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體操控之循環進樣

2021-01-19 北京燕京電子 微流控技術諮詢

在細胞培養或器官培養中,為了在微流控晶片內模擬生物體內環境,除了溫度、溼度和酸鹼度等條件之外,還需要模擬生物體內如血液循環之類的流體流動,儘可能的為細胞提供與在生物體內一致的培養環境,同時,在流體循環過程中,也方便收集細胞產物。此外,在做一些微流體的過濾實驗時,也需要進行流體循環,如使用全血過濾膜濾除全血中的紅細胞時,通過流體循環使全血多次穿過全血過濾膜,可提高紅細胞濾除率。

微流體循環中,需保證流體在微流控晶片中的流向一直保持不變,一般來講,實現微流體循環的常見方案有以下3種:

1.利用循環模組實現微流體循環。

2.利用兩向六位閥(L-Switch)實現微流體循環。

3.利用注射泵結合閥門控制實現微流體循環。

 

利用循環模組實現微流體循環

系統連接示意圖如上圖所示。圖中,兩個Flow EZ壓力泵分別驅動儲液池A和儲液池B中的流體,流體被泵出後(單次只泵出儲液池A或B中的流體),依次經過2位換向閥和循環模組,此時,通過2位換向閥和循環模組內部的流路切換,可保證流體永遠從循環模組A口流出,然後依次經過微流控晶片與流量傳感器,從而保證流體在微流控晶片中以同一方向流動,之後流體再從循環模組B口流入,經過2位換向閥,然後流至儲液池A或B中。

此系統進行流體循環時,流體流向在「儲液池A-微流控晶片-儲液池B」和「儲液池B-微流控晶片-儲液池A」兩種狀態下切換。

 

利用兩向六位閥(L-Switch)實現微流體循環

此系統組成部件包括:MFCS多通道壓力泵,兩向六位閥(L-Switch),流量傳感器,微流控晶片和A 、B兩個儲液池。其連接方式如下圖所示。

此系統進行微流體循環時,會在位置1和位置2兩種狀態下進行切換。

位置1:MFCS壓力泵將A儲液池中的流體泵出,依次經過L-Switch的port 3和port 2、流量傳感器、微流控晶片,然後再經過L-Switch的port4、port5和port6、port1,然後再流至B儲液池中。

位置2:壓力泵將B儲液池中的流體泵出,依次經過L-Switch的port1和port2、流量傳感器、微流控晶片,再經過L-Switch的port4和port3,然後流至儲液池A中。

此系統中,通過調節壓力泵驅動流體的方向與時間,結合閥門控制,實現了流體循環,同時也保證了流體在微流控晶片中以同一方向流動。

 

 

利用注射泵結合閥門控制實現微流體循環

此系統示意圖如下圖。圖中,注射泵與一個6位換向閥相連,6位換向閥的兩個閥口分別與一塊微流控晶片和一個儲液池相連,微流控晶片和儲液池相連。

此系統工作原理為:首先,注射泵通過6位換向閥與儲液池相連,注射泵將儲液池中的流體吸至注射器中,之後,通過閥門切換,注射泵通過6位換向閥與微流控晶片相連,注射泵將流體泵至微流控晶片中,然後於儲液池中收集,依次往復,從而實現流體循環。上圖中的狀態為:注射泵正往微流控晶片中泵入樣本。

此系統進行微流體循環時,流量控制準確,使用單個儲液池便可實現流體循環。另外,當把6位換向閥的其餘閥口使用起來,可實現5種流體於同一晶片中的循環進樣,不過,其缺點在於,在使用注射泵「吸推」操作時,會存在一定的的時間間隔和交叉汙染。

   



