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開放血腦腫瘤屏障治療膠質母細胞瘤_膠質母細胞瘤_血腦屏障...

2020-12-05 醫脈通

作者:朱明微,劉鵬飛,陳耀東,李子卓,董天秀,蔣健,楊秀華,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最常見且侵襲性最強的腦腫瘤,佔所有惡性膠質瘤的50%以上。GBM患者5年生存率≤5%,中位生存期<15個月,且預後極差。患者在病程中可能出現較為複雜的神經系統症狀,如頭痛、癲癇發作、神經功能缺損、記憶力減退、嘔吐、性格改變和視力改變等。

 

GBM是神經系統疾病中極難攻克的問題,因此靶向藥物的開發也成為當下研究熱點,但治療情況並不樂觀。阻礙治療GBM的原因並不是缺乏有效藥物,而是由於血腦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血腦腫瘤屏障(blood brain tumor barrier,BBTB)的存在阻礙藥物的遞送。因此尋找開放BBB/BBTB的方法是治療的關鍵。

 

1.BBB的分子組成及對藥物進入的影響

 

大腦具有豐富的血管系統,是人體內血流灌注最好的器官。血管不僅能為大腦提供營養和氧氣,還能保護大腦免受神經毒素的侵害。因此,由血管組成的BBB的存在是大腦神經元保持正常功能的必要條件。BBB具有物理屏障和化學屏障2道防線,可阻止大分子物質及不必要的細胞進入大腦,起到保護大腦的作用。

 

BBB位於血液和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組織之間,由血管內皮細胞、細胞間的緊密連接(tight junction,TJ)、周細胞、星形膠質細胞腳板和基膜共同組成。BBB可濾過血液內大部分物質,避免其進入神經組織,從而發揮屏障功能。雖然內皮細胞層結構緊密、缺乏窗孔,但內皮上存在的載體及受體可攜帶可溶性物質通過胞吞等方式穿過BBB,完成物質從血液到大腦的跨內皮運輸過程。溶質也可以以被動擴散的形式穿過內皮屏障,這個過程的效率取決於溶質的物理化學性質,如電荷、分子量和脂溶性等。

 

相反,一系列外排轉運蛋白,如三磷酸腺苷結合盒蛋白B亞家族成員1(ATP-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B member1,ABCB1)和三磷酸腺苷結合轉運蛋白G超家族成員2(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G2,ABCG2)的存在可以使不必要的化合物外流,降低細胞毒性。除了主動外排的方法,代謝降解在減少化合物的大腦積聚方面也有一定作用,但這目前是一個較為不成熟的方向。

 

2.BBTB

 

BBB隨著神經系統病變的發生也產生相應的病理變化,這種變化的性質和程度因疾病而異,從而形成BBTB。BBTB由許多已有的和新生的血管組成,這樣的結構特點有利於血管向膠質瘤遞送營養和氧氣,促進腫瘤細胞的生長和遷移。對於多數膠質母細胞瘤和低級別的瀰漫性膠質瘤來說,其BBTB功能與正常BBB相似,可阻礙包括小分子物質及抗體在內的有效治療藥物到達腫瘤細胞。然而對於高級別膠質瘤來說,因其代謝需求較高,營養和氧氣供應不足,會在腫瘤局部產生缺氧區域,從而導致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新生血管增加、血管形成異常以及BBTB功能失調。

 

有研究表明,在GBM患者的腦部,單個腫瘤細胞可從內皮細胞中置換出星形膠質細胞,該過程可引起局部BBTB破壞。然而,這種局部破壞的程度仍不足以使有效劑量的藥物進入病灶。因此,要治療GBM,首先要解決藥物遞送問題。

 

3.藥物穿過BBTB遞送至GBM的途徑

 

物質穿過BBB的生理途徑有以下幾種,包括被動擴散、ABC外排轉運蛋白轉運、溶質載體介導的轉運和胞吞轉運。過去的幾十年中,研究者不停探索向CNS遞送藥物的方法,本綜述將對目前已發現的方法進行闡述和總結。

 

