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學者發明「分子膠水」,為亨廷頓綜合症治療帶來新曙光

2020-12-01 騰訊網

正常人大腦和亨廷頓舞蹈症患者的大腦,圖片來自healthdirect.gov.au

整理 | 何東明

責編 | 葉水送

說起舞蹈,大家都會想到歡快與喜悅。不過有一個帶舞蹈的詞卻恰恰相反,這就是亨廷頓舞蹈症,它是一種至今無法治癒的頑疾,患者會有非自主的舞蹈動作,並出現認知障礙。科學家也一直努力探究其發病機制,以期找到有效治療方法。

ATTEC膠水分子特異介導病變蛋白自噬降解的模式圖,圖片截自《自然》

10月31日,《自然》雜誌以長文的形式發表了有關亨廷頓舞蹈症研究的重要成果,來自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與丁澦課題組和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費義豔課題組等多學科團隊合作,開創性地研發了一種奇特的 「分子膠水」 ——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Autophagosome Tethering Compounds,ATTEC),可特異性地介導病突變蛋白經自噬途徑降解,在該病的果蠅、小鼠模型上,能有效地改善疾病相關症狀,為亨廷頓舞蹈症等許多疾病的治療,打開了一種嶄新思路。

亨廷頓舞蹈症的疾病特徵,有家族遺傳特徵,圖片來自m.blog.naver.com

亨廷頓舞蹈症作為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是四大神經退行疾病之一。此前,研究者對其有一定的認識,尤其是發現其重要的致病蛋白—— HTT 蛋白(Huntingtin protein),突變蛋白不僅不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還可令神經功能受損。由於對 HTT 蛋白的生化性質至今仍不清楚,因此經典的分子靶向阻斷方法無法行得通。

分子膠水如何靶向神經元中的毒蛋白,進而對其進行「殺傷」,圖片來自《自然》

論文的作者另闢奇徑,開創性地提出了一種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的藥物研發原創思路,結合化合物晶片與前沿光學方法進行高通量篩選,找到了一種奇特的化合物分子。這種分子有如膠水一般,僅特異靶向 HTT 突變蛋白,並使之與自噬重要分子 LC3 結合,從而有效促進病變蛋白的自噬降解。

疾病模型小鼠的行為學試驗結果顯示分子膠水能改善相關病狀,圖片來自《自然》

通過在亨廷頓舞蹈症小鼠模型試驗上,研究者發現能有效降低致病蛋白水平,也改善了疾病相關表型,如運動平衡性等,在患者來源的細胞水平上也顯示了有效性。 研究者還發現,這些分子膠水並不結合正常 HTT 蛋白,其只靶向突變蛋白具有過長的多聚谷胺醯胺(polyQ)特異結構。他們推論這一技術可推廣至其它 polyQ 疾病(致病蛋白有polyQ特徵結構)。 「這些化合物不僅可能對亨廷頓病的治療有效,也可能運用於其它 polyQ 疾病;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ATTEC)這一藥物研發新概念,也有望應用於其它無法靶向的致病蛋白,甚至非蛋白的致病物質。」 談及成果未來應用前景,魯伯壎表示。 事實上,這一奇特的分子膠水實際上並不好找,若逐一對數千種化合物進行細胞分析檢驗,無疑如大海撈針。此項研究的另外一名通訊作者的加入,發展了基於小分子晶片和免標記斜入射光反射差技術的新型高通量藥物篩選平臺,實現了對靶分子快速、靈敏、無標記的高通量篩選,因此該成果是生物學、光學、信息科學等學科合作所取得的突破,凸顯了多學科交叉在現今科技創新的重要性。 同期《自然》雜誌刊發了著名神經生物學家 Huda Y. Zoghbi 的評論。她肯定了這項研究,她認為分子膠水能夠在小鼠體內以及體外消除神經中的毒蛋白,並可在體外能消除由亨廷頓病人皮膚細胞分化來的神經元細胞中的毒蛋白,令人 「激動」。但她也認為,該分子膠水一旦使用,是否會因加劇自噬或脫靶,從而對大腦正常的蛋白造成損害,進而可能對神經系統造成 「二次傷害」,仍進一步的進行研究。 由此可見,該小分子化合物進入臨床之前,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但它的出現為包括亨廷頓舞蹈症在內的許多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曙光。

