大大小於類地行星。在太陽系形成初期,太陽風猛烈,把物質吹向遠離太陽,氣態輕物質就吹得更遠,這些氣態巨行星就是由這些吹得更遠的氣體組成。這些行星由於距離太陽更遠,表面溫度都很低,而且一個比一個低,木星為-168℃,土星為-170℃,天王星、海王星都低於-200℃。這些行星大氣層組分也與類地行星完全不一樣,都以氫和氦為主。

這些氣態行星的詳細情況在過去時空通訊許多文章中都有討論,在此就不一一展開說了。感謝閱讀,歡迎討論。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

相關焦點

  • 土衛六沒有磁場,為啥有比地球還濃厚的大氣層?這三個原因決定的
    在太陽系中,沒有磁場的星球往往就沒有大氣層(金星除外),距離太陽越近越是如此,比如水星,幾乎完全沒有大氣層,再比如火星,只有很稀薄的大氣,表面氣壓只相當於地球表面氣壓的0.8%,這都是和它們沒有磁場保護大氣層有關。
  • 太陽系最像地球的星球,地球失散多年的姐妹星球找到了,不是金星
    不過在太陽系中有一顆星球卻與地球非常的相像。和地球很像的星球?不少人覺得金星就和地球很相似啊!金星被稱為是地球的姐妹星球。金星的質量和體積都和地球非常的相似。金星和地球有多像呢?金星的半徑是6073公裡,只比地球半徑小了300公裡,體積是地球的88%,質量是地球的80%。從這些數據上看,金星的確和地球非常的相像。可是,金星和地球是「貌合神離」。
  • 金星質量還沒地球大,大氣壓卻是地球近百倍,濃厚大氣層咋形成的
    金星和地球的先天條件極為相似,體積和質量都和地球差不多大,因此常被天文學家們稱之為地球的姊妹星。金星運行在地球的軌道之內雖然不在太陽系宜居帶中,但是距離也不遠,所以按理說金星表面的環境應該和地球差不多的,起碼應該有部分相似的地方。
  • 有顆和原始地球很像的星球,它就是土衛六,它能夠變為宜居星球?
    土衛六雖然只是太陽系中第二大的衛星,但卻是太陽系中最為獨特的一顆衛星,因為作為一顆衛星,它竟然擁有大氣層。是的,土衛六是太陽系之中唯一一顆擁有大氣層的衛星,而這一重要的特性使得土衛六呈現出顯著區別於其它衛星的自然條件。土衛六不僅有大氣,大氣之中還有雲層,在雲層之下,星球的表面存在著和地球相似的大面積海洋,只不過這些海洋液體的成分和地球上的海洋有著一定的區別罷了。
  • 太陽系唯一有大氣層的衛星,質量僅地球1/50,卻比地球大氣還濃厚
    但是在我們太陽系中卻有這樣一顆星球,它的質量和月亮差不多,本身也沒有持長,然而卻有著比地球更加濃厚的大氣層,這顆星球就是土星的衛星土衛六。那麼土衛六為什麼會有這樣濃厚的大氣層呢?說起來主要有兩個原因,那就是星球質量和磁場了。
  • 土衛六和原始地球極為相像
    ,而且上面也會下雨(甲烷雨),天文學家認為土衛六是和原始地球最為相似的星球,那麼如果把土衛六推向火星或者地球的軌道,也就是讓它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中,它會成為第二個地球嗎?其實辦法也不是沒有,太陽系中有很多沒有大氣層的衛星和矮行星,在這樣的星球上安裝行星發動機,將其加速後從斜後方撞擊正在前進中的土衛六,將其加速並推離土星引力,也有可能使它脫離土星軌道,但是這樣的話卻會大大破壞土衛六表面的現有環境,也不是很理想。
  • 金星和地球很像距離也近,人類為什麼不選金星而是去探索火星?
    其中八大行星是太陽系中除了太陽之外最主要的天體,也包括我們地球在內,那麼除地球之外的太陽系其他行星有沒有生命生存的可能性呢?我們發現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是氣態行星,而水星、金星、火星和地球一樣都是巖石行星,所以研究的目光就集中到了水星、金星和火星。
  • ...金星,地球,火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氣體,冥王星...
    金星金星有幾個方面與地球相似:它的密度、大小、質量和體積都跟地球不相上下。不過,兩者的大氣卻沒有任何相似之處。金星的大氣壓大約是地球海平面大氣壓的92倍,主要氣體成分是二氧化碳——這是金星表面之前火山噴發的結果。在大氣的高層,金星還擁有由二氧化硫和硫酸混合而成的雲層。
  • 太陽系內除了地球有空氣,還有哪些內地行星有?金星表示不服
    金星與地球金星被稱為地球的「姊妹星球」,大氣層卻與地球有如此大的差別,不僅密度比地球大得多,為67kg/m,有地球液態水的6.5%了;質量也是地球的93倍,大約是4.8×10kg;氣壓是地球的92倍,大約是海底910米深處的氣壓
  • 水星是行星,卻沒有大氣層,這顆衛星的大氣卻比地球還厚,啥原因
    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都是有固態表面的巖質行星,但是這四顆星球的大氣狀況卻差別極大,其中水星基本沒有大氣層,而金星的大氣層卻非常濃厚,表面大氣壓是地球表面氣壓的近百倍,地球也有大氣層,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之一,而火星的大氣則非常的稀薄,表面氣壓只有地球表面氣壓的
  • 人類有沒有可能將土星的衛星「土衛六」,改造成一個宜居星球?
