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利用微流體技術構建3D腫瘤組織模型,用於藥物篩選研究

2020-10-03 麥姆斯諮詢

近日,華僑大學化工學院陳愛政教授團隊在利用微流體化工技術製備高度貫通的多孔高分子微球用於藥物篩選方面獲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近期以「Modeling Endothelialized Hepatic Tumor Microtissues for Drug Screening」為題,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Advanced Science》。


微流體化工技術可精確控制和操控微尺度流體,在微納米尺度空間對流體進行操控,能夠連續可控地製備尺寸均一、結構和功能多樣化的微尺度材料。利用微流體化工技術製備大多孔高分子微球作為組織工程支架,能夠有效地控制高分子微球的尺寸和孔隙率,從而將其作為基本單元用於複雜組織的構建和組織工程應用。


陳愛政教授團隊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將多種細胞在多孔高分子微球中共培養,以期構建血管化的3D腫瘤組織模型, 更好地模擬體內細胞-細胞以及細胞-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和血管化組織特有的微環境,從而用於藥物篩選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基於微流體化工技術的大多孔高分子微球作為微載體,在構建血管化組織作為疾病模型用於藥物篩選的研究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



該研究工作由陳愛政教授課題組與哈佛大學Yu Shrike Zhang教授課題組共同合作完成。華僑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2017級博士生王穎為該論文第一作者,陳愛政教授為通訊作者,Yu Shrike Zhang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2018YFB11056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峽聯合重點項目(U1605225)及福建省生物材料科技創新團隊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002002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為微流體技術打開了新的大門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在工程學中兩個最熱門的領域相交的地方,蒙大拿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字面上取得了很小的突破,但是這一突破可能對廣泛的應用產生巨大影響。增材製造(AM)成為製造流體設備的一種越來越可行的選擇。諸如立體光刻(SLA)和數字光處理(DLP)之類的還原聚合印刷(VPP)由於具有高解析度,因此是創建3D列印微流體的流行技術。
  • 新研究!利用iPSC構建人血腦屏障模型用於藥物腦通透性的概念驗證
    最近,Gwenalle等人利用iPSC技術成功在體外構建了BBB(iPSC-BBB)模型,並模擬了相關化合物腦滲透實驗。該項實驗結果發表在11月5日的《Nature》雜誌上。此前,該研究組曾在體外構建過BBB模型,但獲取人腦組織存在不小的困難,於是本次實驗中他們決定採用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作為構建BBB模型的原材料,並對之前的建模方法進行了優化。
  • 類器官——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
    而與動物模型相比,類器官模型的操作更簡單,還能用於研究疾病發生和發展等機理。類器官的製備可以利用體細胞、成體幹細胞(包括祖細胞)或多能幹細胞。2009年,腸道器官模擬技術率先取得突破,研究人員發現,成人腸道幹細胞可以在體外增殖和自發組織化。其特徵是能夠表達LGR5,這是一種編碼Wnt激動劑R-spondin受體的基因,同時需要特定的分子圍繞在旁,如Wnt、表皮生長因子和noggin。
  • FLUICELL與瑞典研究人員合作對腦細胞結構進行3D生物列印
    使用Fluicell Biopixlar平臺上的微流控列印頭,研究人員能夠在3D結構內準確排列大鼠腦細胞,而不會損害它們的生存能力。產生的腦組織可用於模擬神經系統疾病的進展或測試相關藥物的功效。 Cellectricon執行長Mattias Karlsson說:「我們一直在使用Biopixlar來開發用於列印不同神經元細胞類型的協議,我們對其性能感到非常滿意。」
  • Nature Med:諾華新研究應用PDX模型進行抗癌藥物高通量篩選
    2015年11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諾華生物醫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medicine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建立了大量PDX動物模型用於抗癌小分子化合物篩選,這項研究表明PDX模型在藥物的臨床前評估以及臨床效果預測方面具有非常好的應用前景
  • 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3D列印未來可用於醫學測試的微流體通道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據悉,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機械工程系的研究人員與麻薩諸塞州納提克市的陸軍作戰能力發展指揮部士兵中心開發了微米級的3D列印獨特流體通道,可以自動生產用於各種醫學測試和其他應用的診斷、傳感器和化驗。
  • 基於微流控技術的機體/器官晶片在藥物開發中的應用
    2019年8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器官晶片,作為一種基於微加工技術的的微流體器件,近年來在體外器官模型得到了廣泛的研究。由於它可能在物理和化學方面採用微流體裝置技術模擬體外環境,因此維持可以通器官晶片來維持細胞功能和形態,並複製器官間的相互作用。
  • 我國科學家報導全球首個3D列印原代肝細胞癌個體化藥篩模型
