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多學科和材料基因組學的交叉實驗室,合作搞材料基因組學項目

2021-01-08 大黑貓的娛樂記

包括新材料新結構材料新性能材料新光學材料新病理材料新材料材料基因組學,你可以了解下。三峽大學材料學院做這個方向的老師有屈鵬,朱慧霞,朱慧老師,施敦時,柳權志,李維平,饒全軍,李舜楠,賀文,洪汝德,田曉莉,劉林棟,朱慧如,王春亮,杜文群,程子華,葉,郭曉峰,李豔豔,劉超,李睿偉,李虹飛,郭師耀,李玉華,楊永利,萬曉明,劉金國,竇佳雪,徐廣明,都是是很有名的老師,你自己自主選擇。三峽大學研究生院官網,裡面有詳細的專業課目材料基因組學是一個交叉學科,結合很多傳統的基礎研究,我所在的復旦大學和浙江大學這兩個老牌強校。比如,建立多學科和材料基因組學的交叉實驗室,合作搞材料基因組學項目等等。

每個老師負責一個方向,搞基因組建模。實驗室涉及藥物合成、單細胞分子研究,腦研究和材料物理性能對比實驗,產能缺陷遷移研究等很多科研領域。老師最少都有三個博士點。必須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的,碩博同臺。北京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在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微量化學、物理化學、固體化學等領域的一般理論研究以及在各種工程領域的各種實際應用研究。北京大學理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和凝聚態物理化學與材料科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這些領域具有相當的權威性,並在某些重大科學問題和前沿領域取得了有重要影響的突破。材料在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化學物理和材料理論、生物物理、納米材料科學、固體物理等多個學科方向均有很大建樹。

北京大學理學院凝聚態物理化學與材料科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深圳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化學物理研究所上海前沿技術科技園。中國科學院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要說都有哪些老師做哪些方向,看百度上的自然沒問題,但是你需要哪個方向的導師嘛?請自己谷歌哈哈,推薦幾個老師在材料基因組學領域比較好的吧,北京大學:周玉祥、袁衛平、沈亞如等;上海交通大學:曾瀚、王敏強等;中國科學院:唐波博士、馮之輝博士,黃凱、胡炳輝博士,施玉海博士,唐輝博士等;清華大學:姜成平、孫軍峰、嚴峰光等。

上大材料學院有一個王春亮老師,他老闆是三峽大學材料學院的,可以搜索一下。五道口新材料與化工學院。材料基因組學這個東西,方向廣泛且交叉,對物理數學和計算機方面的要求非常之高,學過的同學應該都理解。太多了我不是清華大學的但是有句話不是說的清華材料院裡所有出國讀博的....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相關焦點

