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Nature》發布!史丹福大學最新研究!顛覆以往認識!血腦屏障...

2020-12-05 騰訊網

大腦血管的特性限制了它們對血源離子、分子和細胞的滲透性。血腦屏障(BBB)對正常的神經功能和保護大腦免受傷害至關重要,但它也是藥物傳遞的主要障礙。

7月1日,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進入健康年輕小鼠大腦血液中的蛋白質數量要多於進入老年動物的大腦,這一發現將改變我們對血腦屏障及其隨年齡變化的認識。

作者的工作可以幫助研究人員了解大腦是如何對系統蛋白質信號作出反應的,以及血腦屏障在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能力下降中的作用。這也可能會改進藥物進入大腦的方法。

血腦屏障。圖源:生物谷

BBB有時被認為是靜態的,不可穿透的屏障。實際上,它具有許多動態特性-物理,運輸,免疫等-這些特性緊密地控制著血液和大腦之間分子的運動,從而控制著大腦的分子環境。一個關鍵問題是,到底什麼物質可以穿過BBB?

Yang等人通過研究血漿中發現的蛋白質如何進入大腦來解決這一問題。先前的研究追蹤了注射的外源性蛋白質的運動,而Yang和同事標記了內源性小鼠血漿蛋白並將它們注射回小鼠體內

通過這種方式,他們可以追蹤正常情況下與小鼠血腦屏障相互作用的蛋白質運動。他們發現,在健康的年輕成年小鼠中,進入大腦的血漿蛋白比之前認為的要多得多,因此具有與神經元迴路相互作用的潛力。這一發現表明,全身性蛋白信號可以調節多種神經功能,包括情緒和行為。

作者表明,在年老的小鼠中,滲透到大腦中的血漿蛋白含量比年輕的小鼠要低。這令人驚訝,因為使用外源性示蹤劑的多項研究表明,血腦屏障通透性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並強調這種增加是導致年齡相關認知能力下降的一個因素。

Yang等人證明了蛋白質穿過血腦屏障血管內皮細胞的運輸機制發生了與年齡相關的變化,從而協調了這些看似不同的結果。

在年輕小鼠中,主要的運輸方式是將特定蛋白質與內皮細胞上的質膜受體結合。這些受體被整合到囊泡中,並通過細胞轉運-這個過程稱為受體介導的胞吞作用

在老年小鼠中,受體介導的胞吞作用顯著減少,非受體介導的(非特異性)胞吞作用增加,導致大量血漿蛋白非特異性進入大腦。先前使用外源性分子的研究可能只測量了非特異性的胞外作用,因此忽略了絕大多數等離子體蛋白滲透到年輕大腦的過程。

蛋白質進入的特異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這一發現可能表明,衰老改變了大腦接收特定等離子蛋白信號的能力。

與年齡有關的蛋白質進入大腦的變化。圖源:nature

為了了解血腦屏障轉運蛋白的機制,Yang等人開發了一種方法,將每個內皮細胞的血漿蛋白攝取水平與其基因表達譜關聯起來,並分析這種關係如何沿血管樹變化。

該分析表明,血管樹上血漿蛋白的吸收存在梯度-從動脈側的極小值(血液從心臟進入,血壓最高)到靜脈側的極大值(血液返回心臟,血壓最低)。因此,蛋白質的運輸隨著血管壓力的降低而增加。

轉鐵蛋白受體1(TfR1)介導的轉鐵蛋白(Tf)和鐵蛋白吸收。圖源:臨床實驗室

作者還確定了在內皮細胞中表達與血漿蛋白攝取呈正相關和負相關的基因。該基因列表可能對於鑑定參與受體介導的胞吞作用的跨膜受體可能有用。此類受體可能是「特洛伊木馬」藥物遞送的靶標,其中蛋白質被工程化為與可以穿過BBB的特定跨膜受體(如轉鐵蛋白受體)結合。

由於受體介導的胞吞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Yang及其同事的數據表明,現有特洛伊木馬方法(例如基於轉鐵蛋白受體的方法)的有效性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

Alpl基因詳情。圖源:基因資料庫

但作者發現,Alpl基因在老年小鼠大腦內皮細胞中的表達增加,而Alpl編碼的蛋白受到藥理抑制,則會增加受體介導的轉鐵蛋白受體的轉運。因此,這可能是一種增強木馬藥物傳遞的方法,尤其是在老年人中。

Yang和他的同事的研究結果不僅提供了對蛋白質滲透到大腦的出色見解,還為進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途徑。

首先,了解進入大腦的蛋白質與年齡相關的轉變是如何影響神經迴路功能的,以及這是否在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能力下降中發揮作用。

