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2010年度研究方法—光遺傳學

2020-12-05 生物谷

12月23日出版的新一期《自然》雜誌推出2010年年度回顧專刊,其中以特別專題的形式報導了由其子刊《自然—方法學》(Nature Methods)評選出的2010年度研究方法——光遺傳學(optogenetics)。

光遺傳學是一種通過使用光學技術和遺傳技術來實現控制細胞行為的方法,它克服了傳統的只用光學手段控制細胞或有機體活動的許多缺點,為神經科學提供了一種變革性的研究手段。

光遺傳學技術的運用包括四個步驟:

第一、找尋合適的光敏蛋白。蛋白可以是具有天然的光敏性,也可以是經過化學修飾而具有光敏性;

第二、遺傳信息傳遞。通過轉染、病毒轉導、轉基因動物系的建立等方式將光敏蛋白的遺傳信息傳遞給目標細胞。

第三、可控性演示。通過從時間和空間上控制演示光線的特定性,實現對細胞活動的精確演示。

第四、讀取研究結果。可採用電極通過檢測細胞膜內外電壓來測量光敏蛋白的螢光效果變化,並可用螢光性生物傳感器來檢測不同細胞的讀出值。最後,通過行為測試來評估調整細胞活動對整個動物的影響。

目前,科學家已找到很多可用於控制細胞行為的光敏蛋白並用其發展出具備各種功能的多樣性檢測工具,為光遺傳學的遺傳技術部分的實現提供了很好的先決條件。而在光學技術部分,各種光傳導技術特別是顯微技術的發展,使得對生物研究的演示(不論是其體內還是體外)的控制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兩者並駕齊驅,讓科學家們利用光遺傳學在生命科學領域取得了許多顯著的成就。

