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操作!光遺傳學之父Karl/鮑哲南聯手《Science》

2021-01-10 網易新聞

導電高分子材料是一種具導電性的高分子聚合物,又稱導電塑膠與導電塑料。最簡單的例子是聚乙炔,這樣的導電高分子材料是單鍵和雙鍵交替的有機鏈,當高分子結構擁有延長共軛雙鍵,離域π鍵電子不受原子束縛,能在聚合鏈上自由移動,經過摻雜後,可移走電子生成空穴,或添加電子,使電子或空穴在分子鏈上自由移動,從而形成導電分子並賦予導電高分子類似金屬的半導體性能。最近十年來,大量的導電高分子材料已被廣泛研究並用於生物醫學應用(例如包括用作生物傳感器,神經信號傳導和生理信號採集)以及用於藥物輸送和人體組織工程修復。常用的導電聚合物包括聚(3,4-乙撐二氧噻吩(PEDOT),聚苯胺(PANI)和聚吡咯。導電高分子材料傳統上是在體外合成後應用於培養細胞或體內植入,通過體外注射或者植入的方法將導電聚合物整合到體內組織中,但是缺乏對細胞和組織器官的靶向性的體外植入美國工程院院士光遺傳學之父Karl Deisseroth鮑哲南等強強聯手,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報導了在神經元中組裝導電高分子材料的遺傳靶向方法。這種方法通過整合工程酶靶向技術和高分子化學,從遺傳上指導了特定的活神經元,以指導質膜上電功能(導電或絕緣)聚合物的化學合成。電生理和行為分析證實,功能高分子經過合理設計,以基因為靶標的組裝,不僅保留了神經元的生存能力,而且還實現了對自由活動動物的膜特性的重塑和細胞特定類型的行為的調節。這種方法可以在生活系統中創建各種複雜的功能性結構和材料。可以重塑神經元細胞膜的電特性,並實現特定細胞類型的細胞電生理信號和生物行為調節,例如控制神經元放電。

具體步驟:

聚苯胺(PANI)和聚(3,4-乙撐二氧噻吩)(PEDOT)被選擇為體內合成的導電高分子材料因為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選擇這些聚合物用於水合成(這對於生物系統的相容性很重要)以及電子和離子的雙重傳導,當電子與活細胞連接時可降低生物微環境中電化學阻抗 。如圖所示,步驟I,使用化學修飾單體設計了一種單一酶促聚合,其聚合是由一種可以在特定細胞中表達的酶(抗壞血酸過氧化物酶Apex2的人源化版本)觸發的。灌注能夠通過完整組織擴散的小分子導電聚合物前體(步驟I)之後,在基因靶向酶的反應中心處進行氧化自由基陽離子聚合步驟。由於自由基陽離子在水溶液中的平均擴散長度較短,且所得聚合物的溶解度較低,因此預期合成的導電聚合物將沉積在膜旁的靶細胞上(步驟II)。

圖1.細胞中功能材料的遺傳靶向化學組裝。

為了對聚合前後的相同細胞進行嚴格的測試在急性腦切片中進行了記錄(圖3A),從而可以在整個聚合反應過程中將相同的細胞保持在全細胞膜片鉗中。注射Apex2病毒後四周,我們觀察到了穩定的Apex2驅動的聚合反應(圖3B),PANI反應後電容增加,而PDAB反應後電容降低(圖3,C和E)。在所有條件下,貼片細胞在輸入阻力和靜息電位方面都是健康的。接下來,研究動作電位(圖3,D和F)。治療後Apex2(–)神經元的放電率沒有變化,Apex2(+)/ PANI神經元的電流注入誘發的放電降低,而Apex2(+)/ PDAB神經元的放電提高(圖3,D和F)。對於改變放電的非特異性細胞健康機制,尚無法預期靜息電位和輸入電阻的穩定性以及這種效應的雙向性。相比之下,實驗和理論研究表明,尖峰發射與電容(輔助材料)之間存在反相關關係,這與切片生理學相吻合,後者顯示出導電聚合物沉積在生物介電脂質雙層上後電容增加絕緣聚合物沉積後,神經元和電容降低(圖3,C和E)。

