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免疫微傳感器的微流體系統

2020-11-24 OFweek維科網

  1

      近幾年,基於電化學原理的安培酶免疫檢測發展迅速,在食品工業、環境監測與處理、生物技術及臨床診斷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

      利用抗原抗體之間的特異性親和作用以及酶的催化放大作用,通過檢測與待測物濃度相關的電流信號實現生物分子的檢測和識別,相對於傳統的光譜免疫檢測具有響應快、靈敏度高、成本低、體積小等特點

       基於MEMS工藝在矽襯底上製備微電極結構實現免疫檢測,能夠實現免疫傳感器器件的微型化、檢測試劑的微量化以及生產的批量化 但這類免疫傳感器仍處於實驗室研究階段,很多性能還有待改善,例如傳感器的穩定性和一致性較差,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其向實用化、市場化方向的發展

       影響微型免疫傳感器穩定性和一致性的因素較多,包括生物敏感膜的質量以及免疫檢測過程中的可控性等 首先生物敏感膜是生物傳感器的識別元件,是生物傳感器的核心 對於日益微型化的免疫傳感器,既需要在微尺度下行免疫分子的固相化,又要保證固相免疫分子的數量和活性,同時又要保證不同免疫傳感器生物敏感膜固化的一致性,具有很大的難度 常規對微傳感器敏感表面進行修飾的方法,無論在同化機理上是採用共價結合還是物理吸附,多採用浸泡、滴塗等方法來實現 每次對樣品的處理時間以及試劑添加量的多少,往往因人而異,同時也受環境條件的影響,使製備的生物敏感膜的穩定性和一致性難以保證 因此需要進行生物敏感膜固化過程的可控性技術和方法研究,以提高傳感器的一致性和穩定性

       其次,根據電流型免疫傳感器檢測的原理和特點,在免疫檢測的過程中需要依次在傳感器表面加入待測抗原、酶標抗體以及反應底物,並要在這些過程中對電極表面進行反覆清洗 如此繁瑣的試劑添加過程目前在實驗室階段多採用人工滴加的方法來完成,帶來的不穩定因素眾多,很難保證傳感器工作環境的穩定和標準,從而影響傳感器檢測結果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基於以上考慮,本文在MEMS工藝製備的電極型免疫微傳感晶片的基礎上,設計和製備微反應室以及微進出樣溝道,利用SU-8膠和PDMS等材料搭建微流體系統,用以結合蠕動泵完成敏感膜固定化及進樣和清洗等免疫檢測操作過程,消除人為幹擾,改善生物敏感膜製備以及免疫反應環境,探索提高生物敏感膜固化的穩定性和一致性,為提高免疫微傳感器檢測一致性的研究積累方法和經驗

      2 系統設計和製作

       根據免疫傳感器檢測的原理及特點,並針對提高微型免疫生物傳感器穩定性和一致性的需要,進行微流體系統的設汁和研究 設計面向應用化和穩定的免疫檢測系統,考慮到低成本和易操作等因素,採用將微反應室和反應電極分別製作的方法 實驗時在電極片表面粘附微結構形成微反應系統進行免疫檢測,反應結束後可以將反應室與電極分開,相對於一次性的反應電極,微反應窒可以經處理後實現重複使用

       2.1 微流體系統的結構設計

       基於MEMS工藝製備的電極型免疫微傳感器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圓形的工作電極和環形的對電極,工作電極敏感面積為1 mm2,該免疫傳感器具有微型化、試劑用量少的特點 根據免疫傳感器的工作原理,設計包括微型反應室和進出樣溝道的微流體系統,配合蠕動泵實現自動加樣系統以實現免疫檢測過程 微流體結構如圖2所示,微反應室搭建在由工作電極和對電極所組成的敏感反應區域上 通過計算檢測時電極表面所需樣品的體積,設計高為500 μm、直徑為5 mm的圓柱形微反應室,將微型免疫電極置於其中心

       在微小空間內進行液體樣品的進出樣品操作,肯定會對微反應室壁和電極表面產生一定壓力 為了保證整個反應室的密封性和電極表面敏感區域免受流體衝擊而保持敏感膜的完好無損,同時為了保證敏感電極表面免疫反應和電化學反應發生的均一性,綜合進出樣流速及保證電極表面樣品均勻分布等因素,合適設計微室結構以及進液口和出液口的數量和尺寸,使得在沒有微閥的情況下,實驗試劑在進入微室後能夠良好地分布於反應電極表面區域,並能被順利排出不會殘留在微室內

       根據以上考慮,實驗中設計了4種不同結構,如圖3所示,中心圓柱體是微反應室腔,頂部的小圓柱體為進液溝道,底部的方形結構為設計的出液溝道,進液口位置有中心和邊緣位置兩種,出液溝道數量有4