此外,《自然—方法學》還介紹了其他值得關注的幾種研究方法,包括鋅指核酸酶技術、定向蛋白組學、活細胞內載體技術、單分子結構檢測技術、可適性生物成像光學技術等。(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光遺傳學先驅榮獲2020年度「邵逸夫獎」!
    邵逸夫獎基金會21日公布2020年度「邵逸夫獎」得獎者名單,6位科學家獲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度「邵逸夫獎」頒獎禮將延期至2021年舉行。米森伯克是光遺傳學領域的先驅,他第一個通過遺傳學方法在神經細胞中表達光敏感蛋白,用光照人為地引發神經電活動,實現了遠程人工控制神經活動。米森伯克最初從事細胞中蛋白質的分選工作,但是很快他的注意力就轉向為闡明生物學問題開發新生物學工具。
  • 可操控植物基因表達的光遺傳學工具問世
    Zurbriggen研究組開發了可用於植物基因表達操控的光遺傳學工具。相關論文於2020年6月29日在線發表在《自然—方法學》雜誌上。據研究人員介紹,光遺傳學是用光控制細胞過程的遺傳方法。但是,光遺傳學在植物研究方面滯後,因為生長所需的環境光會導致系統激活。研究人員通過開發植物可用的光開關元件(PULSE)解決了這個問題,PULSE是一種在環境光下可逆地控制植物中基因表達的光遺傳學工具。
  • 光遺傳學之父Nature發表重要成果
    史丹福大學生物工程學、精神病學及行為科學教授、光遺傳學之父Karl Deisseroth博士是這篇論文的資深作者。研究生Kelly Zalocusky是論文的主要作者。2005年, Deisseroth開發了光遺傳學技術,他在細菌視蛋白的幫助下用光控制了大腦細胞的開/關。
  • 光遺傳學研究發現激活傷害感受器能夠啟動和放大炎症
    光遺傳學研究發現激活傷害感受器能夠啟動和放大炎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4 13:38:04 洛桑聯邦理工Stphanie P.
  • Nat Methods:光遺傳學——細胞生物學新研究利器
    在細胞生物學領域創新的研究方法並不是特別多。光遺傳學方法過去多應用於神經系統的研究。然而,全新的方法拓展了光遺傳學應用範圍,幾乎可以用於所有組織器官的細胞生物學研究,這一全新的技術可能會細胞生物學研究帶來新的曙光!傳統對細胞信號研究幾乎都是線性的,而光遺傳學可能提供了立體、空間,以及動態的細胞信號特徵,也可能為人類認識細胞信號轉導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視野!
  • Nature:利用光遺傳學對酵母進行編程,導致更多的異丁醇產生
    2018年3月29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導致酵母產生更多的異丁醇的方法。異丁醇是一種可能用作生物燃料的候選物質。圖片來自Nature (2018), doi:10.1038/nature26141。近年來,科學家們不斷地在尋找新的替代石油的生物燃料來源。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通過對酵母進行基因改造,使得它們在缺乏光線的情況下產生更多的異丁醇。
  • 葉海峰團隊再給光遺傳學添上一大利器,這次劍指基因重組技術
    recombinase system for controllable genome engineering in mice」的最新研究成果,將合成生物學方法和光遺傳學技術相結合,設計開發了一套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Cre-loxP重組酶系統(簡稱FISC系統, far-red light-induced split Cre-loxP),具有低毒、高度時空特異和強組織穿透性
  • Nature:清華大學參與表觀遺傳學DNA甲基化的突破研究
    ,Gadd45a)的蛋白在活性DNA去甲基化(active  DNA  demethylation)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是表觀遺傳學DNA甲基化研究的一大突破。DNA甲基化在維持正常細胞功能、遺傳印記、胚胎發育以及人類腫瘤發生中起著重要作用,是目前新的研究熱點之一。     目前雖然DNA甲基化轉甲基酶機制研究的比較清楚,但是DNA去甲基化的功能和機制仍然屬於生物學倍受爭議的研究領域。
  • RecV重組酶系統可用於體內靶向光遺傳學修飾
    RecV重組酶系統可用於體內靶向光遺傳學修飾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4 17:22:40 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Ali Cetin及其小組利用RecV重組酶系統,實現對單細胞或細胞群體的體內靶向光遺傳學修飾
  • 梅雅博論第53期:探索生命科學奧秘——走進神奇的光遺傳學研究領域
    光遺傳學是最近十幾年才發展起來的前沿學科。光與遺傳第一次親密接觸是由於綠光的發現。科學家從水母體內發現了一種會發綠光的蛋白質——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這種蛋白會因其特殊結構而發光,因此科學家們將這種蛋白負載在其他的功能蛋白上,利用其發光特性實現了蛋白轉變過程的可視化,也就此打開了光遺傳技術的大門。
  • 同濟高紹榮教授實驗室《Nature》發文揭示表觀遺傳學研究重大突破
    同濟高紹榮教授實驗室《Nature》發文揭示表觀遺傳學研究重大突破 來源: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時間:2016-09-14  瀏覽:
  • Nat Methods | RecV重組酶系統可用於體內靶向光遺傳學修飾
    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Ali Cetin及其小組利用RecV重組酶系統,實現對單細胞或細胞群體的體內靶向光遺傳學修飾
  • 光遺傳學技術提高人工耳蝸的精準度
    the 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Bionics Insitute的研究人員已經確定,通過光遺傳學方法將光添加到人工耳蝸提供的現有電刺激中,可以改善神經激活的準確性,從而有可能改善
  • Nature:華人朱健康教授解析表觀遺傳學
    生物谷報導: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植物科學系,植物分子生物學中心,普渡大學園藝及園林系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組蛋白H2B去泛素化(deubiquitination)在表觀遺傳DNA甲基化和異染色質沉默方面的調控作用,在DNA甲基化修飾與泛素化之間建立了新聯繫,也為DNA甲基化修飾研究提出了新觀點,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6月7日Nature
  • 光遺傳學——照進細胞的一束光
    Gardner是紐約城市大學先進科學研究中心結構生物學家,他是使用光控制蛋白活動(即光遺傳學研究)領域的專家。利用他和其他蛋白質工程師研發的工具,科學家現在可以利用LED或雷射閃光對諸如信號傳導或信號移動過程進行微觀層面的管理,而不是僅僅觀察這些光。例如,他們能夠輕而易舉地打開或關閉蛋白,或是在細胞內來回移動細胞器。
  • 研究揭示機體調控星形細胞抑制的化學遺傳學
    研究揭示機體調控星形細胞抑制的化學遺傳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4 23:35:22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Scott H.
  • eLife:利用光遺傳學控制腸道細菌代謝,竟可延長宿主壽命
    為了探索細菌產物對衰老過程的影響,來自美國貝勒醫學院和萊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開發出一種利用光遺傳學(optogenetics)直接控制生活在秀麗隱杆線蟲腸道中的細菌的基因表達和代謝產物產生的方法。
  • The Scientist:2015四大技術突破(成像、光遺傳學、單細胞分析...
    12月24日,The Scientist評選出了「Top Technical Advances 2015」,成像、光遺傳學、單細胞分析以及基因編輯技術CRISIPR入選。那麼,我們就一起看看這四大技術在過去的一年中都取得了哪些進展吧。
  • Nature評出年度10大科學發現!中國團隊研究入選
    Nature 盤點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它們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冷凍電鏡突破、壓力導致白髮的原因、HIV治療、銀河系中的快速射電暴,以及古代陵墓中發現的亂倫等等。,也為尋找阻止和逆轉壓力破壞性作用的方法指出方向。
  • 遺傳學研究的「雷區」
    2010 年前後,作為一名已經在美國俄勒岡大學工作多年的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許提出,DNA 測序技術或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為什麼有些孩子非常聰明。顯然,他並不是第一個想研究智力遺傳學的科學家,但他在中國最大的測序機構——華大基因(BGI,位於中國深圳市)的幫助下,設計了該領域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研究,他們計劃對2000位受試者的DNA樣本進行測序,大多數受試者的智商(IQ)超過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