圖3電生理學特徵:活體腦切片中的導電聚合物。

最後,作者們測試了在體內組裝遺傳靶向電活性聚合物的自由活動動物的行為。我們在蠕蟲(秀麗隱杆線蟲) 咽肌細胞的膜上表達Apex2綠色螢光蛋白 (GFP)(圖4,A和B),並觀察到穩定的局部聚合(圖4,C)。Apex2 (+)/PANI蠕蟲顯示咽部肌肉的泵送頻率降低 (圖4E),這與在培養的神經元和腦切片電生理學中觀察到的靶細胞的抑制一致,但是在其他身體運動中沒有定量改變,例如彎曲(圖4F)。因為液態原子力顯微鏡顯示聚合後細胞膜的楊氏模量沒有明顯變化,由於肌肉膜彈性的變化,咽泵的改變是不可能的,生存力測定證實了PANI在蠕蟲中的長期生物相容性(圖A和C)。

圖4秀麗隱杆線蟲的細胞類型特異性聚合。

電生理學和行為學分析證實,合理設計、基因靶向的功能性聚合物不僅能保持體外神經元的活力,而且能在自由活動的動物體內(秀麗隱杆線蟲(C. elegans))實現膜特性的重塑和細胞類型特異性行為的調節。

總結與展望

本研究已經在活細胞、組織和動物體內的遺傳特定細胞元素上實現了電活性聚合物的化學組裝。未來的工作可能解決潛在的限制和機會;例如,隨著時間的推移,反應產物可能佔據靶細胞內和附近的大量空間,這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有用,但也可能導致細胞毒性。化學合成的靶向和觸發的不同策略可以超越這裡所示的氧化自由基引發,同時建立在細胞內組裝的核心原則(作為反應室)、遺傳和解剖學靶向的反應物(如單體)、催化劑(如酶或表面)或反應條件(通過調節酸鹼度、光、熱、氧化還原電位、電化學電位和其他化學或能量信號)。因此,不同的細胞特異性化學合成可以被探索和開發用於組裝結構中廣泛的功能特性。

