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利用iPSC構建人血腦屏障模型用於藥物腦通透性的概念驗證

2021-01-10 Magicstemcell

中樞神經系統(CNS)是由腦和脊髓組成,是人體神經系統最主體部分,它與血液之間存在一種稱為血-腦屏障的組織。

血-腦屏障(BBB)是由軟腦膜、脈絡叢、腦血管和星狀膠質組織所組成,腦內皮細胞是它的主要結構。它能防止有害物質由血液進入腦內損害神經細胞,同時又能保證輸送腦代謝所需物質的進入和代謝產物的排出,維持腦內環境基本穩定,通俗點說就是腦部組織和血液之間的一扇門。

雖然BBB的存在對大腦是一種保護,但在開發CNS相關藥物時卻成了不太友好的因素。因為CNS類藥物的療效必須要通過BBB的「檢查」順利到達腦部才能得以發揮。

如果在開發CNS類藥物的早期就能了解到其進入腦部後的反應,這將大大提升新藥研發的速度和降低成本。可惜的是,到目前為止這類藥物的相關實驗都是在動物模型中進行的,由於動物和人體存在不小的差異,導致相關藥物在研發早期不能高通量、快速的篩選出有價值的部分,從而使得其開發成本極其昂貴、難度大大增加。

最近,Gwenalle等人利用iPSC技術成功在體外構建了BBB(iPSC-BBB)模型,並模擬了相關化合物腦滲透實驗。該項實驗結果發表在11月5日的《Nature》雜誌上。

此前,該研究組曾在體外構建過BBB模型,但獲取人腦組織存在不小的困難,於是本次實驗中他們決定採用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作為構建BBB模型的原材料,並對之前的建模方法進行了優化。

模型構建

本次實驗裡,Gwenalle等人在iPSC培養的過程中加入嘌呤黴素後出現人腦內皮細胞(hbmec)形態的細胞,然後將其放入內皮培養基中,2天後成功由iPSC分化的人腦內皮細胞(iPSC-hbmec)成功誕生。它們表現出與原代hbmec相似的形態和相同的轉運蛋白表達水平,如:細胞單層緊密排列、表達ZO-1和claudin-5等。iPSC-BBB模型便是以iPSC-hbmec為原材料構建完成的。

驗證模型的功能

Gwenalle等人通過對iPSC-BBB模型細胞旁路標誌物的研究(蔗糖穿過BBB的滲透性)證實了該模型裡單層細胞處於緊密連接狀態。隨後,他們又用P-gp 底物評估iPSC-BBB模型的不對稱指數, 在使用和不使用 P-gp 抑制劑環孢黴素 A 的情況下,雙向測試了長春鹼的表觀滲透性,實驗數據表明該模型存在功能性P-gp排外。這些實驗結果證明了他們在體外成功構建人血-腦屏障的模型。

測試模型效果

Gwenalle等人用iPSC-BBB模型測試此前已經確認可以順利通過BBB的化合物和已上市靶向CNS的藥物,如:表1。實驗數據顯示,該模型測試的結果與此前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說明他們此次建立的iPSC-BBB模型已經具備與人血-腦相同的功能和特點,已經可以初步觀察到該模型在藥物篩選方面的作用。此外,他們還得出結論:藥物理化性質與體外表觀滲透率之間沒有關係。

發現種屬差異

這次實驗中,Gwenalle等人還通過分析某些化合物在iPSC-BBB和體外大鼠原代BBB模型裡表現出不同的滲透性,發現了兩者之間的種屬差異。例如:洛哌丁胺在 iPSC-hBBB 中能夠與 ABC 轉運蛋白相互作用,但在體外大鼠原代BBB模型中卻未發生相互作用等。他們的發現,證實了動物和人體之間確實存在不小的差異,而由動物模型篩選出的藥物向人體轉化的過程中存在不小的障礙。

結語:

Gwenalle等人在實驗中構建的iPSC-BBB模型不僅模擬了完整的人體內血-腦屏障,還測試了多種化合物及相關上市藥物,為以後開發CNS類藥物提供了依據,這既是CNS領域的進展,也是iPSC在藥物篩選方面的突破,尤其是對於某些缺乏實用、有效的藥篩模型的疾病領域而言,iPSC將成為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研究方向。最近幾年,iPSC技術表現出蓬勃的競爭力和市場需求規模的逐漸擴大,相信未來不久,iPSC的巨大價值會進一步被開發。

參考文獻:

【1】Gwenalle Le Roux. Proof-of-Concept Study of Drug Brain Permeability Betweenin VivoHuman Brain and anin VitroiPSCs-Human Blood-Brain Barrier Model. 05 November 2019.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解決阿爾茨海默病血腦屏障損傷的通路
    通過開發一個實驗室設計的人血腦屏障(BBB)模型,麻省理工學院(MIT)皮考爾學習與記憶研究所(Picower Institute for Learning and Memory)的神經科學家發現了最常見的阿爾茨海默病風險基因如何導致澱粉樣蛋白斑塊破壞大腦的血管系統,並表明他們可以使用已獲批准用於人類的藥物來預防這種損害。
  • 癌細胞竟有「保護傘」——血腦屏障?但科學家探索到了解決方法
    攻克癌症面臨的困難有千千萬萬,今天,我們為大家講講血腦屏障的故事。  血腦屏障本是為了保護大腦而存在的  相信大家對於血腦屏障這個詞語有一定的耳聞,比如,有時醫生在講解治療方案時會說到「某某藥物無法通過血腦屏障,對於腦部的癌細胞無法發揮作用」之類的話語。
  • 新研究:新冠病毒可破壞血腦屏障
    新華社北京11月2日電 新冠病毒感染症狀多樣,呼吸道症狀是其主要表現,還有一些患者症狀指向血管炎症。一個美國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新冠病毒還能讓血腦屏障出現「漏洞」,潛在破壞大腦神經網絡。美國坦普爾大學劉易斯·卡茨醫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學術期刊《神經生物學疾病》報告說,全球各地新冠患者中30%到80%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和注意力渙散等,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影響了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
  • 璧辰醫藥獲兩千萬美元A+輪融資:聚焦於可突破血腦屏障的小分子藥物...
    來源:藍鯨財經8月7日,聚焦於可突破血腦屏障的小分子藥物研發的生物醫藥創新企業璧辰醫藥 (ABM Therapeutics)宣布,公司於近日完成兩千萬美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華創資本領投,國藥資本、磐霖資本、聚明創投跟投。現有股東凱泰資本、LongDAC繼續參投。
  • 美團隊新研究:新冠病毒可破壞血腦屏障
    新冠病毒感染症狀多樣,呼吸道症狀是其主要表現,還有一些患者症狀指向血管炎症。一個美國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新冠病毒還能讓血腦屏障出現「漏洞」,潛在破壞大腦神經網絡。  美國坦普爾大學劉易斯·卡茨醫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學術期刊《神經生物學疾病》報告說,全球各地新冠患者中30%到80%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和注意力渙散等,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影響了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
  • 美國坦普爾大學新研究:新冠病毒可破壞血腦屏障
    新華社北京11月2日電新冠病毒感染症狀多樣,呼吸道症狀是其主要表現,還有一些患者症狀指向血管炎症。一個美國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新冠病毒還能讓血腦屏障出現「漏洞」,潛在破壞大腦神經網絡。美國坦普爾大學劉易斯·卡茨醫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學術期刊《神經生物學疾病》報告說,全球各地新冠患者中30%到80%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和注意力渙散等,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影響了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
  • JMC:科學家成功改造抗癌藥物結構 增強血腦屏障穿透能力
    2016年10月21日訊 /生物谷BIOON/ --來自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們對一種實驗性藥物的結構進行了改造,增強了這種藥物穿過血腦屏障的能力,該研究以猴子為實驗模型。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這種叫做DON(6-重氮-5氧代-L- 正亮氨酸)的實驗性抗癌藥物是從70多年前在秘魯土壤發現的一種細菌中培養獲得,這種藥物能夠阻斷細胞對穀氨醯胺的利用。對不同晚期癌症病人進行的臨床試驗結果表明DON能夠使腫瘤萎縮,但同時會對胃腸道系統造成損傷,科學家們最終認為這種藥物對人體毒性太大。
  • 突破人類血腦屏障!用於理解腦內納米顆粒傳輸機制的微納平臺
    神經疾病藥物開發中的主要挑戰之一仍然是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儘管動物模型對藥物發現有重要貢獻,但動物模型仍難以在分子和細胞水平上對屏障功能以及與藥物的相互作用進行機理研究。
  • 血腦屏障突破技術進入了人體實驗階段
    這個屏障一直以來都是神經科學需要攻克的一大難題,因為血腦屏障對絕大多數藥物來說都具有完全屏蔽作用,只有某些特定種類的脂肪和脂溶性化合物才不受其限制。近期來自加拿大多倫多Sunnybrook健康科學中心的一組研究人員打破了這一限制,他們將一種化療藥物通過微小氣泡注入到了患者血液系統中,然後利用特殊超聲波掃描她的頭骨,從而以大約一秒二十萬次的速度壓破氣泡,在血腦屏障的內皮細胞層上打開臨時缺口,釋放藥物。  11月9日,Focused Ultrasound基金會公布了這一消息。