3.1 作用於TJ的途徑

 

3.1.1 高滲性溶液打開BBTB 

 

高滲性溶液法是被最早發現打開BBTB的方法,該過程為:向動脈內輸注高滲溶液(如甘露醇、尿素和果糖等),使血管內皮細胞因高滲而脫水,暫時收縮,從而打開TJ,並在該時間窗(數小時)內向動脈輸注治療藥物,藥物將通過打開的TJ進入腦腫瘤區。臨床上已將甘露醇與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等藥物聯合應用治療神經系統腫瘤,結果顯示,該方法可抑制腫瘤的復發,改善治療效果。

 

雖然利用甘露醇等溶液打開BBTB的方法已得到廣泛應用,但仍存在缺陷,如注射高滲溶液後,除了腫瘤區的BBTB外,正常腦組織區域的BBB也會同時開放,這將導致大量低分子量和高分子量化合物不受控制地流入腦組織,使腦內液體增多,從而引起神經毒性、失語症和偏癱等併發症。因此,如何安全、靶向地開放BBTB需要進一步探索。

 

3.1.2 緩激肽受體介導BBTB開放 

 

研究表明,緩激肽(bradykinin,BK)也可誘導BBTB上TJ打開,促進藥物穿過BBTB進入CNS。其機制可能是BK激活血管內皮細胞上的B2受體,破壞內皮細胞上TJ的結構,從而使藥物透過BBTB。基於以上結果,RMP-7(緩激肽類似物)在臨床上得以廣泛應用。在治療GBM的Ⅱ期試驗中,患者將卡鉑和RMP-7聯合服用,結果表明,該方法可顯著增強GBM的治療效果。

 

然而仍有少數試驗並沒有出現明顯效果,導致陰性結果的潛在原因可能是該過程中BBB/BBTB開放的時間相對較短,流入藥物的劑量不足,或本身應用的RMP-7劑量水平(300ng/kg)不夠。為了解決以上問題,Emerich等在試驗模型中使用延長TJ開放時間和增加RMP-7使用劑量的最優化組合方案,但結果表明,GBM處藥物濃度增加量僅為原來的2倍,仍然不足以達到理想效果。除此之外,由於發現RMP-7在一些GBM患者的治療中造成腦結構損傷,因此臨床上停止對RMP-7的進一步研究。

 

3.2 經細胞膜被動擴散途徑

 

除了破壞BBTB結構這種策略,另一種有效的方式是對藥物進行脂化修飾,形成脂質體,使其通過融膜的方式被動擴散通過BBTB。脂質體是由磷脂和膽固醇結合形成的球囊,其中磷脂同時含有親水基和疏水基,可以包裹廣泛的藥物,是良好的載體。然而並非所有的藥物均可被脂質體包裹,其要求藥物的相對分子質量小、呈電中性,同時血液與腦組織之間存在濃度差。

 

除此之外,更為複雜的要求是:該過程需要藥物親脂性達到足夠但不過度的平衡狀態。已有體內實驗證明脂質體可包裹阿奇黴素入腦。與直接靜脈注射藥物比較,該方法可以增加腦內阿奇黴素的含量,但藥物利用率相對較低。

 

3.3 胞吞轉運

 

在不破壞血管內皮層完整性和緊密連接的情況下,可採用胞吞轉運的方式增加藥物腦滲透量。腦血管內皮細胞上表達有不同種類的胞吞轉運系統,包括載體介導的轉運(carrier mediated transport,CMT)、受體介導的轉運(receptor mediated transport,RMT)和吸附介導的轉運(adsorption mediated transport,AMT)。CMT和RMT是較為常用的轉運方式。其原理為BBTB上的受體/載體與藥物(或包藥的載體)偶聯,通過胞吞作用將藥物遞送進腦組織。GRN1005(紫杉醇和angiopep-2肽的結合物)是一種已經經過臨床評估的產品,可靶向作用於BBTB上的脂蛋白受體相關蛋白1(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1,LRP1),二者偶聯後,LRP1通過介導胞吞作用將GRN1005轉至細胞膜的另一側,完成藥物的跨BBTB傳遞。

