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解讀 | 基底膜在血腦屏障發育及維護屏障功能中的作用

2021-01-16 SVN俱樂部

Basement membrane and blood-brain barrier

Lingling Xu, Abhijit Nirwane, Yao Yao

doi: 10.1136/svn-2018-000198


鮑    歡,醫學博士,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現任上海市東方醫院(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腦卒中中心副主任。中國卒中學會青年理事,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腦血管病學青年委員會委員,上海市腦卒中學會流行病學與預防診治學組副組長,上海市神經病學分會神經免疫學會委員,上海市浦東新區醫學會神經內科分會秘書長。美國心臟學會(AHA)基礎生命支持(BLS)與高級生命支持(ACLS)課程主任導師。《中華腦血管病雜誌》、《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疾病雜誌》編委。基礎研究主要方向為血腦屏障體外模型的建立與功能評價。


一、文章梗概

 

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SVN)新近上線文章「Basement membrane and blood-brain barrier」1,由美國喬治亞大學醫藥和生物醫學科學系姚堯教授團隊成員綜述完成。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作為中樞神經系統內一個獨特的生理結構,具有物質屏障、電屏障、免疫屏障等功能,將腦置於一個密閉、穩定、安全的系統中,但同時也限制了治療藥物的作用。腦微血管內皮細胞、周細胞、星形膠質細胞、基底膜共同構成了血腦屏障,對於血腦屏障中的細胞組分 —— 腦微血管內皮細胞間的緊密連接等研究相對比較集中且為大家所熟知。本文作者則將視角放在了被以往眾多研究忽略的血腦屏障組成成分 —— 基底膜。基底膜由於缺乏細胞成分,在早期的研究中被認為僅參與血腦屏障的支撐和「鉚釘」作用。但本文作者發現基底膜在血腦屏障完整性、發生學乃至血管病(尤其是出血性血管病)的病因學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且作者綜述了基底膜各種生物組成部分在疾病發生、血腦屏障形成及調節方面所產生的不同作用。


二、血腦屏障的基底膜生物特徵


BBB的基底膜以周細胞為界限劃分為兩部分,即位於內皮細胞與周細胞之間的內皮細胞側基底膜(Endothelial BM),以及周細胞與星形膠質細胞足突之間的腦實質側基底膜(Parenchymal BM)。這兩部分基底膜生理特徵完全一致。結構方面,基底膜是一種厚度為50~100nm的高度組織性蛋白複合物。生物化學方面,基底膜主要包含四種蛋白:膠原蛋白IV(collagen IV)、層黏連蛋白(laminin)、巢蛋白(nidogen)及基底膜蛋白多糖(硫酸乙醯肝素蛋白多糖 heparin sulfate proteoglycans)。這些蛋白是由內皮細胞、周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分泌的。基底膜的每種蛋白組分在維持BBB完整性方面均起到不同作用。


圖 1. 血腦屏障構成示意圖


1. 膠原蛋白IV


基底膜中含量最多的即為膠原蛋白IV,由三股螺旋體形成的α肽鏈網狀結構構成,目前發現了六種α肽鏈(COL4A1-6)。COL4A1/2與COL4A3-6不同,前者在幾乎所有基底膜中均存在,且在物種間高度保守。COL4A1/2主要參與維持基底膜的完整性,而與基底膜發育無關。其中COL4A1外顯子41突變會造成腦穿通畸形(porencephaly,又稱腦穿通性囊腫)以及顱內出血。由於組成BBB的細胞都可以分泌膠原蛋白IV,通過敲除內皮細胞、周細胞、星形膠質細胞的COL4A1外顯子41後,星形膠質組表現出輕微的顱內出血,而內皮細胞和周細胞組則表現出嚴重的腦水腫、顱內出血和穿通畸形。所以膠原蛋白IV在維持血管完整性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2. 層粘連蛋白


