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學科交叉打造藥物研發新概念 復旦大學多學科團隊合作為亨廷頓病...

2020-12-01 央廣網


以致病蛋白mHTT為例,該細胞自噬過程簡單示意圖(央廣網發 研究團隊供圖)

  央廣網上海10月31日消息(記者傅聞捷 韓曉餘)亨廷頓病(或稱亨廷頓舞蹈症)位列四大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臨床表現為不自主的舞蹈樣動作、認知障礙、精神異常等症狀。由於引起該病的變異亨廷頓蛋白(mHTT)生化活性未知,無法靶向,傳統依靠阻斷劑以阻斷致病蛋白活性的方法並不適用。

  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與丁澦課題組和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費義豔課題組等多學科團隊通力合作,開創性地提出基於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ATTEC)的藥物研發原創概念,並巧妙地通過基於化合物晶片和前沿光學方法的篩選,發現了特異性降低亨廷頓病致病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有望為亨廷頓病的臨床治療帶來新曙光。

  北京時間10月31日凌晨,相關研究成果《HTT-LC3連接化合物對變異HTT蛋白的等位基因選擇性降低》(「Allele-selective Lowering of Mutant HTT Protein by HTT-LC3 Linker Compounds」)以長文(Article)形式發表於《自然》(Nature)主刊。魯伯壎、費義豔和丁澦為該論文通訊作者,復旦大學博士生李朝陽、王岑、王紫英和朱成鋼為第一作者。該研究工作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以及國家科技部等多個項目的資助。

  開闢新思路:「小分子膠水」助力細胞自噬「吞沒」致病蛋白

  既然運用阻斷劑阻斷或抑制致病蛋白的傳統道路行不通,團隊另闢蹊徑,著眼於駕馭細胞自噬這一細胞內蛋白降解途徑以有效降低變異亨廷頓蛋白水平。在自噬過程中,關鍵蛋白LC3被脂化後聚合擴增,形成膜結構,並將蛋白、脂類、細胞器等降解目標包裹於其中,形成完整的自噬小體(autophagosome),與溶酶體融合後,其中包裹的物質得以降解。

  然而,自噬的降解功能強大,若自噬功能整體增強而缺乏特異性,會降解所有包裹進自噬小體的蛋白,這樣一來,承擔著神經保護功能的正常野生型亨廷頓蛋白以及其它發揮重要功能的蛋白也易被「誤吞」。傷敵一千,卻自損八百,並非理想之策。

  如何在排除野生型亨廷頓蛋白的情況下,特異性地綁定致病蛋白進入自噬小體?團隊設想發明一種小分子綁定化合物ATTEC (Autophagosome Tethering Compounds),或稱之為「小分子膠水」,能夠直瞄靶心,牢牢地將LC3及致病蛋白(或其他致病物質)黏在一起,進而將致病蛋白包裹進入自噬小體進行降解。同時,「小分子膠水」並不黏附野生型亨廷頓蛋白,使其得以安然無恙。經過篩選、純化及系列細胞實驗後,團隊共獲四個符合要求的理想化合物。

  至此,研究所得分子已具備滿足理想條件的理論可行性,而是否可適用於動物細胞和人體細胞,通過給藥達到預期功效,則需進一步研究驗證。

  團隊發現,這四個化合物在小鼠神經元、亨廷頓病病人細胞以及亨廷頓病果蠅模型中,均可顯著降低變異亨廷頓蛋白水平,而對野生型亨廷頓蛋白水平幾乎沒有影響,且起效濃度在納摩爾級別(10 nM)。更令團隊感到驚喜的是,「這四種化合物中有至少兩種,可以跨過血腦屏障,並通過低劑量腹腔給藥直接降低亨廷頓病小鼠的大腦皮層及紋狀體的變異亨廷頓蛋白水平,而不影響腦組織中的野生型亨廷頓蛋白水平,也改善了疾病相關的表型,為亨廷頓病口服或注射藥物的研發提供了切入點。」魯伯壎介紹道。

