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團隊發明「分子膠水」,為亨廷頓病治療帶來新曙光

2021-01-13 中國教育在線

  亨廷頓病(或稱亨廷頓舞蹈症)位列四大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臨床表現為不自主的舞蹈樣動作、認知障礙、精神異常等症狀。由於引起該病的變異亨廷頓蛋白(mHTT)生化活性未知,無法靶向,傳統依靠阻斷劑以阻斷致病蛋白活性的方法並不適用。

  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與丁澦課題組和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費義豔課題組等多學科團隊通力合作,開創性地提出基於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ATTEC)的藥物研發原創概念,並巧妙地通過基於化合物晶片和前沿光學方法的篩選,發現了特異性降低亨廷頓病致病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有望為亨廷頓病的臨床治療帶來新曙光。

  北京時間10月31日凌晨,相關研究成果《HTT-LC3連接化合物對變異HTT蛋白的等位基因選擇性降低》(「Allele-selective Lowering of Mutant HTT Protein by HTT-LC3 Linker Compounds」)以長文(Article)形式發表於《自然》(Nature)主刊。魯伯壎、費義豔和丁澦為該論文通訊作者,復旦大學博士生李朝陽、王岑、王紫英和朱成鋼為第一作者。該研究工作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以及國家科技部等多個項目的資助。

  開闢新思路:「小分子膠水」助力細胞自噬「吞沒」致病蛋白

  既然運用阻斷劑阻斷或抑制致病蛋白的傳統道路行不通,團隊另闢蹊徑,著眼於駕馭細胞自噬這一細胞內蛋白降解途徑以有效降低變異亨廷頓蛋白水平。在自噬過程中,關鍵蛋白LC3被脂化後聚合擴增,形成膜結構,並將蛋白、脂類、細胞器等降解目標包裹於其中,形成完整的自噬小體(autophagosome),與溶酶體融合後,其中包裹的物質得以降解。

以致病蛋白mHTT為例,該細胞自噬過程簡單示意圖

  然而,自噬的降解功能強大,若自噬功能整體增強而缺乏特異性,會降解所有包裹進自噬小體的蛋白,這樣一來,承擔著神經保護功能的正常野生型亨廷頓蛋白以及其它發揮重要功能的蛋白也易被「誤吞」。傷敵一千,卻自損八百,並非理想之策。

  如何在排除野生型亨廷頓蛋白的情況下,特異性地綁定致病蛋白進入自噬小體?團隊設想發明一種小分子綁定化合物ATTEC (Autophagosome Tethering Compounds),或稱之為「小分子膠水」,能夠直瞄靶心,牢牢地將LC3及致病蛋白(或其他致病物質)黏在一起,進而將致病蛋白包裹進入自噬小體進行降解。同時,「小分子膠水」並不黏附野生型亨廷頓蛋白,使其得以安然無恙。經過篩選、純化及系列細胞實驗後,團隊共獲四個符合要求的理想化合物。

發光的小分子膠水連接了致病蛋白mHTT(藍色)和自噬小體蛋白(紫色),將其帶入自噬小體進一步降解

  至此,研究所得分子已具備滿足理想條件的理論可行性,而是否可適用於動物細胞和人體細胞,通過給藥達到預期功效,則需進一步研究驗證。

  團隊發現,這四個化合物在小鼠神經元、亨廷頓病病人細胞以及亨廷頓病果蠅模型中,均可顯著降低變異亨廷頓蛋白水平,而對野生型亨廷頓蛋白水平幾乎沒有影響,且起效濃度在納摩爾級別(10 nM)。更令團隊感到驚喜的是,「這四種化合物中有至少兩種,可以跨過血腦屏障,並通過低劑量腹腔給藥直接降低亨廷頓病小鼠的大腦皮層及紋狀體的變異亨廷頓蛋白水平,而不影響腦組織中的野生型亨廷頓蛋白水平,也改善了疾病相關的表型,為亨廷頓病口服或注射藥物的研發提供了切入點。」魯伯壎介紹道。