層粘連蛋白由5條α鏈、4條β鏈和3條γ鏈組成,這些亞單位的不同組合可產生多種層粘連蛋白亞型,而內皮細胞、周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則分別分泌不同的層粘連蛋白亞型,如內皮細胞分泌層粘連蛋白411和511,星形膠質細胞分泌211。由於分泌細胞的差異,層粘連蛋白411、511分布在內皮細胞側基底膜,而層粘連蛋白211分布在膠質細胞側基底膜。層粘連蛋白211缺失可引起年齡相關性BBB損傷和顱內出血。血管內皮細胞和周細胞分泌的層粘連蛋白缺失可造成腦積水。由於腦積水的形成存在基因背景,層粘連蛋白在其中的作用是原發性還是繼發性尚待進一步研究證實。作者的實驗室正在該方面嘗試有意義的研究,或可為發現相關疾病的有效治療藥物提供有力支持。更有意思的是層粘連蛋白的組成成分α4和α5在胚胎時期以及成年後會出現相互替代及彌補作用,是否也進一步說明了單一層粘連蛋白亞型缺乏,對於成年後血腦屏障的完整性不會造成嚴重影響,也為進一步發現血腦屏障保護劑提供了線索。


3. 巢蛋白


巢蛋白的功能是維持膠原蛋白IV與層粘連蛋白的穩定。哺乳動物中存在-1和-2兩種亞型。在大鼠的研究中發現,缺乏-1或-2巢蛋白,BBB功能基本正常。-1突變小鼠的基底膜功能稍有弱化,-2敲除小鼠研究發現其-1的表達在數量和部位上無明顯變化。而在-1缺失的小鼠中,-2蛋白表達上調並發生重新分布。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在BBB功能維持方面,-1蛋白的作用似乎更為重要。


4. 基底膜蛋白多糖


又名硫酸乙醯肝素蛋白多糖2(HSPG2),是基底膜中的特大分子蛋白,可與基底膜的其它蛋白組分充分接觸。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胚胎時期缺乏不會造成基底膜形成的變化,而在多種組織、器官的形成和發育過程中會發生改變。對成年後HSPG2與BBB功能改變的相關性目前尚不知曉。


三、結    論


由於基底膜內在的複雜性以及缺乏有效的研究工具,有關其作用的相關研究剛剛起步,作者團隊藉助基因組學和生物化學的方法,逐步對以上問題揭開「面紗」。隨著這些問題逐一被解答,或可大力助推伴有血腦屏障損傷的疾病病生機制的了解及治療方法的突破創新。


表 1. 基底膜組分功能障礙研究匯總



Reference


1.Pöschl E, Schlötzer-Schrehardt U, Brachvogel B, et al. Collagen IV is essential for basement membrane stability but dispensable forinitiation of its assembly during early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2004;131:1619-28.

2.Jeanne M, Labelle-Dumais C, Jorgensen J, et al. COL4A2 mutations impair COL4A1 and COL4A2 secretion and cause hemorrhagic  stroke. Am J Hum Genet 2012;90:91-101

3.Gould DB, Phalan FC, van Mil SE, et al. Role of COL4A1 in small-vessel disease and hemorrhagic stroke. N Engl J Med . 2006;354:1489-96.

4.Gould DB, Phalan FC, Breedveld GJ, et al. Mutations in Col4a1 cause perinatal cerebral hemorrhage and porencephaly. Science2005;308:1167-71.

5.Jeanne M, Jorgensen J, Gould DB. Molecular and genetic analyses of collagen type IV mutant mouse models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dentify mechanisms for stroke prevention. Circulation 2015;131:1555-65.

6.Favor J, Gloeckner CJ, Janik D, et al. Type IV procollagen missense mutations associated with defects of the eye, vascular stability, the brain, kidney function and embryonic or postnatal viability in the mouse, Mus musculus: an extension of the Col4a1 allelic series and the identication of the first two Col4a2 mutant alleles. Genetics 2007;175:725-36.

7.Kuo DS, Labelle-Dumais C, Mao M, et al. Allelic heterogeneity contributes to variability in ocular dysgenesis, myopathy and brain malformations caused by Col4a1 and Col4a2 mutations. Hum Mol Genet. 2014;23:1709-22.

8.Menezes MJ, McClenahan FK, Leiton CV, et al.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 laminin α2 regulates the matura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 J Neurosci 2014;34:15260-80.

9.Thyboll J, Kortesmaa J, Cao R, et al. Deletion of the laminin alpha4 chain leads to impaired microvessel maturation. Mol Cell Biol. 2002;22:1194-202.