  學科新交叉:小分子晶片和光學檢測技術實現高通量篩選

  事實上,此類「小分子膠水」並不好找。若逐一對數千種化合物進行細胞分析檢驗,以從中甄別出符合理想性狀的幾種目標分子,無疑如大海撈針,這也一度成為團隊研究道路上的一大障礙。

  而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費義豔課題組的加盟則為「小分子膠水」的發現帶來了新的可能。該課題組發展了基於小分子晶片(Small Molecule Microarray, SMM)和免標記斜入射光反射差(Oblique-Incidence Reflectivity Difference, OI-RD)技術的新型高通量藥物篩選平臺,能夠快速、靈敏、無標記地從成千上萬種小分子化合物中找到與靶標蛋白結合的小分子。

  課題組將近四千種小分子化合物點樣於晶片上,當靶標蛋白流過時,若它能夠與固定在晶片上的特定小分子結合,則該位置的分子層厚度增加,這一微小變化即可被光學方法(斜入射光反射差技術)靈敏檢測。採用這種新型的藥物篩選方法,課題組共找到兩種小分子,它們既能夠與LC3蛋白結合,也能夠與變異亨廷頓蛋白結合,但不與野生型亨廷頓蛋白結合。通過對具有類似結構的小分子化合物的檢測,共獲得四種可綁定LC3與變異亨廷頓蛋白的「小分子膠水」。

  應用新前景: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打造藥物研發新概念

  團隊決定打破砂鍋問到底,進一步探究這些小分子化合物能夠區分變異亨廷頓蛋白與野生型亨廷頓蛋白的內在機制。變異亨廷頓蛋白和正常蛋白結構基本無異,唯一的差別就在於變異蛋白含有過長的穀氨醯胺重複(polyQ)。而這些化合物之所以能夠「明辨忠奸」,正是因為其可選擇性地結合變異亨廷頓蛋白所特有的過長polyQ區域,根據這一特性對兩者予以區分。

  依據這一特性,團隊意識到這些小分子化合物的用武之地也許遠不止亨廷頓病這一種疾病。目前已知有九種polyQ疾病,都是由特定的含有過長polyQ的突變蛋白所導致。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III型疾病就是一例,它是中國人群中發病率最高的polyQ疾病,臨床表現為運動的協調障礙、無法維持軀體姿勢和平衡等,可伴有突眼、腱反射亢進、面肌顫搐、肌痙攣等症狀。團隊利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王堅課題組孫一忞醫生提供的共濟失調III型病人細胞進行了檢測,發現這些化合物均可以有效降低引起該病的變異蛋白(polyQ長度為74)水平,而不影響其野生型蛋白水平(polyQ長度為27)。

  「這些化合物不僅可能對亨廷頓病的治療有效,也可能運用於其它polyQ疾病;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ATTEC)這一藥物研發新概念,也有望應用於其它無法靶向的致病蛋白,甚至非蛋白的致病物質。」談及成果未來應用前景,魯伯壎充滿期待。

  神經退行性疾病領域著名科學家Huda Zoghbi(美國科學院院士、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s)獲得者)為該研究撰寫了專文評論,發表於Nature,正面評價推薦了此項研究。