  學科新交叉:小分子晶片和光學檢測技術實現高通量篩選

  事實上,此類「小分子膠水」並不好找。若逐一對數千種化合物進行細胞分析檢驗,以從中甄別出符合理想性狀的幾種目標分子,無疑如大海撈針,這也一度成為團隊研究道路上的一大障礙。

  而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費義豔課題組的加盟則為「小分子膠水」的發現帶來了新的可能。該課題組發展了基於小分子晶片(Small Molecule Microarray, SMM)和免標記斜入射光反射差(Oblique-Incidence Reflectivity Difference, OI-RD)技術的新型高通量藥物篩選平臺,能夠快速、靈敏、無標記地從成千上萬種小分子化合物中找到與靶標蛋白結合的小分子。

  課題組將近四千種小分子化合物點樣於晶片上,當靶標蛋白流過時,若它能夠與固定在晶片上的特定小分子結合,則該位置的分子層厚度增加,這一微小變化即可被光學方法(斜入射光反射差技術)靈敏檢測。採用這種新型的藥物篩選方法,課題組共找到兩種小分子,它們既能夠與LC3蛋白結合,也能夠與變異亨廷頓蛋白結合,但不與野生型亨廷頓蛋白結合。通過對具有類似結構的小分子化合物的檢測,共獲得四種可綁定LC3與變異亨廷頓蛋白的「小分子膠水」。

  應用新前景: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打造藥物研發新概念

  團隊決定打破砂鍋問到底,進一步探究這些小分子化合物能夠區分變異亨廷頓蛋白與野生型亨廷頓蛋白的內在機制。變異亨廷頓蛋白和正常蛋白結構基本無異,唯一的差別就在於變異蛋白含有過長的穀氨醯胺重複(polyQ)。而這些化合物之所以能夠「明辨忠奸」,正是因為其可選擇性地結合變異亨廷頓蛋白所特有的過長polyQ區域,根據這一特性對兩者予以區分。

  依據這一特性,團隊意識到這些小分子化合物的用武之地也許遠不止亨廷頓病這一種疾病。目前已知有九種polyQ疾病,都是由特定的含有過長polyQ的突變蛋白所導致。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III型疾病就是一例,它是中國人群中發病率最高的polyQ疾病,臨床表現為運動的協調障礙、無法維持軀體姿勢和平衡等,可伴有突眼、腱反射亢進、面肌顫搐、肌痙攣等症狀。團隊利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王堅課題組孫一忞醫生提供的共濟失調III型病人細胞進行了檢測,發現這些化合物均可以有效降低引起該病的變異蛋白(polyQ長度為74)水平,而不影響其野生型蛋白水平(polyQ長度為27)。

  「這些化合物不僅可能對亨廷頓病的治療有效,也可能運用於其它polyQ疾病;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ATTEC)這一藥物研發新概念,也有望應用於其它無法靶向的致病蛋白,甚至非蛋白的致病物質。」談及成果未來應用前景,魯伯壎充滿期待。

  神經退行性疾病領域著名科學家Huda Zoghbi(美國科學院院士、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s)獲得者)為該研究撰寫了專文評論,發表於Nature,正面評價推薦了此項研究。