其次,了解蛋白質進入大腦的途徑如何隨著各種因素(如神經活動、飲食和神經疾病)而改變。

再次,蛋白質只是血液中存在的一種分子。利用代謝組學的類似方法,可以識別出能夠進入大腦的全部分子,這將使人們更好地了解BBB如何調節神經環境,以及其如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

相關焦點

  • 美國坦普爾大學新研究:新冠病毒可破壞血腦屏障
    一個美國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新冠病毒還能讓血腦屏障出現「漏洞」,潛在破壞大腦神經網絡。美國坦普爾大學劉易斯·卡茨醫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學術期刊《神經生物學疾病》報告說,全球各地新冠患者中30%到80%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和注意力渙散等,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影響了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
  • 新研究:新冠病毒可破壞血腦屏障
    一個美國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新冠病毒還能讓血腦屏障出現「漏洞」,潛在破壞大腦神經網絡。美國坦普爾大學劉易斯·卡茨醫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學術期刊《神經生物學疾病》報告說,全球各地新冠患者中30%到80%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和注意力渙散等,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影響了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
  • 美國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新冠病毒能讓血腦屏障出現「漏洞」
    一個美國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新冠病毒還能讓血腦屏障出現「漏洞」,潛在破壞大腦神經網絡。論文通訊作者、坦普爾大學劉易斯·卡茨醫學院教授塞爾維奧·拉米雷斯說,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能導致大腦關鍵區域的血腦屏障失去穩定性,而血腦屏障功能改變大幅提升了新冠病毒侵襲神經的可能性,為新冠患者出現神經系統症狀提供了解釋。
  • 美團隊新研究:新冠病毒可破壞血腦屏障
    一個美國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新冠病毒還能讓血腦屏障出現「漏洞」,潛在破壞大腦神經網絡。  美國坦普爾大學劉易斯·卡茨醫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學術期刊《神經生物學疾病》報告說,全球各地新冠患者中30%到80%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和注意力渙散等,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影響了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
  • 新冠病毒是否會破壞血腦屏障成為研究焦點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截至北京時間11月3日7時25分,全球新冠確診病例達46849292例,死亡病例為1204202例。新冠病毒會破壞血腦屏障嗎?由于越來越多新冠患者出現中風、記憶力下降、痴呆等神經系統相關的症狀,因此新冠病毒是否會破壞血腦屏障,攻擊我們的大腦成為研究焦點。
  • 新冠病毒可破壞血腦屏障
    一個美國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新冠病毒還能讓血腦屏障出現「漏洞」,潛在破壞大腦神經網絡。美國坦普爾大學劉易斯·卡茨醫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學術期刊《神經生物學疾病》報告說,全球各地新冠患者中30%到80%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和注意力渙散等,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影響了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
  • 腦腫瘤完全消失,納米顆粒突破血腦屏障,最難治癌症迎來新希望
    血腦屏障的存在,對於阻止有害物質由血液進入大腦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血腦屏障同時也阻止了大多數小分子藥物和大分子(例如肽,蛋白質和基於基因的藥物)的轉移,嚴重限制了神經中樞系統疾病這也是第一項證明全身或靜脈內輸送治療藥物也可以穿越血腦屏障到達腦腫瘤的研究。
  • 中文解讀 | 基底膜在血腦屏障發育及維護屏障功能中的作用
    基礎研究主要方向為血腦屏障體外模型的建立與功能評價。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作為中樞神經系統內一個獨特的生理結構,具有物質屏障、電屏障、免疫屏障等功能,將腦置於一個密閉、穩定、安全的系統中,但同時也限制了治療藥物的作用。腦微血管內皮細胞、周細胞、星形膠質細胞、基底膜共同構成了血腦屏障,對於血腦屏障中的細胞組分 —— 腦微血管內皮細胞間的緊密連接等研究相對比較集中且為大家所熟知。
  • 人類首次打開血腦屏障