     2.2 微流體結構製備材料的研究

      2.2.1 微流體結構材料的選擇

      PDMS具有無毒、用澆鑄法能複製微通道、加工簡便快速和成本低等特點,所以選擇將PDMS覆於模具上,固化成膜後揭下來壓於電極片表面上密封構成微反應室,這樣PDMS具有良好的化學惰性,可以避免微溝道對反應試劑的汙染 而且PDMS固化後的彈性可以緩衝微流帶來的對微反應室的力的作用,允許外力均勻地施加在電極表面的周圍

      2.2.2 微流體結構模具材料的選擇

      MEMS工藝中,500 μm的反應室高度較厚,如用深刻蝕等工藝在矽片上實現如此深的結構較為困難 SU-8膠是MEMS工藝中的一種厚膠材料,常用於深結構的製備,故實驗採用SU-8膠製作微流體結構模具 而如此厚的SU-8膠所帶來的應力和表面張力在製作過程中嚴重影響到矽片的形狀,故採用玻璃圓片為材料,這樣也降低了成本

      3 仿真結果

       對於電流型免疫傳感器,其免疫反應和電化學反應主要發生於中心圓形工作電極區域 在微小的反應空間內,如果修飾溶液、待檢測樣品、清洗液等試劑能夠以工作電極圓心為中心,在圓形電極表面均勻和對稱的流動和分布來參與反應,在敏感膜固化的過程中將能夠提高生物敏感膜固化過程的一致性,從而保證生物敏感膜的質量 在免疫反應過程中將能夠促進敏感膜表面抗原抗體之間免疫反應的均一性,同時促進敏感表面電化學反應發生的一致性,從而提高傳感器的響應速度並增大信號響應 在清洗的過程中能夠增加電極敏感表面清洗的潔淨性和一致性,減少非特異性信號幹擾給傳感器檢測所帶來的偏差,增加檢測的穩定性和一致性 同時可以避免因反應液局部密集所帶來的電流生成不均,避免敏感膜表面受力不均產生的局部脫落等問題

      根據設計的4種微流體結構,實驗採用fluent軟體進行微流體模擬,驗證不同結構的可行性,通過性能上的一些比對,選擇合適的微反應室和進出樣溝道結構

       3.1 流速與密度分布仿真

       如圖4所示,對試劑在進出樣、清洗等操作過程中的流動情況進行仿真 試劑進入微反應室後,在電極表面附近,液體的流速以電極表面對稱 試劑在電極表面分布較為均勻,沒有液體局部集中、分布不對稱的情況出現 4種結構下反應試劑能夠均等地流入到敏感反應區域參加反應,到達電極表面後都能均勻分布於敏感區域及其周圍,較好地參與反應,同時採用PBS緩衝液也能夠較好地完成清洗任務

      3.2 壓力分布仿真

       檢測過程中應考慮液體輸入微反應室時對工作電極表面敏感膜及室壁產生的力的作用,因為力的作用不當會產生敏感膜脫落的現象 實驗過程中通過合適地設計選擇進液口位置來優化力的分布,減少對敏感膜表面產生的衝擊 在設計的4種結構中,對進液口位置的選擇分成中心處和邊緣處兩種,兩種結構的壓力分布圖對例如圖5所示 在進液管道附近,液體產生較大的力的作用,而將進液口從反應區域正上方移至邊緣處,其產生的力會在中心敏感區域外圍被電極周邊區域和富有彈性的PDMS室壁緩衝而減弱,不會影響到敏感膜生成區域,較好地解決了進出液對敏感膜可能造成的損害問題;而在中心開口的兩種結構位於敏感反應區上方,如圖可見試劑輸人時會有力作用於中心處,特別是當液體輸入速度較高時,會對敏感膜造成損傷

        綜合以上模擬分析,從微流體在微反應室內的密度、速度及壓力的分布模擬展開討論和比較,論證了設計結構的可行性,並得到了在邊緣處設置進液口的結構較在中心處設置進液口的結構更為合適的結論 當然反應操作過程中實際效果還與進樣流速和所用試劑黏稠度的選擇等因素有關,因此通過計算設計,製作了不同的微室結構(包括進出液溝道位置、數量及尺寸的不同選擇),如圖6 下一步將結合實際檢測進一步優化結構和參數

       4 結束語

       本文在MEMS工藝製備的電流型免疫傳感器基礎上,利用SU-8膠和PDMS等材料搭建微流體系統,設計和製備了微反應室以及微進出樣溝道,進行了生物敏感膜固化過程的可控性技術及方法研究方面的探索,是提高免疫微傳感器檢測一致性及穩定性方法研究的關鍵內容之一,對日益微型化的免疫生物傳感器的研製有著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實用價值 通過fluent軟體的模擬,對不同結構下微流體所產生的密度、速度和壓力分布給敏感膜固化和免疫檢測所帶來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和比較,並做出了結構上的優化和選擇 為下一步配合蠕動泵進行免疫檢測實驗,尋求消除人為幹擾、改善微免疫檢測環境以及對微反應系統進一步的改進打下基礎,也為提高電流型免疫微傳感器的穩定性和一致性研究積累了方法和經驗