相關焦點

  • 多學科交叉 打造藥物研發新概念 「明辨忠奸」的小分子膠水:復旦...
    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與丁澦課題組和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費義豔課題組等多學科團隊通力合作,開創性地提出基於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ATTEC)的藥物研發原創概念,並巧妙地通過基於化合物晶片和前沿光學方法的篩選,發現了特異性降低亨廷頓病致病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有望為亨廷頓病的臨床治療帶來新曙光。
  • 復旦大學團隊發明「分子膠水」,為亨廷頓病治療帶來新曙光
    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與丁澦課題組和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費義豔課題組等多學科團隊通力合作,開創性地提出基於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ATTEC)的藥物研發原創概念,並巧妙地通過基於化合物晶片和前沿光學方法的篩選,發現了特異性降低亨廷頓病致病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有望為亨廷頓病的臨床治療帶來新曙光。
  • 復旦科研團隊研發亨廷頓舞蹈症潛在新藥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與丁澦課題組和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費義豔課題組等多學科團隊通力合作,開創性地通過基於化合物晶片和前沿光學方法的篩選,發現了「吞噬」亨廷頓病致病蛋白的「小分子膠水」,有望為亨廷頓舞蹈症的臨床治療帶來新曙光。
  • 亨廷頓舞蹈症臨床治療迎來新曙光,復旦團隊研發潛在新藥
    本文圖均為 復旦大學 供圖丁澦(右一)和學生費義豔(右一)和學生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與丁澦課題組和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費義豔課題組等多學科團隊通力合作,開創性地提出基於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ATTEC)的藥物研發原創概念,並巧妙地通過基於化合物晶片和前沿光學方法的篩選,發現了特異性降低亨廷頓病致病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有望為亨廷頓病的臨床治療帶來新曙光。
  • 復旦學者發明「分子膠水」,為亨廷頓綜合症治療帶來新曙光
    ,來自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與丁澦課題組和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費義豔課題組等多學科團隊合作,開創性地研發了一種奇特的 「分子膠水」 ——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Autophagosome Tethering Compounds,ATTEC),可特異性地介導病突變蛋白經自噬途徑降解,在該病的果蠅、小鼠模型上,能有效地改善疾病相關症狀,為亨廷頓舞蹈症等許多疾病的治療,打開了一種嶄新思路
  • 復旦大學團隊研發出亨廷頓舞蹈症潛在新藥!刊登於《自然》主刊
    北京時間10月31日凌晨,國際權威雜誌《自然》(Nature)主刊以長文形式,刊登了復旦大學教授魯伯壎、費義豔和丁澦作為論文作者,關於亨廷頓舞蹈症治療原理的最新研究成果ATTEC(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引發業內廣泛關注。
  • 多學科合力,新藥物助力,耐藥菌攻克有力——多學科大咖談碳青黴烯...
    我國革蘭陰性菌耐藥形勢嚴峻,治療手段和可用藥物十分有限。會議期間,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張文宏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俞雲松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抗生素研究所張菁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陳爾真教授、復旦大學華山醫院抗生素研究所王明貴教授和胡付品教授接受採訪,圍繞細菌耐藥防、診、治介紹現狀,發表觀點、提供建議、指導方向。
  • 復旦大學魯伯壎團隊:降解技術新概念
    」靶點藥物研發新技術撰寫綜述文章《降解技術的新概念》(Emerging New Concepts of Degrader Technologies),發表於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期刊綜述期刊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IF=13.5)。
  • 學科會聚引領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路徑探討
    四所世界一流大學實行新技術推動型、任務拉動型、共同願景驅動型、科技平臺吸引型等各具特色的學科會聚模式,浙江大學正在探索頂層戰略設計驅動、新型研發機構迭代、研究範式變革推動、多學科協同培養等學科會聚路徑。學科會聚引領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關鍵是突破傳統的院系-學科框架,以服務重大戰略需求和解決重大挑戰問題為牽引,實現大跨度的協同創新。
  • 復旦大學大氣學科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發展