 

與之類似的是,angiopep-2肽也可與多柔比星(ANG1997)、依託泊苷(ANG1009)和抗HER2mAb(ANG4043)偶聯,使更多藥物跨越BBTB成為可能。另一種很有應用前景的藥物是2B3-101(穀胱甘肽聚乙二醇化脂質體多柔比星),其作用原理和臨床效果與GRN1005相似,但不同的是,聚乙二醇化脂質體在血液中循環的半衰期較長,相對於神經系統所攝取的藥物劑量而言,其在血漿中的藥物劑量更多,可通過測量外周血液中的藥物濃度來評估已轉運至神經系統的藥物濃度。但Birngruber等已證明腦開放微灌注法測量腦組織多柔比星濃度的準確性更高,且結果顯示,應用2B3-101後腦組織中多柔比星濃度水平提高4.7倍。

 

陽離子化合物可通過AMT作用轉運。由於BBTB內皮細胞上存在酸性糖蛋白等陰離子位點,這些位點可通過靜電作用與陽離子化合物結合,將其吸附在細胞膜上,再通過胞吞作用將化合物轉運進腦組織。除此之外,研究表明,腎上腺素有促進非特異性、非受體介導的胞吞轉運的作用,為腦內藥物遞送的研究提供新方向。

 

3.4 ATP結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ABC)外排轉運蛋白轉運

 

外排轉運蛋白是存在於細胞膜上的轉運器,可識別廣泛的底物(包括半數以上的臨床藥物),並將其從細胞內排出,降低腦內藥物毒性,同時也降低藥物的利用率。當去除細胞上的外排轉運蛋白後,藥物滲透性得到顯著增強。BBTB上存在多種外排轉運蛋白,其中最主要的是ABC外排轉運蛋白,其分為7個亞科(ABCA~ABCG),臨床上常通過抑制ABCB1(P-糖蛋白)和ABCG2(乳腺癌抗性蛋白)對GBM進行治療。ABCB1最初發現於腫瘤細胞上,ABCB1的藥物外排作用僅在Abcb1a基因敲除小鼠中才能明顯體現。

 

ABCG2的功能在Abcb1a/b和Abcg2基因均敲除(三重敲除)的小鼠中表現明顯,而在Abcg2單基因敲除小鼠中表現得並不理想,該結果的產生可能是由於多數藥物都是ABCB1和ABCG2共同的底物,導致Abcb1a/b基因在只有Abcg2缺陷小鼠的BBTB上才能發揮作用,將底物排出腦外。與野生型比較,分別應用的2種GBM治療藥物(PD0166285和AZD1775)Abcb1a/b和Abcg2基因三重敲除小鼠來說,腦滲透量分別增加5倍和25倍。該結果說明抑制ABCB1和ABCG2對增加藥物的腦滲透量很有效。由於多數藥物都是ABCB1和ABCG2共同的底物,因此必須同時抑制2種外排轉運蛋白才能有效增強腦滲透性。

 

根據這一要求,Tariquidar和依克立達這2種外排轉運蛋白抑制劑是目前為止抑制ABCB1和ABCG2的最佳選擇。向小鼠和人體靜脈注射150mgTariquidar後,Tariquidar將維拉帕米的腦滲透量分別增加11倍和2.7倍。與大鼠比較,人類的藥物腦滲透量增加倍數較低可能是Tariquidar對BBTB上的ABCB1抑制不完全所致。

 

在BBTB上,依克立達比Tariquidar具有更強的抑制ABCB1的能力。然而,依克立達能夠完全抑制ABCB1介導的拓撲替康從腦中外流,卻不能抑制ABCG2介導的藥物外排。綜合來看,該方法增加藥物的腦滲透量的策略雖然有效,且不會損害內皮層的完整性和緊密連接,但效率並不能達到期望水平,需要進一步探尋能同時抑制2種外排轉運蛋白的新藥物或手段。

 

3.5 藥物越過BBTB直接輸送至腦組織

 