    生物3D列印的出現和技術上快速的發展已經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北京協和醫院肝臟外科毛一雷教授課題組之前已經在GUT上發表成功列印具有功能的肝臟類器官(Hepatorganoid),並具有人肝的藥物代謝功能,還在一個肝衰的動物模型上顯著延長了動物生存時間;課題組還在這個技術平臺上成功構建了用於個性化藥物篩選的肝內膽管癌腫瘤模型
  • 科學家利用循環腫瘤細胞成功構建前列腺癌PDX動物模型
    2015年11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人源異種移植模型(patient derived xenograft model)在癌症研究領域越來越流行,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人源異種移植模型主要用於臨床前藥物評估,生物標記物鑑定,生物學機制研究以及幫助制定個體化藥物使用策略等方面
  • 【盤點】微流控晶片技術應用,助力精準醫療發展
    微流體晶片技術的應用微流控技術問世至今有近30年歷史,但其發展迅猛,被稱為下一代醫療診斷「顛覆性技術」。通過利用微流體晶片進行的研究一直都在不斷進行中,近日一項關於乳腺癌細胞轉移相關的研究就用到該技術。
  • CRISPR-Cas9技術及其在腫瘤研究中的應用
    目前CRISPR-Cas9技術主要用於細胞和動物水平的模型建立,而在腫瘤研究領域,已有多種基於CRISPR-Cas9系統的腫瘤細胞和動物模型被成功建立,並用於腫瘤基因、藥物靶點和耐藥性等方面的臨床前驗證。
  • CCR:幹細胞加速罕見癌症治療藥物篩選
    相關研究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詳細描述了他們如何將人類幹細胞轉變為一種侵襲性罕見兒童腦癌——成神經管細胞瘤。隨後再將這些癌細胞的遺傳信息與成百上千種已經用於藥物篩選的常見人類癌細胞進行對比。
  • 中美冠科生物推出全新腫瘤組織微陣列(TMAs)
    :6554)是一家全球性的新藥研發技術平臺公司,主要提供腫瘤和心血管代謝疾病體內及體外藥效測試服務、藥物篩選、藥物代謝分析及轉化醫學領域等研究服務,近日宣布推出用於腫瘤學及免疫腫瘤學臨床研究的來源於其龐大的 PDX 模型、細胞系模型及鼠源腫瘤同種移植模型的腫瘤組織微陣列(TMAs)。
  • 藥物轉運體的研究方法
    細胞模型在藥物發現階段可用於確定藥物是否為單一或多個轉運體的底物或抑制劑、藥物轉運機制及跨膜轉運的限速步驟。 此外, 上述細胞體系還可用於轉運體介導的藥物−藥物相互作用研究。 1.2 原代細胞 原代細胞來源於完整組織,可表達存於該組織的全部轉運體基因,與體內模型相關性較好,可用於研究藥物代謝、轉運及臨床藥物的相互作用。 原代細胞分離後需適應培養環境,以確保細胞適度生長,轉運體恰當表達及定位。
  • 研究人員發明 3D 人體解剖模型,還能模擬觸覺
    3D 模型內容包含骨骼、神經系統、血液供應、肌肉、組織和淋巴引流的精確可視化。該模型還包括觸覺和觸摸功能,通過手動控制器進行反饋,可以模擬注射等醫療技能。在過去,醫學生會在粗糙塑料假人上、或者相互之間練習注射。而現在,學生無需接觸病人,就可以安全熟練地學會這項技能。
  • 微流體類胚胎模型助力揭開胚胎發育節點
    密西根大學傅劍平教授團隊設計了一種基於人類多功能幹細胞的微流體體外培養模型。在該模型中,人類多功能幹細胞可以非常近似的模擬人類胚胎著床早期的若干關鍵階段的發育,並且具有高度的可控性及重複性。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雜誌,論文標題為「Controlled modelling of human epiblast and amnion development using stem cells」。
  • Nat Med:利用CRISPR-Cas9進行全基因組篩選找到胰腺腫瘤弱點
    2016年12月7日訊 /生物谷BIOON/ --在科學家們建立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之後,該技術得到了廣泛利用。一些研究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工具進行基因篩選,在癌細胞內找到了一些可以用於開發潛在治療方法的基因弱點。最近,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在RNF43突變的胰腺導管腺癌(PDAC)細胞中進行了全基因組範圍的CRISPR-Cas9篩選,並找到了可以用於治療該類型癌症的潛在抗體藥物。這種類型的PDAC依賴Wnt信號進行增殖。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開放共享多個抗新型冠狀病毒藥物篩選虛擬模型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及時啟動應急研發任務,利用實驗室學科、平臺、團隊、機制優勢,組織科研人員,主動出擊,針對多個重要抗病毒靶點開展了藥物虛擬篩選,力爭為疫情防控貢獻力量。基於前期已經建立的國際上首個海洋天然產物三維結構資料庫、科研人員群策群力,從中國海洋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中科院南海所、中科院微生物所和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等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收集可獲得實體化合物的天然產物分子結構信息74,382個。
  • 【科學普及】類器官——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都利用動物模型來進行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而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他們嘗試著複製和重建人類器官——於是,類器官誕生了。01什麼是類器官顧名思義,類器官,即是指它類似於組織器官。其實,它本身是一種基於3D體外細胞培養系統建立的,與體內的來源組織或器官高度相似的一種模型。
  • 多器官微流控晶片技術及其應用
    因此,利用微加工技術,建立更接近人體環境的仿生系統成為體外生理模型的研究熱點。ahhednc然而,隨著器官晶片技術的發展,其應用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生理途徑需要連續介質循環和組織間相互作用,單器官晶片無法全面反映機體器官功能的複雜性、功能變化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