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功能基因組學渴盼技術突圍

2021-01-07 中國科學院

圖片來源:暱圖網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使人們初步破解了人體的基因密碼,並利用不斷發展的測序手段,獲得了大量靜態的鹼基序列。

然而,新的命題接踵而至:如何解析這些序列信息?這些序列背後對應什麼功能?這些功能是如何實現的?

為此,功能基因組學應運而生。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馬潤林表示,功能基因組學就是要解析生物的遺傳信息,從基因組水平和層次上,對其內的各個基因或特定序列進行功能分析,揭示目標基因組的功能及調控機制。

微觀世界破譯宏觀問題

在一個物種的基因組中,如果基因功能不被解析,龐大的基因組只是A、T、G、C四種鹼基的序列排列,那人們將無法從中獲取遺傳信息。

而如果運用功能基因組學的缺失突變研究原理,敲除基因組的某個基因,觀察生物個體發育成熟後與正常表型有何不同,便可鑑定出這個基因的功能。

以個體為對象,功能基因組學可以研究生殖發育相關基因及其異常導致的疾病,如出生缺陷。就整個物種比如人類而言,分析人類某些染色體上遺傳標誌性特徵還可以推測人類遷徙。

馬潤林的實驗室就在做著上述兩個課題。其中,人類遷徙相關課題的研究完善了世界人類遷徙圖譜,不僅有力地證明了現代人類的祖先源自非洲,還揭示了現代東亞人群(中國人)的祖先在最後一個冰川時代經過「南線」和「北線」兩條遷徙路線。

這個結果可以部分解釋大家所統稱的「南方人」和「北方人」所表現出種種差異的遺傳基礎。

馬潤林介紹說:「我們通過在全基因組水平上開展不同個體的重測序,獲得了不同個體之間的遺傳變異和生物多樣性的情況,摸清這兩個情況就很容易了解到生物的進化、起源和遷徙,我們甚至可以推測生物進化過程中基因組內的變化、基因組與外部環境的互相作用。」

在功能基因組學領域內,科研人員還通過研究肉眼看不到的基因,解決了宏觀世界裡很多的問題,比如疾病與健康、食品與生存、環境與生態。

例如,科學家們已經發現特定基因的突變就能導致乳腺癌。而利用功能基因組學技術,則可以探究疾病的產生機理,建立基因和疾病的關係。

作為人口大國,農業問題是我國的重中之重。馬潤林表示,如何使農作物品質提高、產量增加、抗病蟲害能力加強,也要通過開發基因技術,大量運用基因修飾和轉基因技術來實現。

不僅如此,通過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還可以了解環境中物種間相互作用。

「我們所解決的問題不是獨立存在於生態環境中的,而是與其他物種關聯在一起,如果不全面考慮物種間相互作用,就會導致新的遺傳問題。」馬潤林說,「在遺傳學上,功能基因組學對解決環境中各物種友好相處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只是現在人們關注得並不多。」

以結構基因組學為基礎

馬潤林表示,功能基因組學應建立在以全基因組測序為目標的結構基因組學之上。

關於轉基因材料,要獲得各基因的詳細序列資料和調控信息;關於轉基因載體,要把改造好的基因放到植物或動物體內,尋找到一個合適的途徑。另外,還要解決目標基因與寄主植物或動物基因組相容性問題,使目的基因在寄主體內長期穩定表達。

然而,在實驗室裡,由於很多調控基因未能破解,導致目的基因被沉默而無法表達。例如,把修飾好的基因轉入到大腸桿菌上能表達,但轉入到植物動物體內則往往就不表達。

對此,馬潤林表示:「常規做法只是部分了解調控機制就去試驗轉基因,轉基因之後再根據出現的問題,尋求解決方法。其實,人們最好是能先把調控機制搞得很清楚了再去轉基因,而非在模糊狀態下進行。」

馬潤林表示,上述問題都解決後,還要解決環境安全性評估問題,以保證轉基因生物只發揮我們想要它發揮的作用,阻止其他不良環境效益的產生。

馬潤林研究室就曾承擔過轉基因綿羊的課題。為了提高羊肉的營養價值,例如增加羊肉中Ω-3(一種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他們把線蟲中能合成Ω-3的基因克隆改造並轉移到一種真核表達載體上,再將其整合到綿羊體細胞的基因組中。

經試驗檢測,重組目的基因可在培養的綿羊體細胞中表達,把這個重組細胞核再轉入到綿羊的去核卵母細胞中,在體外發育成一種微小的胚胎(囊胚),然後用手術移植到代孕母羊體內。最後,在發育成熟的轉基因羊體內,每一個細胞都能攜帶和表達Ω-3脂肪酸基因。

