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遺傳學研究發現激活傷害感受器能夠啟動和放大炎症

2020-11-25 科學網

光遺傳學研究發現激活傷害感受器能夠啟動和放大炎症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4 13:38:04

洛桑聯邦理工Stphanie P. Lacour、蘇黎世理工Qiuting Huang和哈佛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Clifford J. Woolf研究組,通過光遺傳學研究發現激活傷害感受器能夠啟動和放大炎症。 該研究於2020年9月21日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

研究人員報告了一種神經技術,用於選擇性神經外膜光遺傳學(epineural optogentic)神經調節傷害感受器,並證明傷害感受器激活會驅動保護性疼痛行為和炎症。無線光電系統由亞毫米級發光二極體組成,該發光二極體嵌在柔軟的周圍神經坐骨神經植入物中,由微型頭戴式控制單元供電和驅動。在自由移動、只在傷害感受器表達channelrhodopsin的老鼠上,光刺激神經元軸突會導致疼痛的行為特徵,反映出順行的脊髓的輸入。

在沒有炎症的情況下,它還會導致皮膚中的免疫反應,並且由於傷害感受器周圍末端的抗皮膚活化,導致已建立的炎症得到加強。這些結果揭示了傷害感受器和免疫細胞之間的聯繫,可能對於炎症治療產生影響。

據了解,通過有害刺激激活傷害感受器會同時引起疼痛以及感覺神經元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和血液流動的增加,產生神經源性炎症。然而,傷害感受器是否也與免疫系統相互作用仍知之甚少。

附:英文原文

Title: Epineural optogenetic activation of nociceptors initiates and amplifies inflammation

Author: Frdric Michoud, Corey Seehus, Philipp Schnle, No Brun, Daniel Taub, Zihe Zhang, Aakanksha Jain, Ivan Furfaro, Outman Akouissi, Rachel Moon, Pascale Meier, Katia Galan, Benjamin Doyle, Michael Tetreault, Sbastien Talbot, Liam E. Browne, Qiuting Huang, Clifford J. Woolf, Stphanie P. Lacour

Issue&Volume: 2020-09-21

Abstract: Activation of nociceptor sensory neurons by noxious stimuli both triggers pain and increases capillary permeability and blood flow to produce neurogenic inflammation1,2, but whether nociceptors also interact with the immune system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Here we report a neurotechnology for selective epineural optogenetic neuromodulation of nociceptors and demonstrate that nociceptor activation drives both protective pain behavior and inflammation. The wireless optoelectronic system consists of sub-millimeter-scale light-emitting diodes embedded in a soft, circumneural sciatic nerve implant, powered and driven by a miniaturized head-mounted control unit. Photostimulation of axons in freely moving mice that express channelrhodopsin only in nociceptors resulted in behaviors characteristic of pain, reflecting orthodromic input to the spinal cord. It also led to immune reactions in the skin in the absence of inflammation and potentiation of established inflammation, a consequence of the antidromic activation of nociceptor peripheral terminals. These results reveal a link between nociceptors and immune cells, which might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ion. 

DOI: 10.1038/s41587-020-0673-2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0-0673-2