藥物透過BBTB入腦的幾種方法效率相對較低,專家學者發現能將藥物直接送至腦腫瘤實質或腫瘤切除腔中的3種方法可極大程度地增加藥物的治療效果。

 

3.5.1 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卡莫司汀植入膜劑(Gliadel) 

 

載有藥物的晶片可在手術切除腦膠質瘤時植入腫瘤腔,當接觸切除腔內液體環境時,共聚物將以晶片本身為中心向周圍組織釋放卡莫司汀、癸二酸和羧基苯氧基丙烷,藥物釋放將持續2~3周的時間,可作為GBM切除手術及放療的輔助藥物,延長患者生存期,減少腫瘤復發,同時也可作為GBM復發患者手術的輔助藥物。FDA在2003年批准卡莫司汀植入膜劑為治療腦癌的專利藥,在惡性膠質瘤一期切除術治療領域享有7年的市場獨佔期。雖然該方法已得到FDA認證,但水腫和感染等局部併發症的發生仍需要採取相應的改進措施,提高藥物安全性。

 

3.5.2 Ommaya囊 

 

Ommaya囊是一種臨床常用的腦室引流裝置,可向腦組織或腫瘤腔內局部遞送藥物。其由1個埋在頭皮下的矽橡膠儲液囊和1根通入向腫瘤腔內或腦室內的分流管連接而成,最早用於治療真菌性腦膜炎。使用時將化療藥物儲存在皮下儲液囊,再通過手動壓縮該儲液囊將藥物輸送至腫瘤或腫瘤腔內。由於此過程繞過BBTB直接遞送藥物,可大大提高腦局部藥物的劑量水平,提高治療效率。但感染、神經毒性和導管阻塞等問題的存在使該方法還無法大規模應用於臨床。

 

3.5.3 對流增強遞送技術(convection enhanced delivery,CED) 

 

CED可以完全繞過BBTB,在其立體輸注導管尖端處通過壓力梯度直接向腦組織連續注入藥物,使藥物分子(無論電荷和大小)分散進入大腦間隙。儘管與晶片等方法比較,其在大腦中的藥物分布更具優勢,但仍要進行一系列的實驗來確定藥物最佳輸注速率、體積和流量。研究顯示,當分別在靈長類動物和人的腦中置入單個導管,同時控制藥物流速為0.5μL/min時,藥物充滿靈長類動物腦間隙需要5h,但是充滿人腦間隙需24h。

 

當在人腦中同時放置多個導管時,藥物的彌散速度增加,因此可以此來彌補效率低下的缺陷。另一方面,如果輸注速率可以達到5μL/min,且沒有出現明顯的組織損傷或反流情況,則可將充滿人腦間隙的時間縮短到2h。與標準單次利用CED注藥比較,在延長的時間內連續遞送藥物是安全、可行和有效的。

 

臨床前研究中,人們已使用CED完成單克隆抗體、依託泊苷和卡莫司汀等藥物的遞送,但用該方法遞送以上藥物對膠質瘤的治療效果並不顯著,這種情況可能與膠質瘤外周區域藥物分布不均和藥物反流有關,因此優化CED導管技術並選擇適合CED系統的治療劑是十分必要的。

 

3.6 新型納米顆粒輔助轉運

 

近年來,納米顆粒(nanoparticles,NPs)搭載藥物治療腫瘤的方案越來越被人們關注。NPs除了能解決藥物降解快和穩定性差等問題,還具有安全性和可控性等特點,並可以通過與BBTB靶向基團配體和MRI成像對比劑相連,達到穿過BBTB和靶向定位腫瘤細胞的目的。常見的納米粒子有聚氰丙烯酸丁酯(polybutylcyanoacrylate,PBCA)、聚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和磁納米粒子等。

 

PBCA是目前研究較為廣泛的納米材料,可運載多種藥物產生相應的生物效應。其作用可通過動物實驗驗證,向大鼠靜脈中分別注射京都啡肽和搭載京都啡肽的PBCA納米粒子,並通過熱板實驗量化京都啡肽在兩組老鼠體內的鎮痛作用,結果顯示,與直接注射京都啡肽的大鼠比較,注射納米粒子的大鼠痛閾明顯提高。該實驗表明,通過PBCA搭載藥物的方法可促進藥物穿過BBTB到達CNS。

