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命耐以生存的兩大條件:空氣和水,離開其中一樣,地球繁榮的生命系統,將在頃刻間蕩然無存!但是,地球大氣卻以每年數十萬噸的速度逃跑,損失巨大!那麼地球上的空氣,照這樣的損失速度,還可以堅持多久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把時間往前拉,拉到早期地球時候,那時候的地球很年輕,活躍度很高,大氣成分以「氫」和「氦」為主,這兩種物質在元素周期表中排第一,第二的位置,質量也是最輕的兩位!
據科學家們分析,如今的地球上空氣,大部分是後期形成的,也就是說地球上的空氣已經被輪換掉了,那麼早期的空氣都到哪去了,全部逃逸到外太空去了
也就是說在時間的加持下,地球上的氣體曾經大部分流失掉,但是為什麼地球上的空氣卻沒有因此而減少,卻還增加了呢?
這個得從兩個緯度來分析:
我們以三個星球來對比,木星,地球,火星
木星大氣主要以「氫」和「氦」為主,地球大氣主要以「氧」和「氮」為主,火星大氣以「二氧化碳」為主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星球質量越大,那麼其大氣中元素的質量就越輕!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與「星球引力」有關,由於木星引力巨大,所以哪怕最輕的「氫」和「氦」都被牢牢的抓住,逃跑不掉!所以木星的大氣成分,基本都是在太陽系形成之初便存在
地球的引力跟木星比起來,要小上不少,例如:氫和氦這兩種質量較輕的氣體,就沒有木星那麼大的引力,把它們牢牢束縛在地球上,它們一有機會便會逃逸出去,正因為地球合適的質量,放跑大氣中海量的「氫」和「氦」,牢牢留住質量較重的「氧」和「氮」,也就造就今日地球的繁榮!
火星,質量最輕,所以相對它引力來說,氫,氦,氧,氮等比輕,經過長久的逃逸,這些氣體在火星的含量極少,而是留下質量更重的「二氧化碳」
二、補充
地球大氣的形成比較複雜,有地球內部釋放,有太陽系形成之初遺留,有後期生命系統釋放出來,這個最具有代表的就是「氧氣」!而地球氧氣的形成,離不開生命的源泉「水」
有研究顯示,地球上的水,絕大部分是彗星掉落地球形成,而水形成水蒸氣在空中由於雷電作用下,會分解成「氧」與「氫」,由於氫質量較輕,逃逸到外太空中,留下「氧」,而由於氧氣的存在,又誕生出生命,形成動物與植物,而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分解出「氧氣」,也是今日地球大氣層中氧氣的重要來源
可以說早期地球的「氧氣」就如同一顆種子,造就今日地球的生態圈!動物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吸進「二氧化碳」,呼出「氧氣」,形成一種微妙的平衡。
只要這種平衡不被打破!人類所需的氧便不會斷絕,哪怕部分逃逸,也會有所補充,如果哪天平衡被打破,地球逃逸的氣體不夠補充之時,那便是地球生物逐漸走向毀滅之時!
地球大氣層公認的大約1000公裡,但是科學團隊依據探測器發回的數據分析,在離地面6400公裡的外太空,依舊有稀薄大氣的存在,一方面說明地球大氣層,比想像中的還要厚!另一方面說明,地球大氣層最外層空氣的逃逸速度,比想像中的還要快!
回到最初的提問,雖然每年流失數十萬噸大氣,但是與地球大氣總量6000萬億噸比起來,還是很小的一部分!只要地球生態系統平衡不被打破,地球大氣將源源不斷,得到補充!但如果人類暴力破壞,平衡被打破,出現不可逆的行為,將為人類的滅亡敲響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