相關焦點

  • 光遺傳操控末梢神經:解密人體「炎症」之謎
    隨後,英國病理學家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爵士通過刺激傳入神經的感受野從而觸發疼痛的實驗首次發現特異性的痛覺感受器並提出了 「傷害感受器」這一概念。當傷害感受器受到有害刺激被激活時,除了引發疼痛以外,傷害感受器還會通過改變毛細血管管壁的通透性以及影響血液的流動從而引發神經源性炎症。然而,傷害感受器是否與免疫系統相互作用仍是個未解之謎。
  • 科學家發現了一類新的味覺感受器
    舉個例子:由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組科學家發現,幾十年來被認為是視覺必需的多種視蛋白,也起著味覺感受器的作用。這一發現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它代表了視蛋白的一種不依賴於光的功能,並對這些蛋白質在古代生物體內的作用提出了疑問。
  • 《科學》復明之路:用近紅外光刺激變性光感受器,重激活視覺迴路
    6月6日凌晨,《Science》呼應世界愛眼日,發表了一篇眼科重磅研究。在工業化國家,與年齡相關的黃斑變性和色素性視網膜炎是全球範圍內導致視力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有近2億人受到影響。視網膜中的光感受器負責捕獲來自環境的光。病變的光感受器失去對光的敏感性,導致視力受損甚至完全失明。
  • 雙鏈RNA的感受器NLRP1——人源NLRP1識別RNA病毒感染活化炎症小體
    但作為第一個被發現的炎症小體感受器NLRP1卻一直是該家族中比較特殊的存在【2】,關於它的具體功能和激活方式在長期以來存在爭議:摘自:Immunol Rev . 2020 Sep;297(1):13-25; Nat Rev Immunol . 2016 Jul;16(7):407-20.
  • 炎症的兩個面孔——「保護」和「傷害」
    炎症的兩個面孔——「保護」和「傷害」 2021-01-09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光遺傳學先驅榮獲2020年度「邵逸夫獎」!
    最終米森伯克將自己曾經地研究領域(遺傳學和光學)以全新的方式組合在一起,並在果蠅上完成了開創性地光遺傳實驗。黑格曼博士和他的團隊致力於天然光感受器的生物學和生物物理學特徵。從藻類的光電響應的研究中,他推測趨光性光感受器是一個光門控離子通道,並最終在綠藻衣藻中發現了光激活的離子通道通道視紫紅質。他與格奧爾格·內格爾一起證明了這種通道視紫紅質在許多宿主細胞(包括人腎細胞)中均可表達。
  • 研究發現褪黑素通過抑制NLRP3炎症小體激活拮抗嗎啡鎮痛耐受
    該研究發現褪黑素可抑制嗎啡誘導的NLRP3炎症小體激活,進而拮抗嗎啡鎮痛耐受,闡明了褪黑素-嗎啡聯合使用能提高嗎啡鎮痛效果,減輕長期嗎啡使用引起鎮痛耐受的分子機制。疼痛是影響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是臨床最普遍的病症之一,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嗎啡是臨床上廣泛使用的鎮痛劑,但長期使用會引起鎮痛耐受和成癮等副作用,尋找能夠緩解嗎啡鎮痛耐受等副作用的藥物,是迫切的需求。
  • 阿爾茨海默病中的神經炎症和小膠質細胞激活互作相關
    AD患者炎症標誌物水平升高以及先天免疫功能相關的AD風險基因的發現提示神經炎症在AD的發病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本文就神經炎症與澱粉樣蛋白和tau病理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神經炎症對AD疾病軌跡的影響作一綜述,特別關注小膠質細胞作為神經炎症的主要參與者,並討論在不同條件下觀察到的小膠質細胞表型的時空變化,以及如何將這些細胞調節為AD的治療策略。
  • J.Immunology:發現TRIM30負性調控NLRP3炎症小體的激活
    11月3日免疫學專業期刊《免疫學雜誌》(Journal of Immunology)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孫兵研究組最新研究論文。天然免疫反應作為機體防禦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主要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RR來識別病原體編碼的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MP,其中Nod樣受體(NLR)是模式識別受體中非常重要的一類。
  • 痤瘡分子遺傳學研究進展
    先天免疫相關基因多態性在痤瘡發病中的作用       在保護機體完整和防禦外界微生物入侵中,表皮角質形成細胞通過識別和消滅病原體進程發揮重要作用。其中病原體識別受體Toll樣受體,並通過激活細胞、導致下遊目標基因表達變化在對各種微生物和微生物配體啟動天然免疫時發揮重要作用。