 

 

相關焦點

  • 一個魔方的微流體立方體
    此前,研究團隊致力於將微流體塊以不同的構象進行排列,以適應不同的實驗。在這項研究中,中國天津大學的賴曉晨和一組科學家受到流行魔方的啟發,建立了一個三維微流體系統。設置可以很容易地扭曲和改變其功能。他們模仿了魔方的設計,用包含微通道布局的模塊化部件來實現緊密、防洩漏的密封。Lai等人使用單一設備進行流體混合和基於液滴的微生物培養,用於一系列實際應用,如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的微流體傳感器、泵和閥門。
  • 微流體 微液滴動態高速成像顯微系統
    本周,我們向您介紹由Navitar 成像光學組件構建的微流體、微液滴動態高速成像顯微系統。
  • 微流體微流體概述、優勢、應用、下一步發展
    微流體系統是能夠使用尺寸為數十至數百微米的微型管道來處理少量液體的系統。
  • 電晶體和微流體集成冷卻系統設計更緊湊的單晶片
    電晶體和微流體集成冷卻系統設計更緊湊的單晶片EPFL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個結合了電晶體和微流體冷卻系統的單晶片。他們的研究已經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應該有助於節約能源並進一步縮小電子元件的尺寸。通常,由電氣工程師設計的電子技術和由機械工程師設計的冷卻系統是獨立完成的。但是現在,EPFL研究人員將這兩個設計步驟合二為一,悄悄地改變了這一過程:他們已經開發了一種集成的微流體冷卻技術以及電子設備,可以有效地管理電晶體產生的大熱通量。他們的研究 已發表在《 Nature》雜誌上,它將導致更加緊湊的電子設備,並使具有多個高壓設備的功率轉換器集成到單個晶片中。
  • 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3D列印未來可用於醫學測試的微流體通道
    由於小樣本量和良好控制的微環境的優勢,微流體裝置有潛力實現進行微升規模的化學和生物學研究的轉化方法。他們在晶片實驗室診斷、床旁診斷化驗信息系統、晶片上的器官複製和生物測定等領域展現了引人注目的應用。製造微流體裝置的兩種最廣泛使用的方法是軟光刻和增材製造。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為微流體技術打開了新的大門
    在本文中,由來自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Stephan Warnat助理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展示了玻璃上的微型傳感器與高解析度3D列印技術的集成,這種利用3D列印技術製造微流體設備的新方法包括操縱非常小體積的液體進行測量水質或者研究微生物等等。玻璃基板是使用高解析度印刷技術(例如上述VPP或材料噴射)創建光學透明通道的可行方法,但是傳感器集成通常需要多步集成過程。
  • 科學家研發可攜式微流體系統 使用智慧型手機快速提供尿路感染測試結果
    但是現在,科學家們已經創建了一種與智慧型手機結合的系統,該系統可以在不到25分鐘的時間內運行。該設置由英國巴斯大學Nuno Reis博士領導的的團隊開發,結合了廉價的塑料條,這些條的表面刻有微小的通道。嵌入這些微通道中的是一種試劑,該試劑又包含特定類型的抗體。當將一滴尿液放在其中一條上時,毛細作用會將其吸引通過通道。
  • 醫療晶片的特殊戰爭:從微流體技術說起
    就在本月,著名學術期刊《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微系統與納米工程」)就發表了一項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化學和生物系統工程系的研究成果——一個集成的微流體治療晶片Therapeutics-on-a-Chip(簡稱TOC)。
  • 新式微流體壓力傳感器可區別彎曲負載
    這款新型傳感器內含80μm薄的S型微流體,連接至直徑5mm的中央圓形凹槽,以及兩側圓形區域(直徑2.5mm),並以液體金屬共晶鎵銦(eGaIn)完全填充。該傳感器採用網版印刷的兩條銀電極運行經兩側圓形區域,模塑出鍵合至PET薄膜的軟矽膠,得以打造出堅固且有彈性的傳感器。此外,利用導電的液體金屬,傳感器不致於發生破裂或材料疲乏等狀況。
  • 醫療晶片的特殊戰爭:從微流體技術的新突破說起
    就在本月,著名學術期刊《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微系統與納米工程」)就發表了一項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化學和生物系統工程系的研究成果——一個集成的微流體治療晶片Therapeutics-on-a-Chip(簡稱TOC)。
  • Science 子刊:可在曲面上製造微流體裝置的自支撐彈性體3D列印技術