 

PBCA納米顆粒本身在治療濃度範圍內幾乎不產生細胞毒性或炎性效應。然而,有研究顯示,當利用吐溫80和SDS作為表面活性劑製備PBCA納米粒子時,正常腦組織出現劑量依賴性細胞死亡。因此,合理設計納米粒子的製備方案,並且選擇合適的材料是極為重要的。

 

充分發揮藥物遞送作用的同時提高藥物安全性是目前的研究重點。與PBCA比較,PLGA和PLA毒性較低,更具安全性。PLGA和PLA在臨床前研究中被多次利用於搭載多柔比星、伊利替康和抗腫瘤藥物等通過BBTB進入CNS。載藥的PLGA和PLA納米粒子進入人體後,會被單核巨噬細胞吞噬,使藥物在血液中的半衰期縮短至2~3min。而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可增加PLGA和PLA的穩定性。

 

研究表明,被PEG包裹的載藥PLGA和PLA納米粒子在人體內的半衰期明顯延長,可明顯提高藥物利用率。除了單純的載藥功能,磁性納米粒子可在磁場作用下,利用MRI成像技術,實現藥物的靶向及可視化輸送,同時通過觀察藥物的積聚情況可更直觀地評估藥物的遞送效率及作用效果。因此可在MRI下成像的新型納米粒子載藥方法成為目前的研究熱點。

 

Shirvalilou等設計並製備了由PLGA搭載納米級氧化石墨烯(nanographeneoxide,NGO)和5-碘-2-脫氧尿苷(5-iodo-2-deoxyuridine,IUdR)的磁性納米粒子,同時在實驗中施加0.5T的電磁場(electron magnetic field,EMF),來靶向治療腦膠質瘤。結果顯示,該納米粒子不僅能通過磁性引導突破BBTB,實現藥物在腫瘤部位的靶向積累,而且還將攜帶膠質瘤動物的中位生存時間延長至38d。可在MRI下成像的新型納米粒子載藥方法真正實現治療過程靶向化和治療結果可視化的設想,在膠質瘤治療領域極具潛力。

 

納米顆粒承載藥物的策略為突破BBTB提供新思路,同時其在各領域目前都是較為火熱的話題,納米製劑的主要缺陷是體內臟器對其吸收和代謝較快,因此降低了實際到達腦內的藥物量。但MRI引導下突破BBTB遞送藥物的辦法為治療GBM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3.7 磁共振引導聚焦超聲聯合微泡開放BBTB

 

聚焦超聲是一種新型非侵入性開放BBTB的手段。其作用機制可能與高強度聲壓產生的空化效應、熱效應或高頻超聲打開BBTB內皮細胞的緊密連接有關。聚焦超聲在打開BBTB的同時也會對周圍正常的腦組織造成損傷。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聚焦超聲聯合微泡技術打開血腦屏障的方法逐漸被研究者開發。該技術首先向靜脈內注射微泡,應用低能量聚焦超聲產生低超聲壓力,進一步對微泡產生空化效應。通過該方法產生的能量可以使BBTB上血管的TJ暫時分離,同時對神經元不會造成損傷,可實現BBTB的無創開放。同時微泡的球形凹陷設計可使超聲波在其幾何中心級聯,使能量更好地集中在腦組織內,可最小化骨組織對能量的吸收消耗。

 

MRI的聯合應用可使聲波靶向聚集在腫瘤區域,開放該區域的BBTB,進而實現藥物的靶向遞送,最大程度減少藥物的損耗及不良反應。在過去的幾年中,MRI引導聚焦超聲聯合微泡的方法在臨床中已被證實可促進多種物質透過BBTB,包括化學治療劑、治療性肽、單克隆抗體和納米顆粒等。另一方面,超聲波可以暫時抑制BBTB上多藥耐藥蛋白P糖蛋白的表達,保證腦組織對藥物更好地吸收,使該技術具有很廣闊的發展前景。