相關焦點

  • 復旦學者發明「分子膠水」,為亨廷頓綜合症治療帶來新曙光
    》雜誌以長文的形式發表了有關亨廷頓舞蹈症研究的重要成果,來自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與丁澦課題組和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費義豔課題組等多學科團隊合作,開創性地研發了一種奇特的 「分子膠水」 ——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Autophagosome Tethering Compounds,ATTEC),可特異性地介導病突變蛋白經自噬途徑降解,在該病的果蠅、小鼠模型上,能有效地改善疾病相關症狀
  • 亨廷頓舞蹈症臨床治療迎來新曙光,復旦團隊研發潛在新藥
    四大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的亨廷頓舞蹈症臨床治療或將迎來新曙光。亨廷頓病(或稱亨廷頓舞蹈症)臨床表現為不自主的舞蹈樣動作、認知障礙、精神異常等症狀。由於引起該病的變異亨廷頓蛋白(mHTT)生化活性未知,無法靶向,傳統依靠阻斷劑以阻斷致病蛋白活性的方法並不適用。魯伯壎(右一)。
  • 多學科交叉打造藥物研發新概念 復旦大學多學科團隊合作為亨廷頓病...
    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與丁澦課題組和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費義豔課題組等多學科團隊通力合作,開創性地提出基於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ATTEC)的藥物研發原創概念,並巧妙地通過基於化合物晶片和前沿光學方法的篩選,發現了特異性降低亨廷頓病致病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有望為亨廷頓病的臨床治療帶來新曙光。
  • 復旦科研團隊研發亨廷頓舞蹈症潛在新藥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與丁澦課題組和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費義豔課題組等多學科團隊通力合作,開創性地通過基於化合物晶片和前沿光學方法的篩選,發現了「吞噬」亨廷頓病致病蛋白的「小分子膠水」,有望為亨廷頓舞蹈症的臨床治療帶來新曙光。
  • 多學科交叉 打造藥物研發新概念 「明辨忠奸」的小分子膠水:復旦...
    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與丁澦課題組和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費義豔課題組等多學科團隊通力合作,開創性地提出基於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ATTEC)的藥物研發原創概念,並巧妙地通過基於化合物晶片和前沿光學方法的篩選,發現了特異性降低亨廷頓病致病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有望為亨廷頓病的臨床治療帶來新曙光。
  • 復旦大學團隊研發出亨廷頓舞蹈症潛在新藥!刊登於《自然》主刊
    北京時間10月31日凌晨,國際權威雜誌《自然》(Nature)主刊以長文形式,刊登了復旦大學教授魯伯壎、費義豔和丁澦作為論文作者,關於亨廷頓舞蹈症治療原理的最新研究成果ATTEC(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引發業內廣泛關注。
  • Nature:復旦大學鑑定出4種自噬體連接化合物有望治療亨廷頓舞蹈病...
    他們制定出一種創新的藥物發現方法:使用自噬體連接化合物(autophagosome-tethering compound, ATTEC)來降解致病性蛋白並治療這種疾病。他們進行了一項巧妙設計的篩選:採用了小分子微陣列和前沿光學技術,成功地識別出四種小分子化合物,它們都能特異性地降低引起亨廷頓舞蹈病的蛋白。
  • 復旦魯伯壎:專注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斬獲科學探索獎,300萬
    1,亨廷頓病(或稱亨廷頓舞蹈症)位列四大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臨床表現為不自覺的肌肉抽搐、認知障礙、精神異常等症狀。 2019年10月31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與丁澦(yù)課題組和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費義豔課題等多學科團隊通力合作在
  • 第一款治療亨廷頓氏病特效藥