    復旦大學於2016年建立了上海市首家大氣學科,相繼成立了大氣科學研究院和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學科成立4年來,建立了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後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初步建成了一支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在教學、科研和人才隊伍建設中,堅持國際化發展路線,積極拓展國際合作,搭建國際合作平臺,努力提升國際化程度和國際影響力。
  • 建立多學科和材料基因組學的交叉實驗室,合作搞材料基因組學項目
    包括新材料新結構材料新性能材料新光學材料新病理材料新材料材料基因組學,你可以了解下。三峽大學研究生院官網,裡面有詳細的專業課目材料基因組學是一個交叉學科,結合很多傳統的基礎研究,我所在的復旦大學和浙江大學這兩個老牌強校。比如,建立多學科和材料基因組學的交叉實驗室,合作搞材料基因組學項目等等。每個老師負責一個方向,搞基因組建模。實驗室涉及藥物合成、單細胞分子研究,腦研究和材料物理性能對比實驗,產能缺陷遷移研究等很多科研領域。老師最少都有三個博士點。
  • 復旦魯伯壎:專注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斬獲科學探索獎,300萬
    課題組專注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病變機制及幹預研究,提出並初步驗證了原創的藥物研發新路徑,可拓展至各類疾病。實驗室擁有完善的技術設備和充分的經費保障。課題組博後多次獲得國家博新計劃, 上海超博計劃及國家博士後科學基金並發表高水平論文。 下面,小編簡單回顧魯伯壎研究員這幾年的重要研究成果。
  •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通過推動醫工交叉開展學科特色建設
    6月25日,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骨科主任李建民及科研處副處長楊曉雲帶領下,骨科劉培來教授、劉新宇教授以及山東大學校內交叉學科方向的材料學院王協彬副研究員、機械工程學院劉文強工程師,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骨科的多位青年骨幹醫生,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上海九院)骨科交流訪問。
  • 科學家研發抗組胺藥和類似藥物可以減緩亨廷頓病
    在今天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描述了一種潛在的減緩亨廷頓早期疾病的新治療策略 「眾所周知,多巴胺信號在亨廷頓病中消失了,但我們和其他研究團隊最近已經表明,多巴胺受體和組胺受體在大腦中被發現並控制信號,」研究的主要作者大衛·莫雷諾·德爾加多(David Moreno-Delgado)解釋說。他是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University of巴塞隆納)的博士後研究科學家,現在是比利時新阿利克斯(NovAliX)的生物學團隊組長。
  • 新一輪科技創新加速發展,需與多學科、多領域深度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與多學科、多領域深度融合,正驅動新一輪科技創新加速發展。「當前,我們在生命科學、新能源、新材料等重要領域有革命性的突破。在信息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型技術深入應用。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將引發生產、生活和科研方式的改變。」
  • 學科交叉是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途徑
    參加這項重大研究的專家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其中包括一位生物學家、兩位物理學家、一位化學家。產生新理論是一流學科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是一流學科建設的關鍵環節,十分重要。  其二,多學科參與研究有利於產生新的知識生長點,進而推動學科發展。
  • 復旦大學魯伯壎團隊綜述:降解技術的新概念 | 對話科學家
    「不可成藥」靶點藥物研發新技術撰寫綜述文章《降解技術的新概念》(Emerging New Concepts of Degrader Technologies),發表於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期刊綜述期刊 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IF=13.5)。
  • 韓啟德:漫談學科交叉
    即使在19世紀科學分科格局基本形成以後,學科的邊界也總是模糊的、不確定的。不同學科之間總是在交叉、融合中改變自己的研究內容和方法,或者形成新的學科。下面我以生物學為例來說明這一點。1953年DNA雙螺旋結構破解後分子生物學興起,學科結構和邊界再一次迅速變動,形成以基因研究為主導、分子生物學研究為中心的生命科學學科結構。有趣的是,最終解開遺傳物質DNA結構奧秘的人,除了沃森,其他都不是生物學家,而是物理學家和化學家。
  • 交叉學科建設的「中南法學院」模式 ——專訪中南大學法學院院長...
    中南大學是一所工科、醫科具備較強實力的綜合性大學。依託學校傳統學科優勢,中南大學法學院確立了以交叉學科建設為主的發展戰略,在衛生法學、人權法學、文化法學、教育法學、智慧財產權法學等交叉學科建設上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近日,許中緣接受民主與法制社記者專訪,介紹了中南大學法學院打造交叉學科建設的「中南法學院」模式經驗。
  • 復旦大學魯伯壎團隊綜述:降解技術新概念 | CellPress對話科學家
    來源:CellPress細胞科學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丁澦與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費義豔合作,圍繞基於溶酶體降解技術的針對「不可成藥」靶點藥物研發新技術撰寫綜述文章《降解技術的新概念》(Emerging New Concep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