10.Nguyen NM, Miner JH, Pierce RA, et al. Laminin alpha 5 is required or lobar septation and visceral pleural basement membrane formation in the developing mouse lung. Dev Biol 2002;246:231-44.

11. Miner JH, Cunningham J, Sanes JR. Roles for laminin in embryogenesis: exencephaly, syndactyly, and placentopathy in mice lacking the laminin alpha5 chain. J Cell Biol 1998;143:1713-23.

12. Coles EG, Gammill LS, Miner JH, et al. Abnormalities in neural  crest cell migration in laminin alpha5 mutant mice. Dev Biol. 2006;289:218-28.

13.Song J, Lokmic Z, Lammermann T, et al. Extracellular matrix of  secondary lymphoid organs impacts on B-cell fate and surviv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3;110:E2915-E2924.

14. Song J, Zhang X, Buscher K, et al. Endothelial basement membrane laminin 511 contributes to endothelial junctional tightness and thereby inhibits leukocyte transmigration. Cell Rep2017;18:1256-69.

15.Miner JH, Li C, Mudd JL, et al. Compositional and structural requirements for laminin and basement membranes during mouse embryo implantation and gastrulation. Development. 2004;131:2247-56.

16.Smyth N, Vatansever HS, Meyer M, et al. The targeted deletion of the LAMC1 gene. Ann N Y. Acad Sci 1998;857:283-6.

17. Smyth N, Vatansever HS, Murray P, et al. Absence of basement membranes after targeting the LAMC1 gene results in embryonic lethality due to failure of endoderm differentiation. J Cell Biol.1999;144:151-60.

18.Yao Y, Chen ZL, Norris EH, et al. Astrocytic laminin regulates pericyte differentiation and maintains blood brain barrier integrity. Nat Commun. 2014;5:3413.

19.Chen ZL, Yao Y, Norris EH, et al. Ablation of astrocytic laminin impairs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function and leads to hemorrhagic stroke. J Cell Biol 2013;202:381-95.

20. Gautam J, Zhang X, Yao Y. The role of pericytic laminin in blood brain barrier integrity maintenance. Sci Rep 2016;6:36450.

21. Kang SH, Kramer JM. Nidogen is nonessential and not required for normal type IV collagen localization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MolBiol Cell. 2000;11:3911-23.

22.Dong L, Chen Y, Lewis M, et al. Neurologic defects and selective disruption of basement membranes in mice lacking entactin-1/ nidogen-1. Lab Invest. 2002;82:1617-30.

23.Murshed M, Smyth N, Miosge N, et al. The absence of nidogen 1does not affect murine basement membrane formation. Mol Cell Biol .2000;20:7007-12.

24.Schymeinsky J, Nedbal S, Miosge N, et al. Gene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mouse nidogen-2 gene: nidogen-2 is not essential for basement membrane formation in mice. Mol Cell Biol. 2002;22:6820-30.

25.Bader BL, Smyth N, Nedbal S, et al. Compound genetic ablation of nidogen 1 and 2 causes basement membrane defects and perinatal lethality in mice. Mol Cell Biol. 2005;25:6846-56.

26.Böse K, Nischt R, Page A, et al. Loss of nidogen-1 and -2 results  in syndactyly and changes in limb development. J Biol Chem. 2006;281:39620-9.

27.Mokkapati S, Baranowsky A, Mirancea N, et al. Basement membranes in skin are differently affected by lack of nidogen 1 and2. J Invest Dermatol. 2008;128:2259-67.

28.Arikawa-Hirasawa E, Watanabe H, Takami H, et al. Perlecan is essential for cartilage and cephalic development. Nat Genet. 1999;23:354-8.

29.Costell M, Gustafsson E, Aszódi A, et al. Perlecan maintains the integrity of cartilage and some basement membranes. J Cell Biol.1999;147:1109-22.

30.Rossi M, Morita H, Sormunen R, et al. Heparan sulfate chains of perlecan are indispensable in the lens capsule but not in the kidney. Embo J. 2003;22:236-45.



感謝中國卒中學會青年理事會對SVN中文解讀工作的學術支持!



SVN編輯部(中國):

官方網站:www.svn-csajournal.org (or svn.bmj.com)

Email:csa.svn@chinastroke.net

地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504室

Tel:010-59975024

 

SVN,期待您的支持與關注!