    我們的太陽系圍繞著太陽公轉的大行星有八個,距離太陽由近及遠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水星和金星沒有衛星,地球擁有一顆天然衛星,那就是月球,火星擁有兩個個頭比較小的衛星,分別是火衛一和火衛二。
  • 金星與地球是姐妹星球、科學一直探索金星屢屢失敗
    金星是一顆類地行星, 它的質量與地球類似。 從距離上來講 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 被稱為地球的姐妹星。 但是人類目前卻放棄了對金星的研究, 反而選擇了火星 這是為什麼?4050萬千米、並且去金星的時候會受到太陽的吸引力影響,有一種引力加上速度,然而前往火星就會受到太陽引力的拖拽效應,於是去金星與去火星相比較省力多了。
  • 離地球最近的金星,是否會成為第二個地球?
    金星(Venus)是太陽系中八大行星之一,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有時候會更近)。古羅馬人稱作維納斯,中國古代稱之為長庚、啟明、太白或太白金星。金星在各個文化裡被人類寄予了極大的希望,上世紀的科幻小說裡,但凡是關於星際移民和星球殖民的,有一半都把金星選擇了目的地。
  • 地球靠磁場保護大氣層,金星沒有磁場,大氣為何能比地球濃厚百倍
    但是奇怪的是,我們地球最近的行星鄰居金星沒有磁場,卻有著被地球還要濃厚近百倍的大氣層,金星地表大氣壓高達地球地表大氣壓的96倍,相當於地球海洋900米深處的水壓,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太陽風不吹金星的大氣層嗎?
  • 為什麼火星會比地球小?
    新華網北京11月2日電 火星的直徑卻只有地球的一半,質量約為地球的十分之一。為什麼火星比地球小那麼多?金星和地球的大小及質量符合這個模型的預測結果,但火星按照這個理論至少應該和地球一樣大甚至更大。此外,根據這一理論計算出的小行星帶的質量也比實際大得多。  西南研究院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報》上報告說,太陽系的內部結構是一種「粘性攪拌石子吸積」過程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塵土逐漸聚集成直徑只有幾釐米的小石子;在重力的作用下,一些「石子」會聚集成小行星大小的星體。
  • 金星比火星離地球近,為什麼科學家總是計劃去火星而不是金星?
    從這個數據看,確實去金星比去火星更近一些。那麼,為什麼科學家總是計劃去火星而不是去金星呢?我們從以下三個角度來看一下:第一,火星和金星離地球的實際距離?第二,去金星和火星要面對什麼?第三,去金星和火星有什麼意義?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地球和金星、火星間的實際距離在開頭,我們說了一下金星、火星與地球理論上的最近距離。
  • 金星離地球如此近,科學家為什麼不去金星反而去更遠的火星呢?
    金星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它和地球有太多相似的地方,可以說是地球的姐妹星,金星的半徑為6073公裡,只比地球小300公裡,質量也是地球的五分之四,非常接近,體積是地球的0.88倍。對於星球來說,能達到如此相似是非常少見的,因此最初科學家還以為金星上是有智慧文明的。
  • 土衛六的大氣其實根本就不適合生命的存在,甚至還會分分鐘斃命!
    同時,土衛六還是太陽系中除地球之外,唯一一顆表面存在著液體的行星,土衛六表面的液體為液態甲烷,因此,很多科學家認為土衛六可以被視為一個時光機器,有助我們了解地球最初期的情況,揭開地球生物如何誕生之謎。土衛六上的表面重力極低,和月球相當,但又擁有濃厚大氣層,土衛六大氣的總量約為地球的55% ,但其表面的大氣壓約為地球的1.5倍,這種奇特的現象對研究行星大氣學是一個很好的題材。
  • 這顆衛星只比月亮略大,大氣層卻比地球更厚,上面或有獨特的生命
    太陽系中的星球很多,除了太陽和八大行星之外,還有矮行星和衛星等,其數量有好幾百個,八大行星中的水星和火星的大氣非常稀薄,特別是水星,科學家甚至認為水星不算擁有大氣,而火星的大氣壓也只有地球的0.7%,不能稱之為大氣層,只能說我已經有稀薄大氣,其這樣的氣壓是很難有生命存在的,其氣壓如此之低
  • 明明金星離我們更近,為什麼全世界都跑去探測火星了?
    但是從數據上看,金星與地球的最近距離是4050萬千米,而火星與地球的最近距離也是5500萬千米,明明金星離地球更近一些,那為什麼全世界現在卻都趕著去探測火星,我覺得主要還是看付出與收穫是否達到了預期。為什麼在原來我們如此熱衷於去探測金星,而現在卻門可羅雀,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從表面的數據來看,金星與地球太相似了,體積質量都差不多能達到地球的80-90%,這讓當時的人類對金星充滿了好奇,甚至有科學家在暢想探測時發現金星人,同時由於認為探測金星,會對揭示地球和太陽系的形成、演化規律以及探索地外生命形式等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