相關焦點

  • 微流體微流體概述、優勢、應用、下一步發展
    微流體儘管具有壓倒性優勢,但尚未廣泛使用,原因主要是該技術商業化中所面臨的挑戰。 微流體系統可使用光刻技術來實現。聚二甲矽氧烷(PDMS)等聚合物已經替代矽和玻璃,廣泛應用在微流體器件的光刻製造中。PDMS是一個透明彈性聚合物,可透過氧氣和二氧化碳,因此在放置細胞方面非常有用。一旦製成了一個模具,可用該模具製造出幾個微型器件,用於研究和診斷。
  • 有趣的微流體
    這就是微流體的世界,而微流控,正如其名,研究的就是微流體的控制,當然,其含義遠不止如此。那麼,如何讓微流體產生各種運動?首先,我們需要給微流體跑道(微通道網絡),需要給它們競技場(微腔室),然後需要給它們足夠的energy(驅動力),最後我們需要對它們的運動表現進行「評審」,所以還需要裁判(監測子系統與檢測分析子系統)。所以,微流控的整個過程,就像是一場盛大的運動會,需要各個子系統協同完成。
  • 【流體】| 醫療黑科技之微流體晶片
    巴黎微流體公司Elvesys創新中心的工程師Walter Minnella表示,微流體的基礎物理學與常規大體積的水完全不同。微流體層面上,一些力(如重力)變得可以忽略不計,而高表面積與體積比會增加表面張力,並且流體和通道壁之間的相互作用也變得非常重要。Di Carlo認為,微流體的水溶液變得粘稠,與蜂蜜相似,但沒有波浪。
  • 基於免疫微傳感器的微流體系統
    ,底部的方形結構為設計的出液溝道,進液口位置有中心和邊緣位置兩種,出液溝道數量有4種 ,液體產生較大的力的作用,而將進液口從反應區域正上方移至邊緣處,其產生的力會在中心敏感區域外圍被電極周邊區域和富有彈性的PDMS室壁緩衝而減弱,不會影響到敏感膜生成區域,較好地解決了進出液對敏感膜可能造成的損害問題;而在中心開口的兩種結構位於敏感反應區上方,如圖可見試劑輸人時會有力作用於中心處,特別是當液體輸入速度較高時,
  • 復旦俞燕蕾團隊研發光控微流體新技術 成果發表於《自然》雜誌
    諸如昂貴液體藥品的無損轉移、微流體器件與生物晶片中的液體驅動等,都與之直接相關。近年來,伴隨微流體晶片的自身尺寸不斷縮小,功能單元數量日益增多,相應的外部驅動設備和管路越來越複雜和龐大。微流控系統的進一步簡化成為制約微流體領域發展的瓶頸問題,亟待從根本上提出創新性的微流體驅動新機制。
  • 復旦俞燕蕾團隊研發出全新概念光控微流體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諸如昂貴液體藥品的無損轉移、微流體器件與生物晶片中的液體驅動等,都與之直接相關。近年來,伴隨微流體晶片的自身尺寸不斷縮小,功能單元數量日益增多,相應的外部驅動設備和管路越來越複雜和龐大。微流控系統的進一步簡化成為制約微流體領域發展的瓶頸問題,亟待從根本上提出創新性的微流體驅動新機制。
  • 空中微流體技術或將造福器官移植患者
    但礙於技術不夠成熟,知曉3D列印技術的人少之又少。但在近幾年,科學進步飛速,這項頗為冷門的技術突然又火了起來。人們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小到鋼筆和印章,大到汽車甚至房子都能夠列印出來。這一項新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們帶來了許多便利之處。甚至在醫學方面都有它的身影,那就是3D列印器官。但由於人體器官十分複雜,3D列印器官遲遲都無望能夠普及。
  • 一個魔方的微流體立方體
    此前,研究團隊致力於將微流體塊以不同的構象進行排列,以適應不同的實驗。在這項研究中,中國天津大學的賴曉晨和一組科學家受到流行魔方的啟發,建立了一個三維微流體系統。設置可以很容易地扭曲和改變其功能。他們模仿了魔方的設計,用包含微通道布局的模塊化部件來實現緊密、防洩漏的密封。Lai等人使用單一設備進行流體混合和基於液滴的微生物培養,用於一系列實際應用,如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的微流體傳感器、泵和閥門。
  • 研究人員利用微流體技術構建3D腫瘤組織模型,用於藥物篩選研究
    近日,華僑大學化工學院陳愛政教授團隊在利用微流體化工技術製備高度貫通的多孔高分子微球用於藥物篩選方面獲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近期以「Modeling Endothelialized Hepatic Tumor Microtissues for Drug Screening」為題,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Advanced Science》。