 

4.發展方向

 

BBTB的存在阻礙GBM的治療,尤其是在靠近正常BBB的區域,抗癌藥物無法進入CNS和腫瘤。因此要治療GBM,首先要解決BBTB開放及藥物遞送問題。本文闡述了幾種打開BBTB遞送藥物的方法,為治療GBM提供思路和幫助,其中包括高滲性溶液打開BBTB、緩激肽受體介導BBTB開放、經細胞膜被動擴散途徑、胞吞轉運、ABC外排轉運蛋白轉運、藥物越過BBTB直接輸送至腦組織和新型納米顆粒輔助轉運等方法。以上方法雖然有充足的理論支持,且在研究初期均有可觀的療效,但都存在遞送效率低和藥物劑量不足等缺陷。因此,一種新型高效的方法被設計和應用。

 

MRI引導聚焦超聲聯合微泡開放BBTB是一種高效且較為前沿的方法。MRI引導聚焦超聲對微泡產生空化效應,可以局部短暫地分離BBTB上的TJ,開放BBTB使藥物得以滲透入腦。同時該方法對腦組織及正常BBB損傷較小,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另一方面,MRI及聚焦超聲的人工實時操作性便於對空化能量及效率及時調整,可以最大程度打開BBTB,促進藥物的吸收。由於微泡是一種新型合成材料,對微泡的改造及設計將在開放BBTB及遞送藥物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微泡的良好承載能力使其可以搭載不同的抗腫瘤藥物,在利用超聲能量打開BBTB的同時定向釋放藥物,可以極大地減少其他組織對藥物的吸收所產生的不良反應。與此同時,該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使病灶處藥物聚積,有利於藥物的充分作用,更好地達到治療GBM的效果。新型納米微泡材料除了可以搭載藥物,還可以同時搭載金屬納米顆粒等磁性材料,在磁場環境中,磁性材料同時具有呈像和發熱的能力,在特定部位施加磁場等幹預措施下,可使微泡具有熱療作用,從而實現開放BBTB、定位、化療和熱療一體化的目標,可以極大程度對GBM產生治療作用。

 

對微泡本身材料及其搭載物質的不斷探索和設計,將使該治療領域擁有極為廣闊的發展前景。但微泡本身的製作材料有限,且已有的材料存在一些缺陷,如PLGA微泡韌性較大,對聚焦超聲所應用的頻率要求較高,而脂質微泡爆破條件較低,短時間內即可自行爆破,對病灶的深度要求較為苛刻,應用範圍十分局限。同時,保證生物安全性是新型磁性材料開發應用於微泡的主要挑戰,能否合成安全且不易被人體巨噬細胞吞噬的新型材料是研製多功能微泡的關鍵,需要研究人員的進一步探索。

 

當前GBM治療的局限性要求研究者掌握更多關於BBTB的基本知識和開放手段,結合新型醫療技術,以設計更合理的開放BBTB方案,使藥物得以高效利用,實現GBM的有效治療。

 