    作為一種常染色體遺傳病,現在亟需可以治療亨廷頓舞蹈病的藥物。亨廷頓氏舞蹈症是一種家族顯性遺傳型疾病。患者由於基因突變或者第四對染色體內DNA(脫氧核糖核酸)基質之CAG三核甘酸重複序列過度擴張,造成腦部神經細胞持續退化,機體細胞錯誤地製造一種名為「亨廷頓蛋白質」的有害物質。
  • 五名優秀研究生獲評 復旦大學第十一屆「學術之星」特等獎
    答辯會以「潛心科研、追求卓越」為主題,彰顯復旦學子的科研追求與創新精神。本次答辯會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張人禾等9位專家作為評審,評選產生「學術之星」特等獎獲得者5人: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黃振乾、管理學院李婷、物理學系鄧雨君、公共衛生學院劉聰、腦科學研究院李朝陽。
  • 新藥實現亨廷頓舞蹈病治療突破
    新華社倫敦12月11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倫敦大學學院11日宣布,該校研究人員領銜的團隊在一期臨床試驗中證實,一種亨廷頓舞蹈病治療新藥可成功降低患者神經系統中與這種疾病相關的變異蛋白質水平。  亨廷頓舞蹈病是一種主要影響中老年人的神經退行性腦病。
  • 科學網—新藥實現亨廷頓舞蹈病治療突破
    據新華社電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12月11日宣布,該校研究人員領銜的團隊在一期臨床試驗中證實,一種亨廷頓舞蹈病治療新藥可成功降低患者神經系統中與這種疾病相關的變異蛋白質水平
  • 城事|廣東科學家四年養成「亨廷頓舞蹈病」豬,為人類試藥
    一群患有「亨廷頓舞蹈病」的實驗小豬在廣東誕生,它們能精準地模擬出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可以作為模型來為人類試藥。「亨廷頓舞蹈病」基因敲入豬。1872年,一名叫亨廷頓的醫生首先報告了這種疾病,亨廷頓舞蹈症因此得名。1993年,人們找到了亨廷頓舞蹈症的致病基因並將其命名為亨廷頓基因,所有的亨廷頓舞蹈症都是由這單一的基因突變造成。研究疾病的治療需要進行動物實驗。
  • 亨廷頓舞蹈病有了「豬模型」
    >世界首例神經疾病基因敲入豬在廣東誕生記者 李鋼 通訊員 黃博純 不能自主地產生肢體舞蹈,然後無可逆轉地死亡,自從19世紀被發現以來,亨廷頓舞蹈病這一神經退行性疾病已經嚴重困擾了人類一百多年,迄今沒有找出有效的治療方法。
  • 復旦大學魯伯壎團隊:降解技術新概念
    來源:CellPress細胞科學 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丁澦與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費義豔合作,圍繞基於溶酶體降解技術的針對「不可成藥
  • 科學家探明包涵體對「亨廷頓舞蹈病」的作用
    新華網倫敦10月14日電(記者曹麗君)美國科學家日前通過特殊方法,在培養液中觀察患有「亨廷頓舞蹈病」的實驗鼠的神經元。他們發現,此前一直被認為能導致這種疾病的一種特殊物質,其實是機體進行自我保護的機制。  亨廷頓舞蹈病是一種遺傳疾病,症狀表現為舞蹈性運動以及認知和行為障礙。
  • 亨廷頓病 知多少?(Nature 綜述)
    近期 Nature 雜誌發表了一篇綜述,回顧了亨廷頓病遺傳學和臨床診斷要點,治療方法以及未來研究前景,讓我們對該病有了更加透徹的了解。流行病學西方國家人群中亨廷頓病(HD)患病率約為 10.6-13.7/10 萬人。
  • Austedo(安泰坦)國內獲批治療亨廷頓舞蹈病和遲發性運動障礙
    2020上半年,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已批准梯瓦製藥(Teva Pharma)的Austedo(中文商品名:安泰坦,通用名:deutetrabenazine,氘代丁苯那嗪片),用於成人患者治療與亨廷頓病(HD)相關的舞蹈病以及遲發性運動障礙(TD)。
  • 科學家發現能改善運動功能的分子 為治療帕金森病帶來新希望
    帕金森病的進展與大腦中多巴胺的生產受到影響有關,因此,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可以增加這種關鍵神經遞質的供應的技術上。哈佛大學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了兩種分子,在這方面顯示出了巨大的潛力,它們能促進帕金森病小鼠體內多巴胺的產生,並因此大大改善了它們的運動功能。
  • 復旦大學魯伯壎團隊綜述:降解技術的新概念 | 對話科學家
    原創 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 來自專輯細胞出版社Trends綜述生命科學Life science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丁澦與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費義豔合作,圍繞基於溶酶體降解技術的針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