全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84/1372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連發2篇《Science》,柔性電子女神,鮑哲南院士2020年成果集錦
    這些器件一方面作為基本電荷傳輸和光物理研究的表徵工具,另一方面可用於納米尺寸電子器件、新型能源、低成本和大面積的柔性電路、顯示器和一次性傳感器等領域。導電高分子材料傳統上是在體外合成後應用於培養細胞或體內植入,通過體外注射或者植入的方法將導電聚合物整合到體內組織中,但是缺乏對細胞和組織器官的靶向性的體外植入,美國工程院院士光遺傳學之父Karl Deisseroth和鮑哲南等強強聯手
  • 腦科學日報|Science:光遺傳學之父新作編碼神經元
    由全球頂尖華人材料學家,美國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領導完成。她表示,儘管當前的實驗主要集中在腦細胞或神經元上,但GTCA也應該與其他細胞類型一起工作。「我們已經開發出一種技術平臺,可以利用整個身體細胞的生化過程。」3,AHM:皮層神經元在3D列印增強基質中形成功能神經元網絡來源:奇物論神經迴路的損傷是多發性神經發育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基礎。
  • 光遺傳學之父Nature發表重要成果
    史丹福大學生物工程學、精神病學及行為科學教授、光遺傳學之父Karl Deisseroth博士是這篇論文的資深作者。研究生Kelly Zalocusky是論文的主要作者。2005年, Deisseroth開發了光遺傳學技術,他在細菌視蛋白的幫助下用光控制了大腦細胞的開/關。
  • 可操控植物基因表達的光遺傳學工具問世
    Zurbriggen研究組開發了可用於植物基因表達操控的光遺傳學工具。相關論文於2020年6月29日在線發表在《自然—方法學》雜誌上。據研究人員介紹,光遺傳學是用光控制細胞過程的遺傳方法。但是,光遺傳學在植物研究方面滯後,因為生長所需的環境光會導致系統激活。研究人員通過開發植物可用的光開關元件(PULSE)解決了這個問題,PULSE是一種在環境光下可逆地控制植物中基因表達的光遺傳學工具。
  • Chemical Science:合肥研究院等在光遺傳學工具開發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王俊峰課題組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授黃韻、周育斌課題組合作,研發了一種能夠利用可見光在納米尺度上精確調控細胞器之間連接的新型光遺傳學工具光遺傳學是利用光學和遺傳學來控制蛋白活性和細胞功能的一項生物學技術,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例如光遺傳學的可操作性好、實時可逆,定位精準、對細胞組織無創傷等。為了更好研究膜接觸位點的功能,兩個課題組開發了一種用藍光調控,可在細胞質與質膜之間穿梭的光遺傳學工具——OptoPB。OptoPB是一個主要由光敏蛋白LOV2和Polybasic(PB)域組成的融合蛋白。
  • 《紐約客》萬字長文,講述光遺傳學之父探秘大腦的傳奇故事
    他在科學界名聲鵲起的原因,首先是因為他發展了光遺傳學(Optogenetics),該技術可以向單個特定的腦細胞賦予光敏感性,然後通過光纖施加閃光來激活這些細胞。光遺傳學向科學家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來洞悉大腦的運轉——它不僅能夠觀察實驗動物腦中精細的神經迴路,還可以直接操縱特定細胞來控制行為。作為神經科學家中少有的實踐精神病學家,Deisseroth把精神疾病作為他光遺傳學研究的主要方向。
  • 宇宙軍團十大頂級外星人,如果他們聯手,分分鐘毀滅光之國
    1、暗黑破壞神·黑暗扎基黑暗扎基被稱為暗黑破壞神,有說法是來訪者仿造諾亞奧特曼製造的終極兵器,也有說法,說扎基是諾亞的黑暗面。在奧特曼列傳中,黑暗扎基被稱為最強黑暗魔神,在奈克瑟斯奧特曼中,黑暗扎基被諾亞奧特曼給擊敗。在銀河奧特曼中,被銀河奧特曼打回火花人偶。
  • :「遺傳學之父」託馬斯·亨特·摩爾根
    :「遺傳學之父」託馬斯·亨特·摩爾根】 (因發現遺傳學中染色體所起的作用而榮膺193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摩爾根是那種只顧研究而不計較其它得失的科學家的典範。在研究上,他一絲不苟,不達目的不罷休。 908年,摩爾根在哥倫比亞大學一間不足25平方米的實驗室裡,開始用果蠅作為實驗材料,研究生物遺傳性狀中的突變現象。他希望在餵養果蠅的過程中中發現突變的果蠅類型。但最初2年,他一無所獲。
  • 「現代遺傳學之父」一個為科學孑然一身的孤獨天才
    格雷戈爾·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1822年7月20日誕生於奧地利的西裡西亞(今屬捷克)海因策道夫村的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遺傳學的開創者、世界公認的「現代遺傳學之父」。縱觀「現代遺傳學之父」格雷戈爾·孟德爾的一生,浮浮沉沉,從沒有一個科學家像他一樣,擁有著如此平凡的人生,而做的卻是最不平凡的事,他埋頭於科學的研究儘管他是一個神父但這兩者似乎並不矛盾,他熱愛自熱科學並願意將自己的一生奉獻於科學,他一生致力於遺傳學的開拓並取得了累累的碩果,儘管他在有生之年沒能得到世人認可,沒能看到這一輝煌的成就,然而「遺傳學之父」是我們對這位孤獨的天才表達的最崇高的尊敬