  • 微流體裝置可改善癌症檢測
    領導這項研究的該校機械工程學教授馬宏生表示,逃逸到血液中並可能擴散到其他組織的循環腫瘤細胞,對評估患者病情以選出最佳治療方案非常有用。這些細胞對前列腺癌的診斷尤為重要。前列腺癌的典型轉移方式為骨轉移,往往很難或幾乎不可能進行活檢。  馬宏生研究團隊所設計的微流體裝置,基於不同的內部結構來捕獲癌細胞,即用力學分析替代常規醫療診斷中所使用的血液生化分析。
  • 微流體技術,碰撞布雷斯悖論,一個微流體的新時代?
    從上世紀90年代,微流體技術開始成形,到今天在生物學、化學和生物醫學領域裡無所不在的應用,這種將液體通過刻在矽片上的微小迷宮通道,然後在微觀尺度上混合、反應和分離它們的技術,讓世界產生了很多變革,以前需要整個實驗臺的技術,現在可以用微流體晶片在微觀尺度上完成。
  • 塑料雷射焊接案例——微流體晶片 & 微電子
    MicroFluidics微流體晶片這個案例是快速製作微流體晶片,基材是PC板。加工工藝過程分為兩步。第一步是用雷射研磨加工微通道Micro-Channels,以及鑽通孔加工進/出埠。上圖顯示了加工的微通道在放大鏡下的細節。
  • 克萊克特發布克萊克特AS-3902全自動多功能進樣系統新品
    產品採用模塊化的設計方式,用戶只需更換樣品盤即可實現液體進樣、固相微萃取、頂空進樣、自動標液配製之間的自由切換。AS-3902全自動多功能進樣系統基於轉塔式運動設計,圓周式運動路徑,精密的步進電 機提供了機器的平穩移動和精確至 0.1mm 的定位。
  • 晶片級微流體熱控技術
    DARPA表示,在晶片集成對流或微流體冷卻技術非常有潛力,可以加快先進晶片集成的技術革新。  DARPA最近發布了一份關於晶片級微流體熱控技術的項目,旨在為軍用電子設備探索革命性熱管理技術,幫助設計師大幅削減電子產品的大小、重量和功耗,以便加強國防電子設備性能。
  • Science 子刊:可在曲面上製造微流體裝置的自支撐彈性體3D列印技術
    多材料噴射(MJM)3D列印技術通過對可紫外聚合的墨水件製造微流體設備,並具有列印多材料的能力。但由於這些3D列印技術在進行微流體通道製造時可能會存在未固化的殘留樹脂或臨時用於形成中空結構的犧牲性支撐材料,因此將微流體通道直接集成製造在三維曲面結構或電子傳感元件基板中頗具挑戰性。此外,這些3D列印技術有去除殘留材料和支撐結構的需求,因此難以會影響到微流體設備製造的自動化程度。
  • 微流體裝置有望快速檢測血液中的癌細胞
    來自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以及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的一隊科學家,剛剛展示了一種新穎、實惠的微流體裝置,能夠快速檢測血液樣本中漂浮的癌細胞。目前研究團隊正在嘗試不同的方法,以提升癌症血檢的準確性。原型裝置可檢測微小血液樣本中超過 90% 的腫瘤細胞(圖自:Ian Papautsky)當前的前瞻性研究中,檢測血液樣本中的循環腫瘤細胞(CTC),或許是一種高效的方法。
  • 美國研發微流體通道防化玻璃塗料
    美國科學家**近開發出一種可將玻璃塗料塗覆在微流體設備通道上的簡易方法,使產品更具防化性能。   David Weitz與來自英國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的同事合作,使用溶膠-凝膠法發明了一種可塗覆在聚矽氧烷(PDMS)微流體上的玻璃塗料。聚矽氧烷是一種矽膠製品,很適合滲透到運用「軟刻蝕」技術的微流體設備內。
  • 醫療晶片的特殊戰爭:從微流體技術說起
    不過,大家的關注點都聚焦在晶片之於電子行業的重大意義。可能少有人了解,晶片在生物醫療上也有著不小的價值,並且也是一條不容忽視、日新月異的科技主賽道。它的特殊之處在於,能夠經濟且高效地將治療性蛋白質完成合成及純化。而這對於解決相關藥品的全球運輸問題,尤其是對於偏遠貧困地區的患者來說,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 有人說,90%以上的氣相色譜問題都發生在進樣口
    有人說:如果氣相色譜柱是氣相的心臟,那進樣口就是他的 「 阿基裡斯之踵(Achilles'hee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