    於是,一位柏林的醫生,萊萬多夫斯基,將這層屏障命名為 Blood Brain Barrier,血腦屏障,因此得名。後續的研究發現,血腦屏障的功能,遠比阻擋染料要強大的多。那,不從藥物設計上入手,我們直接物理上拆掉或者跨過這個屏障可以不可以呢?
  • 研究發現解決阿爾茨海默病血腦屏障損傷的通路
    幾乎所有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甚至一些沒有患阿爾茨海默病的老年人,都患有腦澱粉樣血管病(CAA),在這種情況下,血管壁上的澱粉樣蛋白沉積削弱了血腦屏障適當運輸營養物、清除廢物以及防止病原體和有害物質侵入的能力。
  • 血腦屏障突破技術進入了人體實驗階段
    本文轉載自:中國生物技術網 微信公眾號最新消息顯示,研究人員首次穿過血腦屏障,通過血液將抗癌藥物傳遞到患者腦部。  這個屏障一直以來都是神經科學需要攻克的一大難題,因為血腦屏障對絕大多數藥物來說都具有完全屏蔽作用,只有某些特定種類的脂肪和脂溶性化合物才不受其限制。
  • PNAS:免疫細胞是血腦屏障的守護神
    科學家們最近發現,幫助大腦抵禦感染和炎症的保護性細胞,也承擔著修復血腦屏障的重要工作。
  • 全球疫情簡報:譚德塞宣布「自我隔離」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破壞血腦屏障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2日全球疫情簡報:譚德塞宣布「自我隔離」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破壞血腦屏障全球數據世界衛生組織:截至歐洲中部時間2日15時(北京時間2日22時),全球新冠確診病例較前一日增加440577例,達到46403652例;死亡病例較前一日增加
  • ...兩篇論文揭示Ω-3脂肪酸在維持血腦屏障完整性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和布羅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Ω-3脂肪酸似乎也在保持血腦屏障完整性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血腦屏障保護中樞神經系統免受血源性細菌、毒素和其他病原體的傷害。Gu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在這項研究中首次在分子水平上解釋血腦屏障如何通過抑制轉胞吞作用(transcytosis)保持關閉狀態。轉胞吞作用一種通過囊泡在細胞間運輸分子的過程。他們發現這些囊泡的形成受到中樞神經系統中的血管細胞脂質組成的抑制。這種脂質組成涉及Ω-3脂肪酸和其他脂質之間的平衡,而這種平衡是由脂質轉運蛋白Mfsd2a維持的。
  • 大分子突破血腦屏障,科學家們取得重要進展
    論文中,這家生物技術公司介紹了一種全新的技術,能幫助大分子突破血腦屏障,進入大腦。這也意味著在40多年的不斷嘗試下,我們終於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基於這些發現,當時的科學家們推斷,在中樞神經系統和身體的其他部位之間,存在某種神秘的屏障,阻止了物質的自由流通。起初,人們以為屏障效應是血管造成的。而如今我們知道,血腦屏障由緊密相連的內皮細胞組成。 由於血腦屏障的存在,很多生物大分子無法從血液循環中進入大腦,從而限制了許多藥物的使用——如果它們無法進入大腦,自然也就無法治療大腦裡的疾病。
  • 癌細胞竟有「保護傘」——血腦屏障?但科學家探索到了解決方法
    攻克癌症面臨的困難有千千萬萬,今天,我們為大家講講血腦屏障的故事。  血腦屏障本是為了保護大腦而存在的  相信大家對於血腦屏障這個詞語有一定的耳聞,比如,有時醫生在講解治療方案時會說到「某某藥物無法通過血腦屏障,對於腦部的癌細胞無法發揮作用」之類的話語。
  •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經典文章:B群鏈球菌如何穿過血腦屏障?
    在巴斯德研究所進行了許多與大腦相關的課題研究,如退行性疾病、記憶、大腦連通性或感覺缺陷。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是一種毀滅性的疾病,死亡率高,即使存活者也長期存在神經功能障礙。它們可能是由各種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細菌、真菌或病毒。所有這些病原體的一個共同特徵:它們能夠穿過大腦中的一個主要保護屏障,即血腦屏障。
  • 華創派|璧辰醫藥陳晨:保持好奇,終將找到打開血腦屏障的「鑰匙」
    中樞神經藥物跟其他最大的不同就是血腦屏障參透性。血腦屏障限制了很多新、老藥物的入腦率。如果是針對中樞神經疾病的治療,藥物濃度可能就達不到療效。 Q5:因為前期的研究集中在中樞神經領域,所以在確定創業方向時,您才瞄準了突破血腦屏障的領域嗎?
  • JMC:科學家成功改造抗癌藥物結構 增強血腦屏障穿透能力
    2016年10月21日訊 /生物谷BIOON/ --來自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們對一種實驗性藥物的結構進行了改造,增強了這種藥物穿過血腦屏障的能力,該研究以猴子為實驗模型。該研究的研究人員想要通過增強DON穿過血腦屏障的能力,限制藥物對身體其他部位的毒性從而開發出一種更加安全的藥物形式。為了實現這一目的,研究人員設計合成了各種不同的DON衍生物,希望通過增強藥物的脂溶性幫助穿過血腦屏障。一旦進入腦部,經過設計的衍生藥物就會快速發生代謝變化重新變成DON。
  • 璧辰醫藥獲兩千萬美元A+輪融資:聚焦於可突破血腦屏障的小分子藥物...
    來源:藍鯨財經8月7日,聚焦於可突破血腦屏障的小分子藥物研發的生物醫藥創新企業璧辰醫藥 (ABM Therapeutics)宣布,公司於近日完成兩千萬美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華創資本領投,國藥資本、磐霖資本、聚明創投跟投。現有股東凱泰資本、LongDAC繼續參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