  • Nat Methods | RecV重組酶系統可用於體內靶向光遺傳學修飾
    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Ali Cetin及其小組利用RecV重組酶系統,實現對單細胞或細胞群體的體內靶向光遺傳學修飾
  • 中國遺傳學之父,曾九死一生回國效力,最終為什麼又出走美國?
    然而,有一位中國遺傳學之父,在建國之前曾在九死一生的狀況下回國效力,而後,他卻又心灰意冷、出走美國。那麼,這位遺傳學之父是誰?他又為什麼會在回國之後又一次離開祖國呢?正文這位中國遺傳學之父就是李景均,他出生於1912年。由於李景均的家庭條件較好,因此,他自幼就接受到了較為先進的教育。
  • 中國遺傳學之父,曾九死一生回國效力,最終為什麼又出走美國?
    然而,有一位中國遺傳學之父,在建國之前曾在九死一生的狀況下回國效力,而後,他卻又心灰意冷、出走美國。那麼,這位遺傳學之父是誰?他又為什麼會在回國之後又一次離開祖國呢?正文這位中國遺傳學之父就是在其攻讀博士期間,他確定了自己未來的研究方向:群體遺傳學。1940年,李景均順利拿到了博士學位,按照正常的發展路徑來說的話,在其畢業後,一定可以得到一份穩定、高薪的工作。
  • 他是中國遺傳學之父,曾九死一生回國效力,最終為何又出走美國?
    有這麼一個人,在眾多的高端人才中,被稱為中國遺傳學之父,他回到中國時冒了九死一生的危險,但最後還是放棄了在中國的生活,轉而離開美國。所以,這位中國的遺傳學之父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波折呢?這位中國人,被稱為遺傳學之父,正是生於1912年的李景均。那時的中國社會,能受過比較系統教育的人,一般都有比較富裕的家境,李景自然也不例外。
  • 「乾貨」超高功率LED光源+光遺傳學等技術,會產生什麼火花?
    光遺傳學和斑馬魚4. 培養箱內的光刺激5. 核磁共振波譜6.參考文獻: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8010212002325?
  • 中國遺傳學之父,曾九死一生回國效力,卻因受排擠被迫返回美國
    在眾多的高端人才中,有這樣一位被譽為中國遺傳學之父的人,他曾冒著九死一生的風險回到中國,然而,最終他卻又一次放棄了中國的生活,轉而出走美國。那麼,在這位中國遺傳學之父的身上,究竟發生過什麼樣的曲折經歷呢?
  • 現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誕辰195周年 紀念這位孤獨的天才
    1865年,孟德爾,1822年7月20日出生於奧地利帝國西裡西亞海因策道夫村,在布隆(Brunn)(現在是捷克的布爾諾 )的修道院擔任神父,是遺傳學的奠基人,被譽為現代遺傳學之父。圖片來源: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19世紀60年代,他通過豌豆實驗,發現了遺傳學三大基本規律中的兩個,分別為分離規律及自由組合規律。圖為孟德爾的遺傳定律實驗圖解 。 圖片來源:ullstein bild/Getty Images19世紀80年代,孟德爾開始進行豌豆實驗時,達爾文進化論剛剛問世。
  • 光遺傳學和秀麗隱杆線蟲
    近年來,光遺傳學在神經學及相關疾病的領域應用相當的火熱,同時秀麗隱杆線蟲也是研究神經元的很好的模式動物,先簡單介紹這兩個科學概念。光遺傳學(optogenetics)是近幾年正在迅速發展的一項整合了光學、軟體控制、基因操作技術、電生理等多學科交叉的生物工程技術。
  • 中國遺傳學之父李景均曾被迫離開中國大陸
    核心提示:1950年6月,美國《遺傳雜誌》上刊登了一封來信,作者是一位被迫離開中國大陸的中國科學家,他在信中講述了摩爾根遺傳學在中國大陸的困境,同時還向他在美國的朋友求助謀職,《遺傳雜誌》為這封信起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標題,《遺傳學在中國死亡》,這個事件在國際遺傳學界引起了強烈的震動
  • 遺傳學之父,種過豌豆,植物大戰殭屍跟他的不解之緣
    這位神奇的種豌豆打殭屍的神父,他被稱作現代遺傳學之父,事實上他也是現代生物學之父。他叫孟德爾,在1865年時他提出了遺傳定律。可惜的是,當時這一定律並沒有被人們支持和理解,其實也是因為孟德爾超越當時的平均水平太多了,首先就表現在了認知層次上的區別。當時生命時代才剛剛開始,人們還處在對生物的宏觀認知水平上,而孟德爾已經開始研究這種宏觀現象背後的微觀本質原因。
  • 潘卓華:一定拿諾獎的光遺傳學 被遺忘的創始人—新聞—科學網
    光遺傳學是一項註定取得諾貝爾獎的技術。而華人科學家潘卓華(中國科大774校友)可能是光遺傳學的創始人卻被遺忘了。     光遺傳學(optogenetics,註:有人認為應翻譯成光控基因技術)被認為是數十年來神經科學的最大突破,為治癒帕金森、盲人和慢性病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