  • 基於基因組學的MOF/COF材料設計與製備
    仲崇立,1966年生,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2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07年),天津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院長、省部共建分離膜與膜過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93年獲北京化工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日本廣島大學化工系助理教授,荷蘭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博士後研究員和北京化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教授。在Chem. Rev., Nat. Mater., Nat. Commun., JACS, Angew. Chem. Int. Ed.等刊物發表SCI收錄論文300餘篇,獲7項科技與人才獎勵。
  • 科學網—玉米多組學資料庫上線了
    該資料庫內嵌了基因組「瀏覽器」和「搜尋引擎」,從而實現了對相關組學生物大數據的高度集成、快速檢索和智能分析。 此前,我國玉米基礎研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在其研究材料和數據的共享平臺建設上有待加強。該資料庫的建立,不僅幫助用戶提升了對作物組學數據挖掘的時間效率,更實現了多維組學大數據之間的聯繫,在打通信息「孤島」上邁出有力一步。
  • 科學家合作建立衰老研究多組學資料庫
    伴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實現健康老齡化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重大社會問題和科學問題。近年來,隨著衰老相關研究成果的不斷增多以及高通量測序技術的日益發展,衰老相關多組學數據層出疊見。然而,目前尚缺乏一個綜合性的整合衰老生物學多組學數據的數據資源庫。
  • 石瓊:立足基因組學科技,助力海洋藍色經濟
    2018年5月,由深圳市華大海洋研究院(下稱「海洋研究院」)和國家基因庫聯合發起的「千種魚類轉錄組」項目正式宣布構建了迄今為止最可靠的魚類系統演化樹,解答了許多一直以來魚類起源和進化研究中存在的爭論和難題,成為魚類演化研究史上的裡程碑式事件。長期以來,有別於陸地生物基因組學研究,海洋的生物基因組學研究不僅起步晚,且發展滯後。
  • 代謝組學——後基因組時代新熱點
    、數據解讀分析、資料庫介紹及使用流程等一系列乾貨內容;專刊系列將邀請代謝組學知名學者及一線技術人員對代謝組學發展和相關技術進行系統性的歸納總結,將實際操作經驗分享給各位從事科研工作的老師,幫助大家多視角、全維度理解代謝物的作用機制和功能,提升生命科學研究的技術高度和深度。
  • 動物所等建立衰老生物學多組學資料庫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實現健康老齡化是目前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和科學問題。近年來,隨著衰老相關研究成果的不斷增多以及高通量測序技術的日益發展,衰老相關多組學數據層出疊見。然而,目前尚缺乏綜合性的整合衰老生物學多組學數據的數據資源庫。
  • 【中國科學報】功能基因組學渴盼技術突圍
    為此,功能基因組學應運而生。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馬潤林表示,功能基因組學就是要解析生物的遺傳信息,從基因組水平和層次上,對其內的各個基因或特定序列進行功能分析,揭示目標基因組的功能及調控機制。
  • 2020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崗招聘1人公告
    事業單位招聘公告:2020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崗招聘1人公告,報名時間:2020年6月20日截止。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因工作需要現公開招聘管理人員(事業編)一名。
  • 【科技前沿】劉光慧/鮑一明/曲靜/張維綺合作建立衰老研究多組學...
    【科技前沿】劉光慧/鮑一明/曲靜/張維綺合作建立衰老研究多組學資料庫 2020-11-0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葛毅:人工智慧熱潮下,基因組學研究的機遇和挑戰——生物谷人物專訪
    我是在1988年進清華學生物醫學工程儀器專業,近三十年來一直圍繞IT和生命科學工作。這兩個交叉學科都是讓人興奮的學科,也出現了不少的突破。
  • 6篇16S rRNA基因測序+代謝組學聯合項目文章助力您快速發文
    編者按:16S rRNA基因測序是目前主要的高通量測序依賴的腸道微生物研究的方法之一,16S rRNA基因測序測序可以對腸道微生物中的所有菌種進行精確定量,可以回答「樣本當中有哪些微生物,他們具有哪些功能」。然而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下遊組學研究可以回答「這些功能是否真的發生了,發生的程度是什麼樣的」。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近年來,我國水稻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高質量的水稻參考基因組序列可謂功不可沒。普通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是3個不同亞基因組形成的異源六倍體物種(AABBDD),由早期的野生二粒小麥與粗山羊草天然雜交而來。其基因組非常龐大且結構異常複雜,富含大量的重複序列,這些特點使得小麥基因組學的研究遠遠落後於水稻和玉米等二倍體植物,嚴重製約了小麥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和育種工作的深入。
  • 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在青島舉行 開啟國際技術合作新篇章
    11月21日,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ICG-15 CELLOMICS)在青島拉開帷幕。本次會議由青島西海岸新區、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青島中德生態園管委、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國際海洋基因組學聯盟和青歐生命科學高等研究院承辦。
  • 人類基因組計劃是我的生命
    1992年的一天,Maynard V.Olson博士親自來到紐約大學,請於軍到他的實驗室參與共同建立「人類基因組計劃」所需要的關鍵技術,並領導具體研發和實驗工作。於軍欣然接受,放棄了幾個其他高校和科研單位更優惠的承諾和待遇。
  • 於軍:人類基因組計劃是我的生命
    1992年的一天,Maynard V.Olson博士親自來到紐約大學,請於軍到他的實驗室參與共同建立「人類基因組計劃」所需要的關鍵技術,並領導具體研發和實驗工作。於軍欣然接受,放棄了幾個其他高校和科研單位更優惠的承諾和待遇。
  • 進化-系統發育基因組學(Phylogenomics)
    系統發育學(Phylogenetics)是通過重建系統發育樹來研究生命類群之間進化關係的學科,是進化生物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
  • 清華廖洪恩課題組在人工智慧挖掘影像基因組學領域合作發表系列論文
    推進中國「腦計劃」研究清華廖洪恩課題組在人工智慧挖掘影像基因組學領域合作發表系列論文清華新聞網9月14日電 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廖洪恩課題組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張力偉教授課題組合作,通過人工智慧技術研究大量腦幹膠質瘤患者磁共振影像學特點,深度挖掘其與該基因的關聯,獲得普通醫學研究手段難以獲得的診斷經驗。
  • 人類基因組時代的泛基因組學
    薩爾茲伯格是一位橫跨計算機領域和生物學領域的專家,名氣很大,他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計算生物學中心的主任,同時在計算機系和醫學院任職,專門從事基因測序和基因組學應用研究,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參與者之一,最近還主持了非洲裔美國人的基因組學項目等。開發過很多有名的生物信息算法,大家使用過的生信軟體如:bowtie、TopHat、cufflinks等都出自於他的實驗室,今天要談的泛基因組學也是他的研究內容之一。
  •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禾本科種質資源與基因組學省創新團隊...
    專家組認為,該創新團隊通過三年的實施培養,建立了有國際影響力的禾本科植物的比較功能基因組學與進化基因組學研究創新平臺,在竹亞科研究方面居於國際領先水平。創新團隊在基礎理論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以下重要成果:一、完成了20個竹子的葉綠體全基因測序和1個線粒體基因組測序,全面揭示了竹亞科葉綠體基因組和線粒體基因組的結構特徵和進化模式,並揭示了溫帶竹子的快速輻射進化歷史;基於4個DNA標記片段完成了對27種溫帶木本竹子的DNA條形碼研究;此外,利用比較基因組學,對一直以來有爭議的BEP分支中三個亞科的系統關係從核基因方面進行了確證,並獲得了多個受到強烈的正選擇的適應性基因
  • 走進細胞組學最前沿!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在青舉行
    11月21日,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ICG-15 CELLOMICS)在青島拉開帷幕。本次會議由青島西海岸新區、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青島中德生態園管委、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國際海洋基因組學聯盟和青歐生命科學高等研究院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