感謝您抽出  · 來閱讀此文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瀏覽並下載英文原文

相關焦點

  • 突破人類血腦屏障!用於理解腦內納米顆粒傳輸機制的微納平臺
    神經疾病藥物開發中的主要挑戰之一仍然是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儘管動物模型對藥物發現有重要貢獻,但動物模型仍難以在分子和細胞水平上對屏障功能以及與藥物的相互作用進行機理研究。
  • 人類首次打開血腦屏障
    於是,一位柏林的醫生,萊萬多夫斯基,將這層屏障命名為 Blood Brain Barrier,血腦屏障,因此得名。後續的研究發現,血腦屏障的功能,遠比阻擋染料要強大的多。在進化的漫漫長河中,血腦屏障給予了人類無限的保護,維持了中樞神經相對穩定的狀態,使得大腦免受傷害。
  •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經典文章:B群鏈球菌如何穿過血腦屏障?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是一種毀滅性的疾病,死亡率高,即使存活者也長期存在神經功能障礙。它們可能是由各種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細菌、真菌或病毒。所有這些病原體的一個共同特徵:它們能夠穿過大腦中的一個主要保護屏障,即血腦屏障。cell systems的人腦內皮細胞HBMEC(貨號:ACBRI 376),人腦周細胞(貨號:ACBRI 498)經常被用於血腦屏障的實驗中。
  • ...兩篇論文揭示Ω-3脂肪酸在維持血腦屏障完整性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和布羅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Ω-3脂肪酸似乎也在保持血腦屏障完整性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血腦屏障保護中樞神經系統免受血源性細菌、毒素和其他病原體的傷害。儘管血腦屏障是一種至關重要的保護中樞神經系統免受傷害的進化機制,但是在運送治療性的化合物到大腦中時,它也代表著一種重大的障礙。阻斷Mfsd2a活性可能是一種讓藥物跨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中來治療腦癌、中風和阿爾茨海默病等一系列疾病的策略。Gu說,「轉胞吞作用在中樞神經系統血管中如此之低,從而確保血腦屏障具有不能滲透的性質。
  • PNAS:免疫細胞是血腦屏障的守護神
    科學家們最近發現,幫助大腦抵禦感染和炎症的保護性細胞,也承擔著修復血腦屏障的重要工作。
  • 血腦屏障...
    血腦屏障(BBB)對正常的神經功能和保護大腦免受傷害至關重要,但它也是藥物傳遞的主要障礙。 7月1日,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進入健康年輕小鼠大腦血液中的蛋白質數量要多於進入老年動物的大腦,這一發現將改變我們對血腦屏障及其隨年齡變化的認識。
  • 血腦屏障突破技術進入了人體實驗階段
    所謂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是指腦毛細血管壁與神經膠質細胞形成的血漿與腦細胞之間的屏障,以及由脈絡叢形成的血漿和腦脊液之間的屏障,這些屏障能夠阻止某些物質(多半是有害的)由血液進入腦組織。
  • 新冠病毒可破壞血腦屏障
    一個美國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新冠病毒還能讓血腦屏障出現「漏洞」,潛在破壞大腦神經網絡。美國坦普爾大學劉易斯·卡茨醫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學術期刊《神經生物學疾病》報告說,全球各地新冠患者中30%到80%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和注意力渙散等,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影響了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
  • 研究發現解決阿爾茨海默病血腦屏障損傷的通路
    原創 David Orenstein 阿爾茨海默病在阿爾茨海默病中,沿大腦血管系統沉積的澱粉樣蛋白會導致一種稱為腦澱粉樣血管病(CAA)的疾病,從而損害血腦屏障(BBB)功能並加速認知退化。
  • 癌細胞竟有「保護傘」——血腦屏障?但科學家探索到了解決方法
    攻克癌症面臨的困難有千千萬萬,今天,我們為大家講講血腦屏障的故事。  血腦屏障本是為了保護大腦而存在的  相信大家對於血腦屏障這個詞語有一定的耳聞,比如,有時醫生在講解治療方案時會說到「某某藥物無法通過血腦屏障,對於腦部的癌細胞無法發揮作用」之類的話語。
  • 新研究:新冠病毒可破壞血腦屏障
    一個美國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新冠病毒還能讓血腦屏障出現「漏洞」,潛在破壞大腦神經網絡。美國坦普爾大學劉易斯·卡茨醫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學術期刊《神經生物學疾病》報告說,全球各地新冠患者中30%到80%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和注意力渙散等,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影響了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
  • 美團隊新研究:新冠病毒可破壞血腦屏障