  • 林聖彩團隊發現感知葡萄糖調控mTORC1的感受器和機制
    mTORC1是mTOR形成的複合體之一(另一個是mTORC2),在營養物質充分時——包括在富含生長因子、胺基酸和葡萄糖等條件下(如飽食後),它能夠被激活,進而促進一系列合成代謝相關途徑的活化,使細胞開始合成蛋白質、脂質和核苷酸等「building blocks」,並可抑制自噬作用,促進營養物質的儲存【2】。
  • 上海設施質譜系統用戶發現激活組蛋白脫乙醯化酶Sirt1啟動細胞自噬...
    」,該研究發現一條激活組蛋白脫乙醯化酶Sirt1啟動細胞自噬的新的信號途徑。  自噬體形成調控是細胞自噬研究的重要內容。與長壽和衰老等密切相關的組蛋白脫乙醯化酶Sirt1,通過使LC3等主要自噬相關蛋白脫乙醯化,在飢餓誘導的自噬體形成中發揮關鍵作用。然而,細胞飢餓時Sirt1被迅速激活進而啟動自噬的分子機制一直未能解決。
  • Immunity:DNA損傷修復酶調節炎症小體激活機制
    AT患者臨床上會出現炎症反應。最近研究表明ATM的缺失引起的DNA的損傷能夠導致DNA向胞漿中洩露,這一效應會激活胞內的DNA天然免疫感受元件,這也許是AT患者表現出炎症反應的內在機制。事實上,AT患者大多因為嚴重的細菌感染造成的呼吸不暢而死亡。此前的研究表明這些細菌感染主要是由於患者後天免疫反應的缺陷造成的,即ATM的缺陷導致TCR以及免疫球蛋白的基因重排發生問題。
  • 光遺傳學——照進細胞的一束光
    Gardner是紐約城市大學先進科學研究中心結構生物學家,他是使用光控制蛋白活動(即光遺傳學研究)領域的專家。利用他和其他蛋白質工程師研發的工具,科學家現在可以利用LED或雷射閃光對諸如信號傳導或信號移動過程進行微觀層面的管理,而不是僅僅觀察這些光。例如,他們能夠輕而易舉地打開或關閉蛋白,或是在細胞內來回移動細胞器。
  • 中科大宣布新冠"炎症風暴"研究進展:發現阻斷藥物
    發現白細胞介素-6(IL-6)是誘發炎症風暴的重要通路,在對機制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成功地採用「託珠單抗」作為抑制劑,取得了初步臨床效果,進一步多中心臨床試驗正在進行。新聞發布會後,中國科大在認識新冠肺炎「炎症風暴」產生機理和篩選有效阻斷藥物等方面取得的研究進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期簡報對該項研究進展進行系統介紹,以饗讀者。
  • 【醉翁之藝】疼痛和應激狀態下的神經免疫相互作用:一類跨學科研究
    目前臨床上已經明確了疼痛和精神類疾病存在共病的現象,與此同時,基礎研究領域提供了諸多有價值的分子生物學證據。未來的研究如果能夠充分闡明炎症,抑鬱和慢性疼痛之間的重疊機制,將更有利於各種針對合併抑鬱的疼痛狀態的免疫療法的興起。因此,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生命科學部的Caroline M.
  • 光遺傳學技術提高人工耳蝸的精準度
    the 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Bionics Insitute的研究人員已經確定,通過光遺傳學方法將光添加到人工耳蝸提供的現有電刺激中,可以改善神經激活的準確性,從而有可能改善
  • 研究發現:人體中「自私基因」會引發炎症和與年齡有關的疾病
    導致衰老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炎症是動物衰老過程中的共同主題,並且衰老這一過程可能會被一類「自私基因」(selfish genetic elements)放大。這類「自私基因」會通過在宿主基因組中插入新的拷貝來繁殖自己。而LINE1逆轉錄轉座子,就是在人類中發現的最普遍的「自私基因」,大約20%的人類和小鼠的基因組是由LINE1組成的。
  • 科學家發現能夠觸發「假死」狀態的腦細胞
    像老鼠和鳥類的一些動物,能夠通過降低體溫和新陳代謝以保存能量,進入一種類似於「冬眠」的狀態。現在,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觸發這種狀態的腦細胞。科學家們一直研究如何通過誘導人類進入這種「冬眠」狀態以減少太空活動中所需的資源和空間,現在哈佛大學和日本筑波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在這方面取得了進展。他們通過在小鼠試驗,使老鼠即使不在惡劣的環境中也能進入「冬眠」狀態。該團隊先從研究老鼠在在此過程中如何調節體溫開始。
  • Nat Methods:光遺傳學——細胞生物學新研究利器
    在細胞生物學領域創新的研究方法並不是特別多。光遺傳學方法過去多應用於神經系統的研究。然而,全新的方法拓展了光遺傳學應用範圍,幾乎可以用於所有組織器官的細胞生物學研究,這一全新的技術可能會細胞生物學研究帶來新的曙光!傳統對細胞信號研究幾乎都是線性的,而光遺傳學可能提供了立體、空間,以及動態的細胞信號特徵,也可能為人類認識細胞信號轉導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