  • 新冠病毒是否會破壞血腦屏障成為研究焦點
    由于越來越多新冠患者出現中風、記憶力下降、痴呆等神經系統相關的症狀,因此新冠病毒是否會破壞血腦屏障,攻擊我們的大腦成為研究焦點。美國坦普爾大學劉易斯·卡茨醫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學術期刊《神經生物學疾病》報告中說,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還能讓血腦屏障出現「漏洞」,潛在破壞大腦神經網絡。全球各地新冠患者中30%到80%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和注意力渙散等,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影響了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
  • 史丹福大學最新研究!顛覆以往認識!血腦屏障...
    血腦屏障(BBB)對正常的神經功能和保護大腦免受傷害至關重要,但它也是藥物傳遞的主要障礙。 7月1日,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進入健康年輕小鼠大腦血液中的蛋白質數量要多於進入老年動物的大腦,這一發現將改變我們對血腦屏障及其隨年齡變化的認識。
  • 腦腫瘤完全消失,納米顆粒突破血腦屏障,最難治癌症迎來新希望
    血腦屏障的存在,對於阻止有害物質由血液進入大腦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血腦屏障同時也阻止了大多數小分子藥物和大分子(例如肽,蛋白質和基於基因的藥物)的轉移,嚴重限制了神經中樞系統疾病這也是第一項證明全身或靜脈內輸送治療藥物也可以穿越血腦屏障到達腦腫瘤的研究。
  •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經典文章:B群鏈球菌如何穿過血腦屏障?
    cell systems的人腦內皮細胞HBMEC(貨號:ACBRI 376),人腦周細胞(貨號:ACBRI 498)經常被用於血腦屏障的實驗中。來自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和雅典希臘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的感染模型,以闡明這些嗜神經病原體通過血液進入大腦的機制。  血腦屏障(BBB)是由所有灌溉大腦的血管壁構成的。
  • 人類首次打開血腦屏障
    後續的研究發現,血腦屏障的功能,遠比阻擋染料要強大的多。但是當大腦生病的時候,這反而變成了累贅:腦部腫瘤,帕金森,阿茲海默,精神分裂……等等等,很多機理上對它們有效的藥物,都被血腦屏障無情的拒之門外.. :(
  • 大分子突破血腦屏障,科學家們取得重要進展
    基於這些發現,當時的科學家們推斷,在中樞神經系統和身體的其他部位之間,存在某種神秘的屏障,阻止了物質的自由流通。起初,人們以為屏障效應是血管造成的。而如今我們知道,血腦屏障由緊密相連的內皮細胞組成。 由於血腦屏障的存在,很多生物大分子無法從血液循環中進入大腦,從而限制了許多藥物的使用——如果它們無法進入大腦,自然也就無法治療大腦裡的疾病。
  • PNAS:免疫細胞是血腦屏障的守護神
    科學家們最近發現,幫助大腦抵禦感染和炎症的保護性細胞,也承擔著修復血腦屏障的重要工作。
  • 新冠病毒可破壞血腦屏障
    據新華社北京11月2日電 新冠病毒感染症狀多樣,呼吸道症狀是其主要表現,還有一些患者症狀指向血管炎症。一個美國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新冠病毒還能讓血腦屏障出現「漏洞」,潛在破壞大腦神經網絡。美國坦普爾大學劉易斯·卡茨醫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學術期刊《神經生物學疾病》報告說,全球各地新冠患者中30%到80%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和注意力渙散等,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影響了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
  • 腦科學日報:可預測藥物通透性潛力的大腦類器官;AI閱片再升級
    這種細胞因子風暴導致血凝塊的形成,從而導致大腦中大大小小的中風。神經冠狀病毒Ⅲ期:爆炸性水平的細胞因子風暴破壞血腦屏障(大腦血管中的保護絕緣層)。由此引發的結果是,血液含量、炎症標誌物和病毒顆粒侵入大腦,病人會出現癲癇、神志不清、昏迷或腦病。2,Science重大突破!
  • 腦爆震傷神經血管微環境變化及其研究現狀
    基底膜和星形膠質細胞足突構築的血腦屏障發揮「屏障」作用。CMEC之間的緊密連接和跨膜電阻是決定血腦屏障通透性的首要因素,在腦爆震傷早期血管源性腦水腫形成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切應力、缺氧和高溫在腦爆震傷早期共同參與神經血管微環境損害失穩。其首先可能表現為血腦屏障結構和功能完整性破壞,如肺爆震傷發生後緊密連接蛋白claudin1、3、4表達下降,緊密連接受損,肺泡上皮細胞屏障破壞致肺水腫形成。
  • 華創派|璧辰醫藥陳晨:保持好奇,終將找到打開血腦屏障的「鑰匙」
    「突破血腦屏障」、「突破腫瘤治療最後一公裡」...... 在當下小分子藥物研發競爭激烈的背景下,聚焦於可突破血腦屏障的小分子藥物研發的生物醫藥創新企業璧辰醫藥 (ABM Therapeutics)似乎非常精準地找到了自身的定位,並且進展迅速。2020年8月7日,璧辰醫藥宣布完成由華創資本領投的兩千萬美元A +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