參考資料

1. Z.Y. Li, et al.,Allele-selective lowering of mutant HTTprotein by HTT–LC3 linker compounds.

2. Huda Y. Zoghbi, Selective clearance of mutant huntingtin protein.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團隊發明「分子膠水」,為亨廷頓病治療帶來新曙光
    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與丁澦課題組和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費義豔課題組等多學科團隊通力合作,開創性地提出基於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ATTEC)的藥物研發原創概念,並巧妙地通過基於化合物晶片和前沿光學方法的篩選,發現了特異性降低亨廷頓病致病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有望為亨廷頓病的臨床治療帶來新曙光。
  • 亨廷頓舞蹈症臨床治療迎來新曙光,復旦團隊研發潛在新藥
    四大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的亨廷頓舞蹈症臨床治療或將迎來新曙光。亨廷頓病(或稱亨廷頓舞蹈症)臨床表現為不自主的舞蹈樣動作、認知障礙、精神異常等症狀。由於引起該病的變異亨廷頓蛋白(mHTT)生化活性未知,無法靶向,傳統依靠阻斷劑以阻斷致病蛋白活性的方法並不適用。魯伯壎(右一)。
  • 復旦科研團隊研發亨廷頓舞蹈症潛在新藥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與丁澦課題組和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費義豔課題組等多學科團隊通力合作,開創性地通過基於化合物晶片和前沿光學方法的篩選,發現了「吞噬」亨廷頓病致病蛋白的「小分子膠水」,有望為亨廷頓舞蹈症的臨床治療帶來新曙光。
  • 多學科交叉打造藥物研發新概念 復旦大學多學科團隊合作為亨廷頓病...
    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與丁澦課題組和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費義豔課題組等多學科團隊通力合作,開創性地提出基於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ATTEC)的藥物研發原創概念,並巧妙地通過基於化合物晶片和前沿光學方法的篩選,發現了特異性降低亨廷頓病致病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有望為亨廷頓病的臨床治療帶來新曙光。
  • 多學科交叉 打造藥物研發新概念 「明辨忠奸」的小分子膠水:復旦...
    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與丁澦課題組和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費義豔課題組等多學科團隊通力合作,開創性地提出基於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ATTEC)的藥物研發原創概念,並巧妙地通過基於化合物晶片和前沿光學方法的篩選,發現了特異性降低亨廷頓病致病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有望為亨廷頓病的臨床治療帶來新曙光。
  • 復旦大學團隊研發出亨廷頓舞蹈症潛在新藥!刊登於《自然》主刊
    北京時間10月31日凌晨,國際權威雜誌《自然》(Nature)主刊以長文形式,刊登了復旦大學教授魯伯壎、費義豔和丁澦作為論文作者,關於亨廷頓舞蹈症治療原理的最新研究成果ATTEC(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引發業內廣泛關注。
  • 復旦魯伯壎:專注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斬獲科學探索獎,300萬
    1,亨廷頓病(或稱亨廷頓舞蹈症)位列四大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臨床表現為不自覺的肌肉抽搐、認知障礙、精神異常等症狀。,有望為亨廷頓病的臨床治療帶來新曙光。遺傳學證據表明,亨廷頓病主要由突變基因HTT所表達的突變HTT蛋白的神經毒性所導致,因此HTT蛋白如何調控以及如何降低HTT蛋白水平是重要的生物學問題,並且可能為疾病治療提供重要藥靶。
  • Nature:復旦大學鑑定出4種自噬體連接化合物有望治療亨廷頓舞蹈病...
    他們制定出一種創新的藥物發現方法:使用自噬體連接化合物(autophagosome-tethering compound, ATTEC)來降解致病性蛋白並治療這種疾病。他們進行了一項巧妙設計的篩選:採用了小分子微陣列和前沿光學技術,成功地識別出四種小分子化合物,它們都能特異性地降低引起亨廷頓舞蹈病的蛋白。
  • 五名優秀研究生獲評 復旦大學第十一屆「學術之星」特等獎
