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眼兒可好?」:「遺傳學之父」託馬斯·亨特·摩爾根

2021-01-15 騰訊網

2020諾獎 【「白眼兒可好?」:「遺傳學之父」託馬斯·亨特·摩爾根】 (因發現遺傳學中染色體所起的作用而榮膺193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摩爾根是那種只顧研究而不計較其它得失的科學家的典範。在研究上,他一絲不苟,不達目的不罷休。 908年,摩爾根在哥倫比亞大學一間不足25平方米的實驗室裡,開始用果蠅作為實驗材料,研究生物遺傳性狀中的突變現象。他希望在餵養果蠅的過程中中發現突變的果蠅類型。但最初2年,他一無所獲。直到1910年5月的一天,摩爾根的實驗室裡產生了一隻奇特的雄蠅——它的眼睛不像同胞姊妹那樣是紅色,而是白的。關於這隻果蠅,還有一段趣事:摩爾根的太太在醫院臨產,他急急忙忙趕到醫院,太太第一句話問的卻是:「白眼兒可好?」最後,摩爾根的孩子平安無事,但白眼兒虛弱無比。據說摩爾根晚上把這隻果蠅帶回家去,裝在瓶子裡,睡覺時放在身旁,白天又帶回實驗室。就這樣,在摩爾根的精心照顧下,「白眼兒」終於同一隻正常的紅眼雌蠅交配以後才死去,留下了突變基因,也為摩爾根的遺傳學研究打開了一扇窗戶。 而在生活方面,摩爾根可謂完全放飛自我。他頭髮不梳,有時沒找到皮帶,就在褲子上扎一根繩子;還有一次,他發現襯衫上有個大洞,就請辦公室裡的人拿張白紙給糊上。 對諾貝爾獎這一崇高無比的榮譽,他同樣不當回事:當時報上登著他的一張照片,是他隨便拉著幾個在附近看熱鬧的孩子一起照的,而且,他藉口工作太忙而沒有到瑞典去出席頒獎儀式。不為人知的諾獎花絮 (圖片來自諾貝爾獎官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遺傳學的先驅摩爾根評傳
    他在給約翰·亨特·摩爾根的遺孀的信中說,他「本來想用大伯的名字給孩子取名為約翰,但又想到將軍的英名將會百世流芳,而湯姆犧牲時:地位卑微,史書上不會有他的位置,所以給孩子取名為託馬斯。」 就這樣,在這個人口眾多、富有傳奇色彩的大邸宅裡,未來的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託馬斯·亨特·摩爾根出世了。他最初幾歲就是在這裡度過的。這時,他的祖母給查爾頓、內利和這個孩子準備了一份小禮物:在緊靠霍普蒙特後面的百老匯街上(現在的北百老匯街210號)建一座房子。
  • 好書推薦2:遺傳學的大神們(生物學家的故事)
    作品簡介:本書收集高中生物課本中遺傳學家的生平、科學成就和趣聞軼事等內容,希望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討論和思考,促進學生學習遺傳學的興趣,讓學生能向先輩們學習,能尊重實證,能批判的思考,能對變化的世界敏感,能夠嚴謹治學、百折不撓,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態度的目的。
  • 光遺傳學之父Nature發表重要成果
    史丹福大學生物工程學、精神病學及行為科學教授、光遺傳學之父Karl Deisseroth博士是這篇論文的資深作者。研究生Kelly Zalocusky是論文的主要作者。2005年, Deisseroth開發了光遺傳學技術,他在細菌視蛋白的幫助下用光控制了大腦細胞的開/關。
  • 遺傳學之摩爾根傳記
    以至於事先就把他的名字印在學校1888-1889學年度的計劃中:託馬斯·亨特·摩爾根,理科碩士,博物學教授。如果他回去了,他就會填補克蘭德爾留下的空缺。當時克蘭德爾由於不滿意該校的理科教學計劃憤而辭職。但這時摩爾根已另有打算,他將留在霍普金斯大學。 當時摩爾根家裡相當拮据。
  • 「現代遺傳學之父」一個為科學孑然一身的孤獨天才
    格雷戈爾·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1822年7月20日誕生於奧地利的西裡西亞(今屬捷克)海因策道夫村的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遺傳學的開創者、世界公認的「現代遺傳學之父」。縱觀「現代遺傳學之父」格雷戈爾·孟德爾的一生,浮浮沉沉,從沒有一個科學家像他一樣,擁有著如此平凡的人生,而做的卻是最不平凡的事,他埋頭於科學的研究儘管他是一個神父但這兩者似乎並不矛盾,他熱愛自熱科學並願意將自己的一生奉獻於科學,他一生致力於遺傳學的開拓並取得了累累的碩果,儘管他在有生之年沒能得到世人認可,沒能看到這一輝煌的成就,然而「遺傳學之父」是我們對這位孤獨的天才表達的最崇高的尊敬
  • 遺傳學之果蠅實驗室
    假如你們問我怎麼會有這些發現……我的回答是:一靠勤奮,……二靠明智地使用各種假說——我所說的「明智」,指的是願意放棄任何假說,除非能為它們找到可靠的證據,三靠實驗材料得當,……最後還靠少開些遺傳學大會。
  • 《常識》作者託馬斯•潘恩:沒當上「國父」的美國革命之父
    同時提及的還有《常識》,一本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由聯邦黨人的戰友兼政敵——託馬斯•潘恩所寫的政論小冊子。 託馬斯•潘恩(1737—1809)美國革命之父《常識》不是艱深的學術著作,而是面向普通大眾的革命政治宣傳材料。
  • 中國遺傳學之父,曾九死一生回國效力,最終為什麼又出走美國?
