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樞神經系統(CNS)是由腦和脊髓組成,是人體神經系統最主體部分,它與血液之間存在一種稱為血-腦屏障的組織。
血-腦屏障(BBB)是由軟腦膜、脈絡叢、腦血管和星狀膠質組織所組成,腦內皮細胞是它的主要結構。它能防止有害物質由血液進入腦內損害神經細胞,同時又能保證輸送腦代謝所需物質的進入和代謝產物的排出,維持腦內環境基本穩定,通俗點說就是腦部組織和血液之間的一扇門。
雖然BBB的存在對大腦是一種保護,但在開發CNS相關藥物時卻成了不太友好的因素。因為CNS類藥物的療效必須要通過BBB的「檢查」順利到達腦部才能得以發揮。
如果在開發CNS類藥物的早期就能了解到其進入腦部後的反應,這將大大提升新藥研發的速度和降低成本。可惜的是,到目前為止這類藥物的相關實驗都是在動物模型中進行的,由於動物和人體存在不小的差異,導致相關藥物在研發早期不能高通量、快速的篩選出有價值的部分,從而使得其開發成本極其昂貴、難度大大增加。
最近,Gwenalle等人利用iPSC技術成功在體外構建了BBB(iPSC-BBB)模型,並模擬了相關化合物腦滲透實驗。該項實驗結果發表在11月5日的《Nature》雜誌上。
此前,該研究組曾在體外構建過BBB模型,但獲取人腦組織存在不小的困難,於是本次實驗中他們決定採用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作為構建BBB模型的原材料,並對之前的建模方法進行了優化。
模型構建
本次實驗裡,Gwenalle等人在iPSC培養的過程中加入嘌呤黴素後出現人腦內皮細胞(hbmec)形態的細胞,然後將其放入內皮培養基中,2天後成功由iPSC分化的人腦內皮細胞(iPSC-hbmec)成功誕生。它們表現出與原代hbmec相似的形態和相同的轉運蛋白表達水平,如:細胞單層緊密排列、表達ZO-1和claudin-5等。iPSC-BBB模型便是以iPSC-hbmec為原材料構建完成的。
驗證模型的功能
Gwenalle等人通過對iPSC-BBB模型細胞旁路標誌物的研究(蔗糖穿過BBB的滲透性)證實了該模型裡單層細胞處於緊密連接狀態。隨後,他們又用P-gp 底物評估iPSC-BBB模型的不對稱指數, 在使用和不使用 P-gp 抑制劑環孢黴素 A 的情況下,雙向測試了長春鹼的表觀滲透性,實驗數據表明該模型存在功能性P-gp排外。這些實驗結果證明了他們在體外成功構建人血-腦屏障的模型。
測試模型效果
Gwenalle等人用iPSC-BBB模型測試此前已經確認可以順利通過BBB的化合物和已上市靶向CNS的藥物,如:表1。實驗數據顯示,該模型測試的結果與此前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說明他們此次建立的iPSC-BBB模型已經具備與人血-腦相同的功能和特點,已經可以初步觀察到該模型在藥物篩選方面的作用。此外,他們還得出結論:藥物理化性質與體外表觀滲透率之間沒有關係。
發現種屬差異
這次實驗中,Gwenalle等人還通過分析某些化合物在iPSC-BBB和體外大鼠原代BBB模型裡表現出不同的滲透性,發現了兩者之間的種屬差異。例如:洛哌丁胺在 iPSC-hBBB 中能夠與 ABC 轉運蛋白相互作用,但在體外大鼠原代BBB模型中卻未發生相互作用等。他們的發現,證實了動物和人體之間確實存在不小的差異,而由動物模型篩選出的藥物向人體轉化的過程中存在不小的障礙。
結語:
Gwenalle等人在實驗中構建的iPSC-BBB模型不僅模擬了完整的人體內血-腦屏障,還測試了多種化合物及相關上市藥物,為以後開發CNS類藥物提供了依據,這既是CNS領域的進展,也是iPSC在藥物篩選方面的突破,尤其是對於某些缺乏實用、有效的藥篩模型的疾病領域而言,iPSC將成為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研究方向。最近幾年,iPSC技術表現出蓬勃的競爭力和市場需求規模的逐漸擴大,相信未來不久,iPSC的巨大價值會進一步被開發。
參考文獻:
【1】Gwenalle Le Roux. Proof-of-Concept Study of Drug Brain Permeability Betweenin VivoHuman Brain and anin VitroiPSCs-Human Blood-Brain Barrier Model. 05 November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