來源:朱明微,劉鵬飛,陳耀東,李子卓,董天秀,蔣健,楊秀華.通過開放血腦腫瘤屏障治療膠質母細胞瘤[J].實用腫瘤雜誌,2020,35(04):371-377.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成人復發性膠質母細胞瘤,中國患者有了新的治療選擇
    這種腫瘤生長非常迅速,預後極差,近三十年來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臨床結果幾乎沒有改善:目前標準治療為在外科手術後使用化學療法和放射線療法。由於膠質母細胞瘤呈浸潤式生長,沒有包膜。因此,手術難以達到根治目的。當然,在術後還可以採取放化療等進一步的治療手段,但是,不論放化療,可能產生的療效都有限。
  • 別放棄治療!2020膠質母細胞瘤值得期待研究進展盤點
    這種腫瘤生長非常迅速,預後極差,近三十年來GBM患者的臨床結果幾乎沒有改善:目前標準治療為在外科手術後使用化學療法和放射線療法。替莫唑胺類藥物經常用作對膠質母細胞瘤的化療。即便手術切除很乾淨,到腫瘤復發時間的平均時間僅為6.9個月,平均的生存期僅為14.6個月,採用替莫唑胺以及放療輔助治療,平均總生存期也僅為14.7至16.6個月。膠質母細胞瘤的體徵和症狀最初呈非特異性。
  • 腦腫瘤完全消失,納米顆粒突破血腦屏障,最難治癌症迎來新希望
    外科手術切除腫瘤,然後進行放射治療和替莫唑胺給藥治療,是目前的治療方案,但該方案僅能改善患者的整體生存率。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目前的中位生存期僅為18個月,平均五年生存率低於5%。小鼠實驗結果表明,合成蛋白納米顆粒(SPNP)攜帶STAT3i,成功突破血腦屏障,八隻膠質母細胞瘤小鼠中有七隻長期存活,並且腫瘤完全消失。
  • 膠質母細胞瘤新藥!泛PI3K抑制劑paxalisib一線治療大幅延長生存期...
    其先導候選藥物為paxalisib(原GDC-0084),近日,該公司公布了正在進行的評估paxalisib(原GDC-0084)治療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II期研究(NCT03522298)的陽性中期數據。
  • 穿越「生死屏障」,這種創新療法為攻克膠質母細胞瘤帶來了什麼?
    」在談到不久前剛剛接觸過的100名膠質母細胞瘤(GBM)新患者時,Howard Fine博士語氣很低沉,也透著幾許無奈。儘管涉及的原因很多,但有一個重要因素不得不提,這便是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的存在。 大腦的構造極為複雜與精妙,擁有血腦屏障這樣的自我防禦系統,允許必要的營養物質進入,同時限制其他物質的進入。對於很多藥物而言,因為無法穿越這道屏障,它們沒辦法修復受損或病變的大腦。
  • 穿上就能治膠質母細胞瘤,腫瘤電場治療儀產品獲批上市
    適用於22歲及以上經組織病理學或影像學診斷的復發性幕上膠質母細胞瘤及新診斷的幕上膠質母細胞瘤。該產品為首個利用電場抑制細胞分裂原理的醫療器械,通過交變電場抑制腫瘤細胞有絲分裂過程,從而實現對膠質母細胞瘤的抑制效果。目前尚未有同類產品在國內批准上市。
  • 國內首個腫瘤電場治療產品獲批 用於膠質母細胞瘤患者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瞿依賢 5月14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官網宣布,經審查批准了諾沃庫勒有限公司(Novocure)生產的創新產品「腫瘤電場治療儀」的註冊,適用於22歲及以上經組織病理學或影像學診斷的復發性幕上膠質母細胞瘤及新診斷的幕上膠質母細胞瘤。
  • Cell Stem Cell:靶向CD133的CAR-T細胞有望治療膠質母細胞瘤
    論文第一作者、麥克馬斯特大學Sheila Singh實驗室前成員、Empirica Therapeutics公司臨床前開發總監Parvez Vora說,膠質母細胞瘤的預後非常差。他說,「在最初確診後,膠質母細胞瘤患者接受積極的治療,包括手術切除腫瘤、放療和化療。然而,這種癌症在不到7個月內就會復發,從而導致總體中位生存期不到15個月。
  • Cancer Cell:揭示巨噬細胞支持PTEN缺陷膠質母細胞瘤的機制!
    2019年6月14日訊 /生物谷BIOON /——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在《Cancer Cell》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一種常見的基因缺陷使膠質母細胞瘤能夠向錯誤類型的免疫細胞傳播分子信息,從而召喚巨噬細胞來保護和培育腦腫瘤,而不是攻擊它。
  • 羅氏貝伐珠單抗膠質母細胞瘤適應症獲批, 為中國患者帶來全新治療選擇