「繼續培育觀察轉基因羊的下一代是否能穩定表達Ω-3脂肪酸,接下來還要進行食品安全性評價。」馬潤林說。

技術瓶頸待解

如今,基因功能鑑定的方法不斷推陳出新,例如基因表達的系統分析、cDNA微陣列、DNA(基因)晶片、蛋白組技術以及基於轉座子標籤和T-DNA 標籤的反求遺傳學技術等。 

功能基因組學的發展也需依賴技術的革新,但是,目前制約其發展的技術瓶頸卻不在少數。

轉基因技術的複雜性就直接導致了這類實驗無法廣泛開展。

「目前,轉基因在多數情況下仍是隨機插入,插入後篩選成功表達的個體樣本,這是導致轉基因成功率低的一個原因。」馬潤林認為,如果能夠開發出一套簡便的定點整合的技術,將有利於轉基因的成功。 

其次,基因組數據仍然不足。儘管第二代測序平臺技術使科研人員掌握了高通量、大規模的數據,但基因序列的準確度和完整度仍然較低,無法滿足功能基因組研究的需要。

此外,如何深入解析現有數據也是一大技術瓶頸。馬潤林稱,只有尋找到具有特殊價值的數據組,才能闡明和理解大量數據所包含的生物學意義。然而,龐大的數據對計算機軟硬體性能和科研人員的數據處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若要實現功能基因組學的全部目的,最好知道這個物種的全部序列信息、調控元件、SNP,越詳細越好,目前水平顯然不足以達到這些目的。」馬潤林舉例說,水稻的功能基因組學較為成熟,這得益於其全基因組測序工作已完成。而對於一個物種而言,獲得了其足夠的結構基因組數據,且遺傳背景清楚,才易於開展功能基因組學研究。