    答辯會以「潛心科研、追求卓越」為主題,彰顯復旦學子的科研追求與創新精神。本次答辯會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張人禾等9位專家作為評審,評選產生「學術之星」特等獎獲得者5人: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黃振乾、管理學院李婷、物理學系鄧雨君、公共衛生學院劉聰、腦科學研究院李朝陽。
  • 第一款治療亨廷頓氏病特效藥
    作為一種常染色體遺傳病,現在亟需可以治療亨廷頓舞蹈病的藥物。亨廷頓氏舞蹈症是一種家族顯性遺傳型疾病。患者由於基因突變或者第四對染色體內DNA(脫氧核糖核酸)基質之CAG三核甘酸重複序列過度擴張,造成腦部神經細胞持續退化,機體細胞錯誤地製造一種名為「亨廷頓蛋白質」的有害物質。
  • 科學家發明全新膠水 升華轉換為氣體就能釋放粘合力
    不過現在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全新的膠水,只需要將其變成氣體就能釋放粘合力。該膠水是由新罕布夏州達特茅斯學院的科學家發明的,由所謂的分子固體(molecular相比之下,大多數膠水是由聚合物製成的,這更像是長纏在一起的化學鏈。而且,聚合物粘合劑必須化學溶解或者強力擰開才能破壞其結構,但這種固體膠水需要在真空環境下加熱就能自動釋放粘合力。
  • 英腦損傷者患學者綜合症變身數學天才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4月20日報導,今年43歲的詹森•帕吉特因12年前的一次腦損傷患上學者綜合症,之後他在數學、物理等領域表現出驚人天賦,搖身變成為數學天才。目前,全球只有40人患有這種疾病,患者在遭遇腦損傷之後會在數學、藝術、音樂等領域表現出異於常人的天賦。
  • 「分子膠水」可黏住促癌蛋白質
    根據最新研究,利用這種「分子膠水」充當藥物,能迫使促癌蛋白退居到細胞膜上,正像肥皂和油脂結合後沉積到水池邊緣一樣,從而讓癌細胞變得對其他化學療法更敏感。       「這是一種全新的癌症治療方法。此前的研究都是從功能上瞄準相關的結合位點,而我們的方法是在細胞內抑制促癌蛋白。」
  • EMBO J: 新研究有助於治療亨廷頓舞蹈症
    2020年8月7日訊/生物谷BIOON/---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名為「 TBK1」的酶在調節亨廷頓蛋白的降解和清除中起著核心作用。亨廷頓舞蹈病是一種進行性腦部疾病,會導致運動失控,心理問題和認知喪失。它是由編碼蛋白質亨廷頓蛋白的基因突變,進而阻止亨廷頓蛋白正確摺疊,使其聚集在大腦神經元內部,並最終導致神經元細胞死亡。
  • ...徵程上不斷提升醫學科技創新能力 復旦上醫醫學基礎和臨床研究...
    對這項純中國原創的全新治療策略,該雜誌還專門配發社論稱其「創造性地利用外周神經系統神經移位解決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代表了一種全新的思路,同時為深入洞悉神經解剖和神經生理提供了機會」。早在1986 年,我國著名手外科專家、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顧玉東院士就首創了健側頸七神經移位治療臂叢神經損傷的方法,該成果獲1993 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已在全世界廣泛應用。
  • Auspex新藥治療亨廷頓舞蹈症3期臨床效果顯著
    2014年12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近日,Auspex Pharmaceuticals宣布,該公司治療亨廷頓舞蹈症的試驗藥物SD-809的3期臨床結果顯著,與安慰劑組相比,能夠降低病人發生不受控行為的發生率。
  • 不一樣的天才:學者綜合症
    「學者綜合症」正是這麼一些看起來「不正常」,但在某方面卻有著超乎尋常的能力的人……自閉的天才最初提出「學者綜合症」(Savant Syndrome)的人是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的精神科醫生Darold Treffert。
  • Austedo(安泰坦)國內獲批治療亨廷頓舞蹈病和遲發性運動障礙
    亨廷頓病亨廷頓病(HD)是一種罕見且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在亞洲的總患病率為0.40/10萬,平均發病年齡為40歲。舞蹈病是該病最顯著的身體表現之一,出現在約90%的患者中。遲發性運動障礙(TD)是一種運動障礙,其特徵是舌頭、嘴唇、面部、軀幹和四肢的重複性和不可控制的運動。
  • 中國專家學者取得基因編輯治療研究創新突破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供圖中國專家學者取得基因編輯治療研究創新突破 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有望重獲光明中新網上海1月12日電 (記者 陳靜)病毒性角膜炎是受病毒致病原感染角膜而引起的炎症,該病癒後易復發,並成為導致感染性失明的主要原因。該病既無疫苗可用,也無藥物可根治的現狀困擾著醫生和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