    然而,有一位中國遺傳學之父,在建國之前曾在九死一生的狀況下回國效力,而後,他卻又心灰意冷、出走美國。那麼,這位遺傳學之父是誰?他又為什麼會在回國之後又一次離開祖國呢?正文這位中國遺傳學之父就是李景均,他出生於1912年。由於李景均的家庭條件較好,因此,他自幼就接受到了較為先進的教育。
  • 中國遺傳學之父,曾九死一生回國效力,最終為什麼又出走美國?
    然而,有一位中國遺傳學之父,在建國之前曾在九死一生的狀況下回國效力,而後,他卻又心灰意冷、出走美國。那麼,這位遺傳學之父是誰?他又為什麼會在回國之後又一次離開祖國呢?正文這位中國遺傳學之父就是在其攻讀博士期間,他確定了自己未來的研究方向:群體遺傳學。1940年,李景均順利拿到了博士學位,按照正常的發展路徑來說的話,在其畢業後,一定可以得到一份穩定、高薪的工作。
  • 他是中國遺傳學之父,曾九死一生回國效力,最終為何又出走美國?
    有這麼一個人,在眾多的高端人才中,被稱為中國遺傳學之父,他回到中國時冒了九死一生的危險,但最後還是放棄了在中國的生活,轉而離開美國。所以,這位中國的遺傳學之父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波折呢?這位中國人,被稱為遺傳學之父,正是生於1912年的李景均。那時的中國社會,能受過比較系統教育的人,一般都有比較富裕的家境,李景自然也不例外。
  • 「錯誤」觀念也有用:摩爾根和現代遺傳學的起源
    艾倫教授對遺傳演化有深刻理解,本文根據他2013年發表的一篇科學史論文進行了節選編譯,文章通過考察現代遺傳學之父、美國生物學家託馬斯·亨特·摩爾根(Thomas Hunt Morgan)由胚胎學家轉變為遺傳學家的案例,佐證了科學研究的特質——「錯誤」的觀念也可以很有用處,精彩還原了遺傳學發展史上激動人心的一個片段。Garland E.
  • 中國遺傳學之父,曾九死一生回國效力,卻因受排擠被迫返回美國
    在眾多的高端人才中,有這樣一位被譽為中國遺傳學之父的人,他曾冒著九死一生的風險回到中國,然而,最終他卻又一次放棄了中國的生活,轉而出走美國。那麼,在這位中國遺傳學之父的身上,究竟發生過什麼樣的曲折經歷呢?
  • 現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誕辰195周年 紀念這位孤獨的天才
    1865年,孟德爾,1822年7月20日出生於奧地利帝國西裡西亞海因策道夫村,在布隆(Brunn)(現在是捷克的布爾諾 )的修道院擔任神父,是遺傳學的奠基人,被譽為現代遺傳學之父。圖片來源: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19世紀60年代,他通過豌豆實驗,發現了遺傳學三大基本規律中的兩個,分別為分離規律及自由組合規律。圖為孟德爾的遺傳定律實驗圖解 。 圖片來源:ullstein bild/Getty Images19世紀80年代,孟德爾開始進行豌豆實驗時,達爾文進化論剛剛問世。
  • 中國遺傳學之父李景均曾被迫離開中國大陸
    核心提示:1950年6月,美國《遺傳雜誌》上刊登了一封來信,作者是一位被迫離開中國大陸的中國科學家,他在信中講述了摩爾根遺傳學在中國大陸的困境,同時還向他在美國的朋友求助謀職,《遺傳雜誌》為這封信起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標題,《遺傳學在中國死亡》,這個事件在國際遺傳學界引起了強烈的震動
  • 遺傳學之父,種過豌豆,植物大戰殭屍跟他的不解之緣
    這位神奇的種豌豆打殭屍的神父,他被稱作現代遺傳學之父,事實上他也是現代生物學之父。他叫孟德爾,在1865年時他提出了遺傳定律。可惜的是,當時這一定律並沒有被人們支持和理解,其實也是因為孟德爾超越當時的平均水平太多了,首先就表現在了認知層次上的區別。當時生命時代才剛剛開始,人們還處在對生物的宏觀認知水平上,而孟德爾已經開始研究這種宏觀現象背後的微觀本質原因。
  • 差點死於戰亂,卻奠定個性化醫療 | 藥物遺傳學之父的萬字自傳
    編者按:「對症下藥」早已被醫生視為行醫的準則和圭臬,而作為這種個性化醫療實現的重要保障,結合了藥理學和遺傳學的藥物遺傳學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57 年,Arno G. Motulsky 博士首先指出某些異常的藥物反應與遺傳缺陷有關。自此,他正式提出了藥物遺傳學的概念,也從此掀起了學術界的一場革命,而他本人也被尊稱為「藥物遺傳學之父」。
  • 被蘇聯偽科學逼走的「中國遺傳學之父」不畏困苦回國心如死灰出走
    他就是那位曾經冒著戰火回到祖國懷抱的「中國遺傳學之父」——李景均。」歷時四年後,這部由李景均撰寫的《群體遺傳學導論》於1948年出版了。在這本書中,他不但深入淺出地闡述了群體遺傳學的各個方面,還穿插介紹了人類遺傳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