    一個美國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新冠病毒還能讓血腦屏障出現「漏洞」,潛在破壞大腦神經網絡。  美國坦普爾大學劉易斯·卡茨醫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學術期刊《神經生物學疾病》報告說,全球各地新冠患者中30%到80%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和注意力渙散等,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影響了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
  • 通過開放血腦腫瘤屏障治療膠質母細胞瘤_膠質母細胞瘤_血腦屏障...
    阻礙治療GBM的原因並不是缺乏有效藥物,而是由於血腦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血腦腫瘤屏障(blood brain tumor barrier,BBTB)的存在阻礙藥物的遞送。因此尋找開放BBB/BBTB的方法是治療的關鍵。
  • 新冠病毒是否會破壞血腦屏障成為研究焦點
    新冠病毒會破壞血腦屏障嗎?由于越來越多新冠患者出現中風、記憶力下降、痴呆等神經系統相關的症狀,因此新冠病毒是否會破壞血腦屏障,攻擊我們的大腦成為研究焦點。美國坦普爾大學劉易斯·卡茨醫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學術期刊《神經生物學疾病》報告中說,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還能讓血腦屏障出現「漏洞」,潛在破壞大腦神經網絡。全球各地新冠患者中30%到80%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和注意力渙散等,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影響了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
  • 美國坦普爾大學新研究:新冠病毒可破壞血腦屏障
    一個美國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新冠病毒還能讓血腦屏障出現「漏洞」,潛在破壞大腦神經網絡。美國坦普爾大學劉易斯·卡茨醫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學術期刊《神經生物學疾病》報告說,全球各地新冠患者中30%到80%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和注意力渙散等,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影響了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
  • 用Quasi Vivo流動培養系統,實現組成血腦屏障的三種細胞共培養
    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在中樞神經系統(CNS)的生理和病理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血腦屏障功能異常會引起包括阿爾茨海默症(AD)等許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組成血腦屏障的毛細血管內皮細胞(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周細胞(pericytes)以及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s)間的複雜的相互作用使得很難在體內確定這三種細胞對神經毒性各自的貢獻。而Quasi Vivo流動培養系統可為體外培養這三種細胞提供在不形成屏障的情況下維持細胞間通訊的最佳培養環境。
  • 美國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新冠病毒能讓血腦屏障出現「漏洞」
    一個美國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新冠病毒還能讓血腦屏障出現「漏洞」,潛在破壞大腦神經網絡。分析結果顯示,ACE2在大腦額葉皮質的血管中普遍表達,且生前患高血壓、痴呆症等疾病的人大腦血管中ACE2的表達水平相對更高。實驗發現,刺突蛋白可讓內皮細胞出現炎症反應。
  • 板層小體在皮膚滲透屏障形成中的作用
    板層小體的作用LB內的脂質是角質形成細胞外脂質的前體,這些脂質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顆粒層-角質層分界面的細胞間隙,形成脂質板層膜。皮膚滲透屏障主要由角質層中角質細胞及細胞間脂質組成,形成「磚-灰漿」結構。
  • 腦腫瘤完全消失,納米顆粒突破血腦屏障,最難治癌症迎來新希望
    血腦屏障的存在,對於阻止有害物質由血液進入大腦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血腦屏障同時也阻止了大多數小分子藥物和大分子(例如肽,蛋白質和基於基因的藥物)的轉移,嚴重限制了神經中樞系統疾病小鼠實驗結果表明,合成蛋白納米顆粒(SPNP)攜帶STAT3i,成功突破血腦屏障,八隻膠質母細胞瘤小鼠中有七隻長期存活,並且腫瘤完全消失。
  • 腦梗死治療中的微循環修復
    在腦部病變尤其是腦血管病的發生中,腦循環改變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為儘快恢復腦細胞功能,應更加重視微循環水平上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