    此次新適應症獲批將為中國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膠質母細胞瘤是成人最常見且惡性程度最高的原發性顱內腫瘤。貝伐珠單抗注射液獲批用於治療成人復發性膠質母細胞瘤主要基於一項多中心、開放標籤、隨機對照的關鍵性III期臨床試驗EORTC26101。該研究結果證實3,與單獨化療相比,基於貝伐珠單抗的治療延長了無疾病進展或死亡的時間(中位PFS:4.2個月vs.1.5個月,HR=0.52, 95%CI:0.41-0.64),疾病進展風險可降低51%。
  • 鑑定出膠質母細胞瘤的致癌基因,致命性腦瘤治療有希望
    原創 轉網 轉化醫學網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Cathy導言:膠質母細胞瘤(GBM)是最為常見且最致命的腦部腫瘤,這種腫瘤生長速度快,70%~80%患者病程在3~6個月,病程超過1年者僅10%
  • 被診斷為「巨細胞膠質母細胞瘤」,生存期有多久?
    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是發病率最高的神經上皮性腫瘤,也是臨床上惡性程度最高的原發性腦腫瘤之一,多繼發於WHOⅡ級星形細胞瘤或間變型星形細胞瘤,大約佔顱內腫瘤的15%左右,佔星形細胞腫瘤的70%左右。
  • 病人來源膠質母細胞瘤類器官體可涵蓋腫瘤異質性
    病人來源膠質母細胞瘤類器官體可涵蓋腫瘤異質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27 15:22:01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Hongjun Song、Guo-li Ming、Donald M.
  •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幹細胞起源和精準幹預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揭示了人神經幹細胞中的基因突變是形成神經膠質母細胞瘤(GBM)的源驅動力,為實現針對攜帶特定基因突變的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精準治療提供了新型研究平臺和藥物評價體系。神經膠質母細胞瘤是原發性腦腫瘤中最常見且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該類腫瘤在術後及放化療後極易復發,這導致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通常不超過16個月。
  • 膠質母細胞瘤難治,離不開這個「惹禍精」!但它也有弱點…
    膠質母細胞瘤的複雜性,使得許多傳統治療方法不適用。目前,膠質母細胞瘤術後標準治療是替莫唑胺(Temodar)化療和放射治療。 不過,近年來一些新療法的出現,如溶瘤病毒療法、基因療法等,有望改變膠質母細胞瘤的治療方式。
  • 出國看病熱門醫院-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神經腫瘤專家解讀膠質母細胞瘤
    膠質母細胞瘤是成人中最常見、最具侵襲性的原發性腦腫瘤。據國內專業出國看病服務機構盛諾一家介紹,儘管作為一種罕見癌症,每年仍約有1.2萬例新確診。出國看病熱門醫院-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神經腫瘤專家為大家解讀這種罕見的癌症,以及人們對它的一些誤解。1. 對於 「無法手術」的膠質母細胞瘤,該怎麼治療?
  • 首次發現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有望抑制癌細胞
    原創 轉網 轉化醫學網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Lauren導言:膠質母細胞瘤是星形細胞腫瘤中惡性程度最高的膠質瘤,生長速度極快,70%~80%患者病程在3~6個月,病程超過1年者僅10%,在積極治療後,
  • 瞄準膠質母細胞瘤的致命弱點
    近日,科學家們確定了膠質母細胞瘤的一種致癌基因,這一發現為這種致命腦瘤提供了一個新的治療靶點。 磁共振成像顯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腫瘤通常表現為「環狀」的強化,圍繞暗色的中央壞死區。
  • 被稱為「生命終結者」的膠母細胞瘤,有可能長期生存嗎?
    看過很多膠質母細胞瘤患者,醫生告訴他們,如果治療效果好的話,最多只能存活兩年,雖然膠質母細胞瘤沒有辦法治癒,但是相信金轉停的出現,會讓更多患者,提高生活治療,延長生存期。
  • 昆明動物所等在膠質母細胞瘤分型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央廣網昆明7月26日消息(記者李健飛)膠質瘤是常見的顱內腫瘤,其中惡性程度最高的是膠質母細胞瘤。異常的快速增殖、極強的浸潤性及高度異質性是膠質母細胞瘤的典型特徵。患者的平均中值生存期僅為一年左右,是目前人類腫瘤中死亡率極高的腫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