不僅如此,基因打靶技術可用於研究單個基因的局部功能和直接效益,但卻無法有效解析多基因複雜相互作用。為此,科研人員正在嘗試運用RNAi、酶解等技術進行破解。

「功能基因組的核心含義是,各基因並不孤立發揮作用,在研究基因功能的同時,了解基因間調控,搞清基因間排序。」在馬潤林看來,目前的技術手段只能研究基因的直接效應,卻無法有效解析基因之間的相互作用。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3-06-05 第5版 生物周刊)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基因組蛋白質組與生物信息學報》:聚焦組學「三國...
    上世紀90年代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生物技術發展的裡程碑,也為我國基因組學的發展和人才的集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1998年,於軍和楊煥明、汪建等科學家抓住這一窗口,回國加盟原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創建了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並承擔了人類基因組計劃1%的測序任務,使我國成為唯一一個參與該計劃的發展中國家。
  • 【中國科學報】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研究結果發布
    【中國科學報】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研究結果發布 2020-11-18 中國科學報 【字體  區別於傳統的比較基因組學分析依賴於某個基因組作為參考序列建立全基因組比對,研究團隊建立了全新的無參考序列下多基因組比對和分析方法,實現了獲取更真實且全面的序列同源關係,用於後續系統發生關係的解析和比較基因組學相關分析。該方法極大地提高了跨物種的比對效率,減少了由於與參考物種遺傳距離差異引起的比對偏好和序列丟失。
  • 西農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世界領先
    研究對分布世界各地的15種代表性牛品種(國內6、國外9種)全基因組測序數據進行了整合比較分析近日,中國農學會組織以中國工程院印遇龍院士為組長的7人專家組,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科學院昝林森教授歷時15年主持完成的
  • 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在青島舉行 開啟國際技術合作新篇章
    11月21日,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ICG-15 CELLOMICS)在青島拉開帷幕。本次會議由青島西海岸新區、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青島中德生態園管委、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國際海洋基因組學聯盟和青歐生命科學高等研究院承辦。
  • 「中國科學報」花開有時的基因奧秘
    李培金給《中國科學報》舉了一個例子,玉米在開花時期對高溫異常敏感,如果在七月份高溫天氣開花,會導致雌雄花期不協調和授粉失敗等問題,嚴重時顆粒無收,給農業生產帶來重大損失。 「因此,深入解析植物的開花機制,對植物分子輔助育種、提高作物產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李培金說。 研究人員介紹說,植物進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 我省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雜糧分子育種團隊由我省高層次引進人才韓淵懷教授於2010年組建,主要從事雜糧功能基因組學、氮磷高效利用的分子調控網絡、穀子優異品質形成的分子機制和穀子白髮病抗性機制等研究。長期以來,穀子品種選育主要依靠傳統育種方法,嚴重影響穀子品質、抗逆育種。
  • 山西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雜糧分子育種團隊由山西高層次引進人才韓淵懷教授於2010年組建,主要從事雜糧功能基因組學、氮磷高效利用的分子調控網絡、穀子優異品質形成的分子機制和穀子白髮病抗性機制等研究。長期以來,穀子品種選育主要依靠傳統育種方法,嚴重影響穀子品質、抗逆育種。
  • 淋巴細胞祖先「浮出水面」,「多組學」技術助力免疫研究
    《中國科學報》從沃爾特和伊萊莎霍爾學院獲悉,該機構研究人員利用單細胞多組學技術發現了一種此前未知的免疫細胞。這種細胞是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的祖先,後兩種細胞也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Naik告訴《中國科學報》,「以前的技術是將不同的免疫祖細胞分組,但通過研究單個細胞
  • 山西省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雜糧分子育種團隊由我省高層次引進人才韓淵懷教授於2010年組建,主要從事雜糧功能基因組學、氮磷高效利用的分子調控網絡、穀子優異品質形成的分子機制和穀子白髮病抗性機制等研究。長期以來,穀子品種選育主要依靠傳統育種方法,嚴重影響穀子品質、抗逆育種。
  • 走進細胞組學最前沿!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在青舉行
    11月21日,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ICG-15 CELLOMICS)在青島拉開帷幕。本次會議由青島西海岸新區、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青島中德生態園管委、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國際海洋基因組學聯盟和青歐生命科學高等研究院承辦。
  • 【中國科學報】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
    日前,《中國科學報》記者對這一實驗室進行了採訪。  「以重點實驗室為平臺,整合和集中優勢資源開展大豆的分子設計育種理論與技術體系研究,不但能夠提升科學院在我國農業基礎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而且能夠為國家解決大豆危機提供科技支撐。」大豆分子育種實驗室主任劉寶輝這樣表示。
  • 科學網—玉米多組學資料庫上線了
    嚴建兵對《中國科學報》表示:「這些國際資料庫極大促進了後來者的科學研究,為全球科技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不過,「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生物學數據朝著多組學、多維度的層面快速積累。以玉米為例,現有資料庫大多關注一種或幾種特定組學數據,不同資料庫之間難以有效整合利用。」嚴建兵指出。 於是,這些數據成了一座座「孤島」。
  • 山西在穀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雜糧分子育種團隊由山西高層次引進人才韓淵懷教授於2010年組建,主要從事雜糧功能基因組學、氮磷高效利用的分子調控網絡、穀子優異品質形成的分子機制和穀子白髮病抗性機制等研究。長期以來,穀子品種選育主要依靠傳統育種方法,嚴重影響穀子品質、抗逆育種。
  • 代謝組學——後基因組時代新熱點
    、數據解讀分析、資料庫介紹及使用流程等一系列乾貨內容;專刊系列將邀請代謝組學知名學者及一線技術人員對代謝組學發展和相關技術進行系統性的歸納總結,將實際操作經驗分享給各位從事科研工作的老師,幫助大家多視角、全維度理解代謝物的作用機制和功能,提升生命科學研究的技術高度和深度。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和鑑定。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進展。1、基因組學領域論文分析在SCIE資料庫共獲得954篇基因組學研究相關的文獻。
  • 【中國科學報】揭示智障相關基因在軸突發育中功能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熊志奇課題組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位於X染色體上的Opitz症候群相關蛋白Mid1在神經元軸突發育中的功能,為了解Opitz症候群的發病機理提供了線索。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在遺傳因素引起的智力障礙中,相當一部分是由X染色體上的基因突變或缺失引起的。
  • 科研人員證明葫蘆科發生過全基因組加倍
    科研人員證明葫蘆科發生過全基因組加倍 2017-09-27 中國科學報 高長安 【字體:大 中 小】 近年來,伴隨基因組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一些重要葫蘆科作物相繼進行了全基因組的測序,如黃瓜、甜瓜和西瓜。  研究人員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分析,展示葡萄與西瓜、甜瓜和黃瓜基因組間的同源性,發現每一條葡萄的染色體在每個瓜的基因組中都有兩個最好匹配的同源區,證明葫蘆科的共同祖先中發生一次全基因組加倍,也就是這些作物共有一個四倍體的祖先。
  •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中國網訊 10月30日,由中國海洋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中國遺傳學會和吉林紫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13年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包振民教授領銜完成的櫛孔扇貝和海洋生命學院劉濤副教授領銜完成的海帶全基因組測序工作,標誌著學校在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領域達到了國際前沿水平,並將為進一步的海洋生物分子育種、功能基因開發與利用等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地基礎。
  • 進化-系統發育基因組學(Phylogenomics)
    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早期的分子系統發育學研究常常基於單個或少量基因。但考慮受到譜系不完全分選(Incomplete lineage sorting)、旁系同源基因(Paralog)、飽和替換(Substitution saturation)、生物雜交(Hybridization)等因素的影響,基於單個基因構建的系統發育樹有時並不能真實反映生物的進化歷史。
  • 繪製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
    中國水科院黃海水產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