    微流體控制裝置已被證明具有引人注目的應用,例如診斷用的晶片上的實驗室(微流控晶片),DNA微陣列和基於細胞的檢測裝置。而將微流控技術與電子傳感器、曲面基板材料直接集成,並通過提高自動化程度來提升生產率,將可以進一步開發微流控技術的應用。微流控設裝置製造中可應用的3D列印技術例如立體光固化(SLA)、多材料噴射(MJM)在列印過程中存在未固化樹脂或支撐材料。
  • 使用微流體液滴系統調整3D列印的柔性材料
    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UCDavis)的工程師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該論文使用了基於液滴的新型微流體系統3D列印柔性材料。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使用液滴夾雜物在印刷點調製擠出油墨的方法,這種方法代表了適應微流體技術和開發下一代增材製造技術原理的持續趨勢。3D列印既經濟又高效,不過很難用多種材料來製造具有最佳柔軟度的組件。
  • 曲面甚至皮膚上的微流道電子器件與傳感器3D列印技術
    研究人員開發曲面甚至皮膚上的3D列印微流道電子器件與傳感器技術導讀:通過軟光刻技術製造的微流控設備已被證明具有引人注目的應用,例如晶片實驗室診斷,DNA微陣列和基於細胞的檢測。通過將微流控技術與電子傳感器和曲線基板直接集成,以及提高自動化程度以提高生產率,可以進一步開發這些技術。
  • 微流體操控之循環進樣
    3.利用注射泵結合閥門控制實現微流體循環。 利用循環模組實現微流體循環系統連接示意圖如上圖所示。 利用兩向六位閥(L-Switch)實現微流體循環此系統組成部件包括:MFCS多通道壓力泵,兩向六位閥(L-Switch),流量傳感器,微流控晶片和A 、B兩個儲液池。其連接方式如下圖所示。
  • mems傳感器現狀_mems傳感器製作工藝
    mems傳感器研究現狀   1、微機械壓力傳感器   微機械壓力傳感器是最早開始研製的微機械產品,也是微機械技術中最成熟、最早開始產業化的產品。實際上,如果不是受成本限制,角速度傳感器可在諸如汽車牽引控制系統、攝象機的穩定系統、醫用儀器、軍事儀器、運動機械、計算機慣性滑鼠、軍事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常見的微機械角速度傳感器有雙平衡環結構,懸臂梁結構、音叉結構、振動環結構等。但是,實現的微機械陀螺的精度還不到10°/h,離慣性導航系統所需的0.1°/h相差尚遠。
  • 有趣的微流體
    這就是微流體的世界,而微流控,正如其名,研究的就是微流體的控制,當然,其含義遠不止如此。它是一門技術,融合生物、化學、機械、材料、電子等多學科而成;它是一門自然科學,通過微通道結構網絡來研究流體力學;它也是一門藝術,給我們展示了令人驚嘆的流體微觀世界;它還有兩個名字:晶片實驗室(Lab-on-a-Chip)和微全分析系統(Micro Total Analysis Systems)。
  • 武大劉抗團隊:紫外光輔助的微通道動電轉換
    研究背景分布式電子器件和傳感器的高速發展使得自供電系統備受關注微流體納米發電機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它可以通過微通道的邊界效應,將流動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具備高效、穩定、可應用面廣泛等特點。對於微流體納米發電機,要獲得持續穩定的電流和功率輸出,就必須在電極上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將溶液中的離子電流轉換成外電路電流。
  • 基於微流體紡絲技術原位構築有序螢光纖維在白光LED以及可穿戴設備...
    打開APP 基於微流體紡絲技術原位構築有序螢光纖維在白光LED以及可穿戴設備的應用研究進展 李倩 發表於 2018-10-30 10:57:31
  • 納米科學:能夠測量生物分子的電荷和質量的新型傳感器!
    納米科學:能夠測量生物分子的電荷和質量的新型傳感器!實驗設置用於基於電荷的變化檢測生物分子。傳感器結合在電路中,生物分子位於傳感器頂部的電解質填充的塑料井中。OIST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新型傳感器,能夠測量生物分子的電荷和質量,並可用於醫療診斷。微流體平臺近年來已經徹底改變了醫療診斷。醫生不需要將血液或尿液樣本送到實驗室進行分析,而是可以在醫療點測試一滴患者的血液或尿液中的各種疾病,而無需使用昂貴的儀器。然而,在測試樣品之前,醫生需要將特定的疾病檢測生物分子插入微流體平臺。
  • 傳感器熱點:新型超薄傳感器,讓智能隱形眼鏡走向現實
    傳感新品 【新型超薄傳感器,讓智能隱形眼鏡走向現實】 研究人員使用新的製造工藝開發了多功能超薄傳感器,這為智能隱形眼鏡的生產鋪平道路。該傳感器由薩裡大學、哈佛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的研究團隊共同開發。